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学现卖】实验-DNA测序(第一代至第三代)

【现学现卖】实验-DNA测序(第一代至第三代),第1张

测序,简单来说就是将DNA化学信号转变为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字信号。

一代测序

首先讲一下测序的基础方法,Sanger测序 (Sanger et al.,1977)

1977年Frederick Sanger和同事发展出双脱氧测序法(dideoxy sequencing method)或称链终止法,并对噬菌体phiX-174测序以来,测序原理并未有太多变化。后来测序方法的改革也几乎都是在此基础上,缩短时间,降低人力,比如①在每一种ddNTP中掺入不同的荧光标记,使测序在单一反应中就能进行。②使用极薄极长的充胶玻璃毛细管代替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块,新的介质散热更快,使电泳能在高压下进行,降低分离时间等诸如此类的减少分离时间的变革。③更换探查单一核苷酸的方法,用微转换器控制通过的电流检测核苷酸等等。

Sanger法测序需要引物,DNA聚合酶,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s),有限量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s)。按照碱基配对原则,dNTPs在引物之后按照模板延伸,ddNTPs的随机加入会由于它缺乏连接下一个的3’羟基而导致反应终止,由于ddNTPs的结合位置随机,我们会得到一系列大小不同的片段,可通过高分辨率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大小不同的片段,凝胶处理后可用X-光胶片放射自显影或同位素标记进行检测。也正是这个原理,所以测序得到较长的序列的概率低,长序列往往需要双向测序再进行拼接。

Maxam gilbert 化学法测序 (Maxam and Gilbert,1977)

几乎同时,Maxam和Gilbert发明了化学链降解法测序。

通过化学终止反应测序。首先双链变单链,准备工作完成。采用特定的化学试剂来从DNA链上断裂特定碱基,在5’端磷酸化(32P),四种化学反应:G反应,A+G反应,T+C反应,C反应,分别进行并产生一系列片段。然后进行电泳(electrophoresis),放射自显影(radioautography),最后可以整理得到序列。

二代测序(目前拥有这些测序仪的公司主要有Illumina,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已收购life,ABI, Ion torrent公司,所以在TFS官网可以找到这些测序仪),Roche)

一些和前后都没有紧密联系的概念

深度测序(deep sequencing)不是什么测序方法,而是根据对目的基因测序的depth和coverage(C)对测序方法的归类。如果这个片段被测序了大于7次(coverage>7),那么基本可以说是深度测序,大于100×称为ultra deep sequencing。还有一些概念比如length of genome(G)指全基因组长度,number of reads(N)片段数量,average read length(L)。

C=N×(L/G)

pyrosequencing 焦磷酸测序法 (Ronaghi, 2001) -454 二代测序 (Jarvie, 2005)

焦磷酸测序法

它后来发展称为Roche公司454技术所使用的测序方法。

是一种酶联级联测序技术,准确度可与Sanger媲美,且速度大大提高。具备同时对大量样品进行测序分析的能力,为大通量,低成本,快速地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tymorphisms, SNPs)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技术支持。改进后的焦磷酸测序技术可以满足上百个核苷酸测序。但是测序长度一般在100bp左右,一直用于短序列分析。它的技术原理是4种酶在同一反应体系种级联化学发光反应,引物与模板DNA退火后,在DNA聚合酶,ATP硫酸化酶(ATP sulfurytase),荧光素酶(luciferase)和磷酸酶(Apyrase)协同作用下,检测荧光,实时测定DNA序列。

454测序-固定的焦磷酸测序体系(2016年被Roche公司淘汰)

首先是序列处理:全基因组DNA处理为小的片段(鸟q法处理的),在一端连接两端分别连接A和B(可以在PCR中产生大量的目的序列),然后解链变成带有adaptors的单链DNA,这个adaptorA的序列可以与小珠子上面的短序列B匹配,这样我们要测序的片段就被固定了。小珠子是不可溶的且与酶不反应的分子,作为固定表面。然后进行乳化PCR,得到了满载分子的小珠子并将它们放入小孔。接下来是焦磷酸测序的原理,引物是adaptorA,每次反应加一种dNTP,如果可以碱基配对,会在DNA聚合酶下结合在引物末端,释放一个分子的焦磷酸(PPi)。在ATP硫酸化酶作用下,PPi与APS结合形成ATP,ATP与荧光素在荧光素酶作用下形成氧化荧光素,产生可见光。反应后冲洗掉剩余dNTP和少量ATP。

