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

余秋雨散文,第1张

江南小镇

我一直想写写“江南小镇”这个题目,但又难于下笔。江南小镇太多了,真正值
得写的是哪几个呢?一一拆散了看,哪一个都构不成一种独立的历史名胜,能说的
话并不太多;然而如果把它们全躲开了,那就是躲开了一种再亲昵不过的人文文化
,躲开了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躲开了无数中国人心底的
思念与企盼,躲开了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
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
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
,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
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
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
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厶气势;它们大多有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
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
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沈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
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
实而耐久,狭窄而悠久,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想来想去,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种
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中国文人中很有一批人在入世受挫之后逃于佛、道,
但真正投身寺庙道观的并不太多,而结庐荒山、独钓寒江毕竟会带来基本生活上的
一系列麻烦。“大隐隐于市”,最佳的隐潜方式莫过于躲在江南小镇之中了。与显
赫对峙的是常态,与官场对峙的是平民,比山林间的蓑草茂树更有隐蔽力的是消失
在某个小镇的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山林间的隐蔽还保留和标榜着一种孤傲,而
孤傲的隐蔽终究是不诚恳的;小镇街市间的隐蔽不仅不必故意地折磨和摧残生命,
反而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熨贴在既清静又方便的角落,几乎能gou4把
自身由外到里溶化掉,因此也就成了隐蔽的最高形态。说隐蔽也许过于狭隘了,反
正在我心目中,小桥流水人家,莼鲈之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人生哲学的生态意象。
在庸常的忙碌中很容易把这种人生哲学淡忘,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它就会产生
一种莫名的诱惑而让人渴念。记得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期,我父亲被无由关押,尚
未结婚的叔叔在安徽含冤自尽,我作为长子,20来岁,如何掌持这个八口之家呢?
我所在的大学也是日夜风起云涌,既不得安生又逃避不开,只得让刚刚初中毕业的
大弟弟出海捕鱼,贴补家用。大弟弟每隔多少天后上岸总是先与我连系,怯生生地
询问家里情况有无继续恶化,然后才回家。家,家人还在,家的四壁还在,但在那
年月好像是完全暴露在露天中,时时准备遭受风雨的袭击和路人的轰逐。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又接到指令必须到军垦农场继续改造,去时先在吴江县
松陵镇整训一段时间。那些天,天天排队出 *** 点名,接受长篇训话,一律睡地铺而
夥食又极其恶劣,大家内心明白,整训完以后就会立即把我们抛向一个污泥,沼泽
和汗臭相拌和的天地,而且绝无回归的时日。我们的地铺打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
从西边墙板的袷缝中偷眼望去,那里有一个安静的院落,小小一间屋子面对着河流,
屋里进去的显然是一对新婚夫妻,与我们差不多年龄。他们是这个镇上最普通的居
民,大概是哪家小店的营业员或会计罢,清闲得很,只要你望过去,他们总在,不
紧不慢地做着一天生活所必需,却又纯然属于自己的事情,时不时有几句不冷也不
热的对话,莞尔一笑。夫妻俩都头面干净,意态安详。当时我和我的同伴实在被这
种最正常的小镇生活震动了。这里当然也遇到了文化大革命,但毕竟是小镇,又兼
民风柔婉,闹不出多大的事,折腾了一两下也就烟消云散,恢复成寻常生态。也许
这个镇里也有个把“李国香”之类,反正这对新婚夫妻不是,也不是受李国香们注
意的人物。咳,这样活着真好!这批筋疲力尽又不知前途的大学毕业生们向壁缝投
之以最殷切的艳羡。我当时曾警觉,自己的壮气和锐气都到哪儿去了,何以20来岁
便产生如此暮气的归隐之想?是的,那年在恶风狂浪中偷看一眼江南小镇的生活,
我在人生憬悟上一步走向了成年。
我躺在垫着稻草的地铺上,默想着100多年前英国学者托马斯·德·昆西(T
.De Quincey) 写的一篇著名论文:《论〈麦克白〉中的敲门声》。昆西说,在
莎士比亚笔下,麦克白及其夫人借助于黑夜在城堡中杀人篡权,突然,城堡中响起
了敲门声。这敲门声使麦克白夫妇恐慌万状,也历来使所有的观众感到惊心动魄。
原因何在?昆西思考了很多年,结论是:清晨敲门,是正常生活的象征,它足以反
衬出黑夜中魔性和兽性的可怖,它又宣告着一种合乎人性的正常生活正有待于重建
,而正是这种反差让人由衷震撼。在那些黑夜里,我躺在地铺上,听到了江南小镇
的敲门声,笃笃笃,轻轻的,隐隐的,却声声入耳,灌注全身。
好多年过去了,生活应该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敲门声还时不时地响
起于心扉间。为此我常常喜欢找个江南小镇走走,但一走,这种敲门声就响得更加
清晰而催人了。
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日或某个其他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日的行政
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靴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
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可惜终究
要返回,返回那种烦嚣和喧嚷。
如眼前一亮,我猛然看到了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所画的那幅名扬海外的《故
乡的回忆》。斑剥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坚致而又苍老,没有比这个
图像更能概括江南小镇的了,而又没有比这样的江南小镇更能象征故乡的了。我打
听到,陈逸飞取像的原型是江苏昆山县的周庄。陈逸飞与我同龄而不同籍,但与我
同籍的台湾作家三毛到周庄后据说也热泪滚滚,说小时候到过很多这样的地方。看
来,我也必须去一下这个地方。

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我约了两个朋友从青浦淀山湖
的东南岸雇船出发,向西横插过去,走完了湖,就进入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地方。在
别的地方,河流虽然也可以成为运输的通道,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来说大多
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一条船一家人家
,悠々走着,不紧不慢,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的一
切都熟悉,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我们
身边擦过一条船,船头坐了两位服饰齐整的老太,看来是走亲戚去的,我们的船驶
得太快,把水沫溅到老太的新衣服上了,老太撩了撩衣服下摆,嗔色地指了指我们
,我们连忙拱手道歉,老太立即和善地笑了。这情景就像街市间不小心撞到了别人
随口说声“对不起”那样自然。
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桥越来越短,这就意味
着一座小镇的来临。中国很多地方都长久地时行这样一首儿歌:“摇摇摇,摇到外
婆桥”,不知多少人是在这首儿歌中摇摇摆摆走进世界的。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
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
桥边。早在躺在摇篮里的年月,我们构想中的这座桥好像也是在一个小镇里。因此
,不管你现在多大,每次坐船进入江南小镇的时候,心头总会渗透出几缕奇异的记
忆,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熟识的意绪。周庄到了,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
知道。这里街市很安静,而河道却很热闹,很多很多的船来往交错,也有不少船驳
在岸边装卸货物,更有一些人从这条船跳到那条船,连跳几条到一个地方去,就像
市井间借别人家的过道穿行。我们的船挤入这种热闹中,舒舒缓缓地往前走。与城
市里让人沮丧的“塞车”完全不同,在河道上发觉前面停着的一条船阻碍了我们,
只须在靠近时伸出手来,把那条船的船帮撑持一下,这条船就会荡开去一点,好让
我们走路。那条船很可能在装货,别的船来来往往你撑一下我推一把,使它的船身
不停地晃晃悠悠,但船头系结在岸椿上,不会产生任何麻烦,装货的船工一迳乐呵
呵地忙碌着,什么也不理会。
小镇上已有不少像我们一样的旅游者,他们大多是走陆路来的,一进镇就立则
领悟了水的魅力,都想站在某条船上拍张照,他们蹲在河岸上恳求船民,没想到这
里的船民爽快极了,想坐坐船还不容易?不仅拍了照,还让坐着行驶一陈,分文不
取。他们靠水吃饭,比较有钱,经济实力远超这些旅行者。近几年,厂常来小
镇拍一些历史题材的片子,小镇古色古香,后来干脆避开一切现代建筑方式,很使
导演们称心,但哪来那厶多群众角色呢?小镇的居民和船民非常帮衬,一人拿
了套戏装往身上一披,照样干活,你们拍去吧。我去那天,不知拿家厂正在桥
头拍一部清朝末年的,桥边的镇民、桥下的船民很多都穿上了清朝农民的服装
在干自己的事,没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倒是我们这条船靠近前去,成了擅闯大清
村邑的番邦夷人。
从船上向河岸一溜看去,好像凡是比较像样的居舍门口都有自用码头。这是不
奇怪的,河道就是通衢,码头便是大门,一个大户人家哪有借别人的门户迎来送往
的道理?遥想当年,一家人家有事,最明显的标志是他家码头口停满了大大小小的
船只,主人便站在码头上频频迎接。我们的船在一个不小的私家码头停下了,这个
码头属于一所挺有名的宅第,现在叫做”沈厅”,原是明代初年江南首富沈万山的
居所。
江南小镇历来有藏龙卧虎的本事,你看就这厶些小河小桥竟安顿过一个富可敌
国的财神!沈万山的致富门径是值得经济史家们再仔细研究一陈的,不管怎厶说,
他算得上那个时代精于田产管理、又善于开发商业资本的经贸实践家。有人说他主
要得力于贸易,包括与海外的贸易,虽还没有极为充分的材料佐证,我却是比较相
信的。周庄虽小,却是贴近运河、长江和黄浦江,从这里出发的船只可以亳无阻碍
地借运河而通南北,借长江而通东西,就近又可席卷富庶的杭嘉湖地区和苏锡一带
,然后从长江口或杭州湾直通东南亚或更远的地方,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浏河
口就与它十分靠近。处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出现个把沈万山是合乎情理的
。这大体也就是江南小镇的秉性所在了,它的历害不在于它的排场,而在于充分利
用它的便利而悄然自重,自重了还不露声色,使得我们今天还闹不清沈万山的底细。
系好船缆,拾级上岸,才抬头,却已进了沈厅大门。一层层走去,600多年
前居家礼仪如在目前。这儿是门厅,这儿是宾客随从人员驻留地,这儿是会客厅,
这儿是内宅,这儿是私家膳室……全部建筑呈纵深型推进状,结果,一个相当狭小
的市井门洞竟延伸出长长一串景深,既显现出江南商人藏愚守拙般的谨慎,又铺张
了家庭礼仪的空间规程。但是,就整体宅院论,还是算敛缩俭朴的,我想一个资产
只及沈万山一个零头的朝廷退职官员的宅第也许会比它神气一些。商人的盘算和官
僚的想法判然有别,尤其是在封建官僚机器的缝隙中求发展的元明之际的商人更是
如此,躲在江南小镇的一个小门庭里做着纵横四海的大生意,正是他们的“大门槛
”。可以想见,当年沈宅门前大小船只的往来是极其频繁的,各种信息、报告、决
断、使令、契约、银票都从这里大进大出,但往来人丁大多神色隐秘、缄口不言、
行色匆匆。这里也许是见不到贸易货物的,真正的大贸易家不会把宅院当作仓库和
转运站,货物的贮存地和交割地很难打听得到,再有钱也是一介商人而已,没有兵
丁卫护,没有官府庇荫,哪能大大列列地去张扬?
我没有认真研究过沈万山的心理历程,只知道这位在江南小镇如鱼得水的大商
贾后来在京都南京栽了大跟头,他如此精明的思维能力毕竟只归属于经济人格而与
封建朝廷的官场人格处处抵牾,一撞上去就全盘散架。能不撞上去吗?又不能,一
个在没有正常商业环境的情况下惨淡经营的商人总想与朝廷建立某种亲善关系,但
他不知,建立这种关系要靠钱,又不能全靠钱事情还有远比他的商人头脑想象的更
复杂更险恶的一面。话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即应天府)后要像模像样地修筑
城墙,在募集资金中被舆论公认为江南首富的沈万山自然首当其冲。沈万山满腹心
事地走出宅院大门上船了,船只穿出周庄的小桥小河向南京驶去。在南京,他爽快
地应承了筑造京城城墙三分之一(从洪武门到水西门)的全部费用,这当然是一笔
惊人的巨款,一时朝野震动。事情到此已有点危险,因为他面对的是朱元璋,但他
未曾自觉到,只知道像在商业经营中那样趁热打铁,晕乎乎、乐颠颠地又拿出一笔
巨款要犒赏军队。这下朱元璋勃然大怒了,你算个什厶东西,凭着有钱到朕的京城
里摆威风来了?军队是你犒赏得了的吗?于是下令杀头,后来不知什厶原因又改旨
为流放云南。
江南小镇的宅院慌乱了一阵之后陷入了长久的寂寞。中国14世纪杰出的理财
大师沈万山没有能够回来,他长枷铁镣南行万里,最终客死戍所。他当然会在陌生
的烟瘴之地夜夜梦到周庄的流水和石桥,但他的伤痕累々的人生孤舟却搁浅在如此
边远的地方,怎厶也驶不进熟悉的港湾了。
沈万山也许至死都捣不大清究竟是什厶逻辑让他受罪的。周庄的百姓也捣不清
,反而觉得沈万山怪,编一些更稀奇的故事流传百年。是的,一种对中国来说实在
有点超前的商业心态在当时是难于见容于朝野两端的,结果倒是以其惨败为代价留
下了一些纯属老庄哲学的教训在小镇,于是人们更加宁静无为了,不要大富,不要
大红,不要一时为某种异己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产生焦灼的冲动,只让河水慢慢流
,船橹慢慢摇,也不想摇到太远的地方去。在沈万山的凄楚教训面前,江南小镇愈
加明白了自己应该珍惜和恪守的生态。

