物业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是什么?

物业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是什么?,第1张

物业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如下:

未来十年物管行业规模提升,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整个物管行业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政策利好、技术迭代、人们普遍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大背景下,物业管理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物业管理实行的是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以基础物管为护城河进行布局,积极拓展规模、提升区域密度,同时以社区为切入点,挖掘社区资源,能较大提高物业服务企业的盈利能力,迸发出更多的商业价值。

优质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增长

中国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显着增长,成为物业管理行业的主要增长驱动因素。随着中高收入阶层的涌现及其消费力不断提升带动对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对中国中高端物业管理服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客户需求及激烈竞争的推动下,物业管理公司已进行投资以提高服务质量,且更加注重客户的需求。企业应顺应这一趋势,采取多项措施,优化其传统的物业管理服务,并运用技术解决方案提升服务质量。

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交通要先行。成渝铁路的建成,极大地繁荣了沿线经济,方便了沿线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它在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改变西南特别是成渝两地格局的同时,也拉开了新中国恢复经济建设的序幕。
成渝铁路的修建更是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下基础。如今,随着成渝动车、成渝高铁的开通,重庆和成都之间的时空距离已缩短至1个小时,两地的联系更加广泛紧密。
巴山蜀水路不再难,密织的路网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成渝“双核驱动”、全域共兴的高质量的发展图景正徐徐铺开。交通是影响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连接城市的纽带。每一条铁路线路的开通都给沿线地区的城市带来诸多新变化,我们在感受城市变化的同时,还应该感谢在背后付出的铁路人,他们始终坚守岗位,真诚服务,不断克服困难,推陈出新,解决一个又一个建设难题,才有了新中国第一条自主建设的铁路——成渝铁路。

推动高质量发展措施:优化商贸物流网络布局、建设城乡高效配送体系、促进区域商贸物流一体化、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商贸物流新业态新模式。

1、优化商贸物流网络布局

加强商贸物流网络与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及国家物流枢纽衔接,提升全国性、区域性商贸物流节点城市集聚辐射能力。

2、建设城乡高效配送体系

引导连锁零售企业、电商企业等加快向农村地区下沉渠道和服务,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施“快递进村”工程,促进交通、邮政、商贸、供销、快递等资源开放共享,发展共同配送。

3、促进区域商贸物流一体化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探索建立商贸物流一体化工作机制,提升区域内城市群、都市圈商贸物流规划、政策、标准和管理协同水平。

4、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推动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商贸物流全场景融合应用,提升商贸物流全流程、全要素资源数字化水平。

5、发展商贸物流新业态新模式

鼓励批发、零售、电商、餐饮、进出口等商贸服务企业与物流企业深化合作,优化业务流程和渠道管理,促进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协调发展。

易车讯  日前,从官方渠道获悉,重庆市发布《重庆市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及到2025年全市要建成充电桩超过24万个,新建小区将全部覆盖。



重庆表示到2025年底,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网络服务效率、技术能力、覆盖率在西部地区达到领先水平。建成充电桩超过24万个,新建小区充电桩覆盖率达到100%,中心城区具备条件的公共车位实现充电桩全覆盖,超快充网络、换电网络寻站半径原则上不超过5公里,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


此外未来还将加快充换电网络规划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补齐区县、乡镇(街道)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实现充换电站“区县全覆盖”、充电桩“高速公路服务区、乡镇(街道)全覆盖”,具体如下:


一、发展趋势和现状


近年来,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充电站、换电站、加氢站数量快速增长,行业技术不断提升,超级快充技术向480kW以上大功率、800V以上高压方向发展,开展基于分时电价和云管理充放电功能的车网互动(V2G),有序用户充电策略,实现电网负荷“削峰填谷”;标准体系逐步完备,动力电池回收更加规范、储运更加安全、再利用更加高效,蜂窝车联网(C—V2X)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实现多场景规模化示范布设;产业生态稳步形成,车电分离模式从技术研究向商业化应用转化,商业金融模式不断探索创新,综合能源站成为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方向,充储泊服务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高精度地图在无人驾驶领域深度应用,持续迭代完善。