大多数现代测序方法都是分为这几步,主旨是实现高通量和自动化。①全基因组片段化。②adapter ligation末端连接短序列。③目标DNA与分子小珠子的结合。④将小珠子加载到孔板。⑤采用适合的方法测序。⑥数据处理。

连接酶法测序(Sequencing by ligation) (Albrecht et al.,2000) -ABI 公司SOLID测序  (Hedges et al.,2011)

连接酶测序法

利用的是DNA ligase的一个特性。连接酶是将DNA分子末端连接在一起的酶,它对DNA结构敏感,如果两条链的碱基不匹配,那么酶的效率很低。

具体如下图,模板链连接P1Adaptor,引入引物Pn与探针寡核苷酸混合物,一般8-9bp,前两个是与模板结合的碱基,中间三个为universal配对,后三个也是且5’连接荧光标记。在酶的作用下,正确配对的探针偏向与模板结合,然后荧光信号被检测并切除,露出5’端,继续反应。中间NNN的碱基部分可以通过加入引物Pn-1的方法,进行错位测序,之后整合数据。

ABI公司SOLID测序平台

在前期准备上与454测序相似,也会用到小分子的beads。但是测序方法为连接酶法,不是焦磷酸。

鸟q法(shotgun sequencing) (Sutton et al.,1995) 测序- Ion torrent 公司PGM测序 (Merriman et al.,2012)

鸟q法

传统的sanger法适合短一些的序列,当处理比如人类基因组的长序列时,需要鸟q法将长序列变成短序列。并不是一个独特的测序方法,应该算是前处理技术。这些通过鸟q法处理得到的短序列位点和长度随机,称为contigs(重叠群/连接片段)。然后用不同的测序方法测序,将结果输入电脑,它用算法(algorithm)将contigs的重叠部分进行拼接,得到完整序列。

Ion Torrent公司Proton测序仪

此方法比较快速。测序的原理与其他的不同,检测的不是荧光信号,而是核苷酸结合时释放的氢离子H+。同样全基因组→片段化,单链→连接adaptor→adaptors配对连接beads小分子→乳化PCR amplify。这些步骤与其他二代测序一样,不同的是Ion Torrent采用半导体芯片代替之前的孔板,加载携带序列的小分子在芯片上,芯片由可以承载小分子beads的孔和感受pH的传感器构成,这样前期准备就完成了。测序也是逐个加入四种核苷酸,检测产生的氢原子对溶液pH的影响,收集处理信号。

illumina 公司测序平台目前占据大部分市场,以HiSeq系列为主 (Quail et al., 2008)

特点是很便宜,速度也很快。①前期对基因组的片段化以及两端连接adaptorA,B与其他二代测序技术类似,②不同的是它没有用beads,核心反应容器是可以吸附流动DNA片段的测序流动槽(flowcell),每个flowcell上有8个道(lane),lane上面有与adaptorA,B相互配对的序列,所以可以固定DNA。③桥式PCR扩增与变性。先因为adaptorA,B序列而结合,形成拱桥性状,开始扩增,完成后双链和两端会再变性分开,新产生的单链作为模板再开始桥式反应。最后的结果是会产生一簇正反向的目的片段(详见下图)。④测序,检测荧光信号,整合结果。

第三代测序

PacBio公司的SMRT和OxfordNanopore Technologies纳米孔单分子测序技术被称为第三代测序技术。其特点是不需要进行扩增,就是说小分子beads/桥式PCR的步骤是不需要的,而且产生的reads(读长)较长(>20kb)。

PacBio 公司的SMRT (Rhoads and Au,2015)

这个方法有点在上面提了,且速度快,由于是实时检测,所以还可以检测碱基的表观修饰情况,如甲基化。但是缺点是错误率太高,以缺失序列和错位居多。SMRT芯片为测序载体(如同flowcell),不同碱基用不同荧光标记,在合成配对时检测荧光信号。

实现实时长序列测序的关键第一是采用的DNA聚合酶的活性保持,第二是区分配对的反应信号与周围游离碱基的强大背景荧光,采用零模波导孔原理,在反应管(SMRTCell:单分子实时反应孔)中有许多圆形纳米小孔达到降噪检测的目的。

Oxford Nanopore  的MinION (Mikheyev and Tin,2014)

