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的办学实力

德州学院的办学实力,第1张

截至2014年1月,德州学院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文化艺术重点学科2个。2009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培养中国现当代文学、原子和分子物理、微生物学三个专业的研究生共计39人。根据区域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大力实施学科专业对接工程,初步建设了纺织服装、能源机械、食品生物、化工制药、信息管理等应用型优势学科专业群和具有传统优势的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群。
省级重点学科(2个)
生物物理学、服装设计与工程。
省级文化艺术重点学科(2个)
民俗文化学、地域音乐文化。 学院现有教职工1653人,其中专任教师1162人,博士192人,硕士642人,教授116人,副教授540人,兼职硕士生导师28人。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学术风气。教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有12人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拥有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人;拥有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3人、山东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4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4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人、山东省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1人;拥有德州市首席专家4人、德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德州市优秀中青年专家8人。学校大力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队伍,积极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拥有双师型教师166人,近三年选派75位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聘请相关企业和产业领域的130位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我校的特聘教师。学校还聘有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兼职教授128人,其中院士5人。
省级教学团队(5个)
哲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量子力学课程教学团队、服装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信息与计算科学课程教学团队。 质量工程 截至2014年1月,德州学院有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39门,设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
服装设计与工程。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能源与动力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6个)
服装设计与工程、物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等。
省级精品课程(39门)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力学、量子力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离散数学、服装材料学、外国文学史、数据库系统概论、妇产科护理学、服装工艺、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数据结构、复变函数论(双语)、数学建模、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社会医学、化学基础实验、材料合成与制备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等。 教学成果 2010年至2013年间,德州学院共承担省部级教改立项85项,获得省级以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5项。
德州学院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连续多年占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的30%左右,其中,超过50%的学生被“211”或“985”等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特别是2010年,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占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的433%,在上线人数中,有超过60%的学生被“211”或“985”等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并且每年都有部分本科毕业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已有部分学生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展示了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学风。
截至2014年1月,德州学院在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竞赛中获得奖励1160余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41项。学校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55项,其中国家一等奖10项,省级奖励480余项。2010年,在有清华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参加的全国首届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学校代表队取得了国家级一等奖的好成绩,成为山东省高等院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2011年,学校学生设计的《害虫自杀式太阳能灭虫器》荣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特等奖第一名。2012年,学校学生设计的作品“大头控”在第七届“毕升RIGOL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唯一的特等奖;学校参赛作品“藏在拐杖里的爱——任你行智能拐杖策划案”获得国际市场营销大赛本科组全国总决赛第一名。2013年,学校两个代表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德州学院作品获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学校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截至2014年1月,德州学院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韩国等国家的40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并开展了合作办学、互派教师与留学生、合作科研等实质性合作,学校可面向各国招收留学生来学习汉语和其它专业课程。每年有十几位外籍教师来学校任教,德州学院每年派出教师到英国、美国、加拿大进修、访问或合作研究。
经教育部和省级主管部门批准,德州学院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开展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的合作办学,与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大学开展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合作办学,与美国底特律大学开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合作办学、与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护理两个专业的合作办学。大部分在国外留学归来的毕业生在国内政府机关、高校及大型企业就业,充分体现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
德州学院成功举办“中国德州—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文化周”、“教育部俄罗斯美术艺术大师班”、中俄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活动。 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提升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加强学科建设,增设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新媒体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专业和新兴学科。
德州学院新校区是根据德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校区东扩项目,项目投资概算9亿余元,总规划建筑面积438250平方米。整个项目计划于2014年建成,届时德州学院招生规模将超过26000人。

院校专业:

