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韩在芯片领域的霸权是如何一步步确立的

美日韩在芯片领域的霸权是如何一步步确立的,第1张

2020年8月7日,华为余承东公开表示海思麒麟高端芯片已经“绝版”,中国最强的芯片设计公司,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被锁死了未来。

华为海思推出第一款麒麟(Kirin)芯片是在2009年,虽然当时反响一般,但奏响了麒麟腾飞的乐章,随后每一年都有不小的进步:麒麟925带领Mate7打入高端阵营;麒麟955助力华为P9销量过千万……自己研发的芯片,成为华为手机甩开国内友商的最大武器。

然而到了2020年8月7日,麒麟系列的高端芯片却被迫提前退休,余承东表示麒麟系列中最先进的Kirin 990和Kirin 1000系列,在9月15日之后将无法生产,华为Mate40将成为麒麟高端芯片的绝唱。绝版的原因很简单:受到美国禁令影响,台积电将不再为华为代工。

台积电并非没有抗争。全球高制程工艺一线难求,台积电话语权其实很强,而且几周前刚刚超过英特尔成为世界第一大半导体公司。所以面对美国禁令,台积电也曾斡旋过,但只要美国提起一个公司的名字,就能让台积电高管们吓出冷汗。这个公司就是: 福建晋华。

福建晋华成立于2016年,目标是在存储芯片领域实现突破。福建晋华是IDM一体化工艺,即设计、制造、封装都要做,一旦产品落地,对大陆整个半导体工艺的都会有所带动和提升。晋华一期投资款高达370亿元,还和台湾第二大代工厂台联电进行了技术合作。

研发人员日夜奋战,成立一年多后,晋华就打造出了一座12寸的生产线,并准备投产,不料却迎来了 资本主义的铁拳。

2017年12月,美国镁光 科技 即刻以窃取知识产权为由开始狙击晋华,晋华也不甘示弱,双方在中国福州和美国加州互相起诉。就当局势焦灼之时,早就虎视眈眈的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10月29日发起了闪电战: 将福建晋华列入实体名单,严禁美国企业进行合作。

禁令发出后,和晋华合作的美国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的研发支持人员当天就打包撤离,另外两家美商科磊和泛林也迅速召回了前来合作的工程师。更严重的是,由于设备中含有美国原件,欧洲的阿斯麦、日本东京电子也暂停了对晋华的设备供应。

晋华员工回忆外资撤退场景时,总结说:“这些人根本给我们时间道别。”

福建晋华官网上的生产进度,停留在了2018年试投片日,迟迟没有更新,而产品页则直接显示“页面在建设”中。去年5月10日,英国《金融时报》称,晋华已经开始寻求出租或者出售自己的工厂。仅仅一个回合,担当中国存储突破的种子选手,就被打倒在了起跑线上。

“实体名单”就像是一份死刑通知书,可以瞬间让企业坠入地狱。美国制裁的决心、打击的力度,令同样采用美国核心零部件和核心技术支撑的台积电不寒而栗。同样,本来兴致勃勃要来抢台积电蛋糕的三星没了下文;中芯也含蓄地表示,可能不能为“某些客户”代工。

为什么这些公司不愿意去触碰美国“逆鳞”?半导体领域,美国真的就独霸天下吗?其实并不然。

虽然美国半导体行业产值大约占全世界的47%,体量上处于绝对优势;但韩国、欧洲、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其他“豪强”也各有擅长,与美国的差距并不是无法越过的鸿沟。

比如, 韩国 在产值1500亿美金的存储芯片领域,占据压倒性优势,双强(三星、海力士)占据65%市场;

欧洲 在模拟芯片领域有三驾马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从80年代起就从未跌出全球二十强。

日本 不但有独步天下的图像识别芯片,以信越日立为首的几家公司,更是牢牢扼住了全世界半导体的上游材料。

中国台湾在千亿美元级别的芯片代工领域,更胜美国一筹,台积电和联电占据60%的规模,以日月光为首的封测代工也能抢下50%的市场;

中国大陆依托庞大的下游市场,近年芯片设计领域发展迅速,不但诞生了世界前十的芯片设计巨头华为海思,整体芯片设计规模也位居世界第二。

这些企业从账面实力来看,甚至可以让芯片行业“去美国化”,合力搞出一部没有美国芯片的手机。 但美国515禁令一下,各路豪强却莫敢不从。

一超多强的局面似乎就像“纸老虎”,在美国霸权之下,众半导体商分封而治可能才是目前的“真相”。大家忌惮的,其实是美国手握的两把利剑:芯片设备和设计工具 这两把剑又和日本的材料一起,组成了威力极强的美日半导体霸权三张牌: 设备、工具和材料。

那么,美日手中握的这三把剑究竟可怕在何处?是如何能挟制各路 科技 巨头豪强?了解这些答案,才能了解华为们的突围之路。

一、设备:芯片制造的外置大脑

设备商对于一般行业而言,就是个卖铲子的,交钱拿货基本就完事儿了;但 半导体设备商却不同,不仅提供设备卖铲子,还要全程服务卖脑子,可谓是芯片制造商的外置大脑

芯片制造成本高昂,只有将良品率控制在90%上下,才不会亏本。但要知道,芯片制造,工序一千起步,这就导致,哪怕每一步合格率都有99%,最终良率都会在0.9*0.9的多次累积下,趋近于0。因此,要想不亏本, 每个步骤的合格率就得控制在99.99%乃至99.999%以上。