上午看完了周庄,下午就滑脚去了同里镇。同里离周庄不远,却已归属于江苏
省的另一个县——吴江县,也就是我在20多年前听到麦克白式的敲门声的那个县。
因此,当我走近前去的时候,心情是颇有些紧张的,但我很明白,要找江南小镇的
风韵,同里不会使我失望,为那20多年前的启悟,为它所躲藏的闹中取静的地理
位置,也为我平日听到过的有关它的传闻。
就整体气魄论,同里比周庄大。也许是因为周庄讲究原封不动地保持苍老的原
貌吧,在现代人的脚下总未免显得有点局促,同里亮堂和挺展得多了,对古建筑的
保护和修缮似乎也更花力气。因此,周庄对于我,是乐于参观而不会想到要长久驻
足的,而同里却一见面就产生一种要在这里觅房安居的奇怪心愿。
同里的桥,不比周庄少。其中紧紧汇聚在一处的“三桥”则更让人赞叹。三桥
都小巧玲珑,构筑典雅,每桥都有花岗石刻的楹联,其中一桥的楹联为:
浅渚波光云影,
小桥流水江村。
淡淡地道尽了此地的魅力所在。据老者说,过去镇上居民婚娶,花轿乐队要热热闹
闹地把这三座小桥都走一遍,算是大吉大利。老人66岁生日那天也必须在午餐后
走一遍三桥,算是走通了人生的一个关口。你看,这厶一个小小的江镇,竟然自立
名胜、自建礼仪,怡然自得中构建了一个与外界无所争持的小世界。在离镇中心稍
远处,还有稍大一点的桥,建造也比较考究,如思本桥、富观桥、普安桥等,是小
镇的远近门户。
在同里镇随脚走走,很容易见到一些气象有点特别的建筑,仔细一看,墙上嵌
有牌子,标明这是崇本堂,这是嘉荫堂,这是耕乐堂,这是陈去病故居,探头进去
,有的被保护着专供参观,有的有住家,有的在修理,都不妨轻步踏入,没有人会
阻碍你。特别是那些有住家的宅院,你正有点踟踌呢,住家一眼看出你是来访古的
,已是满面笑容。钱氏崇本堂和柳氏嘉荫堂占地都不大,一亩上下而已,却筑得紧
凑舒适。两堂均以梁棹窗棹间的精细雕刻著称,除了吉花卉图案外,还有传说故事
、剧曲小说中的人物和场面的雕刻,据我所知已引起了国内古典芸术研究者们的重
视。耕乐堂年岁较老,有宅有园,占地也较大,整体结构匠心独具,精巧宜人,最
早的主人是明代的朱祥(耕乐),据说他曾协助巡抚修建了著名的苏州宝带桥,本
应论功授官,但他坚辞不就,请求在同里镇造一处宅园过太平日子。看看耕乐堂,
谁都会由衷地赞同朱祥的选择。
但是,也不能因此判定像同里这样的江南小镇只是无条件的消极退避之所。你
看,让朱祥督造宝带桥工程他不是欣然前往了吗?他要躲避的是做官,并不躲避国
计民生方面的正常选择。我们走进近代革命者、诗人学者陈去病(巢南)的居宅,
更明确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我由于关注过南社的史料,对陈去病的事迹还算是有点
熟悉的。见到了他编《百尺楼丛书》的百尺楼,却未能找到他自撰的两副有名楹联:
平生服膺明季三儒之论,沧海归来,信手钞成正气集;
中年有契香山一老所作,白头老去,新居营就浩歌堂。
其人以骠姚将军为名,垂虹亭长为号;
所居有绿玉青瑶之馆,澹泊宁静之庐。
这两副楹联表明,在同里镇三元街的这所宁静住宅里,也曾有热血涌动、浩气充溢
的年月。我知道就在这里,陈去病组织过雪耻学会,推行过梁启超的《新民丛报》
,还开展过同盟会同里支部的活动。秋瑾烈士在绍兴遭难后,他的密友徐自华女士
曾特地赶到这里来与陈去病商量如何处置后事。至少在当时,江浙一带的小镇中
每每隐潜着许多这样的决心以热血和生命换来民族生机的慷慨男女,他们的往来和
聚会构成了一系列中国近代史中的著名事件,一艘艘小船在解缆系缆,缆索一抖,
牵动着整个中国的生命线。
比陈去病小十几岁的柳亚子更是被人们熟知的人物,他当时的活动据点是家乡
黎里镇,与同里镇同属吴江县。陈去病坐船去黎里镇访问了柳亚子后感慨万千,写
诗道:
梨花村里叩重门,
握手相看泪满痕。
故国崎岖多碧血,
美人幽咽碎芳魂。
茫茫宙合将安适,
耿耿心期只尔论。
此去壮图如可展,
一鞭晴旭返中原!
这种气慨与人们平素印象中的江南小镇风韵很不一样,但它实实在在是属于江南小
镇的,应该说是江南小镇的又一面。在我看来,江南小镇是既疏淡官场名利又深明
人世大义的,平日只是按兵不动罢了,其实就连在石桥边栏上闲坐着的老汉都对社
会时事具有洞悉幽微的评判能力,真是遭到了历史的紧要关头,江南小镇历来都不
木然。我想,像我这样的人也愿意卜居于这些小镇中而预料不会使自己全然枯竭,
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同里最吸引人的去处无疑是著名的退思园了。我可以亳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见
过的中国古典园林中特别让我称心满意的几个中的一个。我相信,如果同里镇稍稍
靠近一点铁路或公路干道,退思园必将塞满旅游的人群。但从上海到这里毕竟很不
方便,从苏州过来近一些,然而苏州自己已有太多的园林,柔雅的苏州人也就不高
兴去坐长途车了。于是,一座大好的园林静悄悄地呆着,而我特别看中的正是这一
点。中国古典园林不管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的韵律。有了静,全
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
不可寻找。在摩肩接踵的拥挤中游古典园林是很叫人伤心的事,如有一个偶然的机
会,或许是大雨刚歇,游客未至,或许是时值黄昏,庭院冷落,你有幸走在这样的
园林中就会觉得走进了一种境界,虚虚浮浮而又满目生气,几乎不相信自己往常曾
多次来过。在人口越来越多,一切私家的古典园林都一一变成公众游观处的现代,
我的这种审美嗜好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侈愿望了,但竟然有时也能满足。去年
冬天曾在上海远郊嘉定县小住了十几天,每天早晨和傍晚,当上海旅游者的班车尚
未到达或已经离开的时候,我会急急赶到秋霞圃去,舒舒坦坦地享受一番园林间物
我交融的本味。退思园根本没有上海的旅游班车抵达,能够遇到的游客大多是一些
镇上的退休老人,安静地在回廊低栏上坐着,看到我们面对某处景点有所迟疑时,
他们会用自我陶醉的缓慢语调来解释几句,前后又安静地坐下去。就这样,我们从
西首的大门进入,向着东面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观赏过来。总以为看完这一进就差
不多了,没想到一个月洞门又引出一个新的空间,而且一进比一进美,一层比一层
奇。心中早已绷着悬念,却又时时为意外发现而一次次惊叹,这让我想到中国古典
园林和古典剧曲在结构上的近似。难怪中国古代曲论家王骥德和李渔都把编剧与工
师营建宅院苑榭相提伴论。
退思园已有100多年历史,园主任兰生便是同里人,做官做得不小,授资政
大夫,赐内阁学士,任凰颍六泗兵备道,兼淮北牙厘局及凰阳钞关之职,有权有势
地管过现今安徽省的很大一块地方。后来他就像许多朝廷命官一样遭到了d劾,落
职了,于是回到家乡同里,请本镇一位叫袁龙的杰出芸术家建造此园。园名“退思
”,立即使人想起《左传》中的那句话:“林父之事君也,进思进忠,退思补过。
”但我漫步在如此精美的园林中,很难相信任兰生动用“退思补过”这一命题的诚
恳。“退”是事实,“思”也是免不了的,至于是不是在思“补过”和“事君”则
不宜轻信。眼前的水阁亭榭、假山荷池、曲径回廊根本容不下一丝愧赧。好在京城
很远也管不到什麽了。
任兰生是聪明的。“退思”云云就像找一个官场烂熟的题目招贴一下,赶紧把
安徽官任上搜括来的钱财幻化成一个偷不去抢不走、又无法用数字估价的居住地,
也不向外展示,只是一家子安安静静地住着。即使朝廷中还有觊觎者,一见他完全
是一派定居的样子,没有再到官场争逐的念头了,也就放下了心,以求彼此两忘。
我不知道任兰生在这个园子里是如何度过晚年的,是否再遭到过什厶凶险,却总觉
得在这样一个地方哪怕住下几年也是令人羡慕的,更新何况对园主来说这又是祖辈
生息的家乡。任兰生没有料到,这件看来纯然利己的事情实际上竟成了他毕生最大
的功业,历史因这座园林把他的名字记下了,而那些凌驾在他之上,或d劾他而获
胜的衮衮诸公们却早就像尘埃一样飘散在时间的流水之中。
就这样,江南省镇款款地接待着一个个早年离它远去的游子,安慰他们,劝他
们好生休息,又尽力鼓励他们把休息地弄好。这几乎已成为一种人生范式,在无形
之中悄悄控制着遍及九州的志士仁人,使他们常常登高回眸、月夜苦思、梦中轻笑
。江南小镇的美色远不仅仅在于它们自身,而更在于无数行旅者心中的毕生描绘。
在踏出退思园大门时我想,现今的中国文人几乎都没有能力靠一人之力建造这
样的归息之地了,但是哪怕在这样的小镇中觅得一就较简单的住所也好呀,为什麽
非要挤在大都市里不可呢?我一直相信从事文化芸术与从事经济贸易、机机施工不
同,特别需重有一个真正安宁的环境深入运思、专注体悟,要不然很难成为名副其
实的大家。在逼仄的城市空间里写什厶都不妨,就是不宜进行宏篇巨制式的芸术创
造。日本有位芸术家每年要在太平洋的一就小岛上隐居很长时间,只留出一小部分
时间在全世界转悠,手上夹着从小岛带出来的一大叠乐谱和文稿。江南小镇很可以
成为我们的作家芸术家的小岛,有了这厶一个个宁静的家院在身后,作家芸术家们
走在都市街道间的步子也会踏实一点,文坛中的烦心事也会减少大半。而且,由于
作家芸术家驻足其间,许多小镇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声望也会大大提高。如果说我们
今天的江南小镇比过去缺了点什厶,在我看来,缺了一点真正的文化智者,缺了一
点隐潜在河边小巷间的安适书斋,缺了一点足以使这些小镇产生超越时空适吸引力
适芸术灵魂。而这些智者,这些灵魂,现正在大都市人海中领受真正的自然意义上
的“倾轧”。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愿有一天,能让飘荡在都市喧嚣间
的惆怅乡愁收伏在无数清雅的镇邑间,而一座座江南小镇又重新在文化意义上走上
充实。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实现双相自立。
到那时,风景旅游和人物访谒会溶成一体,“梨花村里叩重门,握手相看泪满
痕”的动人景象又会经常出现,整个华夏大地也就会铺展出文化座标上的重峦叠嶂。
也许,我想得太多了。

