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及教案,第1张

#教案# 导语飞向蓝天,一直是华夏儿女的梦想。明朝时,万户用47支自制的火箭想把自己送入天空,但不幸被火箭炸死。几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为飞入太空而努力着。2003年10月15日,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上午九时,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托载着“神舟”五号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次不同凡响的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三位作者面对这一壮举,欣然写下了这篇新闻。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飞向太空的航程》
新华网酒泉10月16日电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在中共xx届xx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而对航天员的挑选则早在1969年就开始酝酿了。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批准。这就是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成功发射了60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5吨以上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0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教案
教学目标
1.巩固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的层次与脉络。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尝试写作一般的新闻报道。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信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新闻写作的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会写作。

教学方法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必修1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新闻报道,同时,课文是针对中国航天事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更着力揭示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凸显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激趣法、信息归纳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新闻写作,关注国家大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运用激趣法)

远古神话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都反映了先民对神秘天空的探寻,直到万户做出飞天尝试,才拉开了人类挑战苍穹的序幕。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只有到了这一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这一天就是201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的“飞天”历程。

二、回忆旧知

2、结合本单元的第一篇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理解并区分新闻中的“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

三、理清结构、熟悉内容

1、对照新闻的一般结构,理清本篇新闻的结构,完成表格:(运用信息归纳法)

读新闻析结构

2、重点学习“主体”部分(运用合作探究法)

解决思考题:一、背景材料部分回顾了哪几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二、给主体部分拟个对仗式标题。

问题一,难度不大,让学生先自己通过抓显示思路的关键词(时间词)找出事件,然后小组讨论,有分歧的讨论解决,最后老师根据小组展示的结果板书出意义重大的事件即可。

问题二,结合刚学习不久的知识梳理课“奇妙的对联”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既练习对联写作,也高度概括出中国艰难航天历程的过程及其重大意义。

难度比较大,允许小组合作解决,先组内从内容概括和对仗要求两个方面进行修改,然后,各组推荐出好标题板书到黑板上。

好标题展示:①数十载钻研苦苦尽甘来,几千年飞天梦梦圆神舟。(原标题是:数年钻研苦苦尽甘来,百年飞天梦梦圆神舟。教师从内容和对仗角度点评并稍作修改。)

②半个世纪经风雨求索,几代精英苦钻研助飞。

教师拟标题:航天梦使举国上下立志展翅,神舟行让男女老少笑看苍穹。

四、联系生活,激发情感

对照前面梳理的“背景材料部分回顾的几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板书,补充出“神五”

飞天后我国的航天事件。

1、神舟六号(载人)2005年10月12日9时整发射,115小时33分钟后回收。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搭载人数2人

执行任务宇航员:费俊龙

指挥长:聂海胜

2、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10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搭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3、神舟八号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不载人。

4、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发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飞行乘组,执行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5、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注明:以上资料主要由学生完善,激发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的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五、布置作业

选取身边的事情,依照新闻的一般结构写一篇新闻报道。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习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家乡泉州,有一座让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建筑,它伫立在市区的圆盘上,上面有许多的飞天。这就是咱们泉州的城雕。城雕上的飞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飞天,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飞上九重天的向往。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中国历还有什么与飞上蓝天有关的人和事呢

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

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新闻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叫作倒金字塔结构。

教师:同学们,再从整体上看看课文,课文结构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记述“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这个回顾是简要的),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这是一种首尾四合型结构。

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归纳出来的文章的结构,看看文中交代的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的事件

(提示:按照时间顺序。)

参考答案:

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教师: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宇航与送入太空,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怎么克服的

(提示,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并概括。)

教师:困难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总算走过来了,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国力会更强,未来蓝天上将会有很多中国人的影子,有很多的飞机上都写着“MADEINCHINA”。

三、播放影片:火箭知识、神六起飞

四、总结全文,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有通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侦察卫星、广播卫星、测地卫星、天文卫星等
科学探测卫星
科学探测卫星是用来进行空间物理环境探测的卫星,主要任务是探测空间环境中的中性粒子,高能带电粒子,固体颗粒,低频电磁波和等离子体波,磁场,电场等。
应用卫星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人造地球卫星,按用途可分为通信,气象,侦察,导航,测地,地球资源和多用途卫星。
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的分类
通信卫星的种类有很多,按轨道分由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飞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按用途分有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跟踪与数据中断卫星海事卫星和军用通信卫星等。