要达到这个状况,就对设备的复杂度提出了超高要求。 就目前最先进的EUV光刻机来说,单台设备里超过十万个零件、4万个螺栓,以及3000多条线路。仅仅软管加起来,就有两公里长。这么一台庞大的设备,重量足足有180吨,单次发货需要动用40个货柜、20辆卡车以及3架货机才能运完。

而更为重要的是,即使设备买回来,也远不是像电视冰箱一样,放好、插电就能开动这么简单。一般来说,一台高精度光刻机的调试组装,需要一年时间。而零件的组装、参数的设置、模块的调试,甚至螺丝的松紧、外部气温都会影响生产效果。哪怕一里外的一辆地铁经过,都能导致多数设备集体失灵。

这也是所有精密仪器的“通病”。比如,十年前,北京大学12个高精度实验室里价值4亿元的仪器突然失灵,而原因居然是位于地下13.5米深的北京4号线经过了北大东门产生了1Hz~10Hz的震动,为此北大高精度实验室不得不集体搬家。

因此, 半导体制造设备每开动一段时间,就必须联系专门原厂服务人员上门调校。 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阿斯麦曾有一个客户,要更换光器件;由于当时阿斯麦的工程师无法出国,便邀请客户优秀员工到公司学习,用了近2个月,才仅仅掌握了单个零部件更换的技能。

因此,阿斯麦、应用材料等半导体巨头,不只是把设备卖掉就结束了,更是在中国建立了2000人左右的庞大支持团队。其中应用材料的第二大收入就是服务,营收占比超过25%,而且稳定增长,旱涝保收。

而设备厂的可怕之处正在于, 不但通过“一代设备,一代工艺,一代产品”决定了制造厂的工艺制程,更是通过售后服务将制造厂牢牢的拿捏在手中 随着工艺越来越越高精尖,设备商的话语权也正在进一步提升。

设备商的强势,可以从利润上明确的反映出来。过去5年,芯片制造厂的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但上游设备商的净利润率反而大幅提升:泛林利润率从12%提升到22%,应用材料从14%上升到18%。代工厂想要客大欺店,那是根本不存在。

也正因如此,在长达六十年的时间里,美国一直都在以各种手段,来保证自己在设备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

根据2019年全球顶级半导体设备厂商排名,全球前五大半导体设备商占据了全球58%行业营收。 其中,美国独占三席;其余两席,一席是日本的东京电子,另一席荷兰的阿斯麦,恰巧,这两家又都是美国一手扶持起来的。

具体来说,应用材料(AMAT)和泛林(LAM)、科磊(KLA),是根正苗红的美国企业。

其中,泛林在刻蚀机的市场占有率高达50%以上。应用材料则不仅在刻蚀机领域与泛林平分秋色,在离子注入、化学抛光等等细分设备环节也都占据半壁江山,甚至高达70%。科磊则在半导体前道检测设备领域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并在镀膜测量设备的市占率达到了98%。

而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看似是一家荷兰企业,其实有一颗美国心。 早在2000年前后,光刻机市场还停留在DUV(深紫外)光刻阶段,日本尼康才是真正的霸主,但到了EUV(极紫外)阶段,尼康却在美国的一手主导下被淘汰出局。

原因很简单,EUV技术难度登峰造极: 从传统DUV跨越到EUV,意味着光源从193nm剧烈缩短到13.5nm。这需要将20KW的激光,以每秒5万次的频率来轰击20微米的锡滴,将液态锡汽化成为等离子体。这相当于在飓风里以每秒五万次的频率,让乒乓球打中一只苍蝇两次。

当年,全球最先进的EUV研发机构是英特尔与美国能源部带头组建的EUV LLC联盟, 这里有摩托罗拉、AMD、IBM,以及能源部下属三大国家实验室,可谓是集美国科研精华于一身。 可以说,只有进入EUVLLC联盟,才能获得一张EUV的门票。

美国彼时正将日本半导体视为大敌,自然拒绝了日本尼康的入会请求,而阿斯麦则保证55%零部件会从美国供应商处采购,并接受定期审查。这才入了美国的局,从后起之秀变成了“帝花之秀”。

美国不仅对阿斯麦开了门,还送了礼:允许阿斯麦先后收购了美国掩罩技术龙头Silicon Valley Group、美国光刻检测与解决方案玩家Brion、美国紫外光源龙头Cymer等公司。 阿斯麦技术心、研发身,都打上了星条旗烙印。那还不是任凭美国使唤。

而早年的东京电子,只是美国半导体始祖仙童半导体(Fairchild)的设备代理商,后来又与美国Thermco公司合资生产半导体设备,直到1988年才变成日本独资,但东京电子身上也已经流着美国公司的血。

