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系统的优点

it系统的优点,第1张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最初的简单计算到初级办公,到现在的大型应用系统,计算机应用越来越来越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依存度越来越高。而基础网络系统(网络设备、线路、服务器、桌面电脑等)则是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运行保障,就好比是高速公路,路通则信息通,因而基础网络系统的运行情况对现代企业各项活动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应对基础网络的运维,各企业应用多种管理手段、技术手段对IT运维进行提升,比如划分职能科室(组)、职能人员(网络管理员、网络安全员、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现场管理等岗位)是管理手段,应用ITSM(IT服务流程管理)、桌面安全管理、网管、活动目录服务等系统是技术手段。其中有的职能重复,有的系统交叉,本文以的笔者所在企业IT运维现状为背景,探讨IT运维的发展模式,旨在优化大型企业IT运维模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1 IT运维现状分析

不同企业IT运维方式大不相同。由于不同地域,不同行业计算机应用发展水平不同,造成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大不相同,比如银行系统,由于计算机普及应用较早,地域分布较广,计算机应用及运维发展较快;而某些大型企业,由于管理者偏重主营产品,忽视在IT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上的投入,因而IT运维服务处于较低水平。

同一个企业IT运维方式也存在差别。同一企业,如果规模较大,二级单位较多,由于管理方式差别,运维模式也有较大不同。比如有些企业维护人员多,有些少,有些企业采用传统方式运维,有些企业则重视应用先进的管理系统等,这些原因造成同一企业内部的差别。

2 理顺思路,建立合适的IT运维架构

IT运维的目的

IT运维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提供一个稳定高效的基础网络平台,为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第二个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使客户端与计算机相关的故障能快速地得到解决;第三个是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快速处理基础网络的故障。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所以企业在基础网络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在管理上不断创新。

分析企业目前各个应用系统

基础网络是为应用服务的,所以我们可以分出哪些系统是属于基础网络的,哪些系统是属于企业应用类的,比如某大型企业的信息系统中,ERP、MES、LIMS等系统是属于应用服务类系统,直接面对终端用户,而网管系统、桌面安全、ITSM、数据存储备份等则是属于基础网络类的,其中ITSM是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接口的,其它则是作为IT基础管理系统。对于应用服务类的系统我们要分析其可能故障,并理清解决的流程;对于基础网络类的系统,我们则要将其置于流程之中,理清如何协作才能更好地为用户层的应用系统服务。

建立合适的IT运维架构

传统的运维框架很简单,基本是负责人制,碰到运维方面的问题时由负责人分配工作,这样的方式初期运作简单高效,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传统作业方式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分配工作难、耗费人力多、处理问题能力要求高、工作量大等,所以企业迫切需要新的IT运维模式。

某大型国有企业,对基础IT运维相当重视,近几年相继在各分公司推广部署桌面安全系统、防病毒系统、网管系统等,各分公司也针对企业实际情况上做了一些很好的系统,比如某大型企业应用的ITSM系统、上网行为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之间有些重复,但各有侧重,那么如何使各系统有机结合,建立一个合适的IT运维框架则是必要的。笔者从某大型企业IT运维现状出发,提出一种IT运维架构,仅供讨论,如图1所示。

图1中ITSM为用户服务接口,内控则是管理接口,用户端的问题进入ITSM系统后,按问题分类或业务分工进入相应的基础网络系统或应用系统处理,各系统也需要分别建立相应的运维架构,比如防病毒系统可以建立。

图1 IT运维架构

如图2所示的运维架构。经各系统处理完后反馈给用户并进行归档,内控则对整个运维过程进行规范化控制。

图2 防病毒体系的三级运维架构

3 优化结构,建立合适的运维流程

分析IT运维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IT运维所需处理的故障种类很多,硬件故障还是软件故障、内部网故障还是外部网故障、系统问题还是病毒问题、用户端问题还是服务器端问题,网络设备问题还是应用系统问题等,列出工作中已遇到过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的问题,通过分析,然后再来建立我们的流程,是建立合理流程的依据。

