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治疗历史沿革

sle治疗历史沿革,第1张

一、细胞治疗的历史沿革

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施旺和魏尔肖等创立细胞学说。

1912年德国医生将细胞第一次用于治疗“小儿胸腺机能减退和甲状机能低下”。1930年瑞士的代保罗·尼汉斯(Daul Niehans, 1882-1971年)成为细胞治疗皮肤年轻化的著名医师,被誉为“细胞治疗之父”。

1950年,医学家将骨髓细胞移植到遭受致死剂量辐射的动物,发现能够挽救生命,重建骨髓造血免疫系统。 1960年,人类开始真正认识和了解人和哺乳动物干细胞。

1967年,多纳尔–托马斯完成第一例骨髓移植,后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1980年,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

1984年,美国国家肿瘤中心率先将细胞免疫治疗正式列入肿瘤综合治疗的第四大模式。20世纪90年代,世界第一个脐血干细胞库按AABB标准在美国创建。

2000年,日本把以细胞工程为核心技术的再生医疗列为“千年世纪工程”之一,当年投资108亿日元;同年,全世界有1062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 。

二、药疹历史沿革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的反应。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皮炎,但最常见的有碘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一般来说,药疹多在治疗开始后7~10天经过致敏而出现。

但如果以前曾接受过同样药物或同类结构的药物治疗,则可于数小时或1~2天内迅速出现。药疹的诊断主要是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除固定型药疹具有特征性表现外,多数药疹不易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同样症状相区别,必须根据病史及发展过程加以综合分析而做出判断。

在临床上,对骤然发生于治疗过程中的全身性、对称型分布的皮疹要有警觉,询问用药史,特别注意药物的交叉过敏以及隐蔽形式出现的药物过敏。熟知各种类型的药物过敏特点,排除类似的内科和皮肤科疾病。

一般药疹的颜色较鲜艳,痒感重。通常药疹在停用致敏药物后很快好转和消退。

在临床上用药后发生药疹,停药后消失及再用时复发的药物史很有诊断意义。现代的免疫试验法如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嗜碱性粒细胞脱粒试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白细胞组胺试验等,能协助我们了解药物和机体之间的免疫关系,并无实用的诊断价值。

三、郁证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

先秦时期,对自然及人体内出现的一切积聚、蓄积、失畅现 象概谓之“郁”。

《内经》将“郁”的概念引入,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饮食情志的滞塞郁结所引起的人体变化进行了一 系列论述,并把情志因素看作是引起人体气机失调的重要原因。 如《灵枢。

本神》说:“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 《素问。

举痛 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 矣”。治疗上提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方法。

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根据五运失常太过提出:“木郁达 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其中尤以 “木郁达之”更具临床实际意义。 后世医家对郁证颇多发明,如汉。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百合病、妇人脏躁、妇人咽中 如有炙脔、奔豚气等病证的证候表现有较详细的描述,并提出治疗方药。隋。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

结气候》中 说:“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 行,故结于内”,指出忧思能导致气机郁结。 金元时代,开始比较明确地把郁证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来论述。

如元。朱丹溪在 《丹溪心法》中已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强调了气血的郁滞是导致许多疾病的重要病理变化,并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 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著名方剂,丰富了中医学对 郁证的认识和治疗内容。

明。虞抟《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 作为病名,以《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及《丹溪心法》为主要依据,但所论还是广义的郁。此后的医家逐渐地把情志所引起的 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如明。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说: “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病变多端”,明确指出 郁证的病因是七情不舒,并深刻认识到郁久可出现多种临床症状。 明。

张景岳则将五气之郁称为因病而郁,将情志所致的郁,称为因郁而病。在情志之郁中,他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 三种郁证的证治。

至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郁》所载的医案均属情志之郁,治则涉及舒肝理气、苦辛通降、平肝息 风、清心泻火、健脾和胃、活血通络、化痰涤饮、益气养阴,并 提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确为不刊之论。

王清任则阐发了郁证血瘀的病机,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中说:“瞀闷,即小事不能开展,即是血瘀”,“急躁,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俗言肝气病,无故爱生气,是血府 血瘀”,为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郁证作出了贡献。

四、世界精神病学会的历史沿革是什么

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于1950年开始,作为对精神病学世界大会组织的协会,必须认识世界的范围内的事件和健康发展的情况领域。

随后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全人类的巨大冲击,但共同的眼光,不屈不挠的决心和创始成员的共同努力。在心理健康的舞台上,世界卫生组织刚刚公布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六次修订版第一次专门讨论包括精神,psychoneurotic和人格障碍以及几年后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制作的一节第一版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精神疾病。