一、知识积累(15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下横线上。(4分)

那咆xiào的洪峰,那fén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jūn裂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次nà喊,一声声哭诉!选自《明天不封阳台》

2.完成下列成语:(4分)

司空见()毛骨()然闲情()致()次栉比

3.填写诗句。(4分)

①,恨别鸟惊心。

②,化作春泥更护花。

③,自缘身在最高层。

④,浅草才能没马蹄。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空填2字)。(3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

二、实践运用(10分)

5.仿照范例,完成词语转换(2分)

示例:公园→乐园→快乐→愉快

转换:体育→()→()→修养

6在画线处填上恰当的话,使其成为语意前后呼应,句式一致,修辞恰当的一段话。(4分)

许多象形字,如“山”“水”“木”等是从自然界的实物抽象出来加工创造的。

“山”很象连绵起伏的群峰;

“水”,;

“木”,。

它们生动地体现了汉字的自然之美。

7仔细观察下面三幅,结合图后的说明和你所了解的知识,写出你思考的结果。(4分)

说明图一是泰国皇宫洗手间的一句中文告示:请便后冲水!图二是珍珠港景区美国人特意在垃圾桶前写下中文告示:垃圾桶在此!图三是巴黎圣母院的一则中文告示:请保持安静!

据说,这是他们专门写给中国人看的,而其他国家的游客没有这种“礼遇”。

美文共欣赏

三、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治水必躬亲》,完成8—12题。(12分)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亲劳胼胝(2)势有曲直

(3)潴有浅深(4)不得其情

9.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10.为什么治水“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请用文中有关语句回答。(2分)

11.课文举“海瑞治水”的事例想说明怎样的道理?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12.海瑞墓室后扩建了“扬廉轩”,亭柱上刻有海瑞的两副对联,其一是“三生不改冰霜 *** ,万死常留社稷身”,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海瑞,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5分)

[甲]

不知什么时候,儿子拿来了一把椅子,要帮鸽子做窝,又找来了水和玉米粒,用作鸽子的晚餐。儿子10岁了,在这座楼房中长大,原来楼前有一块草坪,蹒跚学步的儿子在这块草坪上练习过走路;也在夏季的草坪上捉过小虫和蚂蚱。在一片洋灰水泥的高大建筑群中,这块草坪仿佛是一个极乐的伊甸园,曾给儿子留下了多少温馨的回忆。可是忽然有一天,来了一个施工队,机器隆隆响了两天后,草坪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滑梯、跳跳床和电子游戏室。再也捉不到小虫的儿子,对眼前的这位“不速之客”似乎寄予了更多的关注与爱怜……

我忽然觉得,这只鸽子绝非偶尔落脚,它分明是大自然派来的一位使者,那“咕咕”的叫声,那带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们倾吐着什么吗?多少年了,我们太习惯去探寻大自然的意义,而往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其实,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龟裂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

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浮在我心灵的天空上,使之变得宁静而高远……        (《明天不封阳台》)

[乙]

新华社南昌11月22日电 记者从22日在江西召开的全国首届内陆湖泊鄱阳湖研讨会上了解,我国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在消亡,近50年来已经减少了约1000个内陆湖泊。与会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内陆湖泊生态环境的消亡过快,主要原因是人类为了生产生活对湖泊的破坏愈加严重。                (摘自2005年11月23日《扬州日报》)

[丙]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我们享受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种种好处。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在恶化:

以往,全球每一百至三百年灭绝一种生物,如今变为每年灭绝一种;沙进人退的趋势日渐发展,荒漠化使我国每年消失一个县的耕地,沙尘暴频频光顾;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碧水蓝天难得一见;水危机也日趋加剧,曾经清澈透底的河流湖泊,如今要么干涸见底,要么污浊不堪,一些地方的人畜饮水甚至都成了问题……由于生态的恶化,水灾、旱灾、蝗灾、虫灾、日趋频繁、不断加重,大自然正在对我们进行报复和惩罚。

如此状况,实在让人焦虑。

(摘自2005年12月7日《扬子晚报》)

13.[甲]文作者在第一段中写“草坪”被“滑梯、跳跳床和电子游戏室”取而代之的用意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14.联系[乙][丙]两段,试回答[甲]文第二自然段中大自然向人类“叙述”“呐喊”“哭诉”的内容。(3分)

15.[甲]文第三段划线的句子交代了“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的原因,还有什么含义?(3分)

16.综合[甲][乙][丙]三段文字,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变我们日趋恶化的自然环境?至少写三点。(6分)

答:①

(三)阅读余秋雨《江南小镇》(节选),完成17—22题。(18分)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多了一点。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我约一两个朋友从青浦淀山湖的东南岸雇船出发,向西横插过去,走完了湖,就进入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地区。在别的地方,河流虽然也可以成为运输的通道,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来说大多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一条船一家人家,悠悠走着,不紧不慢,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的一切都熟悉,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我们身边擦过一条船,船头坐了两位服饰齐整的老太,看来是走亲戚去的,我们的船驶得太快,把水沫溅到老太的新衣服上了,老太撩了撩衣服下摆,嗔色地指了指我们,我们连忙拱手道歉,老太立即和善地笑了。这情景就像街市间不小心碰到了别人随口说声“对不起”那样自然。

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桥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一座小镇的来临。中国很多地方都长久地时行这样一首儿歌:“摇摇摇,摇到外婆桥”,不知多少人是在这首儿歌中摇摇摆摆走进世界的。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桥边。早在躺在摇篮里的岁月,我们构想中的这座桥好像也是在一个小镇里。因此,不管你现在多大,每次坐船进入江南小镇的时候,心头总会渗透出几缕奇异的记忆,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熟识的思绪。周庄到了,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知道。这里街市很安静,而河道却很热闹,很多很多的船来往交错,也有不少船泊在岸边装卸货物,更有一些人从这条船跳到那条船,连跳几条到一个地方去,就像市井间借别人家的过道穿行。我们的船挤入这种热闹中,舒舒缓缓地往前走。与城市里让人沮丧的“塞车”完全不同,在河道上发觉前面停着的一条船阻碍了我们,只须在近时伸出手来,把那条船的船帮撑持一下,这条船就会荡开去一点,好让我们走路。那条船很可能在装货,别的船来来往往你撑一下我推一把,使它的船身不停地晃晃悠悠,但船头系结在岸桩上,不会产生任何麻烦,装货的船工一径乐呵呵地忙碌着,什么也不理会。

小镇已有不少像我们一样的旅游者,他们大多是走陆路来的,一进镇就立即领悟了水的魅力,都想站在某条船上拍张照,他们蹲在河岸上恳求船民,没想到这里的船民爽快极了,想坐坐船还不容易不仅拍了照,还让坐着行驶一阵,分文不取。他们水吃饭,比较有钱,经济实力远超这些旅游者。近几年,厂常来小镇拍一些历史题材的片子,小镇古色古香,后来干脆避开一切现代建筑方式,很使导演们称心,但哪来那么多群众角色呢小镇的居民和船民非常帮衬,一人拿下套戏装往身上一披,照样干活,你们拍去吧。我去那天,不知哪家广正在桥头拍一部清朝末年的,桥边的镇民、桥下的船民很多都穿上了清朝农民的服装在干自己的事,没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倒是我们这条船近前去,成了擅闯清村邑的番邦夷人。

17.两处横线上应填上的短语是:()(2分)

A.浑朴奇险畅达平稳B。杂乱无章畅达平稳

C.浑朴奇险明艳动人D。杂乱无章明艳动人

18.“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结合上文说说,这是为什么?(3分)

19.“在这里则完全不同”,“不同”主要表现何处(3分)

20.“周庄到了,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知道。”“知道”的原因是什么(3分)

21.“我去那天……成了擅闯大清村邑的番邦夷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感受是什么(3分)

22.请任选一角度,对选文作简单赏析。(4分)

倾诉你真情

四、写作实践(30分)

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某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留意田间小路,也许是仰望当空皓月,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心醉神迷。

请以“,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根据上述提示,在横线上填上相应内容,补全题目。(2)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不要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写作点拨

首先要思考,你打算选择什么事物来写。譬如,一幅画、一张照片、某个工艺品、某处胜景、某本书、某首诗歌、乐曲、等,并把确定所要写的事物填在文题的横线之上。同时要明确选定一种文体后,就应该按照这种文体的要求写下去。不要平行式的泛泛写来,人和事的记叙、描写要具体,取材时“以小见大”,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注意写出新意。作文,贵在创新。例如,内容新颍、结构精巧、语言鲜活等创新写法都能引人入胜。

例文链接

乡水悠悠让我陶醉

盐城市考生

外婆的家乡在苏州农村,那里隔绝了尘世的喧嚣,惟留下缠绵的乡音,悠悠的乡水,还有那外婆的碧螺春……

“这里是水的世界,看那东西的小河横贯了这小镇上的—切,人事景情融在水里渐渐淡了散了化了……”听余秋雨先生讲述这小镇乡水的故事不觉出了神,于是乘假日我来到外婆家,去感受乡水的脉脉温情!