是基于电信号的测序。它的特点是仪器真的非常小,reads更加长(几十甚至上百kb),而且DNA在测序中不被破坏,但是错误率同样很高。它能够直接读取出甲基化的胞嘧啶,而不必像二代测序方法那样需要事先对基因组进行bisulfite处理,这是因为存在表观修饰的碱基激发的电流强度是不同的。这对于在基因组水平直接研究表观遗传等相关现象有极大的帮助。

技术核心是特殊的纳米孔,孔内共价结合分子接头。当DNA分子通过纳米孔时,它们使电荷发生变化,从而短暂地影响流过纳米孔的电流强度(每种碱基所影响的电流变化幅度是不同的),最后高灵敏度的电子设备检测到这些变化从而鉴定所通过的碱基。

参考文献

Albrecht, G., Brenner, S., Dubridge, R.B., Lloyd, D.H., and Pallas, M.C. (2000) Massively parallel signature sequencing by ligation of encoded adaptors. In: Google Patents.

Hedges, D.J., Guettouche, T., Yang, S., Bademci, G., Diaz, A., Andersen, A. et al. (2011) Comparison of three targeted enrichment strategies on the SOLiD sequencing platform.  PloS one   6 .

Jarvie, T. (2005)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Drug Discovery Today: Technologies   2 : 255-260.

Maxam, A.M., and Gilbert, W. (1977) A new method for sequencing D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74 : 560-564.

Merriman, B., D Team, I.T., and Rothberg, J.M. (2012) Progress in ion torrent semiconductor chip based sequencing.  Electrophoresis   33 : 3397-3417.

Mikheyev, A.S., and Tin, M.M. (2014) A first look at the Oxford Nanopore MinION sequencer.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14 : 1097-1102.

Quail, M.A., Kozarewa, I., Smith, F., Scally, A., Stephens, P.J., Durbin, R. et al. (2008) A large genome center's improvements to the Illumina sequencing system.  Nature methods   5 : 1005.

Rhoads, A., and Au, K.F. (2015) PacBio sequenc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Genomics, 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   13 : 278-289.

Ronaghi, M. (2001) Pyrosequencing sheds light on DNA sequencing.  Genome research   11 : 3-11.

Sanger, F., Nicklen, S., and Coulson, A.R. (1977) DNA sequencing with chain-terminating inhibito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74 : 5463-5467.

Sutton, G.G., White, O., Adams, M.D., and Kerlavage, A.R. (1995) TIGR Assembler: A new tool for assembling large shotgun sequencing projects.  Genom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 : 9-19.

IonTorrent基因分析仪组件:

IonTorrent与Illumina原理的主要区别:

Illumina:荧光信号

Ion Torrent:电信号

IonTorrent 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芯片就是测序仪

特点:扩展性、简捷、快速

半导体测序技术:

IonTorrent生物化学原理:

IonTorrent如何快速、直接检测:

Ion系列测序平台适用的chips及数据产出情况汇总:

PGM Chip:

314 Chip:1.2M Wells

316 Chip:6.1M Wells

318 Chip:11M Wells

Ion torrent测序过程:

Follow 和Cycle的含义:

一个“Follow”:将一个特定的dNTP(T, A, C, or G)打入芯片,随后进行洗脱;

一个“Cycle”:是由4个dNTP组成,例如:A-T-C-G= 1 Cycle。

测序时“Follow”的顺序是怎样的?

“Flow”的顺序是以下dNTP顺序的重复(参数可调):

“TACG-TACG-TCTG-AGCA-TCGA-TCGA-TGTA-CAGC”

IonTorrent 测序记录“Ionograms”:

An “ionogram”代表信号的输出

必须“从上到下”和“从左向右”读

柱的高度代表在一个“Flow”中有几个核酸结合上去

“Negative ” 或 “zero” flows 代表没有核酸结合上去

IonTorrent实验流程汇总:

IonTorrent特点:

1.扩展性   :灵活高效的Ion Torrent

2.简捷:简单而又真实的生物化学原理

3.快速:最快速的 *** 作流程

IonTorrent应用与产品化:

提供快速鉴别与筛查食源性致病菌的整套工具

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 de novo 测序和重测序;

宏基因组测序(16S/18S…)—一项有效的工具;

RNA病毒测序:

1.纯化的RNA病毒分型

–病毒RNA抽提

–长PCR扩增子

–短PCR扩增子(利用AmpliSeq技术)