第一届世界大会开幕精神病学在索邦大学,巴黎,1950年大剧场正是在两个世界精神病学代表大会发表了,在巴黎举行的1950年和1957年在苏黎世,国际社会认识到,精神领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经历着激进的概念框架和前所未有的变化,实践模式。关于大脑运作的知识,扩大边境的心理治疗方法的扩展,对精神疾病和精神的社会文化因素的认识,了解药物的出现疾病和求助的行为,都是促成这些变化。

之间在该段期间的事件过程中,许多后果是人们认为的经验知识超过了旧的或新理论的重要,而且这种知识必须迅速地将其在全世界所有的精神科医生,以促进专业能力的共享。这同时表明了对精神疾病更加准确和全面的定义达成一致,以及为在其中积累新的知识和所治疗的可能性将被应用于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文化环境的需要。

这一切,使医生无法发挥任何闭门孤立的。他们不能再限制在国家边界内的信息来源也无法跟上坚持从严典范思想的新发展。

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于1961年正式成立,标志着迈向国际值的职业身份,一个鼓舞人心的努力,尊重多样性,并用它有效地达到目标的统一行动中。 由同一屋檐下的所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渊源精神科医生,对不同学派,不同的利益分歧的领域和思想倾向,渴望的WPA建立在追求知识的增加,专业人士团结在全球前迁就外地和更大容量的护理精神病人。

WPA的继续协议,这在一开始,突出的编制和执行的精神病学世界大会以及它的区域会议。 同时,一个关键因素,确保次连续性湿法磷酸的活力和生产力之间的世界大会,一直是科学部门的设立。

这些都是成熟的国际锚地其丰富的学术机构,以及周到的贡献越来越多的研究,合格的专题讨论会,并有相当影响的立场文件。通过对精神病学政治虐待的投诉多年的 *** 下,WPA大会一贯大会制定的道德准则精神的实践,包括1977年夏威夷宣言,其修订1983年在维也纳,以及最近,1996年的马德里宣言,扩大了1999。

后者是对精神病学的现状,广受好评的反应,包括制定准则的具体情况。湿法磷酸的合作以及与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以保障精神patientsThrough人权及其常设委员会关于伦理和有关精神病学滥用审查,它将继续在这一领域的工作,使基本逾其道义上的承诺。

最近,特别是自1990年以来的WPA也付出了更多,更系统地注意协调,常常教育活动与世界卫生组织。教育计划已在各方面发展的技术领域的精神病专家和世界各地的其他卫生专业人员的目的,特别是那些居住在发展中国家。

细心的世界政治和社会变化,已将在过去十年中几乎所有的东欧精神的社会。 跨洲类似的努力已导致在我们的计算倍,千年,112个会员协会从96个不同国家的开始,以及7个国际附属协会。

对WPA的组织结构一直在演变,以适应其日益增长的责任。手册的程序方面已制定,补充我们的章程和法律,提高我们的运作效率和透明度。

世界各地18个地区纬向打算赋与力量的代表与WPA的理事机构和它们更充分地在体制,秘书处各方面参与的会员协会的互动,有效利用现代技术,多语种的工作人员,是在所有优先沟通水平,作为一个工具,反映了机构的肯定。 随着多元化教育,会议,出版物和科学节活动,在协商一致的报表的编制工作,最近成为WPA的大量工作的组成部分。

面临的挑战仍然巨大,今后的任务艰巨。我们保证似乎是培育其基础的精神新的活力,灵感的医生谁认识到有必要整合各土地在一个大公致力于促进组织最高级别的社会遗留下来的科学精神,人文和精神病护理伦理世界各地。

五、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的历史沿革

1958年,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技工学校

1981年,更名为山东省医疗器械技工学校

1984年,更名为山东省医药工业学校

1999年,更名为山东省医药学校

2005年4月27日经山东省人民 *** 批准,升建为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鲁政字[2005]115号),为全日制国办高等职业学院;

2005年5月13日在国家教育部备案(教发函[2005]71号),成为山东省当年在教育部备案的唯一一所国办高等职业学院

六、简述路透社的历史沿革

1849年,出身德国卡塞尔的保罗·朱利斯·路透(Paul Julius Reuter)开始用信鸽在德国阿

路透时代广场

亨与比利时布鲁塞尔之间传递股价,一年之后,由于新的电报线完工,讯息改由电报传送,同时路透也利用新开通的柏林–阿亨电报线在这两个城市之间传递讯息。

1851年10月,路透在英国成立海底电报线办公室,与伦敦证券交易所签下一纸合约,提供欧洲大陆的股市行情,以换取获得英国股市资讯的权利。同年11月,英国多佛与法国加莱之间的海底电缆铺设完成,路透便藉由海底电缆提供英国股市的数据给法国巴黎的交易员。