正值夏日,烈日当空,走着走着忽觉清风习习,难道有水!顺着凉风,果真,发现了一条静谧的小河。

一切悄然无声,我蹑手蹑脚,不敢打破这独有的宁静。这河面像冷翡翠,还是仙人镜,还是碧玉盘,一时间惊呆了,竟不知何以修饰。当然最在意的莫过于为何日光竟如此清凉定睛细看找到了其中的原委。那红日当头,恰投入河石的中央,万丈华光在水石上散射出条条五彩的光带,光带好似被这清水所陶醉。脱出层层灼热的华袍,最后光带竟成了点点光斑,在款款柔波中组成螺旋样,好似在跳小蜜蜂的八字舞……

轻风习习,吹来一群野鸭,悠闲地在水中划过层层同心圆,而后是几只翩然起舞的蜻蜓。此情此景,不正是“蜻蜓点水款款飞”吗

人与景在此刻真正地相谐、相和,带着这点灵感,我划动我的笔尖,任点点心雨飞飘,任思想耸入云天,任愁情融入水中,我温柔地写下我生平第一篇诗歌《威尼斯商人》(东方版)。

不在意的一道残阳已铺入水中,抬头望去,看见—个梳着长辫的村姑,正拿着个棒槌在水边洗衣,头上叫、鸟在欢歌,耳旁燕语在呢喃,她轻轻拭干珍珠般的香汗,炊烟已袅袅升起,可依稀看见朦胧的青砖白瓦。我无意离去。不知是已陶醉在这天堂般的美景之中,还是已依恋那天使般的苏州美人

这悠悠的乡水,不知陶醉了多少代人,也不知滋养了多少文化。夜深了,月色如水水如天,独立水边思悄然:在这“中华文化的后花园”,乡水陶醉了唐伯虎、金圣叹、还是小小的我……

特色点评

小河静静,乡水悠悠。文中小作者抓住“乡水清幽”这一特色,把“河水静谧”、“鸭戏蝶舞”、“村姑浣衣”等画面一线贯穿,将江南乡水特有的风景绘得空灵飘逸,像夏日的凉风吹来,使人感到惬意、舒坦。

善于多角描写景物是此文的一个特色。小河——是作者描写的主要对象,小作者抓住河水清淳的特点,由面到点,仔细描绘,并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河水清淳的缘由,将读者逐渐引入佳境。

结尾悠悠的乡水引发出小作者悠悠的情思。圣水滋润圣贤,圣贤为圣水添光增彩,而夸我辈当与前人比高低。为使乡水更加清悠美丽,奋力拼搏,我们超越先人。这种寓情于景,借景抒怀,使文章主题得到了升华,情思悠悠,萦人耳际。