重庆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基础较好,全市现有充电设施建设企业270家,已累计建成充电站2407座、换电站80座、充电桩88万个,具备良好的充换电网络服务能力。成功创建国家电动汽车换电模式示范城市,规模化推广公共领域换电车辆运营。建成石渝高速公路双向128公里车路协同示范道路和近百公里城市示范道路,累计布设路侧单元526套。高速公路快充网络覆盖率达90%,开通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示范线路。建成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监测平台、新型数字交通物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下一步,要根据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网络布局、建立完善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做好支撑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底,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网络服务效率、技术能力、覆盖率在西部地区达到领先水平。建成充电桩超过24万个,新建小区充电桩覆盖率达到100%,中心城区具备条件的公共车位实现充电桩全覆盖,超快充网络、换电网络寻站半径原则上不超过5公里,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其中,超级充电桩覆盖率超过20%,加氢站满足车辆运行需求,充换储综合能源站广泛推广;培育1家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头部企业,建成国家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科研及产业化平台;率先建成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三网”融合应用平台;建设车路协同道路超过1000公里,新增智能网联路测设施超过1200个,累计启动超过500公里智慧高速公路建设。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充换电网络规划布局。根据重庆市充电基础设施“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电网、路网规划,制定充电站、换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布点规划。加快开展中心城区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中型卡车、重型卡车等运营类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用地规划,对充(换)电设施建设用地予以保障。补齐区县、乡镇(街道)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实现充换电站“区县全覆盖”、充电桩“高速公路服务区、乡镇(街道)全覆盖”。〔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交通局、市国资委、市城市管理局、重庆高速集团、国网市电力公司,有关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政府〕


2.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建成覆盖公交站、火车站、机场、码头、高速公路等交通重点区域的充换电储能基础设施网络,充分利用已有场地资源进行充换储一体化能源站建设。加快推进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鼓励充电运营企业开展居住社区充电设施“统建统营”,实施智能有序充电。(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住房城乡建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国资委、国网市电力公司,有关区县政府)


3.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完善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监测平台,推进车辆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在线监测、故障预警,有效提升安全监管智能化水平。加强平台数据应用与商业化运营,打造具备聚合充电、充电导航、状态查询、充电预约、停车引导等公共服务功能的移动端应用。强化数据治理措施,健全数据安全体系,确保平台数据安全。(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大数据发展局、市国资委、国网市电力公司)


4.加速推进新技术应用。加快液冷大功率充电技术规模化应用,推进新建大功率高压充电设施,结合功率智能柔性分配技术,开展存量充电设施升级改造。率先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公共充电场站、加油加气站建成一批480kW及以上大功率充电桩,适度超前布局大功率高压超快充服务网络。加强车桩两侧协同创新,推动超充技术由中高端车型向低端车型应用。(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交通局、国网市电力公司)


5.加快氢能网络建设。充分利用长寿区、潼南区等地工业副产氢资源丰富的优势,稳步推进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设施设备建设。支持两江新区、九龙坡区等重点区县,在园区、港口等示范区域布局建设加氢站。持续推进成渝氢走廊建设,在渝蓉高速公路等沿线率先布局加氢站,支持氢能源行业企业联合相关物流企业,不断提升成渝城际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示范运营规模。(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交通局、重庆高速集团,有关区县政府)


6.推进“三网”融合互通。推动能源与交通领域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协同建设和高效运营,在数字交通物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中心城区智慧停车管理平台的交通数据资源基础上,融合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监测平台相关数据,实现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融合发展,形成广泛互联、开放共享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体系。(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国网市电力公司)


(二)加快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道路信息化改造。积极开展智能路网改造,加快C—V2X路侧单元等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道路通信设施、视频监控设备、交通信号灯等智能互联,满足复杂条件下车路协同运行需要。持续拓展车路协同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分步建设园区级、城市级规模化车联网基础设施网络,支撑智慧交通体系和智慧城市建设。(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有关区县政府)


2.提升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水平。深化川渝协同协作,共同推进成渝高速公路扩能、遂渝高速公路扩能等智慧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持续提升成渝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水平,加快建成一批类型丰富、实用性高的高速公路应用场景,实现隧道无线定位、急坡弯道路侧感知预警等特色应用,提升高速公路通行安全及运行效率。(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公安局、重庆高速集团)


3.建设高精度地图基础数据平台。基于重庆山地城市地形地貌特征,鼓励具备相关资质的企业建设动态高精度地图基础数据平台,整合地图服务商、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基础设施供应商、科研院所以及交通管理部门数据资源,推动北斗高精度定位、多源辅助定位及相关新型定位定姿技术的深度融合。强化地图基础数据平台安全监管,保障数据平台安全可控。(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大数据发展局)


4.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西部(重庆)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集算法开发、服务支持、运营保障、资源配置于一体的高性能算力资源集聚高地,加快建设国家级算力枢纽,构建高水平算力调度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算力支撑,为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大规模算力服务。(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有关区县政府)


(三)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


1.推动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支持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加强电池无损检测、自动化拆解技术研发,提升电池循环利用拆解重组效率。积极拓展废旧动力电池应用场景,创新梯次利用商业模式。推进新一代电池再生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在本地就近实现废旧动力电池规范回收、安全储运、绿色高值利用,力争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池回收、储运、利用一体化产业高地。(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委)


