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集齐三大运营商,无卡时代要来临?

eSIM集齐三大运营商,无卡时代要来临?,第1张

继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之后,近日,中国移动上线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该业务自2019年1月23日至2019年12月进行试行。又一家运营商在eSIM推广上“松了口”意味着,随着一点点的突破,eSIM在国内的普及终有一天会到来。

eSIM前世今生

eSIM卡这一技术概念最早在2010年被提出,所谓的eSIM是指Embedded-SIM(嵌入式SIM卡),就是将传统的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本质上还是一张SIM卡,只不过它变成了一颗SON-8的封装IC,集成到移动设备当中。

这意味着用户不再需要繁琐的步骤拆卸SIM卡,不用去识别标准卡、micro卡、nano卡,也不用去管什么型号的手机匹配什么类别的SIM卡,省去了不少的麻烦。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连接可靠性的问题,也可以有效缩减手机的卡槽空间,相较于实体SIM卡可以减少高达90%的空间,使得手机变得更为纤薄。省去的SIM卡的卡槽和卡托等附件,可以降低这部分的成本。

eSIM是可编程的,支持通过OTA(空中写卡)对SIM卡进行远程配置,实现运营商配置文件的下载、安装、激活、去激活及删除。

对于用户来说,更换网络运营商不再需要换卡,eSIM卡可以在不同运营商的多种套餐之间自由切换。这意味着用户可以根据所在地区以及信号质量实时切换运营商,像选WiFi一样方便。对于出国 旅游 或者异地出差来说尤其方便。

eSIM卡可实现一卡多设备,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同号同时在线,共享同样的流量服务,这使得这些设备可以不受使用场景的限制,随时随地联网独立使用,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从安全性上看,由于手机不再需要实体卡,更安全地保证了用户数据的安全。因此今后黑客想办法破解被盗手机已经变得没有必要。

尽管eSIM有着多重优势,但与SIM卡相比,也有一定的劣势,比如eSIM卡芯片损坏,更换起来可能成本较高;如果具备eSIM卡手机给他人使用,新老号码切换难度增加;如果手机出现故障或丢失,补卡、补号相关业务或者更换手机可能造成困扰。

eSIM领域巨头云集

在eSIM卡的推广中,终端厂商是先行者,尤其是苹果公司,可谓是开路先锋。

2014年9月,苹果在发布iPad Air 2时就首次将eSIM卡的概念带到了实际产品中。

2015年8月,三星Gear S2成为首款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

2017年10月,Google发布的Pixel 2与Pixel 2 XL成为首款兼容eSIM的智能手机。

在国内,互联网巨头和手机厂商同样在eSIM卡上发力,包括小米、联想等多家企业已在自家的笔记本产品上集成了eSIM功能,华为推出的HUAWEI WATCH智能手表2018版也支持eSIM功能

在终端设备商们纷纷投入eSIM怀抱的同时,三大运营商也开始发展eSIM业务。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步子比中国移动迈得都快,中国移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近日才姗姗来迟。因而,亦有业内人士指出,联通、电信都推出了这一业务,使得中国移动在eSIM业务的态度上出现了松动。

eSIM是奶酪还是毒药?

手机卡经历了最早的SIM卡,再到Micor-SIM卡,再进化为Nano SIM卡,手机卡越做越小,从技术层面上看,eSIM技术早已成熟,eSIM卡的远程配置规范在2016年初已经正式发布。

而从需求层面上看,eSIM能实现一号多终端的功能,可简化用户的账号管理,在当下可穿戴热潮、物联网浪潮下,eSIM卡的市场需求可谓巨大。

据权威部门预测,至2020年,新增eSIM连接数将达到2亿个,全球将拥有346-864亿部内置eSIM卡的智能手机。德国电信甚至大胆预计,至2025年,eSIM将全面取代传统SIM。

三大运营商纷纷开展eSIM业务,说明通信业开始启动改变SIM卡的使用模式,配合5G的升级,为大规模物联网应用做准备。目前物联网、车联网所运用到的eSIM技术是厂商和运营商共同推进的。

既然好处那么多,为何eSIM迟迟难以普及?总的来说,运营商的利益、设备的部署、政策的落实都是e-SIM普及缓慢的原因。特别是对运营商来讲,既面临着巨大机遇,也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有沦为管道的风险。

eSIM卡使用户可以在不同运营商的网络间进行切换,这无疑降低了消费者对运营商的依赖用户通过eSIM卡直接面向手机生产商,则为终端厂商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终端厂商则非常积极地推动这项技术,它们希望通过eSIM获取更多的用户控制权。

在传统业务被互联网冲击得七零八落的情况下,用户(号码)成为了运营商唯一的藩篱,一旦这个都被突破,运营商就真的是彻彻底底的通道了。

● 运营商原来SIM卡的采购体系、供应模式将会转变。

● SIM卡满号资源管理也将有一些相应的转变。

在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上,比如预置的证书如何统一、号码与运营商的对接由谁来把控、空中下载过程中如何来保证信息安全等问题都需解决。

