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是国企吗?

中信证券是国企吗?,第1张

中信证券是国企。分行业来看,上游工业产品表现最为辉煌。二季度单季度及上半年累计净利润增长200%以上,带动整个工业板块利润增长;上半年TMT板块利润保持高速增长,而第二季度消费和医药单季度利润增速放缓。主题投资方面,新能源汽车、钢铁、化工、有色金属、葡萄酒、光伏、煤炭、半导体等行业短期内有较强的业绩支撑。

2021年,中期报告预告披露率为38%,公司持股比例为69%。根据现行的业绩披露规则,只有符合深交所主板某些经营/财务要求的上市公司才披露中期报告。截至7月15日中午,共有1600多家公司披露了《中国日报》的公告,披露率为38%,略高于去年同期。从公告类型看,2021年中国日报社“预喜”公司数量占69%,其中主板/创业板/科技创新板“预喜”公司比例分别为68%/78%/64%。“预喜”公司比例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工业板块,工业板块延续了A股利润持续回升的趋势。

全部a预披露公司二季度和上半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75%/111%。我们取预披露公司预测净利润区间的平均值,采用不同口径的综合法进行计算。由于净利润波动过大,在以下计算过程中剔除了两桶油:从上市板来看,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的披露率在30%-40%之间,2021单季度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82%/10%/104%,上半年净利润累计增长率分别为117%/40%/180%。创业板成长率相对较低,主要受授权重仓股披露率偏低影响。个别企业净利润的大幅下滑也拖累了整个板块。

上半年行业和TMT利润保持平稳高速增长,第二季度消费和医药利润增速放缓。工业板块中,上游工业产品利润表现最为出色,单季/上半年二季度累计增长率分别为204%/236%.中游制造业紧随其后,增长率为120%/202%。根据投资主题的划分,对市场上常见ETF跟踪的主题概念指数进行统计。二季度单季度净利润增长率超过200%的主题行业包括新能源汽车和钢铁,增长率在100%-200%的行业包括化工、有色金属、白酒、光伏、煤炭和半导体。

1: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以下工业园:

1):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洲工业园

      地址: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德赛第二工业园

     地址:古塘坳路2号附近

3):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TCL云山工业园

     地址:云山东路21号

4):惠州仲恺高新区三和工业园

     地址:御和路附近

2: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里知名企业:

TCL集团、德赛集团、龙旗电子、亿纬锂能、、科士达集团、天敏科技(中国)、元晖光电(中国)、华阳集团(中国)、长城智能通讯(中国)、方正科技(中国)、联想集团(中国)、光耀集团(中国)、中投集团(中国)、中信集团(中国)、广东瑞银昌集团(中国)、三星电子(韩国)、LG电子(韩国)、索尼电子(日本)、可口可乐(美国)、西门子(德国)、施耐德(法国)、普利司通(日本)、住友(日本)、科瑞半导体(美国)

安姆科(中国)总部(澳大利亚)、普洛斯投资管理(美国

3:惠州仲恺高新区工业园附近的公交站:

洋里村、中洞村、TCL瑞智、惠环医院、松山工业区、惠环办事处、光信电子厂、惠环市场、航天工业园、协和医院、南方物流园、LG电子厂、万信佳购物广场。

4:惠州仲恺高新区工业园附近的公交车:

26路、31路、323路、638路、663路、205路、25路、33路、11路、201路、203路、206路、208路、209路、22路、27路、大亚湾999路等。

硅片是生产芯片、分立器件、传感器等半导体产品的关键材料,目前90%以上的半导体产品均使用硅基材料制造,硅片占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比重约为37%,位居半导体三大核心材料之首,因此,半导体硅片被誉为半导体行业的“粮食”,虽然全球市场总规模不大,但至关重要。

近20年以来,半导体硅片长期被日本信越、日本胜高(SUMCO)、环球晶圆、德国Siltronic、韩国SK Siltron等少数寡头企业垄断。2019年,行业前五大企业合计销售额占全球半导体硅片行业销售额比重高达92%,我国90%以上的硅片需求依赖进口,基本不在国内生产,目前,硅片垄断局面还在加剧。

11月30日,德国硅片制造商Siltronic AG表示,正与环球晶圆开展深入谈判,后者拟以37.5亿欧元(约合45亿美元)将其收购,双方预期在12月第二周,取得Siltronic监事会及环球晶圆董事会核准后,进行BCA签署。

环球晶董事长徐秀兰指出,双方都认为结合后的事业体会有很好的成效,将更能互补地有效投资,进而扩充产能。

并购前,德国Siltronic为全球第四大硅晶圆厂,市占率约为7%,环球晶则为全球第三大厂,市占率达18%,收购完成后,环球晶在全球硅晶圆市场占有率有望一举跃升至25%,逼近日本胜高的28%,同时意味着全球晶圆市场将呈现日本信越、胜高、环球晶圆、SK Siltron四强争霸的格局,进一步垄断市场。