2.加强电池回收评价与质量监管。整合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各方资源,探索建立动力电池评价监管体系,推动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平台,对动力电池生产、销售、使用、回收、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等环节的产品信息、物质流向、责任主体等进行全流程管理。(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委、市生态环境局)


(四)优化服务保障体系。


1.推进“充储泊”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充储泊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充储泊、车网互动试点示范应用。运用移动充电桩、充电机器人等新型设备,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智慧停车系统数据,推动智能化停车与充电服务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健全充储电价支撑政策,探索开展V2G商业化示范应用,充分发挥电动汽车规模化、分散式储能优势,建立电动汽车储能池,平衡电力系统峰谷负荷。依托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充换电站建设用户侧储能项目,提升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能力。(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城市管理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能源局、国网市电力公司)


2.研究编制技术标准。鼓励充换电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和高等院校等研判发展趋势,积极研究编制充换储技术标准。推进大功率高压充电标准制定,修订充电接口相关标准,组织行业进行样品开发和测试验证。探索建立统一的换电标准,提升换电模式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经济性;充分利用储能设施在能源领域应用经验,建立涵盖储能系统与充换电设备及其应用的储能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市场监管局)


3.提升检测服务能力。围绕车检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目标,持续推进车检制度改革。加快检验机构布局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支持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提升电动汽车充换储设备及设施检测认证能力,为充换储网络稳定运行、电网有序调峰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提高充换储设备及设施的安全性和能效水平。(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委、市能源局,有关区县政府)


4.完善安全监管体系。严格落实汽车、电池和充换电基础设施生产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强化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环节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充换储设施安全验收、年度安全检查及退出机制,制定场站安全审核地方标准。采用政府监督、企业负责的方式,完善数据安全与信息隐私安全保护。(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应急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国网市电力公司,有关区县政府)


5.打造后市场服务体系。鼓励运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对电池租赁业务进行有效管理。引导汽车企业围绕汽车金融保险、电池保险、汽车维保、汽车后装、汽车电池全生命周期服务等领域,打造便捷高效、体验舒适的后市场服务体系。支持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促进汽车后市场价值链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商务委、市金融监管局、重庆银保监局)



易车App提供销量、热度、点评、降价、新能源、实测、安全、零整比、保有量等榜单数据。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

重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世界温泉之都。同时也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政治、文化、 科技 、教育、艺术等中心。中西部水、陆、空型综合交通枢纽。重庆拥有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渝新欧国际铁路、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万州综合保税区、过境72小时内免签,进口整车、水果、肉类等口岸。拥有这些条件,重庆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发展都会特别好。


重庆,被国家定位为超大城市,就整体城市发展而言,重庆与成都组成成渝城市群,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就整体经济发展而言,重庆与武汉、上海共同构成长江经济带,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是功能性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是中西部地区水、陆、空型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的经济发展也特别好,经济增速领跑全国,我相信重庆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但是,我们仍然要正视事实。看清重庆发展的不足。 我们要清醒的看到,重庆仍处于欠发达阶段,仍属于欠发达地区,正处在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形成内生增长机制的“四个关键节点”,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重庆离一线城市距离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已经有部分媒体提出了“新一线城市”这个概念,重庆也在其中,说明重庆近年来的发展还是得到了认可。成为一线城市还是大有可能的

我是在四川长大的,在重庆读的大学,说实话,在得知要去重庆的时候,对于一个成都都没去过几次的人来说,我还是很震惊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去大城市了。中国总共就4个直辖市,所以自然的认为重庆很厉害。

但是在重庆呆了快10年了,我认为重庆的发展并不好,距离真正的一线城市也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重庆对外地游客而言,是一座大城市,是一座闻名全国的网红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灯火璀璨,但这种都是表面光鲜而已,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谈。

人均收入

随着重庆的楼价一波疯涨,现如今在重庆生活的性价比是比较低的。典型的高消费,低收入的城市,很多人在吐槽房价的上涨和工资的上涨是成反比的。

重庆gdp总量的数据在全国排名很靠前,可是算人均收入的话,那就是很差了,重庆的就业水平事实上比沿海地区的一些小城市都低

同一个行业同一个职位,比隔壁成都的薪资都要差好几百,之前在大学的时候,去过深圳一个小镇打工,月薪四五千,租个单间500,回头看重庆,租单间至少七八百一月吧,市中心区的怎么都要上千了。

