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环半导体是个什么样的公司

天津中环半导体是个什么样的公司,第1张

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是生产半导体分立器件的专业厂家,是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现有员工92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0人。公司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自主创新,掌握了产品的核心技术,不断开发出新产品,自主开发的产品产值率达95%以上。1994年公司通过了ISO9002:1994质量体系认证,2003年又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济效益连续多年在国内同行业中名列前茅。2004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于2004年7月16日创立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主要产品有高压硅堆、硅整流二极管、硅桥式整流器、微波炉用高压硅堆、工业用特种硅堆等。广泛应用于行输出变压器、彩色电视机、显示器、微波炉、空气清新机、空调器、洗衣机、程控交换机、各种电源以及其它电子设备。年生产能力在10亿支以上,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产品行销全国并远销海外21个国家和地区。高压硅堆产销量跃居世界第2位,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7%,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3%。硅整流二极管、硅桥式整流器在国内彩电市场的占有率分别达到20%和50%以上。

企业发展简史

1969年 组建天津市第三半导体器件厂,主要产品是大功率硅整流二极管、可控硅。

1975年 电视机用高压硅堆和硅整流二极管投产。

1977年 硅桥式整流器投产。

1984年 引进玻封高压硅堆生产线。

1985年 引进硅整流二极管生产线。

1986年 玻封高压硅堆通过IECQ产品质量认证,并获得国优金奖。

1989年 组建天津市中环半导体公司。高压硅堆、硅整流二极管通过IECQ产品质量认证,并获得国优金奖。

1991年 引进塑封高压硅堆生产线。

1994年 引进硅桥式整流器生产线。通过ISO9002:1994质量体系认证。认定为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

1996年 高压硅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1998年 荣获天津市名牌产品称号。

1999年 企业改制为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 高压硅堆、硅整流二极管、微波炉用高压硅堆和硅桥式整流器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0亿支。

高压硅堆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2003年 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

2004年 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于7月16日成立。

2005年末 公司搬入新厂区。

“新能源材料(硅片)全球TOP1,新能源组件全球TOP3,半导体材料(硅片)全球TOP5”。

8月17日,站在TCL新动能战略发布会演讲台上,63岁的李东生为中环股份(002129.SZ)定下全球新目标。一个月前,他掌舵的TCL 科技 (000100.SZ)以109.7亿元竞购中环集团100%股权,并将后者核心上市公司之一中环股份收入囊中。这也意味着,TCL 科技 将成为中环股份的第一大股东,后者从国企变身民企。

当天,李东生亮出TCL 科技 的三大引擎: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及材料、新能源及半导体。而中环股份便是其发展新能源及半导体的重要主体。

一手新能源,一手半导体。李东生又将带领中环股份驶向何方?“TCL 科技 的业务与中环股份的业务高度契合、互补协同性比较大。另外,我们看好企业的管理基础、实力,特别是经营管理团队。入股中环后,我们将加大资源的投入,助力中环发展。”李东生向《中国经营报》等媒体如是表示。

对垒“光伏一哥”

中环股份要实现在新能源材料(硅片)称雄的目标,就不得不直面与“光伏一哥”隆基股份(601012.SH)的竞争。

有意思的是,2020年3月疫情期间,李东生和隆基股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还同时出现在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企业发展与并购重组中心举办的洞见讲堂活动上,探讨疫情下全球供应链新变局。彼时TCL 科技 尚未浮出中环集团混改“水面”,面对李东生,李振国还以“东生大哥”相称。如今,话音刚落,两者转身就变成了“对手”。

事实上,中环股份与隆基股份之间的交锋由来已久。

中环股份与隆基股份并称为单晶硅片龙头。不同的是,隆基股份专注于光伏领域,已经建构了从硅片、电池组件到光伏电站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而中环股份在光伏领域的垂直一体化尚不明显,当下其硅片业务突出,并不断加码组件环节。