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可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查两遍。可以获得全球气象数据。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对全球1/3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气象资料传回地面。
资源卫星
资源卫星是勘测和研究地球资源的卫星,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能预报和鉴别农作物的收成,考察和预报各种自然灾害。
返回式遥感卫星
返回式卫星是低轨道卫星,主要是三大用途:一时对地观测,获取遥感信息;二是进行微重力实验;三是为载人航作返回的技术储备。
侦察卫星
侦察卫星是用于搜集和截获军事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侦察的优点,是侦察范围广,速度快,可不受国界限制定期或连续地监视某个地区,对于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侦察卫星按照所执行的任务和所采用的侦察手段来加以区别,一般分为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还海洋监视卫星和预警卫星。
卫星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利用返回式卫星照片,对面积为600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型动态监测。发现该地区13年来和沙淤积,是黄河口向海内延伸了335公里。

文/陈根

天地一体化的趋势下,关于太空的 探索 活动也愈发频繁,尤其是在近地轨道的卫星发射,可以说是非常热闹。

相关数据统计,2021年全球共进行航天发射活动144次,向太空送入1816个航天器,其中,近地轨道1777个,受欢迎程度有目共睹。就在这个月,SpaceX还向近地轨道发射了两批“星链”卫星,中国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也成功将六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和一颗遥感卫星送入预定的近地轨道。

当前,在距离地球1000公里以内的近地轨道,这个人类目光所及之外的空间,新的竞争逐渐兴起,中国互联网卫星也加入了竞争,较量日趋激烈。

一体化网络需要卫星互联网

太空是浩瀚的,如果我们想要从地面发射卫星至太空,根据卫星不同的轨道高度,卫星可以被分为三类:

因此,对于广大低业务密度地区来说,使用卫星通信系统比建设地面通信网更经济 。要知道,尽管我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超过5亿户,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通达比例均超过98%。但欧美发达国家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且居住分散,并不适合进行固定宽带尤其是光纤的铺设,高昂的成本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成本收回时间较长。

同时,对于某些类型的业务和应用场合,卫星通信系统具有一定的优势。 虽然普通用户主要在城市或人口密集区域活动,但航海、航空、岛屿等区域也有较强的网络接入需求。据统计,全球有约20万架次飞机、十几万艘私人游艇,同时还有大量渔船和货轮在海上有通信需求。沙漠、森林等区域也需要有大量的网络覆盖, 但传统地面通信服务很难覆盖到以上地区,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卫星互联网来进行补充

可以看见,卫星互联网作为一种重要的通信手段,与5G等移动通信技术并非对立而是不断融合,构建起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网络。 早在2020年6月发布的5G标准R16中,就有卫星互联网的技术文档纳入其中。同时,6G研发工作已经将卫星互联网纳入其中并作为构建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在5G和6G等地面移动通信网络中与卫星互联网进行平滑切换。

另一方面,相比于其他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高通量卫星、地球中轨道卫星),低轨道卫星发射成本低、观测效果好,以及在轨重访周期短的优势。

在相同运载能力的情况下,低轨道卫星采用更低的轨道,可提高发射载荷的能力,效费比将比传统的卫星明显提高;

同时,由于运行轨道高度低,低轨道卫星采用快速响应方式能够快速抵达预定轨道并展开工作,实现高分辨率对地侦察,能够准确掌握地表和低空气象情况,甚至效果大大优于传统卫星;

在轨重访周期短,低轨道卫星在很小的时间间隔内可对同一目标进行再次侦察观测,观测重访次数高于传统侦察卫星,能够获取更清晰的信息。

卫星发射进行时

当前,低轨卫星互联网已成为实现智慧航空、智慧海洋、智慧农业的重要抓手,以及各国开展重大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平台设施 。然而,轨道资源是宝贵的非再生资源,这是全球范围内的共识。这也使得太空低轨道的争夺日趋激烈,各个国家各个商业公司,都在抢占太空低轨资源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称得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宏伟的卫星互联网计划。星链计划是由美国SpaceX公司提出的低轨道卫星互联网 星座 系统。该系统由不同高度的卫星 星座 和若干地面站组成,系统建成后,将由42万颗低轨卫星组成的 星座 为全球卫星覆盖区域提供高速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截止2021年年底,SpaceX 已经发射了1944颗星链卫星。

SpaceX星链计划之外,还有多方参与2021年卫星组网浪潮中 。2021年,英国通信公司OneWeb公司通过8次发射将284颗OneWeb卫星送入太空,其在轨总数已达到394颗;亚马逊的Kuiper计划发射3236颗近地轨道卫星,投资超100亿美元,但目前一颗卫星还未发射;美国黑色天空公司BlackSky卫星发射5次,共有7颗发射入轨、2颗入轨失败;美国初创公司行星实验室(Planet Labs)建设和运营的集群式对地观测 星座 仅利用1次拼单任务发射Flock-4s卫星。