薪水呢,打工的话普遍都在三四千的水平,跟许多县城一个水准。

教育

在教育层面,重庆的幼儿园,中小学校许多全是私立的。我同事2个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是也在渝北中心买个房子,但是这一切随着孩子的出生都变了,幼儿园平均学费都在2500以上,想报名公立幼儿园,却说要提前1年通宵排队报名。



甚至还听一个宝妈说,怀孕的时候就要去报名了,不然就没名额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不协调的发展。

对一座城市而言,普通百姓关注的并不是摩天大厦有多少,gdp信息有多么的好看,他们只关注这座城市是不是能安居乐业,重庆在这些方面是不够的。

人才吸引力

当初大学毕业的时候,班上很多同学都志气满满的说着,要在重庆打出一片天,10年过去了,还留在重庆的屈指可数。没有办法,重庆的公司给出的工资真是太低,并且是低了许多。就连我,也被朋友劝了无数次了。

重庆假如发展得好,那为何这么多重庆人要离乡背井去外地混饭吃呢?回头看,你在重庆又能碰到好多个在重庆打工的江苏人,或是浙江人呢?

很多人会说,重庆是因为面积太大,周边贫困区县太多,拉低了发展,但是不可否认上面的一些基础问题也是存在的,也掣肘了重庆的发展。

真心实意期待重庆能发展得越来越好。重庆之前的一路向北,取得了巨大成功,而现在国家号召的成渝城市群一定是重庆未来发展的风口。

重庆向西配合成都东进,打破了以往各自发展各自的情况,“双城记”连城一片,发展动力十足,重庆西站的开通必将是下一个发展的重大信号。

结语:

在重庆呆了快10年了,也算是我的第2个故乡了,挺喜欢重庆的。网上有很多的成渝之争,实际真的没有必要,川渝本是一家人,和和气气多好,只要是在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逐步提高就行!

最后说一点,重庆的日均公共交通客流量数据,表现是在一线水平的,这也是最令我相信重庆潜力的一点,有人才会有发展,如何吸引人才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是湖南人,不站在成渝角度看问题, 我的观点是:重庆经济总量已经具备一线城市的实力,但是因为体量太大,人口太多,特别是贫困人口占比较大,拖了后腿,在人均GDP, 科技 ,创新能力,本土知名大企业,居民人均收入,政府财政收入等等各项指标离一线城市差距都还太远,甚至低于很多新一线城市,比如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等。 所以重庆还需要继续努力,如果重庆可以加强和补齐这些方面的短板,我认为重庆一定可以成为一线城市! 但是我非常认可重庆取得的经济成就和脱贫攻坚做出的成绩,简直太赞了!

我去过全国很多城市,也关注过城市发展状况,在所有城市里,可以说重庆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划是最困难的,全国没有一座城市是像重庆那样建立在高低不平的山上的。

我去过重庆,当时就被那种很魔幻的场景震撼到了,觉得太神奇了!轻轨从楼房里穿过,下个地铁站要坐几分钟电梯,上个地铁站要爬好多层楼,到处是高架和桥梁,城市基建实在是比其他城市更费劲多了,相比重庆,成都的平原真的太幸福了!

我专门了解了一下,重庆每一届ZF都大力兴建基础设施,基本上从没有中断过,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发展经济,必须兴建基础设施,这样才可以引进投资,引进企业,增加就业,我可以这么说,重庆ZF是最努力的政府,而且是最有明确方向的ZF,他们知道发展经济需要什么。

观点:重庆暂时不是一线城市,但是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未来必将成为一线城市。 我将从重庆受四川成都限制40多年的 历史 展开,重庆如何从政经文教完备的西南局中央直辖市,沦落成为四川省内单一的重化工业基地? 01

《一线城市》概念,最早来自房地产领域,指的是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房价,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

另外四个城市的薪资待遇、发展机遇、物质条件等也是全国独一档,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近些年,杭州、重庆、成都、武汉、南京、青岛、天津、合肥等城市发展较快,房价、经济等快速增长,人才、资本、资源加快集中,已经成长为区域性的重要中心城市。

02 重庆当然可以。

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副国级兼任书记,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战略资源。

重庆是内陆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工业、商贸等规模都是内陆城市第一,经济硬实力强劲。

重庆文化 旅游 业发达,山水码头文化、民国陪都文化、巴渝民族文化、三峡移民文化、现代都市文化等融为一体。

其 旅游 接待人数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旅游 收入高居全国城市第二,百强餐饮品牌数量全国城市第二,消费总额全国城市第三。

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软件应用、生物工程、大数据等前沿 科技 领域,相对杭州、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重庆前些年暂时发展缓慢。