–TargetSeq捕获

2.未知的RNA病毒 denovo分析

–病毒RNA抽提

–反向富集,去除rRNA专有引物设计,去除宿主rRNA

Ion Total RNA-SeqKit (48 reactions)

•构建全外显子或Small RNA文库;

•维持原始单链并减少偏向性和错误;

•低起始量建库:总RNA 200ng或5ngmiRNA。

目标区域:

1.扩增子测序

基于PCR目标序列的深度测序,用于检测变异}扩增子的长度是可变的,

Ion Xpress™ 文库制备试剂盒与现有的Sanger测序法的引物完全兼容

利用barcoding试剂盒(条码试剂盒),可以实现多种样品的扩增子同时测序

检测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突变

2.捕获目标序列 (目标序列>100kb)

通过杂交法或大量并行的PCR,实现目标序列的富集

•TargetSeq™定制富集试剂盒,可根据客户应用需求实现特定序列的富集

•可与其他富集方法兼容

Ion DNA 条码接头(Barcode Adaptor )1-96试剂盒

1.Ion半导体测序技术采用优化的barcodes可以 一次进行多达96种文库的同时测序。

2.支持多种文库的目标序列或全基因组的再测序,可以降低成本,节省样品。

3. 最少的接头序列和强大的校正功能确保样品种类的确认

4. 兼容自动化 *** 作

微生物测序

准确,快速的细菌和病毒的从头测序和重测序

线粒体测序

多重线粒体测序用于科研,临床和法医等应用

扩增子测序

•多重扩增子测序用于快速的检测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突变

•与毛细管电泳测序的引物完全兼容

•利用测序进行基因分型

•细菌和病毒的分型质粒测序

大片段目标序列(>100kb)的在测序

快速,简单的 *** 作流程适用于所有的大片段目标序列的富集方法

验证全基因组和显子组的突变

正交技术验证SOLiD®System/Illumina的全基因组和外显子组的测序结果

文库评估

在进行高通量的测序之前,对构建的文库进行快速的复杂性验证或QC质控

RNA测序

快速,简单的RNA测序解决方案(最初主要针对于小RNA&低复杂度的转录组)

IonTorrent数据处理:

Ion Torrent下机数据格式(SFF、BAM、Fastq)

默认下机文件类型为:BAM;

通过插件FastqCreator可下机直接生成:Fastq;

原始下机数据路径:

Fastq格式文件:/results/analysis/output/Home/(ReportName)/plugin_out/FileExporter_out.*

BAM格式文件:/results/analysis/output/Home/(ReportName)

IonTorrent测序质控:

Positive-controlKit,上机制备模板时加入;

可自行设置,占据上样量;