回看国内市场,低轨卫星的发射需求有目共睹 。2021年4月,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所有的两颗遥感卫星“齐鲁一号”、“齐鲁四号”搭乘“长征六号”遥五运载火箭升空,成功完成商业低轨卫星年内的首次入轨。

一同入轨的还有北京耕宇牧星空间 科技 有限公司为广东省季华实验室研制的光学遥感卫星“佛山一号卫星”,微纳星空研制的光学遥感卫星“泰景二号01星”,零重空间研制的两颗遥感卫星“金紫荆一号卫星”和“金紫荆一号02卫星”,以及“天启 星座 ”09星、起源太空NEO-1等9星。

事实上,更早之前的2月初,商业化天地往返飞行器验证卫星“方舟二号”已完成首飞,但因发射失利,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此后,二十一世纪空间投资、东方红卫星研制的商业遥感卫星项目“北京三号”,厦门大学用于近岸浅海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的“海丝二号”、起源太空用于小行星资源探测研究的“仰望一号”等4星,以及4颗“吉林一号”卫星于2021年6、7月份先后入轨。

10月,东方红卫星研制的轨道大气密度探测卫星和商业气象探测卫星、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田园一号卫星、港航科深圳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和九天微星联合研制的金紫荆卫星二号、耕宇牧星研制的低轨导航增强试验卫星、和德宇航研制的两颗和德二号卫星以及上海利正卫星应用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VDES交通试验星成功入轨,成为年内的第37发。

12月,由长光卫星和天津云遥宇航联合研制的天津大学一号气象观测卫星,以及丽泽一号、宝酝号、金紫荆五号、金紫荆一号搭乘民营火箭星河动力也成功入轨。 直至2021年年底最后一次发射,我国在2021年发射卫星的数量为97颗 当然,这与美国与俄罗斯还有一定的差距。

从“国家队”到航天民企

根据相关数据,2022年,全球航天发射报告数量大概在260多次,远超2021年的次数。其中美国的计划发射数量涨达145次。仅美国太空 探索 技术公司SpaceX一家的计划发射数量,2022年便将达50多次,包括45次“猎鹰”9的发射和5次“重型猎鹰”的发射。

此外,除了目前在轨的358颗卫星,OneWeb预计2022年底前完成第一阶段所有648颗近地轨道卫星的发射部署;亚马逊表示计划2022年第4季发射2颗“原型”(prototype)卫星到近地轨道;加拿大老牌卫星通信公司Telesat的首次发射计划将于2023年初进行;波音卫星互联网项目也于同年11月初刚刚获得FCC批准部署147颗卫星。

相比之下,由于我国“星网” 星座 并没有大规模铺开,我国在2022年或将继续保持和2021年差不多的火箭发射总数,即仍在50次左右 。然而,要知道,随着低轨卫星的发射,各国以及各商业公司都在抢占低轨资源,这意味着留给后发国家的空间越来越狭小,轨道资源将成为一个重要门槛。

而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来说,批量研制是很重要的进展,因为卫星要组网和规模化才有意义。 但目前,除了控制技术外,中国可回收运载火箭发展依然受制于液体火箭发动机。从眼下来看,液体火箭的回收严重依赖于发动机技术,实现垂直回收需要火箭发动机具备三次以上的启动能力和大范围连续变推力的技术。

“国家队” 也好,航天民企也好,明确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是一条长远道路,只有突破瓶颈,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中国应尽快研发液体火箭发动机,以满足一次多量的卫星发射需求,以掌握废弃卫星的回收技术。争取多发近地卫星,以掌握更多太空探测主动权。

此外,目前,在我国,担当发射主力的仍是国家队:航天 科技 集团完成48次宇航发射;民营梯队星河动力成功发射一箭五星,星际荣耀年内完成2次发射。 因此,面对更加商业化的卫星互联网市场,中国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和面对竞争,依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通常,最初国家层面出钱出力组队研发卫星和火箭,是因为个人或民企,不具备发展航空航天的实力,比如,一次登月所耗资金,相当于两艘航母的花费。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加大加深对太空的 探索 势在必行,民营企业的加入也是大势所趋。 因此,除了发展“国家队”航天技术,我们的卫星互联网还应立足本土,发展民航企业,与“国家队”差异化发展,发挥优势

可以预见,在未来,卫星互联网将发展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低轨卫星互联网、航天互联网、车联网等,成为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战略新兴产业。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也意味着激烈的竞争。一方面,卫星互联网的部署得到中、美、俄、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另一方面,低轨道卫星空间轨位及资源日益紧张,卫星发射“通行证”的争夺战日趋激烈,互联网市场的竞争已经从地面走向太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577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 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