因此,在2019年六月,面对第一轮美国禁令,东京电子就表示:“那些被禁止与应用材料和泛林做生意的中国客户,我们也不会跟他们有业务往来”,义正词严表明了和美系设备商共进退。

至此,美国靠着多年的“时间积累”和超高精密度“工艺技术”,在设备领域形成了牢牢的主动权。而时间和技术,都不是后进者可以一蹴而就的。

二、EDA(设计软件):生态网络效应下的“幌金绳”

如果说设备是针对芯片生产的一把封喉剑,那么 EDA无疑是芯片设计环节的“幌金绳”,虽不致命但可以令“孙悟空”束手束脚、无处施展。

EDA这根“幌金绳”分三段: 首先,它是芯片设计师的“PS软件+素材库”, 可以让芯片设计从几十年前图纸上画线的体力活,变成了软件里“素材排列组合+敲敲代码”的脑力活。而且,现在仅指甲盖大小芯片,也有几十亿个晶体管,这种工程量,离开了EDA简直是天方夜谭。

20年前的英特尔奔腾处理器的线路图一角,目前晶体管密度已经上升超过1000倍

其次,EDA的奥秘,在于其丰富的IP库。 即将经常使用的功能,标准化为可以直接调用的模块,而无需设计公司再重新设计。如果说芯片设计是厨师做菜的话,软件就是厨具,IP就是料包。

而事实上,EDA巨头公司,往往是得益于其IP的独占。比如Cadence(楷登电子)拥有大量模拟电路IP,而其也是模拟及混合信号电路设计的王者;而Synopsys(新思 科技 )的IP库更偏向DC综合、PT时序分析,因而新思在数字芯片领域独占鳌头。

而在全球前三的IP企业中,EDA公司就占了两个,合计市场份额高达24.1%。在Synopsys的历年营收中,IP授权是仅次于EDA授权的第二业务。

EDA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是仿真 ,即帮设计好的芯片查漏补缺。毕竟一次流片(试产)的成本就高达数百万美金,顶得上一个小设计公司大半年的利润。业内广为流传一句话: 设计不仿真,流片两行泪。

加州大学教授有一个统计测算,2011年一片SoC的设计费用大概为4000万美元,而 如果没有EDA,设计费用则会飙升至77亿美元,增加了近200倍。

因此,EDA被誉为半导体里的最高杠杆,虽然全球产值不过一百多亿美元,但却可以影响全球五千多亿集成电路市场、几万亿电子产业的发展。

EDA如此高效好用,那我国自主化状况如何呢?很可惜,比 *** 作系统还尴尬

我国最大的EDA厂商华大九天在全球的份额差不多是1%,而美国三大厂商Synopsys(新思 科技 )、Cadence(楷登电子)以及Mentor Graphics(明导 科技 ,2016年被西门子收购)则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

这也就导致了虽然我国芯片设计位居世界第二,但美国一声令下,芯片设计就会面临“工具危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过,既然软件已经交过钱了, 用旧版本难道不行吗?

很可惜,并不能。

因为这背后有一张EDA商、IP商、代工厂们互相嵌合的生态网。EDA是不断更新的。新的版本对应更新的IP库和PDK文件。而PDK即工艺设计包,则又包含了芯片工艺中的电流、电压、材料、流程等参数,是代工厂生产时的必备数据。 新EDA、新IP、新工艺,互相促进、互为一体。

因此,用旧版的软件就会处处“脱节”:做设计时无法获得最新的设计IP库,找代工厂时又无法和工艺需要最新的EDA、PDK进行匹配。长此以往,技术越来越落后,合作伙伴也越来越少。不过既然EDA不过是0101的代码,从破解小组里找几个高手不就好了吗?

很遗憾,也几乎不可能。

每个EDA软件出厂时都会内嵌一个Flexlm加密软件, 把EDA和安装的设备进行一一锁定 ,包括主机号、设备硬盘、网卡、使用日期等信息。而Flexlm的密钥长度达239位,暴力破解的难度非常大。如果用英特尔高性能的CPU来破解的话,需要4000左右的核年(core-year),也就是说 用40核的CPU,需要100年

当然,也可以采用分布式的方式,继续增加CPU数量减少时间。然而,即使破解成功了,来到了全新的IP库门前时,也会被EDA厂商通过“修改时间、文件大小、确认IP来源”等方式,再次进行验证,然后被拒绝。油然而生一股挖了百年地下隧道、却撞到石头上的酸爽。

破解并不有效,也不敞亮,还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态度相违背。因此,依然还是要靠华大九天等公司自研崛起。那么, 这条出路有多宽呢? 其实单纯写出一套软件,难度并不大。关键还是要有海量丰富的IP、PDK,以及产业上下游的支持配合。单点突破未必有效,需要军团全面突围,而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三、材料:工匠精神最后的堡垒

2019年,日韩闹了矛盾,双方都很刚,但日本断供了韩国几款半导体材料后,没多久韩国三星掌门人李在镕就飞往日本恳请松口了,后来他更是跑到比利时、中国台湾,试图绕道购买或者收点存货过日。