根据IC Insights的报告,今年仅ADI收购Maxim、英伟达收购ARM、SK海力士收购英特尔存储业务、AMD收购赛灵思四起收购案的交易额就高达1050亿美元,外加Marvell100亿美元收购Inphi、环球晶45亿美元收购德国Siltronic,2020年半导体并购金额已经创下 历史 新高。

去年,韩国SK Siltron为防止日本出口限制,收购杜邦碳化硅晶圆事业部,在区域全球化抬头的当下,各巨头抱团取暖,通过并购来加强各自的优势,以应对快速变化和复杂的局面。

以半导体设备巨头应用材料为例,在2018年之前的几十年内,应用材料长期稳坐全球半导体设备第一供应商的位置,凭借的就是全面且强大的产品线,特别是在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半导体制造前道设备,该公司具有相当深厚的技术功底。

但从 历史 来看,应用材料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并购,来加强自己实力的,虽然从1967年-1996年的30年间,应用材料只有一次核心业务相关的并购,但在1997年-2007年十年间,先后发起了14起并购案,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构成。

截至目前,应用材料的产品线涵盖了半导体制造的数十种设备,包括原子沉积、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离子注入机、刻蚀机、化学抛光及晶圆检测设备等,预计2020年,应用材料半导体设备的市场份额将从去年的15.9%提高至18.8%。

查阅了近几年的国内半导体海外并购案例,主要有五起:

2013年紫光集团17.8亿美元收购展讯,2014年9.07亿美元收购锐迪科,后合并成为紫光展锐;2015年合肥瑞成18亿美元收购高性能射频功率放大器厂商AMPLEON;2016年中信资本、北京清芯华创投资与金石投资19亿美元收购CMOS传感器厂商豪威 科技 ;

2016年长电 科技 以7.8亿美元收购新加坡封测厂金科星朋;2017年建广资产27.5亿美元收购恩智浦标准件业务,今年6月安世半导体正式注入闻泰 科技 。

其他的海外收购基本都在5亿美元以下,特别是国产替代加速的最近三年,鲜有海外并购的大案例,想着国内半导体厂不差钱,但为何还是买不来?

实际上,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特别是半导体海外并购还真不是钱多就能解决的问题,早在1996年,西方42国就签署了集团性限制出口控制机制——《瓦森纳协定》,简单来说,就是成员国内技术转让或出口无需上报,但向非成员国转让需要上报,以此达到技术转让监管和控制的目的。

并且这份协定很与时俱进,以大硅片为例,2019年底修订的《瓦森纳协定》,就新增了一条关于12英寸大硅片技术的出口管制内容,直指中国集成电路14纳米制程工艺,以及上游适用于14纳米工艺的大硅片。

封锁的还不止拉高纯度单晶硅锭的设备和材料,更是从切割抛光好的硅片具体参数上进行了限制,专门针对适用于14纳米制程工艺的各种硅片。所以说,小到具体产品参数都能安排的明明白白,更别说直接并购先进企业,基本没有可能。

如果说美国单方面打压华为是凭借自身实力,那么通过《瓦森纳协定》限制技术出口,就相当于是在全球拉圈子,限制圈内技术出口,圈外想用,就只能用廉价劳动换取圈内输出的高附加值成品,《瓦森纳协定》相当于“金钟罩”。所以并购不来的公司,只有自己造。

实际上,光伏用硅片已经被国内的厂家玩出白菜价,半导体用的硅片之所以被国外垄断,难度在于单晶硅的纯度和内部缺陷的控制,我们做的不好。

在纯度上,光伏用的硅片6个9就够了,但半导体硅片需要11个9,也就是99.999999999%,问题就在这个纯度上面,拉出来的单晶硅锭纯度不够,内部缺陷、应力、翘曲度也跟国外有差距,做出来的芯片良品率就比较低。

所以为了良品率,晶圆厂都愿意愿意花高价买更高质量的硅片,而不愿意花低价买低质量的硅圆片,因为会导致最终芯片的良率,我国生产的硅圆片打不开国际市场就是凭证。

对于单晶硅的提纯和晶体缺陷控制,需要基于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现场错误的总结,这是各个厂商的高度保密的技术,因为这方面的因素,国外硅片厂都没有在国内设厂。

目前,沪硅产业打破了我国12英寸(300mm)半导体硅片国产化率几乎为0的局面,推进了我国半导体关键材料生产技术自主可控的进程;中环股份现也已具备3-12英寸全尺寸半导体硅片产品的量产能力。

总的来说,当下全球市场主流的产品是12英寸,使用比例超过70%,主要应用在智能手机、计算机、人工智能、固态硬盘等高端芯片上。目前4-6英寸的硅片已可以满足国内需求,8英寸也日渐成熟,进入大规模国产替代阶段,但12英寸才刚刚进入初级阶段,还面临EPI、位错等诸多难题待解决,替代之路仍任重道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1321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