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家能控制智能卫星,干预降雨和台风吗?

未来科学家能控制智能卫星,干预降雨和台风吗?,第1张

从地球气象系统的形成原理来看,通过智能设备实现人工干预降雨、台风等不太可能实现,因为当前的人工降雨更准确地讲应该称为“人工增雨”,且人工干预的手段是要建立在局部有“降雨云层”的基础上,如果某地晴空万里,无降水云层的情况下,不管再怎么干预都无济于事。

至于干预台风生成就更加不可能,因为形成台风的大气高压、云层风眼等,比形成降雨的云层“能量”要高得多,汇集的“能量”通常能跨越地球几个纬度,甚至十几个纬度,这远不是人工局部干预就能实现的。

另外,当下我们所说的智能设备,主要是指电子领域,或者再缩小范围可以说是“半导体领域”,从1883年发现半导体以来,到后续半导体材料合成,再到集成电路发明、芯片发明等,所依托的都是半导体的导电性,区别只是集成规模不同、容纳数据不同、设定指令不同等,根本不能将人工智能的理念直接与控制气象系统挂钩,充其量人工智能只会在天气预测时发挥算法作用。

或许若干年以后,人类通过更强大的设备,能够干预局部气候,但人工智能也只是组成“强大”设备的大脑而已,根本释放不出改变气候的能能量。

再换个说法讲,形成地球气候系统的因素更多来自于宇宙本身,以及地球的地势地貌、海洋分布等,故而想要人工改变气候,通过现代基建搬山倒海的能力,显然比依靠人工智能更容易实现。比如推平喜马拉雅山脉,可以使印度洋水汽长驱直入,增加我国西部降雨,而推平喜马拉雅山脉不需要设备多么智能,不计成本的情况下,凭借现有基建设备完全可以做到,只不过没有人会去这么 *** 作而已。

总结一句话就是:人工智能只可以辅助人类运算,或者改变作业方式、丰富文化生活等,但绝不可能改变地球基础,更不可能抗衡宇宙能量。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能够通过水能、风能、化学能、太阳能和核能进行发电。但在自然界中,还有其他能源值得利用,例如,降雨的能量。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利用降雨作为能源的可行性,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雨滴有多少能量?

云中的水因其高度而具有重力势能。根据中学物理,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Ep=mgh)等于它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约为9.81米/平方秒)以及它的高度(相对于地球表面)。如果雨滴落到地面上,其重力势能将会转换为动能。下面以一个简单的例子稍作说明。

假设某个地区的年平均降雨量为100厘米,房子屋顶的面积为100平方米,这意味着屋顶每年会收集到大约10立方米或者10吨的水。考虑到雨滴来自海拔约2000米的层云,这意味着大约有2亿焦耳或56千瓦时的重力势能损失。这个数字似乎很小,但考虑到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雨滴的能量可以为大约500户家庭供电一年。

这种能量的最终来源是什么?

正如地球上大多数其他能源一样,降雨的能量最终也是来自于太阳。在地球表面,每平方米的面积在每秒所接收到的太阳能约为1400焦耳。也就是说,地球表面所接收到的太阳能功率为1400瓦/平方米。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把照射到青海省的所有太阳能都能转化为电能,这将相当于全球所有发电站所产生电能的300倍。

在地球上,照射到地表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被用来蒸发海洋、河流和湖泊中的水。由于大气的不同部分吸收了不同数量的太阳热量,大气中将会产生温差,这就像一个泵,把蒸发的水拉上来,雨水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重力势能。

储存雨水的能量

我国水力发电站的年发电量位居世界第一,约占我国总发电量的17%。水力发电是目前最清洁的能源形式之一,其原理相当简单。水从高处流下来,推动涡轮运动。涡轮又会带动发电机运动,发电机就会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研究表明,通过使用类似于水力发电站的方法就能用雨水来发电。一个高过地面的大型蓄水池可以收集雨水,然后利用这些雨水来驱动涡轮,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这种方法在雨季非常有效,因为有相对连续的雨水供应。

利用雨滴的动能来发电

对于一颗直径约为5毫米的雨滴,它最终到达地面时的速度约为10米/秒。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某些具有压电性质的材料,如PVDF(聚偏二氟乙烯),可以用雨滴的动能来发电。

压电材料

在施加机械应力时,压电材料会产生电压。表现出压电效应的材料也会表现出相反的效应——逆压电效应。这意味着一旦给压电材料施加电荷,它们就会变形。

压电材料是具有不对称结构的晶体材料,它们本身是电中性的,因为它们所带的正电荷等于负电荷。然而,当这些材料受到挤压时,它们的结构会发生变形,使一些原子更靠近,而另一些原子则被拉开。这会破坏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平衡,从而产生电势。石英是最常见的压电材料之一,它们通常被用于钟表等电子设备的计时装置。

压电体如何把雨水的动能转化为电能?

简单来说,水滴落在压电材料上引起的振动会产生压力,这会导致压电材料产生电势差,从而把雨滴的动能转化为电能。

压电材料特别适用于收集和储存电荷,比如由电子仪器产生的电荷,或者水滴产生的电荷。既然从降雨中获取能量很容易,为什么现在还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呢?

“雨能”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效率。据估计,压电装置只能从雨滴中提取大约12毫瓦的电能,基本上只够供电一个传感器。此外,压电装置非常昂贵,需要定期维护。

另一方面,建造一个高过地面很多的大型蓄水池也是不现实的,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这与太阳能发电相比,成本要高出许多。

不过,最近研发出的新材料,如石墨烯,能够通过分解雨水中的盐分来产生电能,这表明利用雨水发电的方法不止一种。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雨能”或许也能像其他能量一样得到广泛使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74531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5
下一篇 2023-04-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