按理说,韩国也是半导体强国,三星在设计、制造领域更是主要玩家,但面对区区几亿美金的材料,却被闹得狼狈不堪。

材料真的有这么难吗?讲真,半导体原始材料是非常丰富的,比如硅片用的就是满地球的沙子。但要实现半导体的“材料自由”,却并不容易,必须打通任督二脉: “纯度”、“配方”

纯度是一个无止境之路。我国已经实现自产的光伏硅片,一般纯度是6-8个9,即99.999999%,但半导体的硅片纯度却是11个9,而且还在不断提高。小数点后多3到5位,就意味着杂质含量相差了1000到10万倍。

这个差距有多大呢? 假设,光伏硅片里包含的杂质,相当于一桶沙子洒在了 *** 场上;那么半导体硅片的要求则是在两个足球场大的面积里,只能容下一粒沙子。

那么, 为什么必须将杂质含量降到这么低呢? 因为原子的大小只有1/10纳米,哪怕仅有几个原子大小的杂质出现在硅片上,也会彻底堵塞一条电路通道,导致芯片局部失灵。如果杂质含量更高的话,甚至会和硅原子混在一起,直接改变硅片的原子排列结构,让硅片的导电效率完全改变。

经过刻蚀后的硅表面和锡颗粒,如同明月在金字塔后升起

要达到如此纯度,需要科学和工艺的完美结合。

一方面,需要大量基础科学仪器来辅助。比如在材料生产过程中,设备自身就会有金属原子渗透影响纯度,因此需要不断改良。而要确认纯度,也是高难度。就像特种气体,就需要专门的仪器来检测10亿分之一(PPB级)的杂质含量水平。实现这个难度,就不仅需要半导体企业,还需要奥林巴斯等光学企业出马助力。

另一方面,从实验室到工厂车间也需要工艺积累。材料制造,不仅对生产设备要求高,就连工厂里的地垫、拖把,也都是高级别特供。而且,生产车间温度、湿度的不同,也会影响材料纯度,就不得不反复尝试后得出标准。

而高纯度只是第一步,复合材料(比如光刻胶)的配置更是难以跨越的鸿沟。如果说 “纯度”是个艺术科学的话,那么“配方”就是玄学科学

其实,无论提纯、还是配置,基本的理论原理、工艺技术都不是难事儿。但如何选材、配比,从而实现极致的效果,却需要高度依赖经验法则,即业内常说的 “know-how”

同样的材料,不同的配比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就像我们用红黄蓝三色去搭配,不同的配比就能得到不同的颜色。而即使用同样的配方、采用同样的工艺, 在不同的湿度、温度甚至光照下,也会有不同,甚至相差很远的效果。

这些影响材料效果的参数,无法通过精密计算获得,只能是实验室、车间里一次次调配、实验、观察、记录、改良。有时候,为了得到10%的效果改良,可能需要花费几年。然而,这提升的10%,虽然抢占的只是几百亿规模的市场,但却影响着万亿半导体行业。

因此, 无论是提纯,还是配方,其实需要的都是超长的耐心待机、极致专注。 这不禁令人会想到日本的寿司之神,一辈子只做寿司,而一个学徒仅拧毛巾就要练五年。虽然在生活中,这种执着看起来有些迂腐可笑,但事实上,材料领域做得最好的,正是日本企业。

据SEMI推测,2019年日本企业在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所占份额达到66%。19种主要材料中,日本有14种市占率超过50%。而在占据产值2/3的四大最核心的材料:硅片、光刻胶、电子特气和掩膜胶等领域,日本有三项都占据了70%的份额。最新一代EUV光刻胶领域,日本的3家企业申请了行业80%以上的专利。

日本在材料产能上占据优势后,又用服务将客户捆绑得死死的

许多半导体材料都有极强的腐蚀性和毒性,曾有一位特种气体的供应商描述,一旦气体泄漏,只需一瓶,就可以把整个厦门市人口消灭。因此,芯片制造商只能把材料的运输、保存、检测等环节,都交给材料的“娘家”材料商。

而另一方面,材料虽小、威力却大。半导体制造中几万美金的材料不达标,就能让耗资数十亿美金生产线的产品大半报废,因此制造商们只会选择经过认证的、长期合作的供应商。新进玩家,几乎没有上桌的机会。

而对于材料公司而言,下游用得越多,得到的反馈就越多,就有更多的案例支持、更多的验证机会来提升工艺、改善配比,从而进一步拉大和追赶者的差距。对于后进者而言,商业处境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一步赶不上、步步都白忙。

日本能取得这个成就,其实离不开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上世纪80年代给日本规划的方向:欧美先进国家不愿再转让技术的条件下,日本人除了将自己固有的“改良改善特质”发扬光大之外,别无出路;各类企业都要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做彻底,把技术做到极致,在本专业内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任何企业。

这种匠人精神,令日本在规模不大的材料领域,顶住美国、成为领主。

四、何处突围

我们在做产业研究的时候,有个强烈的感受, 中国似乎在美国的打压中,陷入一个被无限向上追溯的绝境:

发现芯片被卡脖子后,我们在芯片设计领域有了崛起的华为海思,但随后就发现:还需要代工领域突破;当中芯国际攻坚芯片代工制造时,却又发现:需要设备环节突破;当中微公司、北方华创在逆袭设备、有所收获时,却又发现:设备核心零部件又仰人鼻息;当零部件也有所进展时,又发现:芯片材料还是被卡脖子。

