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半导体行业走向如何?一文纵览海内外龙头答案

2022年半导体行业走向如何?一文纵览海内外龙头答案,第1张

《科创板日报》(编辑 郑远方), 日前,全球半导体厂商相继公布2021年全年业绩的同时,也展开了2022年行业展望。

通过10家公司财报及电话会议内容——包括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瑞萨电子5家IDM厂商,台积电、格芯、中芯国际3家晶圆代工厂商,以及ASML、Lam Research 2家设备厂商,《科创板日报》整理出各家对2022年行业走向的大致判断。

总体上,虽说“缺芯渐入尾声”的疑虑已笼罩市场多时,但从多家厂商的表态来看, 目前库存水平仍远不及预期,产业链依旧难以摆脱供应短缺。

针对芯片供应短缺具体结束时间,各家答案不尽相同。乐观者如英飞凌认为,有望在今年告别芯片短缺;而恩智浦却给出完全相反的意见,认为今年难以收尾。

ASML则认为无需担心供需反转,其指出半导体增长前景的确需要大幅扩产;同时,行业自身会设法避开供应过剩,以“维持一个无障碍、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 此前“需求分化”的消息也得到进一步论证。 台积电等晶圆代工厂作出了“景气分化、不同应用领域需求各异”的判断;中芯国际还提出,地区需求也将分化。

下游需求极为强劲,多家企业手握大额订单,远高于产能规划水平。细分领域中,车用芯片则成为各大厂商一致看好的领域。

【整体订单情况】

部分厂商已透露目前具体在手订单/预付款金额,从“订单能见度高”、“订单量远超供应”等乐观表述中,不难看出需求高涨的盛况依旧。

英飞凌:

新签订单大幅超过取消的订单量。不过公司也提醒,部分订单或意在防备短缺,因此随着供应改善、重复下单取消,未来几个季度这一订单金额或将大幅下降。

恩智浦:

在手订单已远远超过供应能力,能见度达2023-2024年,目前“没有任何订单取消或改期”。

意法半导体:

订单能见度较高,在手订单超过18个月水平,远高于公司目前及2022年规划产能。

瑞萨电子:

截至2021年底,公司在手订单额超过1.2万亿日元;2022全年已确认订单也在增长。

台积电:

截至2021年底,已收到67亿美元预付款。总体来说,来自IC设计与IDM委外等订单增加,“晶圆代工今年会是个好年”。

【库存】

• 恩智浦:

2021年Q4,库存水位进一步降低;渠道库存水位也小幅下降至1.5个月。恩智浦预计,2022年供需情况将于2021年类似。

• 德州仪器:

2021年Q4,德仪库存水位为116天,较前一季度高出约4天水平,但仍低于公司130-190天的目标。

【 汽车 芯片】

在本次统计的10家企业中,除设备厂商之外,其余所有公司均表现出对 汽车 业务增长的强烈信心。

整体上,2021年半导体厂商 汽车 芯片业务营收已有较大增幅,2022年也已获新订单在手。未来电动化、智能化仍是这一市场的两条增长主线:电动 汽车 方面,驱动因素包括充电基建、动力电池电源管理芯片;智能驾驶方面,则包括L2+/L3级智能驾驶发展、4D成像雷达等。

• 英飞凌:

汽车 芯片需求“远超”公司供给能力,库存水位也严重低于正常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英飞凌指出,除电动/智能 汽车 本身之外,充电基础设施也是需求增长的另一大驱动力。

• 恩智浦:

得益于电动 汽车 及L2+/L3级智能驾驶发展, 汽车 领域订单稳定性明显增强,公司2022年已有订单在手。值得注意的是,只要芯片短缺情况仍在持续,整车厂便会将芯片供应及自身产能优先供给高端车型,以获得更高盈利。

• 意法半导体:

今年车用芯片产能已售罄。预计未来85%的 汽车 芯片将落在16nm-19nm制程。

• 德州仪器:

2021年全年,工业、 汽车 两大领域将是德仪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

• 瑞萨电子:

汽车 领域业务增长驱动力强劲,包括车规级MCU等相关芯片配备数量增长、产品价格上涨、整车厂生产恢复、确保库存。

• 台积电:

预期2022年, 汽车 业务增长将高于公司整体水平。

• 格芯:

预计今年 汽车 业务会有季度波动,但总体依旧非常看好终端需求的强劲增长潜力;且部分客户将在2023年开始在4D成像雷达及动力电池电源管理方面开始发力,格芯有望受惠。

• 中芯国际:

物联网、电动 汽车 、中高端模拟IC等增量市场需求旺盛,存在结构性产能缺口。

【其余业务】

除 汽车 芯片之外,被提及的其余增长点则较为分散。其中,工业、物联网领域需求被提及频次相对较多,基建、数据中心、AI、元宇宙、碳化硅也受部分企业看好。不过,多数厂商预计,消费电子需求或将进一步疲软。

• 英飞凌:

今年SiC(碳化硅)业务营收将翻倍增长达3亿欧元,这一领域需求同样明显高于现有产能。

• 瑞萨电子:

工业/基建/物联网需求同样高涨,不过瑞萨预计,今年Q1其营收及客户需求量环比增幅将低于 汽车 芯片。

• 格芯:

智能移动终端市场中,Wi-Fi 6、5G图像传感器、电源应用需求;通信基建、数据中心市场需求;物联网有望成为格芯2022年增长最快业务领域。

• 台积电:

细分应用市场中,某些市场强劲势头可能会放缓或调整。预期2022年,HPC、 汽车 业务增长将高于公司整体水平,物联网增速与公司水平一致,智能手机业务略低于公司水平。

