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昆的主要成就

黄昆的主要成就,第1张

40年代首次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 X光漫散射的理论(被誉为黄散射),证明了无辐射跃迁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理论的等价性,澄清了这方面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他和学生详细分析了Ⅲ-Ⅴ族化合物的量子阱和超晶格的空穴带的电子状态,发展了一种适用于超晶格结构的简单有效的计算方法,从而对量子阱和超晶格结构中空穴子带的性质、价带杂化和外加电场等对量子阱和超晶格中激子吸收的影响做了理论计算。他和学生系统研究了超晶格中的长波光学振动模式,指出流行的连续介电模型的结果是不对的,基于他在1951年提出的偶极振子晶格模型,他们提出了一个能描述迄今了解的实验事实的理论模型,得到了在一维和二维的量子系统中纵向光学振动和横向光学振动的类体模的正确描述。他们的这项工作对理解半导体超晶格的光学性质、光散射效应、电子和格波的相互作用起到了重要作用。黄昆与朱邦芬提出的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被称为“黄—朱模型”。

黄昆受到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M.Born)的赏识,被邀合著《晶格动力学》一书。这本专著至今仍是固体物理学领域的权威著作,从1975年至2001年3月,该书的英文版被引用5254次,俄文版被引用376次,平均每年200多次。

除了撰写《晶格动力学》,这段时间黄昆还连续完成了两项开拓性的学术贡献。一项是提出著名的“黄方程”和“声子极化激元”概念,另一项是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里斯(A.Rhys,中文名李爱扶)共同提出的“黄-里斯理论”。他与妻子在1950年合写的这篇论文,至今仍是在这个领域工作的科学家们必引的经典文献。前不久检索发现,从1975年以来,这篇文章被他人在SCI刊物引用734次,其中1994年以后被引用240次,平均每年20多次。 1956年暑期,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吉林大学五校,在北京大学联合开办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黄昆任主任、谢希德为副主任。在黄昆、谢希德领导下,五校师生团结协作,先后开设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实验、半导体材料、晶体管电路、半导体器件等全面的半导体专业课程,并于1957年和1958年培养出200多名首批半导体专业毕业生。这些学生成为中国新兴半导体事业的第一批骨干,对中国从无到建立和发展半导体科学技术工业体系起了重要作用。随后,全国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半导体专业,还建立了研究所和生产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车间,使中国半导体学科和半导体技术独立自主地发展起来。 学生:秦国刚院士。 甘子钊、秦国刚、夏建白等好几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昆把自己的一生科学研究经历归结为:一是要学习知识,二是要创造知识。对做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来讲,归根结底在于创造知识。而学习知识与创造知识,黄昆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观察别人的经验教训,归纳出两句名言:

(1)“学习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而是要服从于应用,要与自己驾驭知识的能力相匹配。”

(2)“对于创造知识,就是要在科研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做出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此,要做到三个‘善于’,即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尤其是要提出在科学上有意义的问题;要善于提出模型或方法去解决问题,因为只提出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所提问题就失去实际意义;还要善于作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结论。”这两句名言确实是黄昆的经验之谈,我们应当作座右铭而牢记。 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射线漫散射的理论,被称为“黄散射”,黄昆受到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M.Born)的赏识,被邀合著《晶格动力学》一书。这本专著至今仍是固体物理学领域的权威著作,与里斯共同提出了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同期佩卡尔发表了相平行的理论,被国际上称为“黄-佩卡尔理论”或“黄-里斯理论”;提出了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当时提出的方程,被称为“黄方程”;研究半导体量子阱超晶格物理。建立超晶格光学振动的理论,发表了后来被国际物理学界称为“黄-朱模型”的理论,多本国外的研究生教材详细介绍了这个理论。

能获得最高科技奖的人都是在科技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自2000年设立最高科技奖以来,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学家获得这个奖项。

2000年获得最高科技奖的优秀科学家有吴文俊和袁隆平。

吴文俊是我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他由于对拓扑学与数学机械化的贡献,获得首届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

吴文俊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打破了原先的局限性,在线路铺设方面有了新的验证公式,为人民提供了便利。

袁隆平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名科学家,在语文课本上,我们就了解到他的事迹,他因为杂交水稻获得首届最高科技奖。

2001年获得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有王选和黄昆。

王选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这一系统解决了现代汉字印刷的问题。王选字库的设计使得现代汉字的输入成为可能。我们今天能够用计算机打出汉字,有王选的一份功劳。

黄昆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是中国固体物理学、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之一。

黄昆对半导体的研究使得我国在这方面跨出一大步。黄昆对物理的热爱让人敬佩,如此热爱物理学的一个人能够在他擅长的方面做出成就,是必然的。

2002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的是金怡濂。

他对中国巨型计算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超级计算机的总设计师,金怡濂使得我国在这方面实现零的突破,到如今我国超级计算机能用如此大的发展,都是走金怡濂铺下的路。

2003年获得的是刘东升和王永志。

刘东升是著名的地质学家,被誉为"黄土之父"。刘东升在地质方面的研究,使得我国在全球化环境研究方面迈出一大步。我国地大物博,地质也是复杂多样,能在地质方面做出贡献也是不易。

王永志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他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好,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背后,是他扛起了大梁。王永志作为总设计师,考虑周到,使得我国航天载人工程得到如此突飞猛进,在世界舞台有一席之地。

2004年没有人获得。

2005年获得的是叶笃正和吴孟超。

叶笃正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伟大抱负,把我国气象研究领域做到极致。另外,他还提出了天气预报系统,让百姓生活更加便利。

吴孟超,医者仁心。他是肝胆外科的奠基者。身为一名医者,他专心于医学方面的研究,从他得手中重燃了无数人的生命,他在医学方面做出的贡献令人无限敬佩。

2006年获得的是李振声。

李振声,被誉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而他开创了小麦的远缘杂交。小麦杂交本就不易,远缘杂交更是困难重重,而李振声做到了。

2007年获得的是闵恩泽和吴征镒。

闵恩泽,被誉为我国"催化剂之父",在炼油方面催化剂的研究,大大提高了炼油的效率。石油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资源,而炼油是开创资源的通道,闵恩泽使得这条通道更加便利。

吴征镒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他与草木相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对于草木的研究是一件不易的事,毕竟中国草木如此之多,但吴征镒却毫不觉得厌倦,全身心投入到其中,以此为乐,这正是科学家的精神。

2008年获得的是王忠诚和徐光宪。

王忠诚在脑血管造影领域做出了贡献。人脑是一个复杂的地方,很多疾病都发生在脑血管,脑血管造影技术使得很多的这方面的病症都可以诊断出来,这一研究可谓是让更多了有了治愈的希望。

徐光宪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重稀土的分离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成本高 *** 作复杂,而徐光宪提出的串级萃取分离技术使得重稀土的分离更加渐变,这项技术的提出,让我国成为一个稀土大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2221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