江南小镇
作者:余秋雨
(一)
我一直想写写“江南小镇”这个题目,但又难于下笔。江南小镇太多了,真正值
得写的是哪几个呢?一一拆散了看,哪一个都构不成一种独立的历史名胜,能说的
话并不太多;然而如果把它们全躲开了,那就是躲开了一种再亲昵不过的人文文化
,躲开了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躲开了无数中国人心底的
思念与企盼,躲开了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
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
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
,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
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
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
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厶气势;它们大多有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
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
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沈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
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
实而耐久,狭窄而悠久,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想来想去,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种
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中国文人中很有一批人在入世受挫之后逃于佛、道,
但真正投身寺庙道观的并不太多,而结庐荒山、独钓寒江毕竟会带来基本生活上的
一系列麻烦。“大隐隐于市”,最佳的隐潜方式莫过于躲在江南小镇之中了。与显
赫对峙的是常态,与官场对峙的是平民,比山林间的蓑草茂树更有隐蔽力的是消失
在某个小镇的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山林间的隐蔽还保留和标榜着一种孤傲,而
孤傲的隐蔽终究是不诚恳的;小镇街市间的隐蔽不仅不必故意地折磨和摧残生命,
反而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熨贴在既清静又方便的角落,几乎能gou4把
自身由外到里溶化掉,因此也就成了隐蔽的最高形态。说隐蔽也许过于狭隘了,反
正在我心目中,小桥流水人家,莼鲈之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人生哲学的生态意象。
在庸常的忙碌中很容易把这种人生哲学淡忘,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它就会产生
一种莫名的诱惑而让人渴念。记得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期,我父亲被无由关押,尚
未结婚的叔叔在安徽含冤自尽,我作为长子,20来岁,如何掌持这个八口之家呢?
我所在的大学也是日夜风起云涌,既不得安生又逃避不开,只得让刚刚初中毕业的
大弟弟出海捕鱼,贴补家用。大弟弟每隔多少天后上岸总是先与我连系,怯生生地
询问家里情况有无继续恶化,然后才回家。家,家人还在,家的四壁还在,但在那
年月好像是完全暴露在露天中,时时准备遭受风雨的袭击和路人的轰逐。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又接到指令必须到军垦农场继续改造,去时先在吴江县
松陵镇整训一段时间。那些天,天天排队出 *** 点名,接受长篇训话,一律睡地铺而
夥食又极其恶劣,大家内心明白,整训完以后就会立即把我们抛向一个污泥,沼泽
和汗臭相拌和的天地,而且绝无回归的时日。我们的地铺打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
从西边墙板的袷缝中偷眼望去,那里有一个安静的院落,小小一间屋子面对着河流,
屋里进去的显然是一对新婚夫妻,与我们差不多年龄。他们是这个镇上最普通的居
民,大概是哪家小店的营业员或会计罢,清闲得很,只要你望过去,他们总在,不
紧不慢地做着一天生活所必需,却又纯然属于自己的事情,时不时有几句不冷也不
热的对话,莞尔一笑。夫妻俩都头面干净,意态安详。当时我和我的同伴实在被这
种最正常的小镇生活震动了。这里当然也遇到了文化大革命,但毕竟是小镇,又兼
民风柔婉,闹不出多大的事,折腾了一两下也就烟消云散,恢复成寻常生态。也许
这个镇里也有个把“李国香”之类,反正这对新婚夫妻不是,也不是受李国香们注
意的人物。咳,这样活着真好!这批筋疲力尽又不知前途的大学毕业生们向壁缝投
之以最殷切的艳羡。我当时曾警觉,自己的壮气和锐气都到哪儿去了,何以20来岁
便产生如此暮气的归隐之想?是的,那年在恶风狂浪中偷看一眼江南小镇的生活,
我在人生憬悟上一步走向了成年。
我躺在垫着稻草的地铺上,默想着100多年前英国学者托马斯·德·昆西(T
.De Quincey) 写的一篇著名论文:《论〈麦克白〉中的敲门声》。昆西说,在
莎士比亚笔下,麦克白及其夫人借助于黑夜在城堡中杀人篡权,突然,城堡中响起
了敲门声。这敲门声使麦克白夫妇恐慌万状,也历来使所有的观众感到惊心动魄。
原因何在?昆西思考了很多年,结论是:清晨敲门,是正常生活的象征,它足以反
衬出黑夜中魔性和兽性的可怖,它又宣告着一种合乎人性的正常生活正有待于重建
,而正是这种反差让人由衷震撼。在那些黑夜里,我躺在地铺上,听到了江南小镇
的敲门声,笃笃笃,轻轻的,隐隐的,却声声入耳,灌注全身。
好多年过去了,生活应该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敲门声还时不时地响
起于心扉间。为此我常常喜欢找个江南小镇走走,但一走,这种敲门声就响得更加
清晰而催人了。
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日或某个其他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日的行政
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靴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
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可惜终究
要返回,返回那种烦嚣和喧嚷。
如眼前一亮,我猛然看到了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所画的那幅名扬海外的《故
乡的回忆》。斑剥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坚致而又苍老,没有比这个
图像更能概括江南小镇的了,而又没有比这样的江南小镇更能象征故乡的了。我打
听到,陈逸飞取像的原型是江苏昆山县的周庄。陈逸飞与我同龄而不同籍,但与我
同籍的台湾作家三毛到周庄后据说也热泪滚滚,说小时候到过很多这样的地方。看
来,我也必须去一下这个地方。
江 南 小 镇(二)
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我约了两个朋友从青浦淀山湖
的东南岸雇船出发,向西横插过去,走完了湖,就进入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地方。在
别的地方,河流虽然也可以成为运输的通道,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来说大多
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一条船一家人家
,悠々走着,不紧不慢,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的一
切都熟悉,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我们
身边擦过一条船,船头坐了两位服饰齐整的老太,看来是走亲戚去的,我们的船驶
得太快,把水沫溅到老太的新衣服上了,老太撩了撩衣服下摆,嗔色地指了指我们
,我们连忙拱手道歉,老太立即和善地笑了。这情景就像街市间不小心撞到了别人
随口说声“对不起”那样自然。
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桥越来越短,这就意味
着一座小镇的来临。中国很多地方都长久地时行这样一首儿歌:“摇摇摇,摇到外
婆桥”,不知多少人是在这首儿歌中摇摇摆摆走进世界的。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
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
桥边。早在躺在摇篮里的年月,我们构想中的这座桥好像也是在一个小镇里。因此
,不管你现在多大,每次坐船进入江南小镇的时候,心头总会渗透出几缕奇异的记
忆,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熟识的意绪。周庄到了,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
知道。这里街市很安静,而河道却很热闹,很多很多的船来往交错,也有不少船驳
在岸边装卸货物,更有一些人从这条船跳到那条船,连跳几条到一个地方去,就像
市井间借别人家的过道穿行。我们的船挤入这种热闹中,舒舒缓缓地往前走。与城
市里让人沮丧的“塞车”完全不同,在河道上发觉前面停着的一条船阻碍了我们,
只须在靠近时伸出手来,把那条船的船帮撑持一下,这条船就会荡开去一点,好让
我们走路。那条船很可能在装货,别的船来来往往你撑一下我推一把,使它的船身
不停地晃晃悠悠,但船头系结在岸椿上,不会产生任何麻烦,装货的船工一迳乐呵
呵地忙碌着,什么也不理会。
小镇上已有不少像我们一样的旅游者,他们大多是走陆路来的,一进镇就立则
领悟了水的魅力,都想站在某条船上拍张照,他们蹲在河岸上恳求船民,没想到这
里的船民爽快极了,想坐坐船还不容易?不仅拍了照,还让坐着行驶一陈,分文不
取。他们靠水吃饭,比较有钱,经济实力远超这些旅行者。近几年,厂常来小
镇拍一些历史题材的片子,小镇古色古香,后来干脆避开一切现代建筑方式,很使
导演们称心,但哪来那厶多群众角色呢?小镇的居民和船民非常帮衬,一人拿
了套戏装往身上一披,照样干活,你们拍去吧。我去那天,不知拿家厂正在桥
头拍一部清朝末年的,桥边的镇民、桥下的船民很多都穿上了清朝农民的服装
在干自己的事,没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倒是我们这条船靠近前去,成了擅闯大清
村邑的番邦夷人。
从船上向河岸一溜看去,好像凡是比较像样的居舍门口都有自用码头。这是不
奇怪的,河道就是通衢,码头便是大门,一个大户人家哪有借别人的门户迎来送往
的道理?遥想当年,一家人家有事,最明显的标志是他家码头口停满了大大小小的
船只,主人便站在码头上频频迎接。我们的船在一个不小的私家码头停下了,这个
码头属于一所挺有名的宅第,现在叫做”沈厅”,原是明代初年江南首富沈万山的
居所。
江南小镇历来有藏龙卧虎的本事,你看就这厶些小河小桥竟安顿过一个富可敌
国的财神!沈万山的致富门径是值得经济史家们再仔细研究一陈的,不管怎厶说,
他算得上那个时代精于田产管理、又善于开发商业资本的经贸实践家。有人说他主
要得力于贸易,包括与海外的贸易,虽还没有极为充分的材料佐证,我却是比较相
信的。周庄虽小,却是贴近运河、长江和黄浦江,从这里出发的船只可以亳无阻碍
地借运河而通南北,借长江而通东西,就近又可席卷富庶的杭嘉湖地区和苏锡一带
,然后从长江口或杭州湾直通东南亚或更远的地方,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浏河
口就与它十分靠近。处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出现个把沈万山是合乎情理的
。这大体也就是江南小镇的秉性所在了,它的历害不在于它的排场,而在于充分利
用它的便利而悄然自重,自重了还不露声色,使得我们今天还闹不清沈万山的底细。
系好船缆,拾级上岸,才抬头,却已进了沈厅大门。一层层走去,600多年
前居家礼仪如在目前。这儿是门厅,这儿是宾客随从人员驻留地,这儿是会客厅,
这儿是内宅,这儿是私家膳室……全部建筑呈纵深型推进状,结果,一个相当狭小
的市井门洞竟延伸出长长一串景深,既显现出江南商人藏愚守拙般的谨慎,又铺张
了家庭礼仪的空间规程。但是,就整体宅院论,还是算敛缩俭朴的,我想一个资产
只及沈万山一个零头的朝廷退职官员的宅第也许会比它神气一些。商人的盘算和官
僚的想法判然有别,尤其是在封建官僚机器的缝隙中求发展的元明之际的商人更是
如此,躲在江南小镇的一个小门庭里做着纵横四海的大生意,正是他们的“大门槛
”。可以想见,当年沈宅门前大小船只的往来是极其频繁的,各种信息、报告、决
断、使令、契约、银票都从这里大进大出,但往来人丁大多神色隐秘、缄口不言、
行色匆匆。这里也许是见不到贸易货物的,真正的大贸易家不会把宅院当作仓库和
转运站,货物的贮存地和交割地很难打听得到,再有钱也是一介商人而已,没有兵
丁卫护,没有官府庇荫,哪能大大列列地去张扬?
我没有认真研究过沈万山的心理历程,只知道这位在江南小镇如鱼得水的大商
贾后来在京都南京栽了大跟头,他如此精明的思维能力毕竟只归属于经济人格而与
封建朝廷的官场人格处处抵牾,一撞上去就全盘散架。能不撞上去吗?又不能,一
个在没有正常商业环境的情况下惨淡经营的商人总想与朝廷建立某种亲善关系,但
他不知,建立这种关系要靠钱,又不能全靠钱事情还有远比他的商人头脑想象的更
复杂更险恶的一面。话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即应天府)后要像模像样地修筑
城墙,在募集资金中被舆论公认为江南首富的沈万山自然首当其冲。沈万山满腹心
事地走出宅院大门上船了,船只穿出周庄的小桥小河向南京驶去。在南京,他爽快
地应承了筑造京城城墙三分之一(从洪武门到水西门)的全部费用,这当然是一笔
惊人的巨款,一时朝野震动。事情到此已有点危险,因为他面对的是朱元璋,但他
未曾自觉到,只知道像在商业经营中那样趁热打铁,晕乎乎、乐颠颠地又拿出一笔
巨款要犒赏军队。这下朱元璋勃然大怒了,你算个什厶东西,凭着有钱到朕的京城
里摆威风来了?军队是你犒赏得了的吗?于是下令杀头,后来不知什厶原因又改旨
为流放云南。
江南小镇的宅院慌乱了一阵之后陷入了长久的寂寞。中国14世纪杰出的理财
大师沈万山没有能够回来,他长枷铁镣南行万里,最终客死戍所。他当然会在陌生
的烟瘴之地夜夜梦到周庄的流水和石桥,但他的伤痕累々的人生孤舟却搁浅在如此
边远的地方,怎厶也驶不进熟悉的港湾了。
沈万山也许至死都捣不大清究竟是什厶逻辑让他受罪的。周庄的百姓也捣不清
,反而觉得沈万山怪,编一些更稀奇的故事流传百年。是的,一种对中国来说实在
有点超前的商业心态在当时是难于见容于朝野两端的,结果倒是以其惨败为代价留
下了一些纯属老庄哲学的教训在小镇,于是人们更加宁静无为了,不要大富,不要
大红,不要一时为某种异己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产生焦灼的冲动,只让河水慢慢流
,船橹慢慢摇,也不想摇到太远的地方去。在沈万山的凄楚教训面前,江南小镇愈
加明白了自己应该珍惜和恪守的生态。
江 南 小 镇(三)
上午看完了周庄,下午就滑脚去了同里镇。同里离周庄不远,却已归属于江苏
省的另一个县——吴江县,也就是我在20多年前听到麦克白式的敲门声的那个县。
因此,当我走近前去的时候,心情是颇有些紧张的,但我很明白,要找江南小镇的
风韵,同里不会使我失望,为那20多年前的启悟,为它所躲藏的闹中取静的地理
位置,也为我平日听到过的有关它的传闻。
就整体气魄论,同里比周庄大。也许是因为周庄讲究原封不动地保持苍老的原
貌吧,在现代人的脚下总未免显得有点局促,同里亮堂和挺展得多了,对古建筑的
保护和修缮似乎也更花力气。因此,周庄对于我,是乐于参观而不会想到要长久驻
足的,而同里却一见面就产生一种要在这里觅房安居的奇怪心愿。
同里的桥,不比周庄少。其中紧紧汇聚在一处的“三桥”则更让人赞叹。三桥
都小巧玲珑,构筑典雅,每桥都有花岗石刻的楹联,其中一桥的楹联为:
浅渚波光云影,
小桥流水江村。
淡淡地道尽了此地的魅力所在。据老者说,过去镇上居民婚娶,花轿乐队要热热闹
闹地把这三座小桥都走一遍,算是大吉大利。老人66岁生日那天也必须在午餐后
走一遍三桥,算是走通了人生的一个关口。你看,这厶一个小小的江镇,竟然自立
名胜、自建礼仪,怡然自得中构建了一个与外界无所争持的小世界。在离镇中心稍
远处,还有稍大一点的桥,建造也比较考究,如思本桥、富观桥、普安桥等,是小
镇的远近门户。
在同里镇随脚走走,很容易见到一些气象有点特别的建筑,仔细一看,墙上嵌
有牌子,标明这是崇本堂,这是嘉荫堂,这是耕乐堂,这是陈去病故居,探头进去
,有的被保护着专供参观,有的有住家,有的在修理,都不妨轻步踏入,没有人会
阻碍你。特别是那些有住家的宅院,你正有点踟踌呢,住家一眼看出你是来访古的
,已是满面笑容。钱氏崇本堂和柳氏嘉荫堂占地都不大,一亩上下而已,却筑得紧
凑舒适。两堂均以梁棹窗棹间的精细雕刻著称,除了吉花卉图案外,还有传说故事
、剧曲小说中的人物和场面的雕刻,据我所知已引起了国内古典芸术研究者们的重
视。耕乐堂年岁较老,有宅有园,占地也较大,整体结构匠心独具,精巧宜人,最
早的主人是明代的朱祥(耕乐),据说他曾协助巡抚修建了著名的苏州宝带桥,本
应论功授官,但他坚辞不就,请求在同里镇造一处宅园过太平日子。看看耕乐堂,
谁都会由衷地赞同朱祥的选择。
但是,也不能因此判定像同里这样的江南小镇只是无条件的消极退避之所。你
看,让朱祥督造宝带桥工程他不是欣然前往了吗?他要躲避的是做官,并不躲避国
计民生方面的正常选择。我们走进近代革命者、诗人学者陈去病(巢南)的居宅,
更明确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我由于关注过南社的史料,对陈去病的事迹还算是有点
熟悉的。见到了他编《百尺楼丛书》的百尺楼,却未能找到他自撰的两副有名楹联:
平生服膺明季三儒之论,沧海归来,信手钞成正气集;
中年有契香山一老所作,白头老去,新居营就浩歌堂。
其人以骠姚将军为名,垂虹亭长为号;
所居有绿玉青瑶之馆,澹泊宁静之庐。
这两副楹联表明,在同里镇三元街的这所宁静住宅里,也曾有热血涌动、浩气充溢
的年月。我知道就在这里,陈去病组织过雪耻学会,推行过梁启超的《新民丛报》
,还开展过同盟会同里支部的活动。秋瑾烈士在绍兴遭难后,他的密友徐自华女士
曾特地赶到这里来与陈去病商量如何处置后事。至少在当时,江浙一带的小镇中
每每隐潜着许多这样的决心以热血和生命换来民族生机的慷慨男女,他们的往来和
聚会构成了一系列中国近代史中的著名事件,一艘艘小船在解缆系缆,缆索一抖,
牵动着整个中国的生命线。
比陈去病小十几岁的柳亚子更是被人们熟知的人物,他当时的活动据点是家乡
黎里镇,与同里镇同属吴江县。陈去病坐船去黎里镇访问了柳亚子后感慨万千,写
诗道:
梨花村里叩重门,
握手相看泪满痕。
故国崎岖多碧血,
美人幽咽碎芳魂。
茫茫宙合将安适,
耿耿心期只尔论。
此去壮图如可展,
一鞭晴旭返中原!
这种气慨与人们平素印象中的江南小镇风韵很不一样,但它实实在在是属于江南小
镇的,应该说是江南小镇的又一面。在我看来,江南小镇是既疏淡官场名利又深明
人世大义的,平日只是按兵不动罢了,其实就连在石桥边栏上闲坐着的老汉都对社
会时事具有洞悉幽微的评判能力,真是遭到了历史的紧要关头,江南小镇历来都不
木然。我想,像我这样的人也愿意卜居于这些小镇中而预料不会使自己全然枯竭,
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江 南 小 镇(四)
同里最吸引人的去处无疑是著名的退思园了。我可以亳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见
过的中国古典园林中特别让我称心满意的几个中的一个。我相信,如果同里镇稍稍
靠近一点铁路或公路干道,退思园必将塞满旅游的人群。但从上海到这里毕竟很不
方便,从苏州过来近一些,然而苏州自己已有太多的园林,柔雅的苏州人也就不高
兴去坐长途车了。于是,一座大好的园林静悄悄地呆着,而我特别看中的正是这一
点。中国古典园林不管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的韵律。有了静,全
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
不可寻找。在摩肩接踵的拥挤中游古典园林是很叫人伤心的事,如有一个偶然的机
会,或许是大雨刚歇,游客未至,或许是时值黄昏,庭院冷落,你有幸走在这样的
园林中就会觉得走进了一种境界,虚虚浮浮而又满目生气,几乎不相信自己往常曾
多次来过。在人口越来越多,一切私家的古典园林都一一变成公众游观处的现代,
我的这种审美嗜好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侈愿望了,但竟然有时也能满足。去年
冬天曾在上海远郊嘉定县小住了十几天,每天早晨和傍晚,当上海旅游者的班车尚
未到达或已经离开的时候,我会急急赶到秋霞圃去,舒舒坦坦地享受一番园林间物
我交融的本味。退思园根本没有上海的旅游班车抵达,能够遇到的游客大多是一些
镇上的退休老人,安静地在回廊低栏上坐着,看到我们面对某处景点有所迟疑时,
他们会用自我陶醉的缓慢语调来解释几句,前后又安静地坐下去。就这样,我们从
西首的大门进入,向着东面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观赏过来。总以为看完这一进就差
不多了,没想到一个月洞门又引出一个新的空间,而且一进比一进美,一层比一层
奇。心中早已绷着悬念,却又时时为意外发现而一次次惊叹,这让我想到中国古典
园林和古典剧曲在结构上的近似。难怪中国古代曲论家王骥德和李渔都把编剧与工
师营建宅院苑榭相提伴论。
退思园已有100多年历史,园主任兰生便是同里人,做官做得不小,授资政
大夫,赐内阁学士,任凰颍六泗兵备道,兼淮北牙厘局及凰阳钞关之职,有权有势
地管过现今安徽省的很大一块地方。后来他就像许多朝廷命官一样遭到了d劾,落
职了,于是回到家乡同里,请本镇一位叫袁龙的杰出芸术家建造此园。园名“退思
”,立即使人想起《左传》中的那句话:“林父之事君也,进思进忠,退思补过。
”但我漫步在如此精美的园林中,很难相信任兰生动用“退思补过”这一命题的诚
恳。“退”是事实,“思”也是免不了的,至于是不是在思“补过”和“事君”则
不宜轻信。眼前的水阁亭榭、假山荷池、曲径回廊根本容不下一丝愧赧。好在京城
很远也管不到什麽了。
任兰生是聪明的。“退思”云云就像找一个官场烂熟的题目招贴一下,赶紧把
安徽官任上搜括来的钱财幻化成一个偷不去抢不走、又无法用数字估价的居住地,
也不向外展示,只是一家子安安静静地住着。即使朝廷中还有觊觎者,一见他完全
是一派定居的样子,没有再到官场争逐的念头了,也就放下了心,以求彼此两忘。
我不知道任兰生在这个园子里是如何度过晚年的,是否再遭到过什厶凶险,却总觉
得在这样一个地方哪怕住下几年也是令人羡慕的,更新何况对园主来说这又是祖辈
生息的家乡。任兰生没有料到,这件看来纯然利己的事情实际上竟成了他毕生最大
的功业,历史因这座园林把他的名字记下了,而那些凌驾在他之上,或d劾他而获
胜的衮衮诸公们却早就像尘埃一样飘散在时间的流水之中。
就这样,江南省镇款款地接待着一个个早年离它远去的游子,安慰他们,劝他
们好生休息,又尽力鼓励他们把休息地弄好。这几乎已成为一种人生范式,在无形
之中悄悄控制着遍及九州的志士仁人,使他们常常登高回眸、月夜苦思、梦中轻笑
。江南小镇的美色远不仅仅在于它们自身,而更在于无数行旅者心中的毕生描绘。
在踏出退思园大门时我想,现今的中国文人几乎都没有能力靠一人之力建造这
样的归息之地了,但是哪怕在这样的小镇中觅得一就较简单的住所也好呀,为什麽
非要挤在大都市里不可呢?我一直相信从事文化芸术与从事经济贸易、机机施工不
同,特别需重有一个真正安宁的环境深入运思、专注体悟,要不然很难成为名副其
实的大家。在逼仄的城市空间里写什厶都不妨,就是不宜进行宏篇巨制式的芸术创
造。日本有位芸术家每年要在太平洋的一就小岛上隐居很长时间,只留出一小部分
时间在全世界转悠,手上夹着从小岛带出来的一大叠乐谱和文稿。江南小镇很可以
成为我们的作家芸术家的小岛,有了这厶一个个宁静的家院在身后,作家芸术家们
走在都市街道间的步子也会踏实一点,文坛中的烦心事也会减少大半。而且,由于
作家芸术家驻足其间,许多小镇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声望也会大大提高。如果说我们
今天的江南小镇比过去缺了点什厶,在我看来,缺了一点真正的文化智者,缺了一
点隐潜在河边小巷间的安适书斋,缺了一点足以使这些小镇产生超越时空适吸引力
适芸术灵魂。而这些智者,这些灵魂,现正在大都市人海中领受真正的自然意义上
的“倾轧”。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愿有一天,能让飘荡在都市喧嚣间
的惆怅乡愁收伏在无数清雅的镇邑间,而一座座江南小镇又重新在文化意义上走上
充实。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实现双相自立。
到那时,风景旅游和人物访谒会溶成一体,“梨花村里叩重门,握手相看泪满
痕”的动人景象又会经常出现,整个华夏大地也就会铺展出文化座标上的重峦叠嶂。
也许,我想得太多了。