长江大学是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为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是 “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入选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也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共建的高校。,历史沿革 学校于 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原江汉石油学院的前身为1950年创办的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1978年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从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划转湖北省管理;原湖北农学院的前身是华中农学院荆州分院,始建于1977年,198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原荆州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936年创建的湖北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1978年成立荆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荆州师范学院;原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前身是湖北省沙市卫生学校,始建于1951年,1977年更名为武汉医学院荆州分院,1984年更名为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地理位置 学校本部位于长江中游的历史文化名城 —-湖北省荆州市,并建有武汉校区。荆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的集中地;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东衔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西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南傍浩淼无垠的洞庭湖畔,北垂雄奇险秀的武当山脉。校园环境秀丽,景色宜人,为湖北省园林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 5118亩,校舍建筑面积105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294亿元。现有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类实验室、实验中心108个,校内外实习基地39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32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433万册,全文电子期刊39万种,全文电子图书151万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68个。建有体育馆、综合训练馆、游泳馆和足球、网球等场地,各类体育运动场馆设施齐全。,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 3196人,专任教师2366人,外聘教师65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20人,副教授86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210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93人。获批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专家称号人选276人,其中国家级人才45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40名,硕士生导师1114人,兼职博士生导师88人,兼职硕士生导师917人。,学科专业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各类人才培养层次齐全。现有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作物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作物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农业、体育、工商管理、法律、护理、艺术、临床医学、风景园林、会计、兽医、社会工作、翻译、教育、生物与医药等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现有油气勘探、农产品绿色高效生产、绿色化工与清洁能源、油气智能装备4个“十四五“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石油天然气、绿色农业2个“十三五”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16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设有107个本科专业,其中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工程”“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6个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1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应用化学”等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教育学” “商务英语”“地质学”“网络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2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植物保护”“应用化学”“自动化”“地理信息科学”9个专业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级、省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32777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5325人,来华留学生800余人。,学术平台 学校现有 49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示范中心,以及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湖北省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1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6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5个湖北省校企联合创新中心、8个中石油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项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4个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在石油科学与技术、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荆楚文化研究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科学研究 近三年来,学校共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23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5项,并在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获得零的突破;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0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6项。出版学术专著96部,发表高水平论文2774篇。,教育教学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建成《地震勘探原理》《探究癫痫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学虚拟实验》《生命长江》《高等数学 A》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沉积岩石学》《生产测井原理》《地震勘探原理》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力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楚文化漫谈》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有3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地震勘探课程虚拟教研室”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沉积岩石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和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地球物理测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地球物理勘探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现代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作物生产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生命长江》课程教学团队、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油气钻采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学交替实践课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园艺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物理学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教学团队。大学物理教学部、土木工程教研室、护理学专业教研室、石油地质教研室、测井信息工程教研室、基础医学部、有机化学课程组、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商务英语专业教研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物流管理教研室、植物保护专业教研室被评为湖北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校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及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高校;学校实施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培养制度,并设有长江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孙越崎科学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中国石油奖学金、文华奖学金、“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等40余种奖学金,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成才。,人才培养 建校以来,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了 40余万名各类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及神州、驰骋海外,快速成长为单位的骨干、社会的精英。近年来,研究生、本科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5%以上,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好学生标兵赵传宇为代表的一大批创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200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09年,学校涌现出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1024”长江救人大学生英雄群体,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接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交流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国内 55家大型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160个县级以上政府、地方企业建立了校企(地)合作关系,是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湖北省石油学科研究生创新基地。学校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联盟,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等11个大学联盟,先后与美国、英国、爱尔兰、韩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捷克等国家的80余所院校机构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常年开展学生互派,学者互访和联合科研等交流合作。学校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捷克赫拉德茨—克拉洛韦大学共建毒理学联合实验室、与韩国首尔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共建中韩加园林植物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中心、与埃及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及加拿大UBC大学太平洋地震工程联合研究中心等共建国际联合科研平台。学校被批准为教育部招收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高中毕业生高校,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CSC)资格,设有HSK(新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在校留学生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西班牙、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越南、巴基斯坦、尼泊尔、加纳、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五大洲69个国家。,“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新目标、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江大学师生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践行“长大长新”校训,积极营造“求实、进取、创业、报国”优良校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力争早日将学校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其他信息:

江南大学源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2年由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私立江南大学的有关系科组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1958年该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62年无锡纺织工学院并入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 学校设有18个学院(部),包括:食品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商学院、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学院、药学院、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和体育部。涵盖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学科门类10个。