结合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运维流程。IT部门一般按专业划分科室,比如网络、系统、应用开发、工业控制等,这种划分是以水平层面来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基本都是这种方式,而新的基础IT运维系统要求以专业及技术水平来进行竖直层面的分工,比如ITSM要求一线处理现场基础问题,二线处理复杂问题,经理处理全局问题及疑难问题,从而对不同层次提出了不同的技术要求,因此企业需要在水平与竖直两个层面上找到一个平衡点,来建立合适的管理模式。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经过结构优化后,建立各个系统的运维流程,图1的运维架构显示,各个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因此相应的流程必定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

4 防患于未然,注重日常管理工作

建立各系统的管理办法、推广预知维修思维。正如象设备维修由最初的事后维修发展到预知维修模式一样,IT运维模式同样要注重预知维修,即是在问题出现之前,根据一些监测系统(比如网管系统)、日志记录系统等发现异常现象,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现代企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某大型企业的MES、ERP、IC卡等系统,要求7 X 24 h工作,任何一次小小的故障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减少信息系统故障率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预知维修,具体到工作中就是要建立各个系统的管理办法,其中要包括异常监测和应急处理等内容,一些关键系统必须有日报,周报或月报。ITSM系统中的常见故障和经验汇总功能即是预知维修思维应用在现代管理上的体现。

建立完善的文档资料。网络系统里的资料再详细,也有出故障甚至丢失的可能,维护良好的文档对于IT运维很有帮助。资料整理除了要求全面,清晰外,还需要满足两个原则,一个是动态更新,过时的资料会误导对事情的了解及判断;第二个是让一个新人能看明白,完全不了解情况的新人(具备专业知识)通过资料能了解现状,则说明这是一份高质量的资料。比如,企业网络连接的文档资料,好的文档的关键不是把每个连接到各个图形的工作站(假设保持最新信息)都进行归档,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网络互联(拓扑、交换机和路由器)、服务器、网关和防火墙上。路由器和交换机没有必要用图形(类似设备的图形)表示,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如五边形、圆、方块和矩形)表示即可。例如,总使用一个八边形表示一个核心层交换机、用五边形表示汇聚层交换机、用正方形表示接入层交换机。

5 分清责任,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

不同的岗位工作方式不同,比如有的现场维护,有的远程处理;不同的技术水平要求不同的待遇,比如ITSM系统中一线技术人员与事件经理责任不同,待遇应该不同,因此企业应当推出相应的奖罚、晋升制度,以激励员工进步。本文着重于运维模式,对此不作进一步探讨。

6 结语

企业为优化生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采用多种基础网络维护系统和生产应用系统,达到上述目的的同时,也对IT运维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运维模式要求一个清晰的运维架构和合理的工作流程, 同时更要注重日常管理工作和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但企业在适应新的系统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员工心态难适应、组织结构难协调、奖罚制度难改变等,这对很多企业是一个挑战。

在IT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保证项目以业务需求为目标; 在系统交付时,进行充分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在运行阶段,保持对系统的监控,这是进行IT系统质量管理的关键。 IT系统作为银行业务的有力支撑,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家银行纷纷通过改善IT系统来节约实施和维护成本,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增加收入。但是,随着IT系统的建设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如何保证IT系统的质量,使其真正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业务需要,逐渐成为各家银行重点考虑解决的问题。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和IT投资预算的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开始着手IT系统和软件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建设,制订出从业务需求到开发、测试、部署以及产品和系统上线以后的实时监控等一揽子规划,并且开始着手购买各种软件和工具进行实施。但是对于大多数银行,每年的IT预算有限,如何保证IT系统的质量面临不小困难。笔者结合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趋势,根据自身在银行方面质量管理和控制项目支持的经验,提出一个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建设的建议,以供广大银行的决策者及相关人员参考。