路透的知名度逐渐提升,特别是在1865年首先于欧洲报导亚伯拉罕·林肯被刺杀的新闻之后。路透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逐渐增加,包含全球的一般和财经新闻,并于1923年开创使用无线电于国际间传播新闻的先例。路透本人在1857年加入英国国籍。今日,路透在全球94个国家,200个城市设有营运处及197所新闻分社,提供19种语言的新闻,几乎所有主要的新闻媒体都有订阅路透的新闻。

1980年代路透开始快速成长,开拓产品范围。1984年,路透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和那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公开上市公司。并展开一系列的并购,包括1985年的Visnews(后改名为路透电视)、1986年的Insti、1994年的TIBCO(后改为Teknekron)和Quotron。

1995年,路透成立温室基金,对美国境内甫成立的科技公司进行小额投资。路透并持有1999年7月在那斯达克首次公开上市的TIBCO软件和2001年5月同样在那斯达克首次公开上市的Insti的多数股份。2001年10月,路透完成其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买下Bridge资讯系统的多数资产。2007年5月15日,加拿大汤姆森集团和路透集团发表声明,就合并事宜达成一致。路透股东所持有的每股路透股票可获得3.525英镑现金和0.16股汤姆森股票。

七、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历史沿革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坐落于有着“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自贡市中心。起源于1908年由加拿大教会创建的仁济医院,1955年更名为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由医院作为业主单位承建的自贡市传染病医院正式运行。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我院已成为集预防、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为首批吸纳为中国500所大型医院成员、卫生部批准的爱婴医院、卫生部国际救援中心网络成员、卫生部脑卒中基地医院、卫生部病理远程会诊及质控试点单位涉外医疗单位、国家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四川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自贡市公共卫生应急医院。

八、马里亚纳群岛的历史沿革

大约在3000年前,一群在大海中漂流的独木舟船员发现了马里亚纳群岛(包括关岛)。根据语言的相似性,人们断定这些船员来自于印度-马来西亚地区。

岛上拥有高度发达的文化,最好的例证就是拉提文化(Latte Culture)(拉提石被认为是商会上层人物房屋的基石)。拉提石复杂的开采以及堆砌(一些拉提石重达数吨,并且要从几公里之外的采石场运到房屋建造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复杂而又繁荣的社会体系。直到1521年,麦哲伦登上关岛,拉提石遗址已经废弃多时,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些遗址的由来。

麦哲伦在一个不合时宜的情况下强行登陆,短暂逗留后离去。这些岛屿后来被命名为Islas de los Ladrones (小偷之岛),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1668年,那一年第一位西班牙传教士Fr. Sanvitores在关岛建立了第一个欧洲殖民地。

西班牙人对关岛的统治导致了他们和岛上居民长达几十年的冲突。据说,在欧洲人发现关岛之初,岛上居民有5万名,而到了1720年底,岛上居民只剩下1500-2000名。

这些幸存的岛上居民,就是我们所说的“查莫洛人”,他们和西班牙的戍卫部队通婚,繁衍后代。而西班牙的部队里不仅有西班牙人,还有墨西哥人、塔加路族人。这些幸存者后来成为了狂热的天主教徒,在战争期间,他们全数迁往关岛。

在 十九世纪早期,一小群卡若兰人被允许在塞班岛上安家落户,这就是后来北马里亚纳群岛的第二支土著居民的祖先。

在1898年的西班牙和美国战争之后,西班牙向德国出售了除了关岛以外(关岛已被美国占领)的所有岛屿。虽然岛上的德国官员从来没有超过20人,但是他们引进了农业科学以及西方的土地所有权观念。

由于欧洲本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1914年日本人从德国人手中夺取了这些岛屿。日本向岛上输入了数以万计的居民(仅在北马里亚纳群岛就有2万人),这些日本人主要从事商业捕鱼和甘蔗种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些岛屿成为了太平洋战场的军事要冲,而美国和日本军队在马里亚纳群岛上发生了最为血腥的数场战斗。

1945年8月,美国B29轰炸机从天宁岛上升空,发射了二战中唯一的核武器。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美国海军驻扎在岛上,充当管理者。之后,这些岛屿成为美国的“太平洋岛屿托管领土 (Trust Territory of the Pacific Islands)”。

根据领土托管协议以及美国统治的原则,这些岛屿逐渐重新获得自治权,而北马里亚纳群岛通过1975年的全民投票而选择加入了美国这个政治大家庭。而自1947年就被当作一整个地区而被美国领土托管的其它岛屿分裂成为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密克罗西尼亚联邦以及帕劳共和国。

1521年为西班牙航行的葡萄牙航海者麦哲伦发现马里亚纳群岛后,欧洲人就经常登陆此地。至1668年西班牙人才开始在此殖民,当时耶稣会传教士把名称由贼群岛(Ladrones Islands)改为马里亚纳群岛,以纪念当时为西班牙摄政的奥地利人马里亚纳。之后,耶稣会教士开始强使本地查莫罗人(Chamorro)皈依天主教。