而当我们继续一步步向前溯源、“图穷匕见”时,才发现一切都回到了任正非此前无数次强调的 基础科学

回顾来看,如果没有1703年建立的现代二进制,那么两百年后的机器语言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1874年布劳恩发现物理上的整流效应,那么就没有大半个世纪后晶体管的发明和应用;而等离子物理、气体化学,更是刻蚀机等关键设备的必备基础。

而在美国大学中,有7所位列全球物理学科排名前十,有6所位列全球数学学科排名前十,有5所位列全球材料学科排名前十。 基础科学强大的统治力,成为美国半导体公司汲取力量的源泉。

在强势的基础学科背后,却又是1957年就已经埋下伏笔的美国基础学科支持体系—— 对大学基础学科进行财政支持;通过超级 科技 项目带领应用落地。

当年美苏争霸,苏联的全球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刺激了美国执政者,这也成为美国 科技 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一方面,为了保持“美国领先”,政府开始直接对研究机构发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给大学的基础研究经费从1955年的700万美金,飙升到1968年的2亿美金。在2018年,NSF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更是高达42亿美金。这长达50年的基础研究经费里, 美国联邦政府出了一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NSF每年为数以千计的基础学科研究生提供奖学金,这其中诞生了 42位 诺贝尔奖得主。

另一方面, 美国启动了超级工程来落地研发成果。 1958年,NASA成立,挑战人类 科技 极限的阿波罗登月和航天飞机工程也就此启动。

在研究需要250万个零件的航天飞机过程中(作为对比,光刻机零件大约是10万个,一辆 汽车 只有1万多个零件),大量尖端技术找到用武之地;而这些当时“冷门”的尖端技术,又在条件成熟时,相继转化为杀手级民用品(比如从航天飞机零件中诞生的人造心脏、红外照相机)。

航天飞机的技术外溢,并不是孤例。 医院核磁共振设备中采用的超导磁铁,也正是在美国粒子加速“Tevatron”的研发中应用诞生。美国的超级 科技 工程,成为基础学科成果的试验田、练兵场和民用转化泉。

事实上,通过基础研究掌握源头 科技 ,随后一步步外溢建立产业霸权,这条路径并不只是美国的专利,也应该是各个产业强国的选择,更是面对美国打压时一条真正可行的道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避免无穷尽的“国产替代向上突破”的陷阱,实现和“基础研究向下溢出”的大会师。

事实上,我们面临的困难、打压,日本也经历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美国对日本半导体产业发起突袭:政治封杀、商业打压、关税压迫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培养了“新小弟”韩国来挤压日本半导体产业。没几年,日本就从全球第一半导体强国宝座上跌落了。日本半导体引以为傲的三大楷模,松下、东芝、富士通的半导体部门先后被出售。

面对美国的压制,日本选择 进军高精尖材料,用时间换空间、用匠心换信心。

1989年,韩国发力补贴存储芯片,而日本通产省制定了投资160亿日元的“硅类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基本计划”,重点补贴信越化学为首的有机硅企业。

1995年,韩国发动第二轮存储价格战前夕,而日本东京应化(TOK)则实现了 KrF光刻胶商业化,打破了美国IBM长达10余年的垄断,并在随后第五年,其产品工艺成为行业标准,全球领先。

2005年,三星坐上存储芯片老大的位置,而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以710亿日元收购了美国杜邦公司的光掩膜业务,成为光罩龙头。

在韩国全力扩张产能,和其他半导体下游厂搏杀的日子里,日本一步步走到了材料霸主的宝座前。从看似掌握着无解优势的美国人手里,硬生生抢下了一把霸权剑。

但日本的成功仅仅是因为换了一个上游战场吗?显然不是。在过去30年,三大自然科学领域, 日本共计收获了16个诺贝尔奖,其中有6个都属于是化学领域 ,而这些才是日本崛起的坚实地基。

我国的基础研究怎么样呢?2018年,我国基础研究费用,在全年总研发支出中仅占5%,而这还是10年来占比最高的一年。而同期美国基础研究占比则是17%,日本是12%。 在国内各个学校论坛上,劝师弟师妹们从基础学科转向金融计算机等应用学科的帖子,层出不穷。

所以有人笑称,陆家嘴学集成电路的,比张江还多。

今年7月份,更是爆出了中科院某所90多人集体离职的迷思。诚然,每个人都有择业的自由,但需要警示的,是大家做出选择的理由。基础学科研究的长周期、弱转化、低收入,令研究员们在日益上涨的房价、动则数百亿利润造假套现面前,相形见绌。

任正非曾经感叹道:国家发展工业,过去的方针是砸钱,但钱砸下去不起作用。我们国家修桥、修路、修房子……已经习惯了只要砸钱就行。但是芯片砸钱不行,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64年前,苏联率先发射的一颗卫星让美国惊醒。美国人一边加码“短期对抗”,一边酝酿“长期创新”,从而开启了多个领域的突破、领先;而今,一张张禁令也让我们惊醒,我国不少产业只是表面上的大,急需要的是骨子里的强。