明清时期,嘉定与常熟、吴县等地共享“苏布名重四方”之誉。其时,土纺土织遍及家家户户,产品远销大半个中国。清末民初,洋纱洋布(机制品)倾销,土布业日衰。之后,随着毛巾织造技术传入境内和产品在国内外打开销路,毛巾业渐兴。此外,草编、竹编等农村家庭手工业也较发达。
解放初,本县棉纺织业通过重新组合,生产能力扩大。同时,又新办和扩建了一批机械、化工、粮食加工等工业企业。1949~1957年,全县工业年产值以1275%的速度递增。
1958年在“大办工业”的热潮中,县属工业创办了几家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机械、化肥、农药工业企业;社办工业在大办小机械、小五金、小化工、小纺织、小建材的“五小工业”中得到发展。是年底,全县工业产值上升到139亿元,比1957年增533%,但因盲目发展,部分企业不久即关停转并。1962年,嘉丰棉纺织厂等11家骨干企业划为市属工业企业,全县工业产值锐减。“文化大革命”初期,社队工业步履艰难,发展速度受到限制。1970年后,国家提出建立县、社、队三级农机修理网,社队工业发展步伐加快。1970~1976年,全县工业产值年递增率为187%。
1978年后,社队工业(后称乡镇工业)更加蓬勃发展,各公社(镇)从各自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出发,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南部桃浦公杜依托市属化工区发展化学工业为主;西部安亭镇依托大众、上海两家汽车厂,发展汽车装配修理业为主;北部望新公社利用污染少、水质好的有利条件,发展医药、食品工业为主;东部徐行、华亭、戬浜公社利用原有基础,发展机械加工业和照明器具制造业为主;中部嘉西公社依托邻近的嘉丰棉纺织厂等市属企业的技术装备优势,发展纺织工业为主。
进入80年代后,本县进一步贯彻城乡一体化方针,积极发展横向经济联合。至1987年,全县兴办多种形式的联营企业202家,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3。部分乡镇还依托嘉定卫星城的科学技术优势,先后组建科研生产联合体企业23家,开发了一批高技术、高效益的产品。同时发展中外合资企业3家。
1978~1987年,本县工业产值年均以2241%的速度递增。至1987年底,全县有30多个工业行业,1472家工业企业,2134只工业产品。其中机械、电气、食品、纺织、化学、橡塑、文体用品等11个行业,年产值都超过1亿元,成为本县工业骨干行业。本县工业产品在国际上荣获金质奖、银质奖的有2只,被评为国家部级优质产品和上海市优质产品、名牌产品的有20只,被评为市局级优良产品的有92只。其中灯头、灯泡、味精、大头针、回形针等产品,质量好、产量多,是本县工业的重点产品。
1987年,本县工业产品纳入国家计划的有110种,约占总产品数的515%。是年,全县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下同)为979亿元,职工(年末人数,下同)﹣1744万名(乡镇工业占433%),年产值2431亿元(乡镇工业占457%),比1949年增长692倍,利税总额(利润和产品销售税,下同)473亿元(乡镇工业占457%)。工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91%,出口工业产品有100多种,年解交额276亿元。是年,工业固定资产、总产值、创利、上缴国家税金,均居市郊10县之首。
2011年全区增加值由2007年的4783亿元增加到915亿元,年均递增128%,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先机,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领域重大项目有力推进,京东、百度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重点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9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25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461家,完成工业产值2166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42%。工业产销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93%。
至2012年,嘉定区的工业已形成汽车配件及汽修业、电子电器、金属制品、化工及精细化工、通信电缆及设备、纺织服装等 6 个支柱产业和食品、新材料、包装材料、饲料等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支柱产业的工业总值占全区三级工业总值的 457% ,除 1 个市级工业区(嘉定工业区), 3 个区级工业区(南翔、江桥、唐行)和一镇一点的镇级工业区外,还建有希望、蓝天、沪太、大众等 20 多个私营经济小区,工业集聚效应显现。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全区工业的主力,其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 477% 。在世界排名前 500 家公司中有10多家在嘉定投资办企业,如美国通用汽车、通用电气、荷兰飞利浦、德国大众、日本伊藤忠、富士通、丰田等公司。私营工业继续发展,其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15% 。全区共有汽车零部件企业21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647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4%,其比重较2010年底的370%提高了44个百分点,拉动全区工业经济增长91个百分点。从生产规模看,行业内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共有49户,约占总户数的231%;而其产值总量达到8410亿元,同比增长264%,占整个汽车零部件行业总产值的790%。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汽车产业“一业特强”的优势进一步巩固。 1990年全县粮食生产实现了“三创”:全县粮田12856万亩,比1988年增27%,比1989年减18%,全年粮食总产达205181吨,比1988、1989年分别增463%和430%,创历史最高记录,单季稻亩产504公斤,比1988、1989年分别增加522%和413%,创历史最高记录,全县粮食商品率352%,比1988、1989年分别增加9个和61个百分点,亦创历史最高记录。小麦亩产273公斤,被国务院命名为“夏粮丰收先进县”。县农业局被农牧渔业部评为1988年全国农业基点调查工作先进单位。