1898年美西战争后,关岛割让给美国,1899年北马里亚纳群岛则卖给德国。

1914年北马里亚纳群岛遭日本占领,1919年由国际联盟托交日本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马里亚纳群岛被美国夺取,准备用作进攻日本的基地,但未曾使用。

1947年该群岛为联合国授与美国托管地的一部分,1978年经岛民选择成为自治共和政体,1986年解除托管地身分而获正式独立地位。美国承认北马里亚纳获得美国联邦地位,居民获得美国公民权。

音乐简史

第一章 音乐的起源

关于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a、弦乐器起源的传说

墨丘利(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有一天他在尼罗河畔散步,无意中踩到一个东西,那东西发出了美妙的声音。他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干枯的筋。于是墨丘利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弦乐器。后人考证弦乐器出现在墨丘利之前,但弦乐的发明有可能正是从此得到了启发。

b、管乐器起源的传说

在中国古代,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有一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传说中他曾进入西方昆仑山内采竹为笛。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传说并不完全可信,但把它作为管乐器的起源也未尝不可。原始时代的人类,他们的劳动生活,可以说是和音乐为伴而开拓发展,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是直接从人类的劳动生活中产生出来的。

第二章 原始人的音乐

古代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是重要的人类文化发祥地之一。当时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今伊朗、伊拉克一带),在公元前四千年已有了较为发达的音乐。当时生活在这一带的苏美尔人已有了类似竖琴式的乐器和几种管弦乐器。在当时的宫廷里已产生了专业的歌手和较大型的乐队。后来,这些舷冉�囊衾治幕�鸾チ鞔�桨<啊⑾@啊⒂《群椭泄�裙爬系墓�龋�⒃谡庑┑厍�玫搅私�徊降牟煌�问降摹⒕哂忻褡迳�实姆⒄埂K淙桓髅褡濉⒏鞯厍�囊衾址⒄共痪∠嗤���浠�镜姆⒄狗较蚨际怯墒浪滓衾种鸾デ飨蛴谧诮桃衾帧?

第三章 中古时期的音乐

一、中国古代音乐

黄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君王,他在五千年前就创造了历法和文字。当时,除了前述的伶伦之外,还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乐家。据说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d奏的琴本来有五十根弦,但由于音调过于悲伤,黄帝把他的琴断去一半,改为二十五弦。

在黄帝时代的传说中,还有一位名叫神农的音乐家,据说他是牛首蛇身。神农曾教人耕作五谷,曾遍尝百草而发现医药,还曾经创造了五弦琴。因此可以理所当然地设想,当时的音乐用的是五声音阶。

在中国古代,有关音乐方面的书籍不下三百种。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位音乐家,他曾写过许多论述音乐的随笔,我们可以在论语中看到他对音乐的一些评论。孔子在古琴方面的造诣很高,他能自己作曲,并把悲哀与欢乐付诸琴韵之中。孔子把琴艺亲自传授给弟子,在他的三千弟子中,通六艺者就达七十二人。他的教学内容,可称为“诗、书、礼、乐”。“礼”是谓理天地阴阳之秩序,“乐”即取得和谐。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他提倡的是以音乐来提高品德。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多为舞乐,即融诗、舞、音乐于一体,与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二、埃及、阿拉伯的古代音乐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金字塔内石壁的雕刻上,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演奏者的行列,从而想象出当时演奏音乐的盛况。雕刻中有以手指d奏的竖琴状弦乐器,还有各种笛类乐器。阿拉伯等地区的器乐也相当发达,很早以前他们就开始使用在一个八度之间分为十七个音名的特殊音阶了。

古埃及壁画:

三、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

希腊音乐的起源也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说中阿波罗神主管音乐,下辖九位缪斯(Muse)女神,因此音乐也称为Music或Musik。在希腊乐器中,有一种叫做阿乌洛斯的V字型双管笛,还有一种叫做里拉(Lyra)的手琴,齐特尔(Kithara)则是一种类似吉它的弦乐器,这些乐器都是从埃及或阿拉伯传入的。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音乐的地位是十分显著的。他们以从埃及和阿拉伯流传过来的东方音乐为基础,逐步加以发展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的音乐。古希腊的音乐与诗歌和戏剧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他们那充满魅力的两部荷马史诗和许多著名的戏剧作品中,都体现出了音乐的重要意义。当时社会上一些著名的民间歌手演唱的歌曲,对古希腊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希腊音乐在许多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成就。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大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用一种称为弦琴(Monochord)的单弦乐器,首先解释出纯律理论,根据弦的长度计算出了当时所使用的一切音程。毕达哥拉斯音律的发明与应用是音乐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其次古希腊人还发明了字母记谱法。在乐器的制作上也有着许多大胆的革新和创造,发明了一批过去不曾有过的乐器。古希腊音乐不但有器乐伴奏的独唱抒情曲,而且还有戏剧音乐和舞蹈音乐等形式。 这些音乐一般都是以单音音乐为主,在内容上大多为宗教题材。