测试工具的选择

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对于IT系统的功能性要求和性能性要求都比较高。对于银行IT系统,功能上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客户交易必须正确记录,决不允许错记、漏记,如果发生错误,对于客户是经济损失,对于银行来说则是信用的损失。性能上为了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在各种渠道上都需要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交易,如果客户存取一笔款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那么客户对于银行的抱怨是无法想象的,很有可能使这位客户转而投入其他银行的怀抱。从技术上说,对于功能和性能方面的质量都必须通过测试来进行验证,这是保证IT系统在功能和性能方面能够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在功能和性能方面的投资可以优先考虑两个方面: 测试管理工具和性能测试工具。

软件测试目前作为软件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并且大家也普遍承认,这是一个需要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因为其中涉及到测试需求的选择、测试案例的设计、测试执行的管理以及缺陷跟踪的流程等多个方面和环节,如果还停留在依靠手工处理、电话或者邮件通知、人工收集数据、使用Office软件来进行统计的阶段,那么工作量相对来说是很大的,而且不能及时反映整个测试阶段的进程和情况,因此在准备进行测试时,选择一个业界承认的优秀的测试管理工具是很有必要的。

选择一个好的测试管理的意义在于:

● 能快速学习测试管理工具中附加的先进经验和最佳实践;

● 能有效地进行测试资产的集中管理和控制;

● 能理顺并完善适合本企业内部的测试管理流程,并且映射到测试管理工具中;

● 能促进各个团队进行有效沟通和分工协助;

● 能方便地进行各种数据统计和图表处理,有利于了解项目测试的情况。

在选择测试管理工具时,决策者和相关人员可以根据以上要求来考量测试管理工具是否适合和满足本企业的要求,同时要考量测试管理工具的平台性,即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而同时要具有开放性、可扩展性等平台特性,这样才能很好地融入到企业IT建设架构中,真正地成为企业IT建设的基础。

功能和性能测试方面的投资当然是以性能测试为主。原因一方面在于,IT系统的性能问题不易发现,在测试期间只有少量用户使用,往往不会暴露出存在的性能瓶颈,只有上线了以后,千百个分行支行网点的用户使用、并发量大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而使用性能测试工具可以模拟这种大批量的用户并发使用。另一方面,性能测试要衡量的指标有很多,依靠工具更加易于进行统计和分析,帮助测试人员发现和定位性能问题。

选择性能测试工具要考量的指标一般有:

● 是否易于创建测试脚本。如通过录制就可以完成,不需要或者需要很少的手工编制;

● 是否能够精确地模拟现实中系统上线后的运行情况;

● 是否能够在压力加载的同时,收集被测系统的资源消耗情况,并且这些数据是真实准确的;

● 是否提供了强大的分析模块和报告生成能力;

● 是否能够和测试管理工具很好地集成。

性能测试工具的价格往往很昂贵,在购买时可以考虑先购买部分功能和模块,然后再分阶段逐步完善。

在自动化功能测试方面,尤其要注意不要盲目地购买,然后仓促地、大范围地在系统功能测试中使用。因为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的优点在于通过可重用的脚本和模块,简化脚本创建和维护的工作,同时通过重放,在回归测试中将测试人员从重复性的单调 *** 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更加专注于缺陷修复和功能变更后的模块测试。由于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目前大多是通过录制生成脚本,如果以单独一次测试来和人工相比,往往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使用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能够提高投资回报率的关键在于,通过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测试生命力相对持久的系统。例如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系统等,通过不断积累和完善该系统的功能测试脚本,可简化该系统变化相对不大的模块的功能测试。

在选择功能测试工具时,需要考虑的最主要指标是工具的简单易用性,因为就实际经验来说,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往往由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如果 *** 作简单,脚本可维护性好,结果报告清晰明了,那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体上,第一阶段可以考虑优先购买和实施测试管理工具和自动化性能测试工具,同时可以考虑选择一到两个相对修改不会很大的系统来使用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录制功能脚本,进行自动化功能测试前期的积累。