还有就是,SIM卡所依附的基础增值业务就会失去。小小一张实体SIM卡片,却承载着用户数据这一运营商们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数以亿计用户的名字、号码、资费套餐、使用习惯等等。

此外,用户的流动性增加,运营商对用户资源争夺力度加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运营商要部署很多的远程配置管理的系统,导致它的运维服务的成本也有所提升。对于运营商来说需要对现有的管理系统和硬件设备进行一定的改良和部署。

苹果曾向美国司法部提出投诉,指控AT&T和Verizon进行了合谋,阻碍苹果推广eSIM,但并未成功,而此前的西班牙就是前车之鉴。西班牙监管机构曾要求运营商将用户更换网络的处理时间缩减到24小时,结果导致用户流失率猛增。

对此,某运营商内部人士表示,出于安全问题、实名制等方面的需求,目前运营商均暂不考虑eSIM进入手机,但会做好相关的技术储备。

有专家表示,应该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eSIM的应用,eSIM业务将会覆盖物联网及消费电子领域,eSIM取代实体SIM卡会是大势所趋。(小青桔)

— The End —

更多 科技 生活相关信息,请关注公众号“晓说通信”(ID:txxxbwz)

eSIM卡是一种embedded-SIM卡,它把SIM卡的功能嵌入手机芯片中(另一种说法是焊入手机一个SIM卡),从此换号不再需要拆卸手机卡,可以直接远程 *** 作,实现空中写卡,这样可以非常灵活的更换运营商,更换套餐。

前几年苹果等手机厂商一直在力推eSIM卡。这是因为对手机生产商来说,eSIM卡确实能省下很多手机内部空间。但是显然中国的运营商对此不太感冒。但是为了支持Apple Watch,联通和电信其实在去年3月就开始了eSIM卡的阉割版---一号双终端。

据报道,3月7日,中国联通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将在广州、深圳等6城市全国首发。这意味着,除了智能手机外,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将实现独立通话功能。在2018年MWC上,已有更多的基于eSIM的可穿戴终端、平板电脑和其他终端的发布,eSIM正逐渐成为新的市场热点。

但是直到今天,eSIM卡依然还在以上6城市试点我们来看看去年的联通公告:

今天移动也加入了试用的行列。。。不知道这次移动打算试用多久。。。

对运营商来说,支持eSIM卡存在两个问题:技术问题和利益问题。。技术问题是,空中写号安全性 和兼容性要弱一些。现在的写号器是一种类似刷卡机的小设备,支持线下刷卡写号。换成远程的空中写号可能会有安全性问题。兼容问题是指:

去年移动发现,可用软件重复擦写的协议证书存在一些问题。一些运营商选择由平台商制定书,平台与证书的耦合性太强。出于规范理解、成本、产品策略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eSIM卡产品并不完全支持国际规范要求,造成卡产品与证书之间存在兼容性问题。

利益问题是,以后可能运营商只能卖号不能卖卡了eSIM卡会让用户切换运营商网络更加方便,所以用户可能会随时更换套餐,更换运营商,这样会使运营商的资费,套餐,码段数据出现一些问题。不过这些问题都是细节问题,理论上可以解决。

就eSIM本身的前景来说,它非常适合物联网。事实上,如果每个海量物联网设备都需要一个SIM卡来接入移动通信网络,那么单纯SIM卡的维护和采购可能就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搞不好会出现除了单车搬运工之外的新职业--SIM换卡师)

因此,运营商对物联网eSIM卡的使用倒是非常积极。Applewatch是可穿戴物联网设备的一种~ 大家也看到了,现在副设备都在支持Applewatch,不支持手机。

eSIM卡一号双终端业务是中国联通面向消费物联网时代的创新型通信产品,主要解决广大客户对于全时、泛在通信的痛点需求。该业务使客户可为手机号码开通一个eSIM附属智能设备,与手机共享电话号码和套餐,并可实现独立蜂窝移动通信,使客户不需携带手机亦可随时保持互联。

国产手机不支持esim卡主要是由于缺乏技术实现能力和产品认证流程,这也是国外手机品牌比国产手机更支持esim卡的原因之一。另外,根据联通、电信和移动的安全认证要求,对于esim卡的安全性有很高的要求,国产手机生产厂商在技术上与国外厂商存在差距,未能达到认证要求,因此未能支持esim卡。

从2017年09月28日22:00起,将暂停“eSIM附属设备通信服务友好用户体验”工作(即:eSIM一号多终端业务),已经办理的号码仍可正常使用
eSIM卡一号双终端业务是中国联通面向消费物联网时代的创新型通信产品,主要解决广大用户对于全时、泛在通信的痛点需求。该业务使用户可为手机号码开通一个eSIM附属智能设备,与手机共享电话号码和套餐,并可实现独立蜂窝移动通信,使用户不需携带手机亦可随时保持互联。
由于各地市的办理政策不尽相同,建议通过当地营业厅了解详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813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 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