古罗马的音乐主要是沿袭古希腊音乐的巨大成就。当时的音乐主要是在祭神、婚宴以及军队凯旋时演奏。公元三世纪以来,古罗马大肆向外扩张势力,对邻近城邦进行野蛮的侵略和掠夺。许多古希腊的优秀乐师和歌手们都变成了古罗马帝王、贵族和奴隶主的奴仆,因此音乐也就成为专门为统治阶级消遣娱乐的工具。但古罗马的音乐文化并没有因循古希腊而停滞,一些民间的歌谣、结婚歌曲、士兵歌曲以及音乐舞蹈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用拉丁语演唱的古戏剧。 另外,军队中铜管乐器的出现也是古罗马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

古希腊艺术:

雅典列雪格拉得音乐纪念亭

这种建筑是古希腊供陈列体育或歌唱比赛所获奖品的独立的纪念性建筑物。因此也称为“雅典得奖纪念碑”。从公元前4世纪起,这类纪念性建筑的兴起,这是仅留存的一座。这座亭是公元前335—334年间,雅典富商列雪格拉得,为了纪念由他扶植起来的合唱队在酒神节比赛中获得胜利而建的。

亭子基部是2�9米见方,高4�77米基座;基座上立着高6�5米的实心圆形亭子;亭子四周有6根科林斯式倚柱。顶部是由一块完整大理石雕成的圆穹顶,安放奖品;檐壁有浮雕,刻着酒神狄奥尼索斯(巴库斯)海上遇盗,把海盗变成海豚的故事。

亭子的构图特色体现了一个法则,即基座和亭子各有完整的台和檐部,各部分形成对比:基座的简洁厚重与亭子的华丽轻巧形成的对比产生稳定与优美感。它是希腊建筑中较早使用科林斯柱式建筑物

古罗马艺术:

伊苏斯之战

这是公元1831年从庞贝古城遗址发现的镶嵌画,据考证是描绘伊苏斯之战,是根据公元前4世纪希腊画家菲罗克西诺斯的同名壁画复制而成,从中可见希腊绘画发展情况。原画是应雅典统治者卡山德的要求创作,作于公元前310年。

画中描绘公元前330年秋天,亚历山大大帝与波斯帝国末代国王大流士三世在伊苏斯大战的历史,是一幅著名的历史画。在这次战役中,亚历山大大帝把大流士打得丢下母亲和妻儿落荒而逃,后来大流士写信给亚历山大大帝,表示愿以巨款赎回母亲妻儿,并将女儿嫁给亚历山大,但遭到亚历山大拒绝,依然东侵灭掉波斯帝国。

画中描绘两军大战,亚历山大击败大流士的场面。画面只用一棵击倒的大树来表示战争所发生的环境。画家集中描绘两军对阵,突出描绘波斯大流士和他的士兵,由他们的动势表明激烈的战斗情况,整个场面充满了戏剧性冲突和强烈的战争气氛。

第四章 中世纪的音乐

一、基督教与中世纪的音乐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的权力高于国家和其它社会集团。当时,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各种艺术以及哲学在内的各方面都要为教会服务,因此中世纪的音乐借助于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寻常的发展。可以说从音乐的全部理论到记谱法,从合唱、合奏到键盘乐器的兴起及教学,无一不是与中世纪的教会休戚相关的。今天的交响乐和歌剧虽然在内容上绝大部分是描写世俗的,但它们与中世纪的教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会音乐,最初是原封不动地采用了从犹太王国传来的形式,即歌唱圣诗、朗诵圣经,是纯粹的声乐。宗教音乐历来以声乐为主,这是因为声乐有歌词。与此相反,器乐主要是作为世俗音乐而得以发展起来的。

从原始的单音音乐过渡到复调音乐,是中世纪音乐的重要特征。此外,中世纪音乐在理论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完成了对位法和线谱记谱法。乐器的发明与制作也有了不小的进展,长号、小号和圆号等乐器在当时已广为流行,弓弦乐器(如维奥尔琴)也有了普遍的应用。