在光伏硅片方面,中环股份与隆基股份基本占据了全球硅片产能的半壁江山。2019年底,隆基股份单晶硅片产能达到42GW,出货65.48亿片;中环股份单晶硅片合计产能33GW,销售量51.44亿片。近几年,两家企业竞相扩产:隆基股份规划硅片产能2020年底达75 GW,中环股份到2023年整体规划硅片产能达85GW。

2019年以来,中环股份觊觎全球组件地位的野心渐显,其参与竞拍东方环晟(后更名环晟光伏)并最终持股77%。据《能源》杂志报道,作为中环股份控股子公司环晟光伏目前拥有2GW叠瓦组件,到明年下半年产能将达到15GW,并有可能在2023年扩张至20GW。

不过,光伏咨询机构PVinfoLink于8月17日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排名表明,目前中环股份与其他同行企业相比仍存在差距。从排名上看,位居榜首的仍是晶科能源,隆基股份次之,随后是天合光能、晶澳 科技 等企业,其中晶科能源和隆基股份出货量均超7GW。

显然,在光伏领域,目前隆基股份似乎略胜一筹,这在经营业绩上也进一步得到佐证。截至2019年底,隆基股份营收328.97亿元,净利润55.57亿元;同期,中环股份营收168.87亿元,净利润9亿元,其中,新能源板块营收154.39亿元,占营收比重91.43%。而市值方面,中环股份超700亿元,而隆基股份已破2000亿元大关。

不过,在不少人看来,中环股份和隆基股份的不同或差距似乎更多是体制原因。“从我个人38年的国企半导体行业的经历来看,深刻体会到体制机制是发动机。”中环股份总经理沈浩平认为,TCL将赋能未来的中环半导体,助力中环半导体,就是赋体制机制的能。

李东生也表示,“在原有的地方国有体制下,中环股份能够和各种所有制竞争保持一种竞争力,这非常难得。”

尽管与“光伏一哥”存在差距,但在光伏技术等方面,沈浩平却充满自信。2018年沈浩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在光伏领域,2002年以来没有什么重大技术,主要围绕单晶的。所有的重大创新全是我们(中环)创造的,没有一个不是。”

这种紧张态势在2020年下半年光伏涨价潮中也有表现。7月以来,光伏上游价凶猛,隆基股份被指“吃相难看”。而形成较大反差的是,中环股份却公开报价比隆基股份低0.22元/片。这被业界解读为两家企业“暗战”。

半导体“全球追赶”

相比光伏新能源板块,中环股份的半导体业务刚迎来黄金发展期。目前中环股份半导体业务占比低,其2019年半导体硅片(营收10.97亿元)占比仅6.5%。

半导体硅片属于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是最为关键的半导体材料。不过,从全球竞争布局上看,前五家供应商日本信越半导体、日本胜高 科技 、中国台湾环球晶圆、德国Siltronic和韩国SK Siltron,已占据全球半导体硅片市场90%以上份额。中国大陆硅片制造企业中环股份与沪硅产业U(688126CN)较为靠前,但市场占比仅徘徊在2%上下。

摩尔定律驱动下,目前全球主流半导体硅片尺寸已迭代为8英寸和12英寸。而在中国大陆,仅有少数几家企业具备8英寸半导体硅片的生产能力,12英寸半导体硅片主要依靠进口。

2017年以来,全球半导体迎来5G/AI/IoT所驱动的新一轮增长周期和第三次产业转移浪潮,中国半导体硅片市场需求进一步增长。这一年,我国大陆硅片制造商开始打破垄断,并逐渐建立起可商业化的产品。

彼时,中环股份重点推进半导体硅片产品结构的战略升级。2017年12月,中环股份与无锡市政府下属投资平台、硅片制造设备商晶盛机电共同组建中环领先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环领先半导体”),并在无锡建立8英寸、12英寸大硅片项目,共建半导体大硅片产业链。