这些危机之痛,总是令人后悔不已。过去几十年,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一次次提醒着我们, 要实现基础技术能力的创新和突破,才能赢取下一个时代。

修改了2018年的个别用词,现在虽然国际环境大变,没太多时间修改,先这样了。。。

我是韩国半导体博士,回国985高校教师,个人认为,说半导体几年内干掉韩国纯粹是给自己人希望而已,当然也要看怎么说。下面我简单的分析几点,详细的内容只有上我的课才会说^_^:

半导体产业做的好,最重要的是防震的实验室、高端设备、人才。韩国历史上没有自然灾害,也没地震,自称“上帝是韩国的”,国内难以找到这种地方;就算找到了,高端设备国外对中国禁运,中国能自己研发的话,那国产发动机早比国外牛了;国外的半导体人才都是学生亲自上手做实验,国内因为设备少且质量差,学生还多,所以干脆都是聘的工程师,硕士博士生很难亲自动手,设计的芯片很多都是纸上谈兵,也就搞个理论,真用的话没法用。还有个问题,韩国各大半导体公司基本免费给高校的学生代工,政府按照代工量给他们降税,这样,学生们设计的很复杂的芯片,不想自己动手的(有时一个工序自己做要10个月,最后可能还发现设计失误了),可以拿到与设计高度吻合的便宜芯片(2013年,0.18um工艺,5000元人民币左右),当然,这个政府支持在日本、中国台湾、欧洲都有,但大陆没有。

半导体产业如果真要大力发展,国家要做好既费钱又没成效的阶段,有好的团队且运气好的话,这个阶段大概十年,也就是找到了国外做的并不很好而且自己还有很巧妙可用的idea才行,半导体行业,在产品领域,一种产品基本只有一个公司是挣钱的,剩下的是怀着希望投钱干,但是,十年的过程中,领导2个任期都过了,这个工作没给他产生任何政绩,领导会大力支持么?

个人认为有一个解释方法是可以说马上超过韩国的,那就是中国台湾。韩国半导体卧薪尝胆20多年,终于在2000年后干死了日本,原因是日本地震厉害,实验室的造价是韩国的四倍(韩国的实验室价钱基本与所有设备之和持平),所以日本芯片成本高,被韩国的价格战干死了,临死前,日本首席经济大臣跟韩国进行了谈判,希望保留不到10分之一的半导体芯片公司,让韩国给个生路,因为他们希望技术能够延续下去。韩国答应了,结果日本随手就卖给了台湾,让台湾去报仇,正好赶上在2012年12月,韩国半导体领域发生了一件事,在济州岛开了个半导体全国会议(我也去了,我其实每年都去),这次会议成了一个里程碑,因为这次会上半导体相关的公司、高校、研究所聚在一起讨论了一个问题“10nm以下半导体工艺还继续研究不?”,主要是因为这个尺度量子效应渐渐明显,经典物理基础上的仿真计算都不能保证芯片可靠性了,需要从头研发的内容太多,造价太高,讨论结果是不干了。结果2015年,台积电10nm芯片一出,打了韩国棒子一个响亮的耳光,弯道超车了。当然,这只是工艺部分,在拓扑结构,存储,IC等设计领域,棒子依旧坚挺。

总的来说,希望不能丢,差距还是客观对待。很多科研大佬肯定要这么说,不然国家对这个绝望了的话,怎么给科研经费?反过来讲,科研经费不足,就更不可能追上了,最后芯片成为棒子的暴利产品。所以这些大佬这么说,也是为了国家发展不得已,我们还是要理解、谅解、支持。

因为美韩两国在"保护费"问题上没谈妥,美国方面决定从4月1日起给驻韩美军基地的4000多名韩籍工人放个无薪假。长期以来,韩国对美国都是百依百顺,但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后,双方在驻韩美军费用问题上争议不断。对于美国而言,让韩国政府听话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此前屡试不爽的"撤军大法",只要韩国不妥协,美国就考虑撤出驻军。而这一次,美国政府又另辟蹊径,拿美军基地的韩国工人当"人质",逼迫韩国在军费问题上妥协。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度,韩国政府只能忍气吞声,先是向这4000多名"被放假"工人的家属道歉,然后继续与美国磋商军费问题。韩国政府可以说是把驻韩美军当亲爹对待,又是为美军修建新的军事基地,又是配合美军将总部迁出首尔,结果鞍前马后换来的不是美国的感恩戴德,而是得寸进尺,多次狮子大开口,向韩国索要天价"保护费"。对于美国的无理要求,韩国政府也只能默默忍受。为什么韩国如此憋屈?因为韩国离不开美国,对美国是又恨又爱。