二、罗马风格

“罗马风格”一词来源于当时的建筑用语。罗马式音乐是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纪念碑式的遗产之一。这种音乐既无和声也无伴奏,它的特征是以齐唱形式为主,通过教堂天井的回音而产生庄严的和声感,其纯朴、清丽的宗教感情与罗马风格的教堂建筑如出一辙。罗马式音乐是中世纪时期的重要音乐形式之一,其代表当首推格雷戈里圣咏(Gregorian Chant)—— 一种典型的天主教音乐,它是纯粹的单旋律歌唱。在漫长的中世纪里,格雷戈里圣咏对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格雷戈里圣咏中,已经有了多利亚调式、弗利几亚调式、里第亚调式、混合里第亚调式等四种教会调式及其变格调式。到了十六世纪,出现了爱奥尼亚调式及多利亚调式,进而演变成今日的大、小调音阶。格雷戈里一世时代,曾在罗马设立过称为“歌唱班”的教授圣咏的学校,这可谓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之一了。安普罗修斯( Ambrosius,340-397)圣咏则收集了在教会中所唱的歌曲,并为教会音乐制定了由七音组成的四种教会调式音阶,还创造了对唱等形式。在圣咏中,歌词极为完美地与语言的语势、声调高低和节奏关系结合在一起,它们把宗教感情表达得尽善尽美,可以作为这一时代音乐艺术的总结。

补充内容:中世纪基督教音乐的代表是格列高利圣咏( Gregorian Chant)。该圣咏出现在 6世纪,因罗马教皇格列高利( GregoryI,在任 590- 604)而得名。据说公元 6世纪时,各地教会音乐并不统一。格列高利一世致力于教会音乐的统一,将原有的各地教会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选择、整理,编成一本《对唱歌集》( Antiphonarium),并对调式及用法加以规定。格列高利圣咏由大量附有拉丁文歌词的单音音乐组成。它是一种忠实表达经文的歌曲,其旋律超脱、冷静、毫无人间的欲念。它并非为欣赏,而纯粹是为宗教礼仪所创作,是实用音乐,并不重视听觉上的美感,或俗乐的夸张。这种圣咏以纯人声演唱,没有乐器伴奏,不用变化和装饰音。它也没有节 线和拍子记号,完全是自由节 拍,歌词只用拉丁文。格列高利圣咏全都是天主教的礼仪歌曲,只供教士吟唱,会众不参加唱诗。

格列高利圣咏形成后,迅速传向各地,特别是在意大利北部、英国、爱尔兰、法国等地得到了普及发展。直到 14世纪,在天主教会中还只有格列高利圣咏。在今天的天主教会中,格列高利圣咏也常被采用。

格列高利圣咏作为欧洲封建社会初期的主体音乐,可以说是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第一朵花。它的发展与整个西方音乐史有密切的关系。在记谱法的研究、音乐理论、复音音乐的兴起与发展、音乐学校的成立等许多方面,都要提及格列高利圣咏,即使现代的调式音乐也是以格列高利圣咏的调式为基础。

格列高利圣咏中最富特征的旋律不仅长久地保存在中世纪作曲家的创作中,而且还保存在后来许多世纪的作曲家的创作中。我们在巴赫、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可以听到这些旋律,如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李斯特的《死之舞》,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 5乐章 、圣·桑的附有管风琴和钢琴的《 C小调第三 交响曲》、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钢琴和管弦乐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流传至今的许多乐曲,如小步舞曲、军队进行曲,以及奏鸣曲第一乐章 等,都是由格列高利圣咏扩展而成。二 .产生在基督教背景下的复音音乐复音音乐就是由两个或更多互相独立的声部构成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标志著西方音乐前进了一大步。复音音乐出现在中世纪基督教的背景之下,是由格列高利圣咏发展而成,其音乐家都是天主教会的僧侣。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圣咏”调式最初分为八种,即多里亚、下多里亚、弗里吉亚、下弗里吉亚、吕底亚、下吕底亚、密克索吕底、下密克索吕底亚。和古希腊音乐一样,“圣咏”也是单声部音乐,庄严、肃穆、朴实、宽广,用拉丁文演唱。“圣咏”的旋律可分为两类,即朗诵性歌调和旋律性歌调。前者是一种没有伴奏与和声,没有节奏,每个音节时而与一个音符相合,时而又与一组同样时值的音符相合,仿佛是一首单调朴素的练声曲。因而又被称为素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三、中世纪的世俗音乐

中世纪的音乐是以宗教音乐为主的,当时的音乐活动也只局限于在教堂的范围内,而民间流行的 世俗音乐是被禁止的。虽然如此,在民间仍有许多流浪歌手和游吟诗人。这些穷困的、社会地位极低的民间艺术家们对于宗教音乐对音乐艺术的桎梏十分不满,他们利用各种方式在民间广泛传播世俗音乐。这种音乐(包括赞美诗、爱情歌曲、牧歌和讽刺歌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较接近民风世俗,充满着民间的感情。这种民间的世俗音乐在当时已开始酝酿成为一种潜在的音乐潮流,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音乐潮流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转变,逐步取代宗教音乐而成为音乐艺术的主流。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公元1163年,一直到公元13世纪才全部建成。