事实上,受益于芯片国产化浪潮,国内大硅片市场需求规模将进一步增长。2019~2020年,中环股份也进入快速扩张期。

2019年1月,中环股份拟非公开发行股票不超5.57亿股,募资总额不超过50亿元,用于8~12英寸半导体硅片生产线项目、补充流动资金。截至2020年8月12日,中环股份已完成发行认购。

不仅如此,中环股份还有意在大硅片供应链上进行布局。2020年7月,中环股份出资2亿元参股中芯聚源发起的专项股权基金聚源芯星基金,而后者作为战略投资者认购了中芯国际在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的战略配售。

资料显示,目前中环股份半导体8英寸硅片已经量产,并通过大量客户验证,12英寸已经积极送样,正稳步导入量产。按照规划,中环股份的目标为8英寸105万片/月、12英寸62万片/月。

沈浩平公开表示,中环股份希望实现8英寸硅片全球前三,12英寸全球前五的目标。

中环股份的产业战略规划是做全球综合门类最全的半导体材料供应商。沈浩平比喻,“我们要既能给麦当劳提供薯片也能为中国菜提供各式各样的配料。”在他看来,这可能是中环股份走向未来更好的一个捷径,或者风险更小的路径。

这一目标在李东生看来也是现实的。他认为,现阶段要“上坡加油,追赶超越,扩展产业规模竞争力。”同时,TCL 科技 将加大资源投入,助力中环股份发展,总投资超过60亿元,包括建立高端半导体产业园。

1、涨幅透支 TCL科技股价已提前透支了不少涨幅。TCL科技业绩释放是自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其股价却早在2020年二季度便开始启动。自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其股价已大涨了约1.4倍。 如今利好业绩兑现,已在预期之中,市场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刺激了。 部分提前埋伏的资金也可以出货了。TCL科技无实控人,筹码十分分散,十大流通股东名单看退出趋势似乎并不明显,但,户均持股数变化可见端倪。 2020年12月31日,户均持股数量2.92万股,2021年6月30日,户均持股数量降至1.78万股。

2、面板景气周期快到头了。这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资本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晴雨表”的作用就是要体现预期。资本既然在景气周期初期提前埋伏,当然也会在景气周期末期到来提前撤离。 本轮面板景气周期启动至今已有超过一年时间,能持续多久,是个问号。市场普遍已对面板行业在下半年存在止涨预期。能否穿越面板周期是TCL科技绕不开的话题。 7月以来,32”/43”电视面板价格已开始转跌。这是信号。

3、Omdia预计8月全球32”/43”/50”/55”/65”TV面板价格将分别环比变动-2%/-1%/-1%/-1%/0%。即32”/43”/50”/55”TV面板价格将止涨转跌,65”TV面板价格将停止上涨。这是预期。 已有券商研报提示风险,存在后期面板价格调整过大,导致公司业绩不及预期的风险;以及先进显示技术快速商用,LCD面板产能过早淘汰等风险。 TCL科技计划以量平滑周期波动,能如愿吗? 市场现在的态度就跟股价趋势类似。

拓展资料:

第一部分,半导体显示业务,传统业务。 面板业务营业收入408亿元,同比增长93.6%;净利润66.1亿元,同比增长67.5亿元,即业绩扭亏。 今年面板利润丰厚,量价齐涨,这一业务毛利率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分别为10.34%、16.89%和29.15%。逐年增长,上半年大增超12个百分点。

第二部分,半导体光伏及材料业务,新赛道。 2020年TCL科技通过摘牌中环电子布局半导体光伏和材料赛道,如今这一业务已初具规模,贡献了近19个亿的利润。 中环半导体实现营业收入176.4亿元,同比增长104.1%,实现净利润18.9亿元,同比增长160.6%。 两项业务齐头并进,前者营收占比从2020年的60.87%降至今年上半年的54.80%;后者由7.40%升至23.72%。此外,产业金融业务,TCL科技已剥离了广州金服,只剩余一些股权投资等部分。而电子产品分销业务虽营收占比约二成,但利润薄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1610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