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张忠谋缠斗了20年 称芯片代工是自己的创意

跟张忠谋缠斗了20年 称芯片代工是自己的创意,第1张

电子发烧友早八点讯:半导体业内尊称张忠谋为“半导体代工之父”,但一个人却对这一说法嗤之以鼻。

【1】

台湾双雄,这个曾经声震全球半导体的名词,如今已经不复存在。

2016财年,台积电实现营收2072亿人民币,净利润730亿。今年3月,台积电市值突破万亿人民币大关,超越英特尔成为世界第一大半导体公司。此后的2个多月里,其股价持续攀升,截止本文发布,台积电的市值已达1873.73亿美元(约合12775亿人民币)。

“双雄”的另一端,台湾联华电子(下简称台联电)去年的营收约合人民币333亿元,净利润不足20亿人民币,其市值也仅为台积电的1/8,可谓全方位落后。

台积电日益强盛,董事长张忠谋于业界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如今已是全球企业级半导体中“坐三望一”的人物。而他的老对头、联电系灵魂人物曹兴诚,却在10年前因坚决投资大陆惹上“政治麻烦”,并因此退休,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上世纪90年代至今,IT产业都是台湾经济的支柱,半导体代工则是台湾IT的支柱。从PC品牌时代到IC设计,台湾知名的IT企业均背靠台积电和台联电两大基石,荫蔽其中。

半导体代工不仅是台湾经济的支柱,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全球IC产业的支柱。

台湾半导体代工兴起之前,全球知名半导体企业均是从设计到制造大包大揽。芯片设计的投入动辄十亿美金起步,芯片制造则只多不少。

一家制造工厂需要数十亿美金的投入,因此全球业内,能玩转半导体的就那么几家,要么像美国的德州仪器和英特尔那样起步早,不断加高门槛,要么像日本的NEC等在政府的强大资金和政策扶植下取得突破。

半导体设计是最难的技术活之一,半导体制造又是最烧钱的生意之一,于是,半导体成了技术与资金双密集型,行业门槛极高,后来者几乎没什么机会,只能跟着寡头们混日子,生死完全不由自己掌控。

这样的大背景下,台湾走出了一位张忠谋,其创立的台积电让半导体后来者们看到了曙光。

台积电被普遍认为开创了专业半导体代工的全球先河,他们替客户企业严守技术机密,专职制造,甚至还能领先客户企业,依照对行业趋势的预测,研发出领先的制程和技术供对方使用。

因为有了台积电,半导体行业的分工进一步细化,设计能力强大、但无自造能力的半导体设计公司们迅速脱颖而出,背靠芯片代工产业做大做强。

个中典型当属在PC端向英特尔持续发起冲击的AMD。AMD的资本实力与英特尔差距甚大,之所以能保持活跃度,一是得感谢《反垄断法》,二是得感谢张忠谋这样的人。

除了AMD之外,高通、苹果等企业也受益于台积电的代工模式,使之得以聚焦于芯片设计和品牌化管理,台湾本土的PC/IC设计企业则更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曾有台湾媒体将张忠谋称为台湾经济的“救世主”,这一形容不乏道理。

著名管理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称张忠谋不是创办了一家企业,而是创造并成就了两大产业:专业的半导体制造代工产业、专业的半导体设计产业。

业内几乎所有人都尊张忠谋为“半导体代工之父”,但有一个人却对此嗤之以鼻,他就是台联电的前董事长曹兴诚。

在曹兴诚看来,芯片代工是自己的创意,张忠谋只是个“剽窃者”。他曾对外公开表示这一说法,但张忠谋从未就此作出回应。

【2】

曹兴诚和张忠谋并称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两大泰山北斗,但两人却是不折不扣的“冤家”。双方的“缠斗”绵延超过20年,几乎贯穿了台湾IT产业的整个发展史。

和张忠谋海归的身份不同,曹兴诚是个标准的本土人才。他出生于台中县的清水乡,家中排行老六,父亲是一名小学老师。

曹家早年很清贫,曹兴诚过过苦日子。中学时代,他只身一人前往台北念书,因为没钱租房,他和三轮车夫们一起住铁皮屋,每天一边念书,一边体会着社会底层的生活。

中学毕业后,曹兴诚以高分考取台湾大学电机系,随后于台北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攻读硕士。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台湾“经济部”的公务员,因为表现出色,没多久他就被点名,进入新成立的台湾工业研究院,并从小研究员一路高升至电子所副所长。

工研院时期,曹兴诚的脑子就出了名的好使,人送外号“点子王”。他也非常擅于同事关系,《龙门客栈》大火时,下属给他起了个外号“曹公公”,曹兴诚对此不以为意,欣然接受。

曹兴诚的公务员时期,正值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序章,他全程参与其中。

1976年,台湾从美国RCA(RadioCorporaTIonofAmerica,美国无线电公司)处转移获得了芯片制造技术。RCA曾是广播时期的全球霸主,还研发出了全球第一只全电子彩色电视显像管,以及第一块太阳能电池。但技术变迁中,RCA的地位一落千丈,站在了被并购的边缘。

当时,美国半导体的技术封锁不像现在这般严格,台湾得以拿到了稍微落后的技术。以工研院电子所为核心的一批人负责转移该技术,曹兴诚便是其中一员。

立足该技术,在时任“经济部”部长孙运璇的大力支持下,电子所规划成立了一家集成电路公司。因为原始股东企业的名称中都带有一个“华”字,企业被命名联华电子,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台联电。

一群技术男办公司,谁来做管理?曹兴诚被推到了台前。电子所所长胡定华在一众博士中相中了硕士生曹兴诚,“做研究和经营事业不一样,他的话不多,但意见很多,有大格局。”胡定华如此评判。于是,1983年,年仅33岁的曹兴诚走马上任,成了联华电子的副总经理。

不过在当时,这并不是一份美差。因为半导体行业超高的门槛,外界普遍看衰联电,好友劝曹兴诚待在“体制内”,出去自负盈亏绝对吃大亏。曹兴诚也曾犹豫,但最终决定闯一把。他这一闯,不仅闯出了自己的大成就,也帮台湾经济闯出了一片新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26798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4
下一篇 2022-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