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上海硅片厂:确在大批招人 但2021年将持续“缺货”

探访上海硅片厂:确在大批招人 但2021年将持续“缺货”,第1张

上海新升半导体 科技 有限公司 图源/IT时报

30秒快读

1、晶圆产能紧张到不可思议,下游疯狂“囤货”已经到了恐慌程度。虽然国内大尺寸硅晶圆项目纷纷上马,但是还是相对理性,简单概括就是不想做风口上猪。

秋收过后,稻田里只留下一行行稻茬;在一大片金黄色的两侧,酣眠着这样两座大厂,西边是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东边是上海新升半导体 科技 有限公司。

上海最南方的临港地区,人类文明一浪接一浪;稻田、工厂和芯片,在这里人类文明的三次浪潮奔涌在一起。

就像稻谷为人类提供粮食,硅片是半导体和芯片产业的“筑基食粮”——关键原材料,通常作为衬底加工各类器件结构和引线,从而实现集成电路、分立器件等半导体产品的制造。

图源/IT时报

今年下半年以来,晶圆代工产能奇缺,对于芯片设计制造公司来说,就像面包缺了面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业界对待产能的心态普遍不稳,晶圆代工费用持续上涨并向下传导,很多芯片也都出现了缺货及价格上涨的情况。纸终究包不住火,前段时间的 汽车 芯片短缺事件就曾闹得沸沸扬扬。

快速上马项目、扩大产能,站上晶圆代工需求旺盛的风口?业界对此的答案是:NO!硅片产业投资巨大,风险和收益都有很强周期和不可控性,有分析人士指出,虽然面对下游旺盛的市场需求,但如上海新升、上海超硅等硅片厂都曾吃过产能过剩的亏,所以不会轻易扩产, 中国硅片厂不愿意做“风口上的猪”,“长期订单不一定会涨价,但短期单估计会涨”。

“前几天看到一辆面包车拉来一车人。”一位上海新升一线员工表示,从未见到公司招这么多人,这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图源/IT时报

另一名新升生产线员工向《IT时报》记者证实,新升正值二期上量阶段,人手确实很紧张, 工厂所生产的300mm大硅片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台积电、格罗方德、中芯国际、华虹宏力等都是客户,新升国内市场份额约为10%,“二期刚开,正在上量阶段,大量缺人;我们优先供应国内市场,现在300mm每月产量在十几万片,最贵的每片价格约200 300美元。”上述员工表示,相比国外竞品,新升的产品仍有价格优势,虽然设备、材料都来自国外,但胜在人工费等综合成本仍然很有竞争力。

一名负责设备的新升员工透露,“ 现在厂里设备比人还多,目前正在大批招人,以补充人手不足。 ”在招聘网站上,《IT时报》记者看到,12月上海新升释放出一大批招聘职位,涉及产品工程师、抛光设备工程师以及技术员等岗位。

图源/招聘网站

上海新升一名高层告诉《IT时报》记者:“按照原定计划,我们已在扩大产能,每月从15万片扩产到30万片,现在已扩到20万片。”也就是说,新升当下的扩产其实不是因为这段时间晶圆代工产能不足而导致的。这名高层还指出:“产能建设是需要周期的,今天的下游需求强烈,上游什么忙都帮不上,等扩建好了,下游又没有需求了。因此,需要做战略性预测。”

目前,全球硅片市场主要由海外和中国台湾厂商占据,市场集中度比较高。根据SEMI的数据,2018年,日本信越化学、日本SUMCO、中国台湾环球晶圆、德国Siltronic、韩国SKSiltron等加起来的市场份额超过90%。

图源/国元证券

为了弥补硅片(尤其是大硅片)的供应缺口,降低进口依赖程度,我国正积极迈向8英寸与12英寸大硅片制造,多项重大投资纷纷上马建设,上海新升、重庆超硅、天津中环、宁夏银等均锁定大尺寸硅晶圆项目。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国内首个300mm大硅片项目的承担主体,上海新升于2015年7月破土动工,2017年实现了挡片、陪片、测试片等产品的销售。根据最初规划,该项目计划投资建设月产60万片300mm硅片的生产线,分别为第一期15万片/月、第二期15万片/月、第三期30万片/月。

图源/IT时报

除了上海新升,上海还有另一座大硅片制造厂——上海超硅半导体,其成立于2008年,2010年正式运营,与重庆超硅半导体、成都超硅半导体为超硅(AST)旗下企业,三家企业均致力于研发生产集成电路用大硅片。2016年4月,重庆超硅大硅片项目一期投入试生产,10月正式建成并举行产品下线仪式,达产后实现8英寸硅片年产600万片、12英寸硅片年产60万片的产能。

上海超硅项目包括AST综合研究院、300mm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450mm中试生产线、先进装备研发中心、人工晶体研发中心等,2018年上海超硅300mm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开工建设。根据规划,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60万片300mm抛光片和外延片,以及12万片450mm抛片生产能力。