1.韩国对美国的恨

韩国对美国的恨,主要来自驻韩美军:一是驻韩美军为非作歹让韩国人无比愤怒,二是美国的天价"保护费"让韩国政府叫苦不迭。

(1)驻韩美军的由来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战败投降,美苏两国在朝鲜问题上达成协议,决定以"三八线"为界分别派兵进驻。1945 年 9 月 8 日,美陆军第 24 军所属 7.2 万名官兵在仁川和釜山登陆,正式进入朝鲜半岛南部。受降任务结束后,苏联军队于 1948 年 12 月从朝鲜北部撤出,而美国军队则依依不舍,拖到 1949 年 6 月才撤出,但还留下 1 个 500 人左右的军事顾问团,这就是驻韩美军的雏形。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以"联合国军"的名义重返朝鲜半岛。1950 年 7 月 1 日,美国陆军第 24 师所属的 1 个营首先进驻韩国,随后美国陆军第 8 集团军所属部队大批进入韩国,最多时有 32.5 万名美军在朝鲜战场作战。南北停战后,美军开始分批撤军,但是韩国人不乐意了,朝鲜战争的结果让韩国民众意识到,只有美军的存在才能让韩国人有安全感。1953 年 10 月,美韩两国在华盛顿签署了无限期有效的《大韩民国与美利坚合众国相互防卫条约》,该条约让驻韩美军合法化。

(2)驻韩美军为非作歹

根据《大韩民国与美利坚合众国相互防卫条约》规定,美韩两国之中,任何一方的政治独立和安全无论在何时受到外部武装攻击的威胁,双方都要共同协商应对,简单点说就是"有难同当"。该条约刚签署的时候,美韩两国确实秉承着互帮互助的原则,但是时间一长,美国人开始膨胀了,觉得自己是韩国的"守护者",因为有美军的存在,才有了韩国的和平盛世,所以美国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原本双方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后来逐渐地变成了大哥和小弟的关系,所以美韩两国的政治地位发生了变化。

受美韩关系的不平衡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韩两国签订"韩美行政协议",该协议规定韩国政府虽然具有要求美军犯人出庭和实施调查的权力,但必须有美国代表同时出席,如果美国代表不在调查书上签字,韩国的审查和判决将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在法律的包庇下,驻韩美军开始胡作非为,强奸、杀人、抢劫、贩毒无恶不作,多次引发韩国民众游行抗议,而美国只需要将犯罪士兵遣返回国,就能让其逃避法律的制裁,因此也助长了美军的犯罪气焰,但苦得是韩国老百姓。

驻韩美军士兵涉嫌强奸18岁韩国女孩被逮捕

(3)天价"保护费"让韩国政府叫苦不迭

在军费问题上,美韩两国其实一直没有争议,因为此前双方签署了"驻军费用各承担一半"的协议。但刚好协议到期的时候,美国政府是由特朗普在主持大局。特朗普是个彻头彻尾的商人,秉承着"美国优先"的原则,特朗普对自己的盟友下手了,韩国就是其中一个。2018 年 6 月 29 日,驻韩美军司令部搬迁至京畿道平泽市的新总部大楼,结束了美军在首尔市中心龙山基地长达 73 年的驻扎,这也是美国海外陆军基地中面积最大、军事设施条件最好的。韩国政府为美军新基地建设共投入 107 亿美元,占总费用的92%,可以说整个美军基地都是韩国政府出钱修建的,而且韩国政府还帮助美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搬家"。

京畿道平泽市驻韩美军新基地

但是对于韩国政府所表现出来的诚意,特朗普没有丝毫感激,反而是"翻脸不认人"。2018年12月31日,"驻韩美军费用各承担一半"的协议到期,特朗普要求韩国承担驻韩美军所有费用,还以撤军为威胁。因为担心特朗普真的撤军,所以韩国政府只能委曲求全,2019年,韩国在美军费用上的支出达到了9.15亿美元。但是这些军费还是满足不了特朗普的胃口,2019年11月,美国政府要求韩国分担的军费增加5倍,达到47亿美元。面对美国再一次的狮子大开口,韩国不乐意了,9.15亿美元已经是很大的财政压力,现在美国张口就是47亿,让韩国经济更加不堪重负。

根据韩国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韩国GDP同比增长1.7%、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2.1%、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2%。总体上来说,韩国在2019年各个季度的GDP增长率都在低位徘徊,创下了十年来的最低纪录。进入2020年以来,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韩国经济已经趋于停滞,如果韩国经济继续恶化,可能会面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候的窘境,那一次韩国经济直接崩盘了,所以韩国政府这一次始终不肯妥协,因此也有了这一次的美军基地4000多名韩国员工被放假事件。

2019年11月30日,韩国首尔举行“2019全国民众大会”,反对美方上涨“保护费”。

既然美国如此咄咄逼人,韩国为何还要忍气吞声呢?因为韩国离不开美国。

2.韩国对美国的爱

韩国对美国的爱,来源于对美国的依赖,因为有美国,韩国的经济得以发展、国际地位得以提高、还能在东亚的地缘政治中开辟一方"净土"。

(1)找回丢失千年的自信

两千年前的韩国,只是一个蜷缩在朝鲜半岛末端的小国,庞大的中国屹立在它的前方,中原王朝想要对朝鲜下手,就如同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因此在漫长的历史中,朝鲜一直恭恭敬敬的将珠宝和美女送往中原。对外可以破财消灾,但是对内却束手无策,朝鲜半岛就是一块"d丸之地",但是盘踞着很多小国家,这些国家各自为政,除了打仗还是打仗,所以国家羸弱不堪。外有大国虎视眈眈,内有战火动荡不安,朝鲜半岛民众陷入无尽的恐惧之中,历经千年,除了恐惧,还多了自卑。