逐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如果前一阶段我们的目的是选择测试管理工具和测试工具,同时选择固定的人员,组建相对独立的测试队伍,实现知识共享和经验积累,那么第二阶段我们的目标就是基于本企业内部的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控制和管理测试工作,加强功能和性能测试方面的自动化程度,将测试工作和测试团队纳入到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同时可以考虑在本阶段将设计、开发和测试集成起来协同工作。

这一阶段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测试管理工具的开放性和集成性,一方面通过它实现与设计、开发、部署等过程良好集成,例如将设计需求快速转变为测试需求,通过测试管理工具管理 单元测试 等;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工具提供的功能或者二次开发,建立关键性能指标,从测试管理工具中提取数据,展现测试项目和测试工作的全面视图,例如缺陷的趋势图(每天新增加的缺陷和处理完毕的缺陷)、测试案例计划和执行分析图、测试项目总体进度图等,这样就能通过完善系统质量的衡量指标,逐步建立起质量的评估体系来。

在功能和性能测试方面,由于经过第一个阶段自动化功能测试的积累,已经具有很强的脚本编制和功能组件划分能力,因此可以逐步建立起自动化功能测试的框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首先,可以大大简化后期脚本的维护和自动化功能测试的运行; 其次,可以利用框架,快速构建新的系统的自动化功能测试; 再次,可以充分利用业务人员对于业务的熟悉,让他们加入到自动化功能测试过程中来,便于他们使用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 最后,具有一个良好的框架,将来可以快速建立基于业务流程和数据驱动的测试方法,推动回归测试和冒烟测试。

性能测试在这个阶段可以继续深入,一方面通过工具进行针对应用开发代码的性能诊断,协助开发人员发现和定位代码方法级别的性能瓶颈,另一方面要收集各种测试的结果数据,建立起性能和硬件配置的估算模型,充分保证在硬件投资上的最合理支出,提高投资回报率。

该阶段还需要加强的是设计、开发和部署时通过建模工具、配置工具、变更管理工具、运维监控工具、帮助开发人、测试人员和运维人员协同工作,高效率地完成应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关键环节的管理。由于中小型银行系统主要以外包为主,这里就不做细致的阐述了。

该阶段要注意的是,由于开发以外包为主,所以更需要加大测试方面的投入。因为完善的设计理念、先进的开发技术和方法论、良好的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并不能绝对保证开发出具有优秀功能和性能的应用系统,更何况系统的参数配置对运行的性能影响同样巨大,因此功能和性能是否能够满足业务的需要,最终还是要通过测试来检验。这就好像一个人,虽然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生长氛围,并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一样,是否有能力能够胜任工作,还是需要通过考试等测评方法来衡量他的综合素质才可以下结论。

促使IT系统和业务目标的统一

银行业IT系统的根本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为银行业务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为银行IT系统本身并不会为银行带来经济收入,收入是依靠其支撑的业务运营来实现的,因此IT系统从设计的那天起,就决定了其要为业务运行服务,要帮助达成业务目标。

但是实际应用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人员过于理想化、开发管理不善等各种问题和各种变化,往往导致最终完成的系统与业务目标具有一定的偏离,这种偏离有时候是很大的,甚至可以称作鸿沟,而IT系统质量管理发展阶段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机制,消除这种鸿沟,使IT系统真正能够满足业务目标的需求。

要消除这种鸿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需求和项目管理。这里的需求指的是业务需求,通过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保证应用开发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测试都以业务需求为目标,使项目最大化地满足业务需求,实现业务价值。

● 质量保证。通过测试保证应用系统在功能上满足业务需求。

● 性能验证。通过测试验证应用系统在性能上是否满足业务需求。

● 服务水平管理。应用系统上线后,通过实时监控等手段保证应用系统能够满足服务水平协议,使最终用户能够通过应用系统实现业务 *** 作,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