IonTorrent上机情况反馈

机器运行及分析的日志文件压缩包(Support文件)。

从本次课到第8次课,均是讲述DNA相关的知识。核酸的结构开始,到DNA如何组装为染色体,基因组学(5-6),DNA复制(7-8)。 学习该部分,希望同学们掌握描述DNA或是RNA时,常用的理化参数或者名词有哪些;还有就是关于核酸的常识。 当我们谈到核酸时,一般会关注GC含量、Tm值、大小(长度)。1). GC含量。 一个核酸分子中,鸟嘌呤和胞嘧啶所占的比率称为GC含量。在DNA中,GC含量愈高,DNA的密度也愈高;形成的双链愈稳定,因此热及碱不易使之变性。根据这一特性,可进行DNA的分离或测定。此外,对生物的基因组DNA来说,GC含量是一个固定值。2). Tm值。与此相关的是核酸的变性和复性。DNA在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如加热、酸碱或紫外线照射),可以导致两条DNA链之间的氢键断裂,而核酸分子中的所有共价键(如磷酸二酯键、糖苷键等)则不受影响,称为DNA变性 (DNA denaturation or DNA melting)。凡能破坏双螺旋稳定的因素(如加热、极端的pH、有机试剂如甲醇、乙醇、尿素及甲酰胺等)均可引起核酸分子变性。比如,PCR中,会使用90度以上的高温让DNA变性;分析RNA时,会用65度进行RNA的变性;Southern blotting中,会用0.4N的NaOH对凝胶中电泳分离的DNA进行变性。 Tm值,就是让一半的DNA分子发生变性时的温度。DNA的Tm值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1)GC含量,在一定条件下Tm高低与DNA分子中的GC含量成正比,G-C含量高时,Tm值比较高,反之则低。这是因为G-C之间的氢键较A-T多,解链时需要较多的能量之故。(2)DNA长度。DNA所处的溶液条件,影响因素包括离子浓度、pH值和有机溶剂。 DNA复性。复性(renaturation),也称退火(annealing),就是两条单链DNA分子之间依据Waston-crick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则,变成双链的过程。复性的最佳温度一般在比Tm低25度左右。此外,如果将DNA高温变性后,立刻放在冰上降温,DNA会保持变性的单链状态,(称为淬火,quelling)。同DNA变性一样,影响DNA复性的因素包括:DNA浓度、复性的时间、DNA序列的复杂度等。鉴于DNA的复性的时间与DNA复杂度有关,因此可以通过用C0t值来描述DNA序列的复杂度。序列复杂度低,重复序列多,复性就快,C0t值低;复杂度高,复性慢,C0t就高。 DNA的变性和复性是许多实验的基础,比如PCR和分子杂交实验。例如我们在PCR中遇到高GC含量的模板时,DNA变性可能不完全,会利用一些添加剂来降低Tm值,提高PCR效率。这次课的作业就是与此有关。 另外就是经典的分子杂交实验。分子杂交:指两条单链核酸分子间复性变为为双链的过程。分子杂交技术,利用DNA变性、复性来检测核酸的技术。分子杂交可以发生在DNA单链之间,也可以是DNA单链和RNA之间,或者RNA之间都可以进行分子杂交。2)复性的两个DNA或RNA单链之间,序列可以不完全一致。比如DNA引物与模板之间有一个错配,实际上也能结合为部分双链(如DNA二级结构中的R型环突,R-loop)。3). DNA大小 。 核酸的大小主要用碱基对(base pair,bp)来表示。常用的单位有Kb (kilo base pairs),Mb (mega base pairs),Gb (giga base pairs) 等。在这部分中,需要了解C-值悖论。不同生物,基因组DNA的大小差异非常大,从只有几千bp的病毒到十亿以上碱基对的植物、动物。一般将单倍体基因组总DNA的含量可作为一个物种的特征,称为C值。按照常理推断,DNA的碱基多,携带的信息就多,基因的数目就多,能够完成的生命活动也会更复杂。在低等生物中的确存在这样的规律,一个物种的DNA多,往往编码的基因就多,能够适应更复杂的自然环境。但在真核生物中,DNA含量的和它编码基因的数目是没有严格的关联,和生物进化的复杂性也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比如,青蛙的基因组是人的7倍;在植物种,拟南芥基因组只有100多Mb,水稻是400Mb左右,玉米和小麦是Gb以上,但这几种植物的复杂性、进化的程度,其实是等同的。这就引出了C值悖论(C-value paradox),即一个物种的C-值与它的进化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要完整的回答C-value paradox,可能等大家学完基因组学以及后面的课程,才能系统地解释出现C-值悖论地原因。简单的说,C-值大地物种中可能有大量的非编码DNA,还有就是大量的重复序列(如转座子),因此C值虽大,但并没有包含更多地基因(或是编码更多的蛋白)。那是不是这些非编码DNA和重复区域就是不需要的,是基因组上的“垃圾DNA”,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我们在研究中确实发现有些DNA区域,或者一些有些不表达的重复基因,去掉以后对植物没什么影响。但大家回忆一下第一次课的小幽默。遗传学家将“安全带”去掉,正常情况对汽车的行驶不会由任何影响,只有在撞车时才会发现它是必要的。我们现在将某个基因或某段DNA去掉,并不能完全确定对植物没有影响,也许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出现;当然,有一些DNA的确就是“进化”的遗迹,是可以抛弃的。 DNA的一级结构是指各个核苷酸结构单元或碱基的排列顺序,存储了生物的遗传信息。此部分的重点是学习DNA测序的原理。