《江南小镇》

我一直想写写“江南小镇”这个题目,但又难于下笔。江南小镇太多了,真正值
得写的是哪几个呢?一一拆散了看,哪一个都构不成一种独立的历史名胜,能说的
话并不太多;然而如果把它们全躲开了,那就是躲开了一种再亲昵不过的人文文化
,躲开了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躲开了无数中国人心底的
思念与企盼,躲开了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
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
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
,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
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
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
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厶气势;它们大多有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
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
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沈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
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
实而耐久,狭窄而悠久,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想来想去,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种
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中国文人中很有一批人在入世受挫之后逃于佛、道,
但真正投身寺庙道观的并不太多,而结庐荒山、独钓寒江毕竟会带来基本生活上的
一系列麻烦。“大隐隐于市”,最佳的隐潜方式莫过于躲在江南小镇之中了。与显
赫对峙的是常态,与官场对峙的是平民,比山林间的蓑草茂树更有隐蔽力的是消失
在某个小镇的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山林间的隐蔽还保留和标榜着一种孤傲,而
孤傲的隐蔽终究是不诚恳的;小镇街市间的隐蔽不仅不必故意地折磨和摧残生命,
反而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熨贴在既清静又方便的角落,几乎能gou4把
自身由外到里溶化掉,因此也就成了隐蔽的最高形态。说隐蔽也许过于狭隘了,反
正在我心目中,小桥流水人家,莼鲈之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人生哲学的生态意象。
在庸常的忙碌中很容易把这种人生哲学淡忘,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它就会产生
一种莫名的诱惑而让人渴念。记得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期,我父亲被无由关押,尚
未结婚的叔叔在安徽含冤自尽,我作为长子,20来岁,如何掌持这个八口之家呢?
我所在的大学也是日夜风起云涌,既不得安生又逃避不开,只得让刚刚初中毕业的
大弟弟出海捕鱼,贴补家用。大弟弟每隔多少天后上岸总是先与我连系,怯生生地
询问家里情况有无继续恶化,然后才回家。家,家人还在,家的四壁还在,但在那
年月好像是完全暴露在露天中,时时准备遭受风雨的袭击和路人的轰逐。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又接到指令必须到军垦农场继续改造,去时先在吴江县
松陵镇整训一段时间。那些天,天天排队出 *** 点名,接受长篇训话,一律睡地铺而
夥食又极其恶劣,大家内心明白,整训完以后就会立即把我们抛向一个污泥,沼泽
和汗臭相拌和的天地,而且绝无回归的时日。我们的地铺打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
从西边墙板的袷缝中偷眼望去,那里有一个安静的院落,小小一间屋子面对着河流,
屋里进去的显然是一对新婚夫妻,与我们差不多年龄。他们是这个镇上最普通的居
民,大概是哪家小店的营业员或会计罢,清闲得很,只要你望过去,他们总在,不
紧不慢地做着一天生活所必需,却又纯然属于自己的事情,时不时有几句不冷也不
热的对话,莞尔一笑。夫妻俩都头面干净,意态安详。当时我和我的同伴实在被这
种最正常的小镇生活震动了。这里当然也遇到了文化大革命,但毕竟是小镇,又兼
民风柔婉,闹不出多大的事,折腾了一两下也就烟消云散,恢复成寻常生态。也许
这个镇里也有个把“李国香”之类,反正这对新婚夫妻不是,也不是受李国香们注
意的人物。咳,这样活着真好!这批筋疲力尽又不知前途的大学毕业生们向壁缝投
之以最殷切的艳羡。我当时曾警觉,自己的壮气和锐气都到哪儿去了,何以20来岁
便产生如此暮气的归隐之想?是的,那年在恶风狂浪中偷看一眼江南小镇的生活,
我在人生憬悟上一步走向了成年。
我躺在垫着稻草的地铺上,默想着100多年前英国学者托马斯·德·昆西(T
.De Quincey) 写的一篇著名论文:《论〈麦克白〉中的敲门声》。昆西说,在
莎士比亚笔下,麦克白及其夫人借助于黑夜在城堡中杀人篡权,突然,城堡中响起
了敲门声。这敲门声使麦克白夫妇恐慌万状,也历来使所有的观众感到惊心动魄。
原因何在?昆西思考了很多年,结论是:清晨敲门,是正常生活的象征,它足以反
衬出黑夜中魔性和兽性的可怖,它又宣告着一种合乎人性的正常生活正有待于重建
,而正是这种反差让人由衷震撼。在那些黑夜里,我躺在地铺上,听到了江南小镇
的敲门声,笃笃笃,轻轻的,隐隐的,却声声入耳,灌注全身。
好多年过去了,生活应该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敲门声还时不时地响
起于心扉间。为此我常常喜欢找个江南小镇走走,但一走,这种敲门声就响得更加
清晰而催人了。
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日或某个其他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日的行政
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靴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
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可惜终究
要返回,返回那种烦嚣和喧嚷。
如眼前一亮,我猛然看到了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所画的那幅名扬海外的《故
乡的回忆》。斑剥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坚致而又苍老,没有比这个
图像更能概括江南小镇的了,而又没有比这样的江南小镇更能象征故乡的了。我打
听到,陈逸飞取像的原型是江苏昆山县的周庄。陈逸飞与我同龄而不同籍,但与我
同籍的台湾作家三毛到周庄后据说也热泪滚滚,说小时候到过很多这样的地方。看
来,我也必须去一下这个地方。