但是近些年,重庆官方几乎每周,都会会见国内外一流的高校、院所、机构、央企、国企、外企等主要负责人,为重庆引智引才助力,重庆的 科技 领域正在加速弯道超车。

03 制约重庆发展的枷锁正在逐步解开。

在四川省管辖的40多年,重庆由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教齐全的西南局中央直辖市,沦落为四川省内单一的重化工业基地,工厂、院校、大区机构、科研院所等大量搬迁至成都。

后几十年还要受到制约,中东部和国家下放到四川的重大项目,几乎全都集中在成都周边,公共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重庆的发展。

重庆恢复直辖市以来,前后获批北部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两江新区、自贸区、渝新欧铁路、果园保税港区等重大项目,还有11家总领事馆和300家世界500强企业入渝,这些都是在四川省辖期间想都不敢想的。

04

但是统管西南地区重大事项的部门,包括中建、中交、中铁、中能、中水、中电等西南分局和总部,以及重大项目的规划、勘察、设计、建设、管理、监督等分部分局,由于 历史 原因,几乎全都集中在成都。

尽管表面上只是国家派驻下辖地方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四川成都户籍,或者在四川成都有着大量利益关系,实际上已经同四川成都紧密捆绑,制约同四川成都竞争巨大的对手重庆,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随着重庆经济 社会 发展势头的逐步增强,川渝双城经济圈合作的逐步展开,重庆对解开身上枷锁的呼声会越来越高涨。 如果重庆发展的枷锁完全解开,重庆会迎来新生,重庆会成为西部绝对的中心城市,中国的一线城市。

不可能的,重庆恢复直辖重立直辖市之初的任务就是建设超大型生态和谐城市群。

这明显可以看出重庆的发展就不可能按北京那种摊大饼的方法使劲修,也不可能深圳那种30年新建一个城市,更不可能像隔壁成都那样修空城。

要知道重庆在建国初期可是中国最大最完善的工业城市,就算成都搬走了一半工业、教育和医疗又被国家放一边自生自灭,东三省也追了十几年才追上。

不过由于给成都输血、文革、被国家冷落、安置三峡移民、接管四川贫困县、改革开放较晚等种种原因导致重庆的发展耽搁了几十年,到1978年重庆才真正开始高速发展。

不过不能忘记目标,依旧要朝着建设超大型生态和谐城市群的目标前进,要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就不能盲目跟风那些不用脑子思考问题就下的行政文件,不能盲目复制那些假大空的做法,不能盲目竞争一些虚假的排名,这样做既是对国家负责也是对百姓负责。

所以重庆不可能去竞争那些无所谓的名号的,会坚持走生态和谐城市群的道路,当然这也不是像某些地方那样一刀切的查环保,重庆在保证工业、农业的同时逐步提升森林面积和完成工业、农业转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时势造英雄。天津,上海也是近代才进入全国前列的。深圳更是从改革开放后才腾飞,从渔村变成一线城市。重庆直到90年代GDP总量都是全国前四,远超现在的一线城市广州。所以再发达的城市不努力也会落后,再落后的城市只要努力也会赶上来。我们既要正视差距,同时也不妄自菲薄。重庆的基础条件起码在二线城市里不算差,只要有好的政策和环境,通过努力是完全能更进一步的。相比很多特区,城市,国家给重庆的政策并不算特别突出,也没有很多的国家扶持资金和项目。比如深圳,天津等。国家给了天津这么多国家大项目,重庆好像还没什么特大国家项目落地。反倒是在众多国家优先发展区域,城市里,重庆负担最重。承担了1600万人口,6万余平方公里土地的欠发达地区(涪陵,万州区除外)的脱贫,扶贫任务。重庆政府没有四处张扬,重庆人也没叫苦连天,朝国家要着要那。我想给北京,上海这么大的贫困区域,也不会轻松,人均GDP也会大幅度下滑。从钓鱼城,到陪都,再到现在的直辖,重庆从来就没有轻装前行过,从来都是肩负重担,负重前行,但也从来没有逢人便说,没有四处招摇,没有八方宣传,没有主动向国家要政策,要补贴,谈条件。低调,实诚的重庆人不负国家,不负国人,埋头苦干,力争上游。一线不一线不重要,人民的生活,成为国家的大后方,作为战略性基石才是重庆的天然责任所在。

我在上海过五六年,现在在重庆学习,我觉得上海规划好,整齐,干净,平整,而重庆城建比上海宏伟,高大,恐怖,立体,坐轻轨像是过山车一样紧张,开车没走过平路,全是坡,动不动就是一个上坡,下雨路滑都上不去,上海呢,节奏快,但是单调,重庆节奏相对来讲慢一些,但是像活在游乐园一样,动不动一个长梯就是世界第一,相对来讲我还是喜欢重庆,至于北京深圳,就那样吧,2个小时我都横穿深圳了,没意思,感觉太小,再精致也就那样了,除非扩大,而北京,地铁我就没坐过位子,我是江苏人,讲的还算客观