近代以来,西方思想传入韩国,民族意识开始苏醒,然而日本却率先崛起,吞并了韩国。好不容易日本战败投降,韩国人开始幻想建立一个梦寐以求的民主自由国家,结果随之而来的却是5年的战火。朝鲜战争彻底粉碎了韩国人仅存的一丝希望,面对战争下的废墟和满目疮痍,韩国人的自卑更加"无处安放",全国陷入阴霾之中。但是美国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让韩国民众开始恢复信心。

首先,美国向韩国增派驻军,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在韩国部署了陆军 7 个师、海军陆战队 1 个师以及其他部队,总兵力超过 32 万,让韩国民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其次,在美国的帮助下,韩国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在1961年朴正熙上台之后,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江汉奇迹",此后数十年,韩国外向型经济飞速发展,国民教育和工业化突飞猛进。韩国从一片废墟变成世界第11大经济体,并且造就了三星、LG和现代等世界知名跨国集团。经济发展起来了,老百姓富起来了,自卑感被抛之脑后,随之而来的是千年前失去的自信,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美国。

(2)邻国的威胁

韩国拥有5000万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曾经还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但是韩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存在感比较小,因为它的周边都是中国、俄罗斯、日本这些国际影响力很大的国家。就拿昔日同门朝鲜相比,韩国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毕竟朝鲜还能用核试验来找存在感。韩国在东亚局势上,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也没有哪个国家会关心韩国的感受,因为韩国始终都是看美国的脸色行事。离开了美国,韩国什么也不是,别的国家清楚这一点,韩国人自己也非常清楚。如果没有了美国的庇护,韩国很可能陷入"四面受敌"的困境。

朝鲜

首先,韩国面临来自朝鲜的威胁,没有了美国的震慑,朝鲜可以放心大胆地在半岛搞事情,包括核试验,这时候最怕的就是德国,如果朝鲜成功研制核武器,那么未来半岛的话语权就完全被朝鲜独占。韩国既没有能力对朝鲜进行经济制裁,又不敢对朝鲜进行军事施压,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朝鲜经济发展就摆在这里,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但是韩国不一样,如果真的爆发军事冲突,韩国的经济、外交都会受影响。

日本

其次是来自日本的威胁,如果没有了美国的调停,日韩两国的贸易冲突必然加剧,尤其韩国的半导体行业,日本早已虎视眈眈,而半导体行业恰好是韩国的核心产业。2019年日韩两国打过一次贸易战,从表面上看,韩国和日本的贸易冲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日本新日铁住金公司向4名二战时被征用的韩国劳工进行赔偿的问题,另一个是《韩日慰安妇问题协议》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半导体行业"反击战",因为日本决心要夺回半导体市场。

1990年,日本占半导体市场行业的半壁江山,份额高达49%,但是目前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找不到日本的踪影。当今世界,半导体主要是美韩的天下,中国在奋起直追,《日本经济新闻》在2019年2月发文反思日本为什么在半导体世界落后,并称2018年半导体全球市场高达4779亿美元,日本必须重回半导体的优秀行列。日本不敢打美国的主意,但是可以对韩国下手,所以日本禁止向韩国出口半导体原材料,这一棍子直接集中了韩国经济的要害。半导体行业对韩国经济简直是关乎性命,韩国半导体占韩国出口比重的20.8%,占GDP比重的6.7%,因此韩国在此次贸易战中大败。日本还是看在美国的面子上给韩国留了一天活路,如果说没有了美国的庇护,日本肯定会"再起杀心",彻底夺回半导体市场。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日本也得混口饭吃,混不上就只能靠抢了,而韩国就是那个最容易被抢的。

没有了美国的庇护,韩国会受到来自朝鲜方面的核威胁以及来自日本方面的经济威胁,而无论是哪种威胁都足以让大韩民国伤筋动骨,所以韩国离不开美国。

3.美国眼中的韩国

虽然都说日韩两国跟着美国混,但是两国在美国眼中的地位截然不同,韩国是被美国当做保卫日本的前沿阵地和战场,朝鲜战争时期是,现在也是,日本才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核心集中所在。韩国与朝鲜相邻,不远处又是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所以韩国存在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一旦东亚局势失控,韩国将被美国视为预设战场,也就是被当作炮灰。韩国能有选择吗?不能,对于美国而言,韩国并非不可或缺,但是对于韩国而言,美国必不可少,韩国在美国亚太战略中,只是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效果。

结语:韩国对美国真心相待,却没有得到同等的回报,甚至还沦为被美国宰割的"羔羊",但是韩国别无选择,只能默默承受,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心有不甘甚至心生恨意,也无法让韩国有勇气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这段时间文在寅肯定是睡不好觉了,一边要求美国稍做让步,一边让安抚国内人心,不过最终的结果还是向美国妥协。爱恨交织,又爱又恨,或许这就是韩国的宿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1856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