由于种植棉花用工大、产量低、收入少,1988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由1984年的1216万亩,减少至295万亩;皮棉总产由8115吨,减少至1635吨;亩产由67公斤减少至55公斤。
2011年,嘉定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353亿元。全区共建立小麦千亩丰产方3个、百亩丰产方20个,总面积8000余亩。完成全区73万亩水稻和近62万亩小麦的抢收工作,全区粮食总产59万吨。设立区级稳菜资金并制定使用细则。完成淡季蔬菜生产的组织工作,确保市场供应,上市蔬菜1647万吨。全年出栏生猪1874万头,上市家禽2893万羽、鲜蛋19877吨、水产品2144吨。全区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59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45元。实施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1319万亩,还田率97%。全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1个,完成农村村庄改造3038户。 1988—1990年,全县通过专家鉴定或验收的应用技术研究项目64个;软科学研究项目7个;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项目31个,“星火计划”项目19个;“丰收计划”项目5个。项目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工业、农机、水利、医药卫生、交通运输等13个行业和仪器、仪表、机械、生活制品、光学、化工、日用金属制品、保温材料、栽培、种子、植保、土肥、畜牧兽医、科技管理、经济理论等54个专业,其中属国内首创4项,国内领先9项,国内先进19项,市内首创24项,市内先进33项。
至2011年,嘉定区推进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嘉定园扩区,科技支撑和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区有高新技术企业315家,新申报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2家,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连成(集团)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创新型企业,10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新增88项国家和市级创新基(资)金项目。新认定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科技企业152家。 元明之际,离县治15公里的刘家港(今称浏河),乃国内重要贸易港口,本县素得其利。见之文字记载的境内对外贸易始于民国初年,出口产品有大蒜、黄草织品、毛巾等,经外商在上海开设的洋行,运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民国30年(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产品出口一度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本县除恢复传统出口产品外,增加了纯棉坯布的出口。
解放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大,本县出口产品的品种、数量和销售国家(地区)日益增加。1979年起,贯彻执行对外开放方针,出口品种、数量大幅度增长,出口产品由原来以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为主,逐步变为以工业产品为主。同时,开展“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吸收外资、引进技术设备、创办中外合资企业等,促进了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全面发展。至1987年底止,全县有出口创汇企业120多家,出口产品120多种,从事外贸生产的职工约35万名。是年,传统出口的大蒜、黄草织品的解交额比1978年增长153倍。食用菌、塑料编织品、服装、棉布、绣品、味精、灯泡、柠檬酸、文教用品等商品,质地优良,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国际市场青睐,成为本县出口的重点产品。1987年,全县外贸解交额313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17%,比1978年增长72倍。工业产品(包括手工艺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1987年占8825%。在扩大出口的同时,本县于1980年起,还利用外汇留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进口紧缺原辅材料;兴办合资企业;组织技术劳务输出等,发展了对外经济贸易关系。
2012年,累计批准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03家,比2011年同期增长201 %。聚焦总部经济、金融投资领域,成功引进股权投资和管理类企业近百家,引进总部型外资企业7家,至年底,全区股权投资和管理类企业共317家,外资总部型企业达35家。外贸出口继续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完成外贸出口总额9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加工贸易出口473亿美元,上升176%;一般贸易出口474亿美元,上升188%。三资企业出口7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占全区出口的806%。