1997年重庆恢复直辖后,城市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工业基地得到全面改造升级,政府对重庆未来发展科学合理布局,城市投资环境全面改善,吸引了大批投资和项目落地重庆,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经济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经济规模不断壮大,GDP从直辖时全国省级单位排名24到现在排名第16,人均GDP从直辖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8%到现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省级单位人均GDP排名第8名,数据可以证明直辖后的重庆得到全面发展,并带动贫困库区全面脱贫,GDP城市排名超过广州进入全国前4行列,重庆的进步得到国家的高度认可,国家对重庆有很高的期望,国务院城市总规中就明确,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 科技 创新中心,重庆要加快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国际大都市形象,并提出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结合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要求重庆做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支撑作用,充分发挥西部最大超级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重庆对自身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并科学合理的规划,相信未来重庆会发展得更好,重庆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去年二产增加值重庆超过广州3000亿,超过成都5000亿就是最好的城市实力体现,强大的城市实力也是未来发展的底气和后劲,重庆不像某些城市靠忽悠神吹炒作靠嘴巴吹实力,当然重庆未来发展还需要努力带动库区一起致富,这点不像其他城市可以轻装上阵,更不像省会城市有集中全省资源的优势,但重庆有实力又信心做好西部领头羊作用。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6年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100强排名”,重庆2016年GDP总量为17010亿元,同比增长107%,位列全国第6位!由此可见,就经济总量而言,重庆还是很有一线城市的范的。但重庆人口众多,负担重,底子薄,工业基础扎实,经济 社会 发展潜力巨大。就中国目前发展而言,我认为中国至少需要达到20-30个超大城市,吸纳5个亿的人口,80-100个大城市,从而使主要城市吸纳10个亿的城市人口,是比较合理的。从国家城市布局而言,西部仅有成都,重庆,西安这么少的超大城市显然是不合理的,西部还需要更大的发展。一线,二线城市的提法我认为不太贴切。目前的北上广深,我认为跟重庆,成都,杭州,武汉相比,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和明显的优势。

重庆的日均公共交通客流量,表现在一线水平的,这也是重庆特别有一线潜质的能力。

重庆直辖头十年,其注意力都在解决“脱贫攻坚”的目标,当然其发展的速度是有目共睹的。

为解决农村农民进城,重庆首 创“地票”制度,这也是平衡了各方利益啊。

估计到现在都没几个弄明白,重庆为什么有这么多商品房用地指标,首功就在于“地票”。

在当时的环境下,农民要进城,农村的老宅基本闲置。

与其让它慢慢损耗,既浪费又可惜,还不如换两个小钱。

一开始,宅基地复垦搞得如火如荼,所以重庆的“地票”应运而生。

其运作模式就是:农民出让宅基地 复垦 然后卖出复垦指标 再交易到主城商品房的用地指标中去。

总体上农耕用地没变,同时又解决了城市商品用地的囧境。

也就是在那十年,重庆主城一路向北的造城运动,几乎没有受到多大阻力。

并且用地成本,比其他地方要低廉许多,所以才吸引到更多外来投资者入驻重庆。

这也是为何重庆的房价,与生活、生产条件同等的城市相比较,要便宜很多。

当然,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规模宏大公租房也功不可没。

回到题主所问的问题,重庆会不会成为一线城市

顺其自然吧,有了基础自然就会梧桐树,有了梧桐树还怕引不来金凤 凰

当金凤 凰成群结队涌来之日,也就是重庆成为一线城市之时!