• 中芯国际:

手机和消费电子市场缺乏发展动力,存量市场供需逐步平衡;物联网、电动 汽车 、中高端模拟IC等增量市场需求旺盛,存在结构性产能缺口。

• Lam Research(泛林/科林研发)

AI、物联网、云计算、5G及元宇宙将成为强劲增长驱动力,全年晶圆设备需求有望继续增长。

伴随着全世界半导体产业的迅速发展趋势,在我国不断涌现了一批优异的芯片设计公司。例如海思芯片及其紫光、zte中兴等,华为公司也是借助5G技术性的领跑,变成了全世界第一家公布集成化5G基带芯片芯片的手机上公司。

而华为公司在5G技术性和芯片设计行业获得领跑以后,就遭受了英国的不遗余力打击。据了解,因为外部有关标准的更改,在上年的9月15日以后,全部应用英国技术性开展芯片制造的公司,没法将自身的芯片代工生产业务流程给予给华为公司,这一举动,也造成 了华为公司的智能机再度遭到到危害。

为了更好地尽早处理芯片的生产制造难题,在我国好几个科研单位,逐渐合理布局芯片制造行业的技术攻关。

与此同时,中国的手机生产厂家,也逐渐很多选用MTK设计方案的天矶系列产品芯片,进而进一步解决对美系芯片的依靠。而在前不久,国际性半导体材料研究会忽然公布了一组新的数据信息,也确认了国产芯片已经向着自力更生的总体目标所迈入。

国际性半导体材料研究会忽然公布‍依据SEMI(国际性半导体材料研究会)公布的信息看来,伴随着全世界半导体材料销售市场的变动,愈来愈多的我国逐渐合理布局芯片制造产业链,SEMI还提及,预估到年年末,全世界将提升19座大空间的芯片加工,2020年还将增加10座。

在其中,方案中增加的16座芯片加工属于我国,仅内地地域就占有了占8座。这组数据信息也预兆着,中国芯片代工厂的芯片代工生产生产能力,可能在近些年迈入一波持续增长。

张召忠的推测或将如愿以偿在我国知名点评家张召忠就曾推测,“限定对我国出口芯片三年,就从此无需出入口了,那时候的芯片大街小巷全是。”在那时候来看,他们是多少有一些托大,但是现阶段看来,张召忠的推测后很有可能会真正产生。

在芯片设计行业的EDA工业软件上,在我国公司早已协同高等院校逐渐开展合理布局。华大九天等EDA开发软件企业,陆续就芯片设计阶段开展合理布局。将来,国产芯片就可以根据独立设计方案的EDA手机软件开展开发设计,从此不必担心在工业软件上被“受制于人”。

在芯片制造机器设备行业,中微半导体、中芯在前不久于深圳科技高校开展协同,一同合理布局集成电路芯片行业,两大大佬的携手并肩,必定会为国产芯片的生产制造产生大量的喜讯。

从股票消息看来,国产芯片在技术性、优秀人才的塑造管理体系上均已有一定的健全。重要的芯片制造机器设备光刻技术,上海微电子也在井然有序地开展产品研发之中。

依据有关数据信息表明,在我国每一年在集成电路芯片的进出口额上,就需要提升3000亿美金,那样巨大的销售市场,也预兆着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发展趋势全过程中的机会。短期内内不用保证7nm,只需28nm芯片可以自立自强,便会为中国公司产生一定的转折。

写在最终全世界增加的芯片加工中,有16家来自于我国,这组数据信息确认了国产芯片的发展趋势已经加速。外部的有关标准缩紧,短时间会对中国芯片公司产生危害,但长期性看来,这一定是有利的,仅有国产芯片产业链逐步完善,高档芯片才有可能完成自立自强。

对于此事,你是如何看的呢?热烈欢迎大伙儿留言板留言探讨!

时间来到现今的2022年,“研究”水平已经比产品水平高了,“研发”更高水平光刻设备的技术积累这个底子增厚了一些。

中国光刻机产品研究已经达到了“中端水平”。国产DUV光刻机产品很快就能成批推出、规模采用,据报道上海微电子研发出的28纳米国产光刻机整机已经安排生产,再过一两年一定能用于国产芯片的生产,而且,按中芯国际梁孟松在2020年就说到的,一定能用于规模量产7纳米芯片,而且良品率还能达到业界标准吧,梁孟松当时说的是只有制造5、3纳米的芯片才“只待”、也就是只需EUV光刻机,梁孟松的话自然是可信的。

现有的EUV光刻机是7纳米的吧,不是已经让台积电以及三星制造出5纳米的芯片了吗。近日,有报道说梁孟松已经“宣布进军7纳米芯片”了,这也可信,按时间节点,肯定是要规模量产7纳米芯片,肯定是采用荷兰ASML卖给的DUV 光刻机。这样一来,中国光刻机产品的水平现在就已经不再是低端的了,在全球,和日本等同了,在同一个端上,当然仍旧显著低于美日韩欧合在一起达到的高端水平,目前的全球顶级水平;

但是在国内,与其他工艺设备的水平等同,还低于中芯国际芯片制造和长电科技芯片封装的高端水平,显著低于华为芯片设计的顶级水平,与苹果、高通以及联发科同样达到了5纳米,不过呢,国产中端光刻机却能分别直接支持中芯国际制造出、长电科技封装出7纳米的国产高端芯片,间接支持华为做出重新搭载高端麒麟芯片的手机,虽然只是、也只能达到7纳米,但肯定够用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86949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0
下一篇 2023-04-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