从巴黎圣母院的正面看,纯粹的尖拱形建筑已形成。整个平面还是十字架形的,但东西长于

南北向。底部是凹进去的三座券门,门内层层线脚中布满了神的雕像,给整个建筑增添了华贵感。代替罗马式建筑的典型巨塔是十字形交叉点上的小尖塔,它的高耸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巍峨。圣母院西边正面有两座高耸的巨塔,塔有三层,下面一层设有国王画廊;第二层中央是一个象征天堂的玫瑰花形的大圆窗;第三层是可穿行的回廊。雕刻是圣母院中不可缺少的装饰,有植物图案和幻想的怪物;还有彩色玻璃大窗,使建筑形成一种恍惚的神的幻境,加强了教堂神圣的宗教色彩。

[ Last edited by KHBMW on 2005-1-28 at 16:29 ]想赢怕输 犹豫不定,

UID278 帖子2198 精华11 积分7173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118 小时 注册时间2004-5-28 最后登录2006-2-5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卓越亚马逊5000本特价图书 最低至1.7折

KHBMW

骑士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3#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5-1-28 15:52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文艺复兴前及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从十一世纪末到十三世纪末,欧洲发生了十字军东征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在音乐方面则表现为游吟诗人、游吟歌手、抒情歌手等人物的出现。他们使用的是类似竖琴的小型手琴或古提琴族内的乐器,他们的演唱涉及情歌、叙事诗式的故事、自然的赞美诗以及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从十三世纪中后期到十四世纪,哥特风格的艺术在北欧悄然兴起,并明显地表现于建筑方面。在音乐中,哥特风格虽然没有形成代表一个时代的形式,但在起始于奥干努姆(Organum)的复调形式中,却相当明确地表现出哥特风格的特征。在十三世纪的经文歌中,除了庄严的格雷戈里圣咏的固定旋律外,还有采用舞蹈和爱情歌曲的旋律,配以不同歌词和拍子共同歌唱的形式。

科隆大教堂

德国的科隆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如果说罗马式以其坚厚、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形式上带有复古继承传统的意味,那么哥特式则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有人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建筑则是天堂里的神宫。

镶嵌玻璃窗

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特式建筑上多采用圆雕和接近圆雕的高浮雕。

哥特式艺术接近生活和写实,遍布欧洲,因此也称国际哥特式风格。晚期的哥特式艺术已明显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十四世纪下半叶,欧洲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先进的、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酝酿并逐渐传播开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即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主宰而并非是神。颂扬人类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类的智慧,相信人的力量能战胜一切。提倡人性,反对中世纪的 禁欲主义。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欧洲发生了一场涉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继文学、美术等文艺形式之后,音乐也进入了“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世俗音乐越来越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音乐作品中对于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自然美的描写变得十分突出,以此形成了全新的音乐风格,并产生了众多的器乐体裁和歌剧形式。一些富有个性的作曲家如帕勒斯蒂里那、拉索、兰迪诺、杜法伊和蒙特威尔第等人进行着卓越的音乐活动。他们的创作充满着新音乐的倾向,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在这个时期里,音乐艺术是全面发展的,当时的复调音乐在 十六世纪已发展到黄金时代。音乐理论在这时期也趋向成熟:大小调的调性体系已基本确立;和声的功能体系也正在萌芽和发展中;记谱法已由字母法和符号法转为二线谱、四线谱直至五线谱;对位法的应用也已到了十分丰富的程度。这一时期中,器乐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烈;乐器的发展也逐步加快了步伐。当时的古提琴、短号、小号、长号、管风琴和琉特琴等乐器都已活跃在音乐舞台上,而文艺复兴后期小提琴和古钢琴的出现,更使音乐艺术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第六章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一、巴洛克风格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巴洛克,是由于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术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所以用此名词来标志,并无特殊的意义。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语barroco,意谓形态不圆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于将音乐语言简化和规范化,在他们看来,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因此巴洛克一词被评论家用来指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前期的艺术及音乐作品。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用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历史眼光来看待这一时期的音乐,巴洛克不复有粗陋和毛糙的含意,但是比之巴洛克前后的音乐作品,它确实存在着夸饰和有些不太规律化的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讲究清晰、统一和协调。但至十六世纪末期,艺术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净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达感情的需要所压倒。在美术中可以从卡拉瓦乔(1573-1610)的色彩浓烈的、戏剧性的绘画中看到。在音乐上我们也早已从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的牧歌以及道伦德的古歌曲中看出端倪,而他们的下一代则更往前发展了。要制造出这些强烈的效果,必须发展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一般地说,文艺复兴时期平稳的复调音乐已不适合新时期所需要的特色。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对比”的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进行流畅,各个声部(通常为四至五个声部)相互交织,同步进行。1600年以后这种织体日渐少用,只有在教会音乐中才能见到,这是因为教会音乐受传统及固定的礼拜礼式所束缚,因此是最为保守的。