1)Sanger测序最经典的是Sanger测序,也称链终止测序(chain termination method)。它利用DNA合成反应过程中,双脱氧核苷酸的加入使DNA链的合成终止,将终止的DNA链电泳后,来读取DNA序列。我们一般使用的是自动化sanger测序仪,用四种不同的荧光分子,分别标记ddATP、ddCTP,ddTTP和ddGTP。测序反应后,利用激光扫描仪直接读取荧光分子的颜色,获得碱基信息。(视频: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jk5ODA3ODc2MA==.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title)2). 二代测序方法即使自动化的Sanger测序,在前期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并且测序通量有限,一次电泳也只能进行384个片段的测序反应。2005 年 Roche 公司发布的 454 测序系统标志着测序技术跨人高通量并行测序的时代。第二代 DNA 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又称大量并行测序技术(massive parallel sequencing,MPS)、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sequencing,HTS)。 NGS其特点是一个反应能同时测定成千上万的DNA片段的序列,但读取序列的长度有限。最早只能读取几十个碱基对长度的小片段,到现在能够并行读取300-500bp的DNA片段的序列 。对于不同的测序技术,需要同学可以去查阅资料,到各个测序公司的官网了解这些测序方法的原理和性能。这里这是点到为止。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  454测序仪 。 加入某一核苷酸时,检测DNA合成时是否产生PPi(焦磷酸)来判断碱基序列。 Illumina/Solexa测序:荧光标记和分子阵列。即在一张芯片上同时进行大量的类似Sanger的测序反应。由于使用的末端终止世纪时可逆的,在完成一个碱基的读取后,可持续进行DNA链的延伸和测序。 Ion Torrent测序(半导体测序):利用半导体芯片捕获DNA合成过程中产生pH值的变化。3). 三代测序即单分子测序技术,在测序过程中不需要涉及PCR扩增,实现了对每一条DNA分子的单独测序。三代测序技术具有超长读长,还拥有不需要模板扩增、运行时间较短、直接检测表观修饰位点、较高的随机测序错误等特点。它弥补了第二代测序读长短、受GC含量影响大等局限性,已在小型基因组从头测序和组装中有较多应用。包括以下几个公司的技术。 Helicos (最早,2012年破产) OxfordNanopore 纳米孔测序(Nanopore) Pacific Biosciences的SMART测序,PacBio测序 DNA的二级结构主要是各种形式的双螺旋,除了最常见的B-型双螺旋,此外还有A-型双螺旋、Z-型双螺旋。B-型双螺旋也就是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结构模型,是生物体内DNA的主要形态。DNA还存在三链螺旋和四链螺旋。由于DNA的特殊性质,DNA可以组装成各种二级结构的纳米材料(DNA Origami)。我们感兴趣是有生物学意义的核酸结构。 在DNA复制, 转录,重组等阶段,双螺旋DNA还能形成多样的二级结构,比如分支型的DNA(在DNA修复中会出现),DNA复制时形成Y性的复制叉等 部分特殊的DNA序列哈能形成三螺旋DNA和四股螺旋DNA。三股螺旋DNA 四螺旋DNA ,也称G-quadruplex,在GGG重复序列组成的DNA链中容易形成的四螺旋DNA,发现于端粒、启动子等区域。近年研究发现G-quadruplex可能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参与转录、翻译等环节的调控。         在细菌、病毒、真核细胞线粒体、叶绿体中,DNA多呈现双链环状分子,是没有自由末端的闭合双链结构(covalently closed circle DNA, cccDNA)。DNA分子可以在双螺旋的基础上,进一步绕同一中心轴扭转,造成额外的螺旋。形成超螺旋的结构。超螺旋本身具有方向性,因此当旋转方向不同时,可产生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两种形式的拓扑结构。右手超螺旋(顺时针),称为负超螺旋(与DNA双螺旋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扭转);反之形成的左手超螺旋(逆时针)称为正超螺旋(与DNA双螺旋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扭转)。在生物体内,DNA主要以负超螺旋的形式存在,并通过拓扑异构酶来调整DNA的超螺旋结构。DNA超螺旋与DNA复制和转录都有关(可见DNA复制部分)。 真核生物染色体虽然是线性分子,但其DNA与蛋白质相互结合,以许多大环的形式存在,许多个环的基部聚合在一起形成类似环的结构。此外,真核生物DNA在细胞中高度压缩成染色体结构,在后面的章节中会介绍。3.5 RNA的二级结构RNA为单链,非常容易分子内或是分子间形成双链,进而形成各类二级结构。RNA的二级结构跟它的功能有密切联系,比如核糖体RNA、snoRNA、tRNA的二级结构,siRNA来源于双链RNA,miRNA来源于同一个RNA分子形成的stem-loop结构等。这节的另外一部分内容就是希望大家熟悉各类RNA相关的名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0754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