● 变更生命周期管理。在应用系统整个生命周期中,能够使需求变更被控制在管理范围内,并且能够按照需求的这种变更快速地组织开发、测试和上线后的监控,使这种变更还是依照业务需求进行。

可以看出,需求和项目管理、变更生命周期管理两方面都需要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助,只有建立起全面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才能很好地实现,而质量保证和性能验证就是前阶段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只有通过测试,才能从功能上和性能上保证应用系统满足业务需求。

这里面要强调一下服务水平管理,虽然目前银行运维部门大多已经具有一系列的工具和手段,可以监控Unix服务器、数据库、网络等底层应用基础架构运行的状况,但是银行是以业务为主导的,最终这些软硬件的运行是要保证业务功能的实现,因此银行监控观念和侧重点应该有一定的转变,即最关键的应该是监控业务功能是否能够正确实现,业务流程是否能够正常流转。举例来说,网上银行系统被不小心修改了登录页面,导致页面出错,这时候传统的监控工具看到的情况是Unix *** 作系统正常、数据库正常、网络正常,但是客户却不能使用网银系统,如果使用了基于业务流程的监控工具,就可以监控到这种错误,并且报警,同时可以帮助运维人员定位到是应用级别出现了错误,从而帮助快速解决这个问题。

选择这类监控工具一方面是要考虑能够有效地模拟真实的用户 *** 作,另一方面是能够将业务流程和底层应用基础架构映射,将业务流程的失效定位到应用基础架构问题。

至此本文介绍了银行IT系统质量管理建设各阶段要考虑的方面,如果我们把银行应用系统比做一个人,那么各阶段的建设可以形象地总结如下:

● 测试先行。就像人定期的健康体检一样,以检查是否有潜在的疾病。

● 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从饮食习惯、作息起居、日常锻炼等方面来提高人的机体的整体免疫力。

● IT管控,消除IT与业务需求的鸿沟。真正明白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更要从精神、心态等方面来全面调节生理和心理,使自己具有一个乐观、积极的人生。

(作者单位:美科利公司技术顾问)

低压配电接地系统分为IT系统、TT系统、TN系统三种形式,而这三种接地方式非常容易混淆。今天就来说说这三种系统的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希望能对广大的电气人有所帮助。

一、定义

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低压配电系统有三种接地形式,即IT系统、TT系统、TN系统。

(1)、第一个字母表示电源端与地的关系

T-电源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

I-电源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或通过高阻抗接地。

(2)、第二个字母表示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地的关系

T-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此接地点在电气上独立于电源端的接地点。

N-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电源端接地点有直接电气连接。

二、分别对IT系统、TT系统、TN系统进行全面剖析

1、IT系统

IT系统就是电源中性点不接地,用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的系统。IT系统可以有中性线,但IEC强烈建议不设置中性线。因为如果设置中性线,在IT系统中N线任何一点发生接地故障,该系统将不再是IT系统。

图1 IT系统接线图

IT系统特点:

IT系统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时,仅为非故障相对地的电容电流,其值很小,外露导电部分对地电压不超过50V,不需要立即切断故障回路,保证供电的连续性;-发生接地故障时,对地电压升高173倍;-220V负载需配降压变压器,或由系统外电源专供;-安装绝缘监察器。使用场所:供电连续性要求较高,如应急电源、医院手术室等。

IT 方式供电系统在供电距离不是很长时,供电的可靠性高、安全性好。一般用于不允许停电的场所,或者是要求严格地连续供电的地方,例如电力炼钢、大医院的手术室、地下矿井等处。地下矿井内供电条件比较差,电缆易受潮。

运用 IT 方式供电系统,即使电源中性点不接地,一旦设备漏电,单相对地漏电流仍小,不会破坏电源电压的平衡,所以比电源中性点接地的系统还安全。但是,如果用在供电距离很长的情况下,供电线路对大地的分布电容就不能忽视了。