卡拉瓦乔的“基督下葬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作品简介:这幅祭坛画最初是圣马利亚·德拉·瓦里契拉教堂的订件。描绘的是基督被钉死十字架 后,由约翰、尼哥底母、圣马利亚与基督的两个女信徒给他下葬的悲剧场景:微弱的光线只 照亮岩洞的一块大石板。在一片昏黑的背景前,约翰与尼歌底母慢慢地把耶稣赤裸的尸体放 入墓中。背后站着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与两个女信徒。耶稣的尸体被光线照得透亮。整个场面 俨然一个阵亡英雄或战士的下葬情景。耶稣的躯体画得强壮结实。脸上也显出刚毅的意志力。 一张留短黑须的脸十分安祥。气氛肃穆,悲怆而庄严。 画家运用准确的解剖技巧表现了肌肉发达的尸体。唯有耶稣垂落的一只手提示他已没有 生命。但这只下垂的手与被抬起的双腿,在画面上构成平衡的光感。尼哥底母在这里是卡拉 瓦乔重点刻画的形象。传说他是法利赛人。曾于夜间见过耶稣,和耶稣谈论过人可否重生的 问题。耶稣被钉死后,他前来帮助埋葬。画家把他描绘成一个上了年纪的农民形象。并把他 画在前景主要位置,尤其展示了他的一双赤裸的大脚。为了加强整个形象的稳定性,这两只 脚在前景上起着平衡作用。 在这里,除前景上耶稣尸体与尼哥底母的生动形象外,后面三个妇女形象也处理得很有 节奏,尤其是双手高举、脸上表现了悲痛欲绝的心情的抹大拉,她给画面增强了悲剧性。她 哭肿了双眼,嘴唇半张,似在呼天抢地。圣母包着头巾,脸容消瘦,她从约翰的肩后伸出一 只右手。这只手被光照射着,因而使分布在右边的受光部分取得均衡。同时这只掌南蛳碌?手又起着对这幕下葬悲剧的指挥作用。 中间一个马利亚形象画得很美。她显得楚楚动人,娇弱可爱。她是拉撒路的姐妹。一个 质朴的农家姑娘。她正低着头,沉浸在悲痛之中,右手用手帕紧擦着眼泪。梳着中间分缝的 并在脑后盘上小辫的发式,更使人感到这个形象的写实性质。所有人物,除了约翰的脸部沉 入半阴影中外,都有清晰的受光部位。画家的典型构思是作了一番精心考虑的。 在色彩上,衣服的红、蓝与皮肤的苍白也形成了一种鲜明的色调对比。这使英雄下葬的 悲怆气氛,与四周的黑暗构成了强烈的冲突。当这幅画公展时,不仅使卡拉瓦乔的崇拜者心 悦诚服,连他的宿敌也不得不承认画家的高度艺术修养。此画现藏罗马梵蒂冈绘画馆。

“对比”可以表现为各个不同的方面:音的高与低;速度的快与慢(快与慢的段落对比或快慢声部间的对比);力度的强与弱;音色的不同;独奏(唱)与全奏(合唱)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结构中存在,各有它们的地位。许多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使用协奏曲或复协奏曲形式(此词本身意味着明显的对比因素),这种形式的基本特点是织体的变换,有时用一个声部 (独奏)或几个声部,有时用较大的群体合奏。

在古代,建筑技术和社会分工比较单纯,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并没有很明确的界限,施工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往往也就是设计者。在欧洲,由于以石料作为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两种工作通常由石匠的首脑承担;在中国,由于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这两种工作通常由木匠的首脑承担。他们根据建筑物的主人的要求,按照师徒相传的成规,加上自己一定的创造性,营造建筑并积累了建筑文化

在近代,德国BSP建筑设计事务所是一个国际性的建筑设计机构,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方面提供服务。事务所成立于1981年,由具有长期伙伴关系的马丁.布尔钦、史密克.布尔克和阿弗瑞德.索曼合伙主持。总部设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福莱辛格市,长期的实践工作使事务所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设计成果遍及多瑙河、莱茵河及易北河畔,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德累斯顿国际机场及汉堡海滨城区流淌着设计师辛勤工作的汗水。

在近代,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分离开来,各自成为专门学科。这在西方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萌芽,到产业革命时期才逐渐成熟;在中国则是清代后期在外来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所包含的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涉及的相关学科越来越多,材料上、技术上的变化越来越迅速,单纯依靠师徒相传、经验积累的方式,已不能适应这种客观现实;加上建筑物往往要在很短时期内竣工使用,难以由匠师一身二任,客观上需要更为细致的社会分工,这就促使建筑设计逐渐形成专业,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59200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8
下一篇 2023-03-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