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我约了两个朋友从青浦淀山湖
的东南岸雇船出发,向西横插过去,走完了湖,就进入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地方。在
别的地方,河流虽然也可以成为运输的通道,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来说大多
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一条船一家人家
,悠々走着,不紧不慢,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的一
切都熟悉,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我们
身边擦过一条船,船头坐了两位服饰齐整的老太,看来是走亲戚去的,我们的船驶
得太快,把水沫溅到老太的新衣服上了,老太撩了撩衣服下摆,嗔色地指了指我们
,我们连忙拱手道歉,老太立即和善地笑了。这情景就像街市间不小心撞到了别人
随口说声“对不起”那样自然。
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桥越来越短,这就意味
着一座小镇的来临。中国很多地方都长久地时行这样一首儿歌:“摇摇摇,摇到外
婆桥”,不知多少人是在这首儿歌中摇摇摆摆走进世界的。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
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
桥边。早在躺在摇篮里的年月,我们构想中的这座桥好像也是在一个小镇里。因此
,不管你现在多大,每次坐船进入江南小镇的时候,心头总会渗透出几缕奇异的记
忆,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熟识的意绪。周庄到了,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
知道。这里街市很安静,而河道却很热闹,很多很多的船来往交错,也有不少船驳
在岸边装卸货物,更有一些人从这条船跳到那条船,连跳几条到一个地方去,就像
市井间借别人家的过道穿行。我们的船挤入这种热闹中,舒舒缓缓地往前走。与城
市里让人沮丧的“塞车”完全不同,在河道上发觉前面停着的一条船阻碍了我们,
只须在靠近时伸出手来,把那条船的船帮撑持一下,这条船就会荡开去一点,好让
我们走路。那条船很可能在装货,别的船来来往往你撑一下我推一把,使它的船身
不停地晃晃悠悠,但船头系结在岸椿上,不会产生任何麻烦,装货的船工一迳乐呵
呵地忙碌着,什么也不理会。
小镇上已有不少像我们一样的旅游者,他们大多是走陆路来的,一进镇就立则
领悟了水的魅力,都想站在某条船上拍张照,他们蹲在河岸上恳求船民,没想到这
里的船民爽快极了,想坐坐船还不容易?不仅拍了照,还让坐着行驶一陈,分文不
取。他们靠水吃饭,比较有钱,经济实力远超这些旅行者。近几年,**厂常来小
镇拍一些历史题材的片子,小镇古色古香,后来干脆避开一切现代建筑方式,很使
**导演们称心,但哪来那厶多群众角色呢?小镇的居民和船民非常帮衬,一人拿
了套戏装往身上一披,照样干活,你们拍去吧。我去那天,不知拿家**厂正在桥
头拍一部清朝末年的**,桥边的镇民、桥下的船民很多都穿上了清朝农民的服装
在干自己的事,没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倒是我们这条船靠近前去,成了擅闯大清
村邑的番邦夷人。
从船上向河岸一溜看去,好像凡是比较像样的居舍门口都有自用码头。这是不
奇怪的,河道就是通衢,码头便是大门,一个大户人家哪有借别人的门户迎来送往
的道理?遥想当年,一家人家有事,最明显的标志是他家码头口停满了大大小小的
船只,主人便站在码头上频频迎接。我们的船在一个不小的私家码头停下了,这个
码头属于一所挺有名的宅第,现在叫做”沈厅”,原是明代初年江南首富沈万山的
居所。
江南小镇历来有藏龙卧虎的本事,你看就这厶些小河小桥竟安顿过一个富可敌
国的财神!沈万山的致富门径是值得经济史家们再仔细研究一陈的,不管怎厶说,
他算得上那个时代精于田产管理、又善于开发商业资本的经贸实践家。有人说他主
要得力于贸易,包括与海外的贸易,虽还没有极为充分的材料佐证,我却是比较相
信的。周庄虽小,却是贴近运河、长江和黄浦江,从这里出发的船只可以亳无阻碍
地借运河而通南北,借长江而通东西,就近又可席卷富庶的杭嘉湖地区和苏锡一带
,然后从长江口或杭州湾直通东南亚或更远的地方,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浏河
口就与它十分靠近。处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出现个把沈万山是合乎情理的
。这大体也就是江南小镇的秉性所在了,它的历害不在于它的排场,而在于充分利
用它的便利而悄然自重,自重了还不露声色,使得我们今天还闹不清沈万山的底细。
系好船缆,拾级上岸,才抬头,却已进了沈厅大门。一层层走去,600多年
前居家礼仪如在目前。这儿是门厅,这儿是宾客随从人员驻留地,这儿是会客厅,
这儿是内宅,这儿是私家膳室……全部建筑呈纵深型推进状,结果,一个相当狭小
的市井门洞竟延伸出长长一串景深,既显现出江南商人藏愚守拙般的谨慎,又铺张
了家庭礼仪的空间规程。但是,就整体宅院论,还是算敛缩俭朴的,我想一个资产
只及沈万山一个零头的朝廷退职官员的宅第也许会比它神气一些。商人的盘算和官
僚的想法判然有别,尤其是在封建官僚机器的缝隙中求发展的元明之际的商人更是
如此,躲在江南小镇的一个小门庭里做着纵横四海的大生意,正是他们的“大门槛
”。可以想见,当年沈宅门前大小船只的往来是极其频繁的,各种信息、报告、决
断、使令、契约、银票都从这里大进大出,但往来人丁大多神色隐秘、缄口不言、
行色匆匆。这里也许是见不到贸易货物的,真正的大贸易家不会把宅院当作仓库和
转运站,货物的贮存地和交割地很难打听得到,再有钱也是一介商人而已,没有兵
丁卫护,没有官府庇荫,哪能大大列列地去张扬?
我没有认真研究过沈万山的心理历程,只知道这位在江南小镇如鱼得水的大商
贾后来在京都南京栽了大跟头,他如此精明的思维能力毕竟只归属于经济人格而与
封建朝廷的官场人格处处抵牾,一撞上去就全盘散架。能不撞上去吗?又不能,一
个在没有正常商业环境的情况下惨淡经营的商人总想与朝廷建立某种亲善关系,但
他不知,建立这种关系要靠钱,又不能全靠钱事情还有远比他的商人头脑想象的更
复杂更险恶的一面。话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即应天府)后要像模像样地修筑
城墙,在募集资金中被舆论公认为江南首富的沈万山自然首当其冲。沈万山满腹心
事地走出宅院大门上船了,船只穿出周庄的小桥小河向南京驶去。在南京,他爽快
地应承了筑造京城城墙三分之一(从洪武门到水西门)的全部费用,这当然是一笔
惊人的巨款,一时朝野震动。事情到此已有点危险,因为他面对的是朱元璋,但他
未曾自觉到,只知道像在商业经营中那样趁热打铁,晕乎乎、乐颠颠地又拿出一笔
巨款要犒赏军队。这下朱元璋勃然大怒了,你算个什厶东西,凭着有钱到朕的京城
里摆威风来了?军队是你犒赏得了的吗?于是下令杀头,后来不知什厶原因又改旨
为流放云南。
江南小镇的宅院慌乱了一阵之后陷入了长久的寂寞。中国14世纪杰出的理财
大师沈万山没有能够回来,他长枷铁镣南行万里,最终客死戍所。他当然会在陌生
的烟瘴之地夜夜梦到周庄的流水和石桥,但他的伤痕累々的人生孤舟却搁浅在如此
边远的地方,怎厶也驶不进熟悉的港湾了。
沈万山也许至死都捣不大清究竟是什厶逻辑让他受罪的。周庄的百姓也捣不清
,反而觉得沈万山怪,编一些更稀奇的故事流传百年。是的,一种对中国来说实在
有点超前的商业心态在当时是难于见容于朝野两端的,结果倒是以其惨败为代价留
下了一些纯属老庄哲学的教训在小镇,于是人们更加宁静无为了,不要大富,不要
大红,不要一时为某种异己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产生焦灼的冲动,只让河水慢慢流
,船橹慢慢摇,也不想摇到太远的地方去。在沈万山的凄楚教训面前,江南小镇愈
加明白了自己应该珍惜和恪守的生态。