《IT时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上海超硅已于今年9月28日正式投产,300mm抛光片月产能约5万片,月产能投产约2万片,每片均价100美元以上。

12月10日,环球晶圆宣布同意以37.5亿欧元收购德国硅片制造商SiltronicAG,此次收购合并完成后,环球晶圆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硅片制造商。

环球晶圆 图源/网络

硅片行业具备典型的周期属性,随下游半导体周期波动,且价格变化略滞后于市场规模变化。给产业打击最大的一次来自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性危机爆发之前市场对300mm晶圆需求极度乐观,Shin-Etsu、SUMCO等大厂纷纷做出了激进的扩产计划,结果受经济危机冲击,随着硅片库存的高企以及智能手机销售量锐减,全球半导体市场急剧下滑,产能提升滞缓。

国元证券一份研报指出,目前行业正处在新一轮硅片景气周期。2019年5G手机的发售,单位面积的硅片价格上涨到0.94美元,而伴随新能源 汽车 等新兴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 未来受供需关系影响,硅片价格将持续上涨保持高位

图源/国元证券

电子创新网CEO张国斌表示,日本信越、SUMCO、上海新升等硅片厂商都吃过产能过剩的亏,所以不敢轻易扩产,不过下游市场的需求旺盛对这些公司仍然是利好,“ 一般都是长期单,不一定涨,但是短期单估计会涨 ”。

04

产能已排到明年第一季

目前晶圆产能已紧张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客户对产能的需求已达恐慌程度 ,预估明年下半年到2022年下半年,逻辑、DRAM市场都会缺货到无法想象的地步。”11月30日,芯片代工厂力积电董事长黄崇仁的一席话点出了晶圆产能紧张的现状。

图源/Pixabay

对此,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也透露,目前8英寸和12英寸的成熟工艺都还很紧张,不仅仅在制造层面,封装测试也都很紧张 ,现在排单都到了明年第一季度了

从终端产品上来看,集邦咨询分析师乔安表示:“目前最为紧缺的是电源管理IC及面板驱动IC。”从需求端来看,8英寸晶圆的下游需求主要来自于电源管理芯片(PMIC)、CMOS图像传感芯片、指纹识别芯片、显示驱动IC以及功率器件等产品,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PC、电动 汽车 等领域。

另据中芯国际今年Q3财报,55/65nm、40/45nm的成熟工艺依然是公司盈利主要来源,14/28nm的收入仅占中芯国际的14.6%。成熟工艺产能紧缺,联电等企业产品供不应求。以联电股价为例,自2020年初起涨幅已超过200%。中芯国际在其三季报中也表示:“成熟应用平台需求一如既往强劲,来自于电源管理、射频信号处理、指纹识别以及图像信号处理相关收入增长显著。”

图源/中芯国际2020年Q3财报

05

芯片或“难产”或涨价

相较于拥有制造能力的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芯片厂和Foundry模式芯片代工厂,芯片设计公司将面临拿不到晶圆厂产能的挑战,无疑是对新入局芯片行业资本的当头一棒。“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很多设计的芯片不能量产,导致投资收益下降,也会间接导致芯片涨价,系统产品成本上升、毛利下降,影响以后的研发和创新。”张国斌说。

12月21日,一则关于ST(意法半导体公司)的涨价函在朋友圈广泛传播:“受新冠疫情影响,ST原材料供应不足,同时面临着成本上升和咄咄逼人的商业条款。鉴于此,ST决定自2021年1月1日起,提高所有产品线价格。”此外,瑞萨、NXP等半导体厂商也都接连发布涨价函。

ST(意法半导体公司)涨价函 图源/网络

据媒体报道,封装大厂日月光也带头领涨半导体封装报价,明年1月起调涨,涨幅区间在3~5%。此外,张国斌认为,中美贸易摩擦、疫情带来的动荡,使得下游厂商们掀起一股 “囤货”情绪,他预计产能紧张的大环境可能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缓解。