弱弱地问一句,图其虚名有意思吗,“一线城市”真的狠重要

成渝本是一家,巴蜀兄弟情深。在注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区域协调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成渝两地理应联起手来共同应对挑战,克服传统体制与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合力攻关,促成川渝经济一体化,提升成渝经济带的活力。成渝两地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可望形成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带,与长江下游的上海经济圈首尾相照,纵横四川盆地和三峡库区,立足中国西部,辐射整个东南亚,与辐射东亚的上海经济圈,辐射南洋的广州、深圳、香港经济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与京津唐经济区(辐射东北亚)南北呼应,使中国经济形成三个坡度和阶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部经济崛起地区,西部经济开发地区,进而使中国转变成为国强民富、安居乐业的经济大国。由此目标看,展望在成渝经济合作上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不同规划与期待,指出成渝两地在促进合作方面应当优先考量的对策,也是极有价值的思考。
一、中央政府:成渝合作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四川和重庆同处于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和南贵昆特色经济区的结合部,又是长江经济带的腹心地区,推进川渝经济合作联动,不仅将有力促进两地的共同发展,也必将在全国的区域战略布局和整个西部大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川渝两地同处西部,地域相邻、经济相融、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互补性很强。重庆在发展机械制造业、商贸流通方面的经验以及经营和管理城市的经验较为丰富。四川作为资源和人口大省,在旅游开发、电子信息、饮料食品、航空航天等领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四川、重庆两地许多经济指标虽然在西部地区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甚至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如何加快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发展,如何彻底解决三峡库区移民及移民安置后的产业空虚,如何创造性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也是中央对两地共同的期待。
被称为“世界级难题”的三峡工程百万移民,是重庆的“立市之本”。搞好百万移民是党中央交给重庆市的一大政治任务,重庆移民占三峡工程移民的85%。能否妥善安置移民,不仅关系三峡工程建设的成败,关系到重庆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党中央提出的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甚至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和重庆市的形象。国家在三峡库区实行开发性移民政策,逐步把移民区建设成繁荣的新兴经济带,以便使移民过上小康甚至更富裕的生活,从而彻底改变沿江地区长期落后的面貌。移民工作在重庆市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过分。到2009年三峡工程建成时,重庆库区规划迁建安置人口总数达107万人。九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把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之举,是应对国内外经济新挑战、谋划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英明决策。
“芙蓉之城”成都,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特大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也是国家计划单列城市(副省级城市),在重庆直辖前两地是同一行政级别,拥有一样的经济管理权限。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构建区域发展的框架,即在中国国土范围内,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逐步确立。为了解决东部与其他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国家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带动中西部与东部共同发展,而非过去计划经济中所实行的“拆东墙补西墙”。成渝经济圈属于中国西部开发大板块之中。规划明确指出,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
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发展列入区域规划试点,升格为国家战略,而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成渝经济圈落选了。权威专家分析认为,长三角(以浦东为龙头)和京津冀城市群(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都涉及三个省市,行政壁垒已经极大制约了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另外,作为世界第6城市群,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经初步成型,区域合作“条件最好”;而京津冀区域协调迫在眉睫,区域规划已经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十一五”规划纲要还就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发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指出“国家今后考虑的区域规划重点是跨省之间的经济合作。历史上成渝地区本就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产业联系比较紧密,可重庆被列为直辖市后,行政壁垒反而阻碍了成渝之间的经济合作。”长期的行政割裂已经让成渝这两个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上都很接近的城市越走越远,而这正是中央通过“十一五”规划希望改变的局面,地方政府与民间的主动走近和谐发展,是中央政府极为关注和大力支持的。
二、地方政府:竞争大于合作,行政壁垒制约一体化
1、与国际都市接轨,成都市重点提升服务业和信息化水平
根据《成都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到2010年,成都市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会展、金融、信息、物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基本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业发展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运行环境。成都市政府已经提出了“5年时间建设西部第一城,即综合实力第一城,人居环境第一城,创业环境第一城”的具体奋斗目标,营销城市的口号“成都——来了就不想回去的城市”,等于是向重庆提出了挑战书。《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将按照实施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战略的要求,大力实施“一四六”工程,通过加快制度创新、加快人才体系建设等措施,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信息应用服务,到2010年,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信息强市。