上午看完了周庄,下午就滑脚去了同里镇。同里离周庄不远,却已归属于江苏
省的另一个县——吴江县,也就是我在20多年前听到麦克白式的敲门声的那个县。
因此,当我走近前去的时候,心情是颇有些紧张的,但我很明白,要找江南小镇的
风韵,同里不会使我失望,为那20多年前的启悟,为它所躲藏的闹中取静的地理
位置,也为我平日听到过的有关它的传闻。
就整体气魄论,同里比周庄大。也许是因为周庄讲究原封不动地保持苍老的原
貌吧,在现代人的脚下总未免显得有点局促,同里亮堂和挺展得多了,对古建筑的
保护和修缮似乎也更花力气。因此,周庄对于我,是乐于参观而不会想到要长久驻
足的,而同里却一见面就产生一种要在这里觅房安居的奇怪心愿。
同里的桥,不比周庄少。其中紧紧汇聚在一处的“三桥”则更让人赞叹。三桥
都小巧玲珑,构筑典雅,每桥都有花岗石刻的楹联,其中一桥的楹联为:
浅渚波光云影,
小桥流水江村。
淡淡地道尽了此地的魅力所在。据老者说,过去镇上居民婚娶,花轿乐队要热热闹
闹地把这三座小桥都走一遍,算是大吉大利。老人66岁生日那天也必须在午餐后
走一遍三桥,算是走通了人生的一个关口。你看,这厶一个小小的江镇,竟然自立
名胜、自建礼仪,怡然自得中构建了一个与外界无所争持的小世界。在离镇中心稍
远处,还有稍大一点的桥,建造也比较考究,如思本桥、富观桥、普安桥等,是小
镇的远近门户。
在同里镇随脚走走,很容易见到一些气象有点特别的建筑,仔细一看,墙上嵌
有牌子,标明这是崇本堂,这是嘉荫堂,这是耕乐堂,这是陈去病故居,探头进去
,有的被保护着专供参观,有的有住家,有的在修理,都不妨轻步踏入,没有人会
阻碍你。特别是那些有住家的宅院,你正有点踟踌呢,住家一眼看出你是来访古的
,已是满面笑容。钱氏崇本堂和柳氏嘉荫堂占地都不大,一亩上下而已,却筑得紧
凑舒适。两堂均以梁棹窗棹间的精细雕刻著称,除了吉花卉图案外,还有传说故事
、剧曲小说中的人物和场面的雕刻,据我所知已引起了国内古典芸术研究者们的重
视。耕乐堂年岁较老,有宅有园,占地也较大,整体结构匠心独具,精巧宜人,最
早的主人是明代的朱祥(耕乐),据说他曾协助巡抚修建了著名的苏州宝带桥,本
应论功授官,但他坚辞不就,请求在同里镇造一处宅园过太平日子。看看耕乐堂,
谁都会由衷地赞同朱祥的选择。
但是,也不能因此判定像同里这样的江南小镇只是无条件的消极退避之所。你
看,让朱祥督造宝带桥工程他不是欣然前往了吗?他要躲避的是做官,并不躲避国
计民生方面的正常选择。我们走进近代革命者、诗人学者陈去病(巢南)的居宅,
更明确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我由于关注过南社的史料,对陈去病的事迹还算是有点
熟悉的。见到了他编《百尺楼丛书》的百尺楼,却未能找到他自撰的两副有名楹联:
平生服膺明季三儒之论,沧海归来,信手钞成正气集;
中年有契香山一老所作,白头老去,新居营就浩歌堂。
其人以骠姚将军为名,垂虹亭长为号;
所居有绿玉青瑶之馆,澹泊宁静之庐。
这两副楹联表明,在同里镇三元街的这所宁静住宅里,也曾有热血涌动、浩气充溢
的年月。我知道就在这里,陈去病组织过雪耻学会,推行过梁启超的《新民丛报》
,还开展过同盟会同里支部的活动。秋瑾烈士在绍兴遭难后,他的密友徐自华女士
曾特地赶到这里来与陈去病商量如何处置后事。至少在当时,江浙一带的小镇中
每每隐潜着许多这样的决心以热血和生命换来民族生机的慷慨男女,他们的往来和
聚会构成了一系列中国近代史中的著名事件,一艘艘小船在解缆系缆,缆索一抖,
牵动着整个中国的生命线。
比陈去病小十几岁的柳亚子更是被人们熟知的人物,他当时的活动据点是家乡
黎里镇,与同里镇同属吴江县。陈去病坐船去黎里镇访问了柳亚子后感慨万千,写
诗道:
梨花村里叩重门,
握手相看泪满痕。
故国崎岖多碧血,
美人幽咽碎芳魂。
茫茫宙合将安适,
耿耿心期只尔论。
此去壮图如可展,
一鞭晴旭返中原!
这种气慨与人们平素印象中的江南小镇风韵很不一样,但它实实在在是属于江南小
镇的,应该说是江南小镇的又一面。在我看来,江南小镇是既疏淡官场名利又深明
人世大义的,平日只是按兵不动罢了,其实就连在石桥边栏上闲坐着的老汉都对社
会时事具有洞悉幽微的评判能力,真是遭到了历史的紧要关头,江南小镇历来都不
木然。我想,像我这样的人也愿意卜居于这些小镇中而预料不会使自己全然枯竭,
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同里最吸引人的去处无疑是著名的退思园了。我可以亳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见
过的中国古典园林中特别让我称心满意的几个中的一个。我相信,如果同里镇稍稍
靠近一点铁路或公路干道,退思园必将塞满旅游的人群。但从上海到这里毕竟很不
方便,从苏州过来近一些,然而苏州自己已有太多的园林,柔雅的苏州人也就不高
兴去坐长途车了。于是,一座大好的园林静悄悄地呆着,而我特别看中的正是这一
点。中国古典园林不管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的韵律。有了静,全
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
不可寻找。在摩肩接踵的拥挤中游古典园林是很叫人伤心的事,如有一个偶然的机
会,或许是大雨刚歇,游客未至,或许是时值黄昏,庭院冷落,你有幸走在这样的
园林中就会觉得走进了一种境界,虚虚浮浮而又满目生气,几乎不相信自己往常曾
多次来过。在人口越来越多,一切私家的古典园林都一一变成公众游观处的现代,
我的这种审美嗜好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侈愿望了,但竟然有时也能满足。去年
冬天曾在上海远郊嘉定县小住了十几天,每天早晨和傍晚,当上海旅游者的班车尚
未到达或已经离开的时候,我会急急赶到秋霞圃去,舒舒坦坦地享受一番园林间物
我交融的本味。退思园根本没有上海的旅游班车抵达,能够遇到的游客大多是一些
镇上的退休老人,安静地在回廊低栏上坐着,看到我们面对某处景点有所迟疑时,
他们会用自我陶醉的缓慢语调来解释几句,前后又安静地坐下去。就这样,我们从
西首的大门进入,向着东面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观赏过来。总以为看完这一进就差
不多了,没想到一个月洞门又引出一个新的空间,而且一进比一进美,一层比一层
奇。心中早已绷着悬念,却又时时为意外发现而一次次惊叹,这让我想到中国古典
园林和古典剧曲在结构上的近似。难怪中国古代曲论家王骥德和李渔都把编剧与工
师营建宅院苑榭相提伴论。
退思园已有100多年历史,园主任兰生便是同里人,做官做得不小,授资政
大夫,赐内阁学士,任凰颍六泗兵备道,兼淮北牙厘局及凰阳钞关之职,有权有势
地管过现今安徽省的很大一块地方。后来他就像许多朝廷命官一样遭到了d劾,落
职了,于是回到家乡同里,请本镇一位叫袁龙的杰出芸术家建造此园。园名“退思
”,立即使人想起《左传》中的那句话:“林父之事君也,进思进忠,退思补过。
”但我漫步在如此精美的园林中,很难相信任兰生动用“退思补过”这一命题的诚
恳。“退”是事实,“思”也是免不了的,至于是不是在思“补过”和“事君”则
不宜轻信。眼前的水阁亭榭、假山荷池、曲径回廊根本容不下一丝愧赧。好在京城
很远也管不到什麽了。
任兰生是聪明的。“退思”云云就像找一个官场烂熟的题目招贴一下,赶紧把
安徽官任上搜括来的钱财幻化成一个偷不去抢不走、又无法用数字估价的居住地,
也不向外展示,只是一家子安安静静地住着。即使朝廷中还有觊觎者,一见他完全
是一派定居的样子,没有再到官场争逐的念头了,也就放下了心,以求彼此两忘。
我不知道任兰生在这个园子里是如何度过晚年的,是否再遭到过什厶凶险,却总觉
得在这样一个地方哪怕住下几年也是令人羡慕的,更新何况对园主来说这又是祖辈
生息的家乡。任兰生没有料到,这件看来纯然利己的事情实际上竟成了他毕生最大
的功业,历史因这座园林把他的名字记下了,而那些凌驾在他之上,或d劾他而获
胜的衮衮诸公们却早就像尘埃一样飘散在时间的流水之中。
就这样,江南省镇款款地接待着一个个早年离它远去的游子,安慰他们,劝他
们好生休息,又尽力鼓励他们把休息地弄好。这几乎已成为一种人生范式,在无形
之中悄悄控制着遍及九州的志士仁人,使他们常常登高回眸、月夜苦思、梦中轻笑
。江南小镇的美色远不仅仅在于它们自身,而更在于无数行旅者心中的毕生描绘。
在踏出退思园大门时我想,现今的中国文人几乎都没有能力靠一人之力建造这
样的归息之地了,但是哪怕在这样的小镇中觅得一就较简单的住所也好呀,为什麽
非要挤在大都市里不可呢?我一直相信从事文化芸术与从事经济贸易、机机施工不
同,特别需重有一个真正安宁的环境深入运思、专注体悟,要不然很难成为名副其
实的大家。在逼仄的城市空间里写什厶都不妨,就是不宜进行宏篇巨制式的芸术创
造。日本有位芸术家每年要在太平洋的一就小岛上隐居很长时间,只留出一小部分
时间在全世界转悠,手上夹着从小岛带出来的一大叠乐谱和文稿。江南小镇很可以
成为我们的作家芸术家的小岛,有了这厶一个个宁静的家院在身后,作家芸术家们
走在都市街道间的步子也会踏实一点,文坛中的烦心事也会减少大半。而且,由于
作家芸术家驻足其间,许多小镇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声望也会大大提高。如果说我们
今天的江南小镇比过去缺了点什厶,在我看来,缺了一点真正的文化智者,缺了一
点隐潜在河边小巷间的安适书斋,缺了一点足以使这些小镇产生超越时空适吸引力
适芸术灵魂。而这些智者,这些灵魂,现正在大都市人海中领受真正的自然意义上
的“倾轧”。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愿有一天,能让飘荡在都市喧嚣间
的惆怅乡愁收伏在无数清雅的镇邑间,而一座座江南小镇又重新在文化意义上走上
充实。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实现双相自立。
到那时,风景旅游和人物访谒会溶成一体,“梨花村里叩重门,握手相看泪满
痕”的动人景象又会经常出现,整个华夏大地也就会铺展出文化座标上的重峦叠嶂。
也许,我想得太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378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6
下一篇 2023-08-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