院校专业: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专科(高职) 理工类 公办 双高院校

官方网址: >

官方地址: 江苏南通市

官方电话: 400-1588111,0513-80560555,0513-80560666

电子邮箱: zhaoshengban@jceteducn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 1912年由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纺织专门学校,距今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江苏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学校于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独立升格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取得了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成绩,2007年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2011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2014年5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学校更名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被认定为教育部“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成功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学校坐落在被誉为 “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江苏省南通市,处于上海1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突出。学校占地面积710627平方米,建筑面积393541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齐全,装备比较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基本实现了图书的信息化和电子化。学校设有各类实验、实训室185个,其中企业投资设立并以企业命名的实验(实训)室12个,与企业共建、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16个。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现代纺织技术实训基地、国家级家纺设计师职业资格培训中心、教育部、财政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职业院校分中心、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先进纺织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家用纺织品与服装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风光互补发电研究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高端纺织产教深度融合集成平台、江苏省示范性实训基地、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基地、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并与海门市人民政府共建海门滨海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与华夏航空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南通航空培训中心,顺利获得中国民航总局CCAR147飞机维修培训资质和CCAR66飞机维修考点,是江苏省内唯一一所同时获得这两项资质的高职院校,学校和德国库卡集团合作建设了库卡机器人江苏应用与培训中心,是库卡集团华东地区技能人才定点培训单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 1万多名,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体的综合性高校。现设有纺织服装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航空与交通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謇创新创业学院、基础教学部、体育部等教学机构。设置52个专业(方向),传统专业凸现品牌特色,新设专业贴近社会需求,拥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国家骨干专业7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业2个、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4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计划一期建设项目2个、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双证书试点”专业1个、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28个。学校现建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江苏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6门,入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9部,立项江苏省重点教材20部。 学校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教学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40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约占35%,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约占74%;“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6794%。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2个、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南通市教学名师9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4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4人,南通市“226工程”培养对象1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39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4个。此外,学院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工程师、技术员、能工巧匠430多人作为兼职教师,构建一支由校外具有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使之成为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学校弘扬张謇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职教思想,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企业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优势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积极为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和技术服务,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对口支援行动计划和江苏省对口支援苏北教育的号召,与新疆、甘肃等省内外高职院校和职教中心开展广泛合作。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世界多所知名院校结成友好学校,多渠道、宽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全日制学历留学生规模稳中有升、质量逐年提高。非学历留学生层次丰富,欧洲本科院校学生、“一带一路”高校教师、中外企员工等纷纷选择来我校交换学习或我校选派教师赴境外对其进行培训。目前,学校正在新的历史形势,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学校坚持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行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职业素质“四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学校积极开展“三风”建设,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通过推行“学分制”、“d性学制”、毕业生“双证书制”等制度和专业教师工作室等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以就业为宗旨,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省内领先地位,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职业教育成绩显著,先后荣获 “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纺织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现已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江苏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

其他信息:

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紧密契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学校现设有微电子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汽车与智能交通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信息安全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士官学院、基础课部、体育部、海外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共15个教学机构。现有招生专业38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品牌专业2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群4个、省骨干专业5个、省特色专业3个,高职本科贯通培养“4+0”“3+2”专业6个,士官生培养专业2个。 学校建设智能物联网、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汽车技术服务、智慧商业专业群,协同发展智慧建造、数字创意设计与制作专业群,形成以物联网技术融合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信息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学校主持建成“微电子技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牵头制订“微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国家专业教学标准2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696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 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