在负载发生短路故障或漏电使设备外壳带电时,漏电电流经大地形成架路,保护设备不一定动作,这是危险的。只有在供电距离不太长时才比较安全。这种供电方式在工地上很少见。

2、TT系统

TT系统就是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用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也直接接地的系统。通常将电源中性点的接地叫做工作接地,而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的接地叫做保护接地。

TT系统中,这两个接地必须是相互独立的。设备接地可以是每一设备都有各自独立的接地装置,也可以若干设备共用一个接地装置。

TT系统接线图

TT系统的主要优点是:

(1)、能抑制高压线与低压线搭连或配变高低压绕组间绝缘击穿时,低压电网出现的过电压。

(2)、对低压电网的雷击过电压有一定的泄漏能力。

(3)、与低压电器外壳不接地相比,在电器发生碰壳事故时,可降低外壳的对地电压,因而可减轻人身触电危害程度。

(4)、由于单相接地时接地电流比较大,可使保护装置(漏电保护器)可靠动作,及时切除故障。

TT系统的主要缺点是:

(1)、低、高压线路雷击时,配变可能发生正、逆变换过电压。

(2)、低压电器外壳接地的保护效果不及IT系统。

(3)、当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带电(相线碰壳或设备绝缘损坏而漏电)时,由于有接地保护,可以大大减少触电的危险性。但是,低压断路器(自动开关)不一定能跳闸,造成漏电设备的外壳对地电压高于安全电压,属于危险电压。

(4)、当漏电电流比较小时,即使有熔断器也不一定能熔断,所以还需要漏电保护器作保护,因此TT系统难以推广。

(5)、TT系统接地装置耗用钢材多,而且难以回收、费工时、费料。

TT系统的应用:

TT系统由于接地装置就在设备附近,因此PE线断线的几率小,且容易被发现。

TT系统设备在正常运行时外壳不带电,故障时外壳高电位不会沿PE线传递至全系统。因此,TT系统适用于对电压敏感的数据处理设备及精密电子设备进行供电,在存在爆炸与火灾隐患等危险性场所应用有优势。

TT系统能大幅降低漏电设备上的故障电压,但一般不能降低到安全范围内。因此,采用TT系统必须装设漏电保护装置或过电流保护装置,并优先采用前者。

TT系统主要用于低压用户,即用于未装备配电变压器,从外面引进低压电源的小型用户。

3、TN系统

TN系统即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与电源中性点直接电气连接的系统。

在TN系统中,所有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均接到保护线上,并与电源的接地点相连,这个接地点通常是配电系统的中性点。

TN系统的电力系统有一点直接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导体与该点连接。

TN系统通常是一个中性点接地的三相电网系统。其特点是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与系统接地点相连,当发生碰壳短路时,短路电流即经金属导线构成闭合回路。形成金属性单相短路,从而产生足够大的短路电流,使保护装置能可靠动作,将故障切除。

如果将工作零线N重复接地,碰壳短路时,一部分电流就可能分流于重复接地点,会使保护装置不能可靠动作或拒动,使故障扩大化。

在TN系统中,也就是三相五线制中,因N线与PE线是分开敷设,并且是相互绝缘的,同时与用电设备外壳相连接的是PE线而不是N线。因此我们所关心的最主要的是PE线的电位,而不是N线的电位,所以在中重复接地不是对N线的重复接地。如果将PE线和N线共同接地,由于PE线与N线在重复接地处相接,重复接地点与配电变压器工作接地点之间的接线已无PE线和N线的区别,原由N线承担的中性线电流变为由N线和PE线共同承担,并有部分电流通过重复接地点分流。由于这样可以认为重复接地点前侧已不存在PE线,只有由原PE线及N线并联共同组成的PEN线,原TN-S系统所具有的优点将丧失,所以不能将PE线和N线共同接地。

以上就是关于大企业应该如何高效管理自己的IT系统全部的内容,包括:大企业应该如何高效管理自己的IT系统、银行IT系统的质量控制_银行IT系统、it系统的优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langs/88056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