作者/IT时报记者 李玉洋

编辑/挨踢妹

排版/冯诚杰

图片/IT时报 国元证券 Pixabay 网络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我们知道,2020年的疫情导致全球制造工厂的生产能力下降,并且工人尚未恢复工作。随后来到2021,疫情好转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现在市场反d, 汽车 ,手机等多个需要芯片的厂商普遍备货不足,这就是需求大于供给。美国处于供应链上游,他们忙着疫情,没办法供货。 疫情原因,导致芯片生产的上游原材料供应链也面临产能不足,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又无法找到替代方案的话。就会影响下游的所有产业。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各国均采用远程办公、远程上课的方式避免公众接触,这就导致了笔记本、平板电脑需求量的显著提升。 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二季度,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同比暴涨73.49%。2020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为1.883亿台,同比增长18%,其中中国市场平板电脑销售更为火热,根据IDC统计,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约为690万台,同比增长21.7%。 除了笔记本电脑与平板电脑外,与线上办公、线上教学相关的everything均出现销量激增的现象。以美国为例,网络摄像头同比销量暴涨了179%,鼠标销量同比上涨31%,路由器销量上涨29%,键盘销量上涨64%,扩展插槽销量上涨118%,PC耳机销量增长134%,PC显示器销量增长138%。 消费电子品以外,由于疫情使得民众更为依赖线上办公、线上教学、线上会议、直播类应用,导致对应公司服务器流量暴涨,因此也提振了服务器市场,以中国为例,2020年中国服务器市场规模预计同比增长15.6%,其中互联网行业呈现40%以上增长。 而以上种种产品,都是高中端芯片的需求大户,因此,在因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需求萎靡的同时,芯片需求不降反升。 02 不仅买芯片,还要囤芯片 在还没有严重受到美国制裁影响的2019年,华为已经是全球第三大芯片采购方,华为2019年半导体采购支出达到了惊人的208.04亿美元。要知道,国内股王茅台2019年全年营业总收入才888.54亿元,接近3万亿市值的茅台卖酒一年的收入才够华为买半年多的芯片。而由于充分预期到了制裁会愈演愈烈,华为一直在疯狂囤积芯片以应寒冬将至。截至到华为正式被封杀的2020年5月,华为在芯片囤积上投入1800 亿元,采购了足够华为支撑一年的芯片。 华为这种超级芯片大户在囤积芯片,反而导致各大手机厂商由于恐慌芯片制造厂产能不足而跟进,尤其2021年可以说是5G手机换机大年,各大手机厂商都在争夺华为可能丢掉的高端市场。而且目前已明显出现2021年5G手机需求远超预期的迹象,市场原本预期2021年5G手机市场规模约5亿部,而当前仅中国五大厂商2021年5G手机芯片采购量就已超过5亿部。 因此,囤芯片已经成为了一种“战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产业链各环节厂商囤货已经成为了大趋势,囤 3 个月的量是常态,部分厂商的囤货规模已经接近 6 个月的量。 03 汽车 厂商也来凑热闹 除了新能源车目前已经变成了高端芯片集合体外,其实传统燃油车内也放置了大量用来控制 汽车 各项功能的芯片。 在疫情前期,各大车规级芯片厂商过于悲观的预估了全球 汽车 需求因受疫情影响的减少,导致车规级芯片大厂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瑞萨等纷纷向芯片代工厂砍单,台积电曾经警告过 汽车 芯片客户,不要轻易砍单,否则下一个客户补上来了,就不能再释出产能。 结局果然如此,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当 汽车 行业需求复苏后, 汽车 芯片厂商纷纷跪求台积电等芯片制造厂增加订单,但由于各大芯片制造商连现有消费电子品需求都无法满足,根本没有空余产线帮助它们代工生产,这才导致了2020年年末开始的 汽车 芯片荒。 美国伯恩斯坦研究公司预计,2021年全球范围内的 汽车 芯片短缺将造成多达450万辆 汽车 产量的损失,相当于全球 汽车 年产量的近5%。甚至连特斯拉都因为芯片荒不得不在加州工厂停产Model 3半个月。 04 芯片制造,能打的厂商太少 芯片需求这么大,制造厂商们为啥不趁机多生产赚money呢? 因为芯片不像柴米油盐,想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芯片产业链高度分工,不管苹果、高通、英伟达们多NB,自己研发的芯片最终还是需要被制造出来,而有能力制造高端芯片的公司,全球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其中除了台积电与三星真能打,其余只能捡点剩饭吃。而不管是台积电还是三星,都没法快速扩大芯片产线。因为芯片制造需要的每个工序每个环节都得有全球仅有几个公司能生产的高端设备、得有具备超高技能水平的工程师参与生产、得有数十亿美元资金的投入,根本没办法短时间实现产能扩充,而各大芯片制造厂商显然是没法提前预测到芯片需求增加这么大的,毕竟无论是疫情还是华为,都是突发事件,反而是盲目扩张产线如果填不满可能会带来巨额亏损。 因此,各大芯片代工厂,在近几年来,根本没有动力去主动扩充产能,2019年甚至出现产能下滑的情况。05 什么叫供不应求?这就叫供不应求 无论是笔记本、手机、平板、 汽车 、服务器、摄像头等等,所有的芯片需求一起爆发,但是无论几nm的高中低端芯片,最后又都是落在全球几个代工厂仅有的产线上生产,而这几大芯片代工厂,由于没有预期到芯片需求的激增,多少年来都没有怎么投入资金在工厂扩建上,这就是今年芯片缺货现象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咋整?咋也整不了,后果就是一方面是芯片全面涨价,另一方面是芯片供货全面延期,据供应链人士透露,高通的全系列物料交期延长至30周以上,蓝牙音频芯片交付周期已达33周以上。 那为啥国内公司没有人去争取这些订单呢?最NB的中芯国际直接被美国断供搞废了,其他公司不成气候,想赚这个钱,属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我觉得是资本巨头或者是国家在故意为之,不然这种称得上是战略性物资的东西不会这么突然的就缺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1358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