2、与三峡建设同步,重庆市致力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重庆市仍然处在“爬坡上坎、负重前进”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是重庆进一步“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关键时期,是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的重要关口时期。力争实现我市“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一是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新的重大成果;二是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构筑新型工业基地,进一步打造“中国汽车名城”,建设“摩托车之都”等。依托园区构建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北部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寿化工园区、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和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实现“再造两个重庆工业”的目标。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促进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等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全面完成三峡工程移民迁建任务,确保库区长治久安,适应高峡平湖新三峡的变化,拓展休闲度假等旅游新品。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部分,重庆市委、市政府对主城区、渝西地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民族地区这四大片区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主城区——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辐射区”、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示范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渝西地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密集带”、“大中小城镇连绵群”和“现代农业展示区”;三峡库区——建设成为“高效生态农业走廊”、“新型资源加工业基地”和“国际黄金旅游带”;渝东南民族地区——建设成为“渝东南特色经济走廊”和“武陵山区经济高地”。
3、消除地区封锁,打破市场壁垒,建立统一市场
重庆社科院区域研究所曾对重庆辖区内40个区县的450家企业和150家非企业单位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各地区的地方保护程度分别与20年前、10年前相比仍是不容乐观。数据表明,认为地方保护与20年前相比减轻了很多的占4535%,略有减轻的占2442%,而严重得多和较为严重的占1628%。与10年前相比,严重得多和较为严重的占93%,认为变化很小和略有减轻的占5465%。地方保护的形式主要有直接控制外地产品销售数量、价格限制和地方补贴、工商质检等方面的歧视、其他非正式的无形限制(法规、会计、实行采购、工程招投标以及司法部门的袒护行为等)四个方面。调查表明以上四个方面的比重分别为2175%,1968%,2783%,3074%。值得关注的是,由其他非正式方面的无形限制和工商质检等方面的歧视这两个方面的比重达到了5857%。
2004年3月,重庆市工商局与成都市工商局签署了一份互拆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壁垒协议。两地工商管理部门跨区域实行全方位合作,这在西南地区尚属首次。协议将加强两地名优企业的保护协作,建立紧密联系的两地打假维权网,并积极鼓励两地市场实行强强联合,支持两地市场联合对外拓展。协议中称,将建立两地商标行政保护协作机制,对两地著名商标实施与本地著名商标同等力度的重点保护。两地还将以企业登记、管理信息资源为基础,全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开发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促进两地“经济户口”的融通。实行企业黑名单警示通报制度,对有不良警示记录的企业进行两地联动公示,对列入市场禁入名单的禁止在两地开展经营活动。
成渝两地旅游局正式签订了“构建长江上游(成渝)旅游圈合作协议书”。双方就构筑统一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无障碍旅游区等方面达成共识。
尽管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仍然大量存在,政出多门,不规范更不透明而又相互扯皮的怪现象随处可见;衙门作风仍然相当程度地存在,行政效率低,基层办事难,盖不完的章,忙不停的检查验收;一些行政性垄断、行业性垄断仍然没有完全打破,地方保护引起的冲突行为时有发生,市场壁垒顽固地存在;政企分开仍然没有完全实现,条块分割极大地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配置。烟草、酒类、化肥、电力和农产品等五类产品“荣登”地方保护最为严重的产品之列,由于地方保护限制产品准入导致六大行业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烟草加工业、农业、饮料制造业、房地产、电力煤气水、服装业。这些现象在成渝两地更普遍地存在着,需要引起两地政府的高度关注。如果不打破行政割据与地方保护制造的封闭圈,成渝经济圈就永远只是一个梦想。
三、策略性建议
1、循国际惯例,建立自由流动的人间天堂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茵教授在重庆·西部开发国际研讨会上善意地提醒:要实现跳跃式发展,首先必须遵循国际惯例,用相对较少的时间,更快地提升自己。
成渝两地的管理部门应致力于有效地消除经济联系障碍,完善一体化的市场经济秩序,优化发展环境,特别注意任何限制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建设,遵循国际上经济一体化的诸多制度创新,自觉去协调合作竞争中的各方利益关系,依照法律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调查显示有3358%的企业认为劳动力市场干预影响到了企业到外地设厂和设立销售机构。这方面的干预着重反应在当地政府要求企业招工本地户口优先;在企业聘用外地户口从业人员时,当地政府需要额外的资格证明;由于政府相应职能不完善导致企业难以为外地职员提供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为外地职员办理暂住证收取较高费用;聘用外地人才的行政手续较本地复杂;外地职员在当地入学费用高;外地职员到当地落户,解决户口较难等。
2006年初,重庆市政府终于确认以“人人重庆”图案为形象标志,并申请了商标注册。该标志体现以人为元素,展现重庆以人为本,人人都是重庆形象的对外传播理念。重庆直辖前的四川省,曾经是中国人口第一的大省。成渝联手消障,如能有效克服各类非人性化阻碍机制,让经济自由流动起来,未来有望把成渝经济区建成中国第一大人间天堂:人人成渝,人人巴蜀(安逸)!
2、应因地制宜,最大力度地鼓励发展特色经济和休闲服务产业
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东部沿海经济区相比,成渝经济区三大优势突出:一是能源,二是旅游资源,三是休闲服务业。因此,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首先要将能源开发、生态旅游、休闲产业作为重点来开发。
以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为依托,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建设政策优惠,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具体来说,首先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型工业。二是走矿电联产综合开发的道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减少污染,提高效率。三是开发绿色农产品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和林浆纸产业链等特色产业链。四是利用三峡成库的新机遇,发掘利用高峡平湖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五是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六是充分发挥成渝两地美食、美女、美景优势,发扬传统休闲生活节奏对国内外亚健康人群的极大吸引力,推动川渝饮食连锁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拓展,建设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餐饮美食休闲旅游基地。
成渝经济合作的成功,有助于西南经贸大动脉的打通,会大大加快整个南中国经济的血液循环,促进大西南经济圈的形成,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成渝合作,其实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容忽视,更不容再错过!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3229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 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