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第三次搏击|中联

中联:第三次搏击|中联,第1张

(一)行业市场概况

1.软件行业总体发展情况

软件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2008 年至 2015 年间,中国软件行业市场总量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软件行业业务收入从 2008 年的 7,57288 亿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42,84792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2809%。 2009 年软件行业收入为 9,51303 亿元,同比增长 2562%。

2010年、 2011 年和 2012 年软件行业收入分别为 13,36402 亿元、 18,46793 亿元和25,02234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4048%、 3819%和 3549%,为软件行业的高速增长期。 2013 年至 2015 年,软件行业收入为 30,58747 亿元、 37,02642 亿元和42,84792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2224%、 2105%和 1572%。

福建省的软件行业发展较好, 2015 年软件业务收入为 1,82717 亿元, 2008年至 2015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3608%。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软件产业呈现出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融合化新趋势。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转向软件主导,软件在信息产业中的贡献不断增加。《中国制造 2025》、《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等国策的深入推进和落实,将会对产业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软件产业的需求将更加强劲,尤其是对 *** 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大数据软件产生更高、更广泛的需求。“互联网+”所形成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数据传输、获取、存储、信息安全的巨大需求都建立在强大的基础信息平台之上,拥有强大的基础信息平台,“互联网+”的能量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1)智慧应急解决方案的市场需求情况

1)应急平台的发展状况

最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一些潜伏灾害的增加,另外由于环境的污染也会带来一些难以预料及估计的危害,这给人民的和谐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灾难,同时也使城市发展的速度变得缓慢。为了有效地预防、预测该地区可能会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并最及时、最全面和最稳妥地解决问题,从而减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组织均开始建设部门和区域的应急平台。应急平台由应急管理软件、应急指挥场所与装备、基础支撑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应急平台是一个针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综合应急管理系统,是以公共安全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应急平台作为整个应急体系的中枢, 是高度智能化的指挥系统, 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①公共安全信息的“汇集点”,能在大量突发事件中快速有效地整合、分析、提取城市危险源和突发事件现场的信息;②应对突发事件的“智能库”,提供不同条件下突发事件的科学动态预测与危险性分析,判断预警级别并快速发布预警;③应急指挥决策的“控制台”,进行预案优化、决策调度和救援处置。

我国应急平台体系以国家级应急平台为顶层,以省级、市(地)级、县(区)级应急平台,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应急平台为节点,实现对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主要功能,满足国家和本地区、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2007 年 8 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第 69号),我国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有了专门的法律保障。此后,我国逐渐建立健全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完善了突发事件事后应急处理措施,并且国务院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目前,国家层面的应急管理体系及相关配套的设施和设备已逐步构建完成,但部门和区域的应急管理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编制的“‘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应急体系顶层设计研究、加强应急管理体制研究、 加强应急管理法治化研究、 加强应急管理法治实施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规划,拟在“十三五”期间将应急平台节点拓展至县级系统,建立必要的移动应急指挥平台,以实现对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统一协调指挥,实现公共安全应急数据及时准确、信息资源共享、指挥决策高效。

2)智慧应急解决方案的需求分析

在自然灾害面前,由于中国缺乏迅速有效的应急处理,所遭受的损失远高于发达国家。从 2007 年至 2016 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方面, 2008 年为近几年的最高值,直接经济损失达 11,7524 亿元; 2007年为最低值,直接经济损失为 2,363 亿元; 2010 年和 2013 年的直接经济失较高,分别为 5,3399 亿元和 5,8084 亿元。在受灾人次方面,我国每年的受灾人次虽然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但受灾人次在 2015 年仍然有 19 亿,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国近几年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完善,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近几年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严重程度有所降低、次数有所减少。 2016 年 7 月发生特大洪水,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比前几年同期多 1 倍以上。因此,从较长的一段时间来看,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上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各级政府对灾害应急仍然有很大的需求。

2007 年至 2016 年我国自然灾害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除了自然灾害领域外,社会安全、公共卫生、非自然类事故等引起的突发事件也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能否有效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走向良性轨道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对于希望改变依赖于自然资源的粗放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的地区,建立健全完备的应急体制和机制,是实现经济转型,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需要。然而相对于国家层面的应急系统,目前我国省市级的应急系统以及部门的应急系统建设都还比较滞后。

智慧应急解决方案是涵盖应急指挥场所系统、 基础支撑系统与综合应用系统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性应急指挥解决方案,针对自然灾害、社会安全、公共卫生、非自然类事故等能够及时有效地预警、预防、检测、防护和应急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事故和灾害,防灾减灾,保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避免国家、企业和家庭财产损失。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信息化的应急联动响应系统、物联网化的应急事态监测系统、事故后果智能预测与模拟系统和应急响应专家系统等。因此, 省市级与部门的应急平台需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向智慧化和智能化演进和升级,同时在网格化城市运营模式的驱动下,灾害和事故的应急任务将逐渐下放到社区和网格单元, 这些发展需求为“智慧应急”的行业推广和区域扩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2014 年 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 2020 年,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和应急服务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随着应急体制的逐渐完善,中国应急信息化投资比重不断加大,中国应急市场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分五个阶段:

1、语言的使用

2、文字的出现和使用

3、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

4、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5、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简介: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特征:

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编者按: “两联、两天”曾经是中国最知名、最强势的系统集成公司。然而,在披荆斩棘27年之后,如今屹立不倒的只剩下“两联”―联想和中联。10月14日,在被李嘉诚领导的和记黄埔“私有”7年之后,中联集团突然宣布与全球第二大IT分销商、财富500强排名第144位的巨无霸企业安富利集团结成联盟―这是中联集团第三次重大的资本变革。转型成功又引入国际化的IT战略投资者,这无疑将为中联集团带来新的活力。

10月14日,曾经以“两联、两天”著称、已有27年历史的老牌金融IT系统集成和服务商中联集团,在被李嘉诚所领导的和记黄埔“私有”7年之后,宣布与全球第二大IT分销商安富利集团结冠军档案

成立日期:1982年

公司定位: 中国领先的金融IT服务商

上市时间:1995年香港上市

营收规模: 35亿元

员工数量:700人

优势领域: 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

发展目标: 中国金融IT服务领域领导者

盟―这是中联集团第三次重大的资本变革。前两次分别是1995年香港上市,2002年获得和黄集团和新加坡发展银行334亿元的策略投资。

每一次资本层面的变化都或多或少给中联的发展带来了影响,但中联集团始终屹立在科技信息化的前沿,特别是此次引入新的国际化的IT战略投资者,无疑为中联集团带来了更加强有力的新生力量。

资本 再次惊变

在这桩交易中,中联集团只是一个配角,还是一次颇为主动的出击

安富利亚太区总裁邓建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是否完全收购和黄剩余股份,公司目前正在考虑之中。”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安富利完全拥有中联集团几乎没有悬念―当天发布会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作为股权转让方的和黄集团,并没有派代表出席―这可以看做是和黄完全退出中联的一个征兆。

最近一段时间,记者对中联集团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但是安富利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闪电”入主中联,还是让我颇感突然。但和黄集团转卖中联,倒是情理之中的事。记者查阅了和黄集团披露的2008年财务信息,和黄集团收入约3959亿元,而中联集团收入约35亿元,仅占和黄集团整体营收的1/1000―由此可见,中联在和黄集团属于相当边缘的业务,而且与和黄旗下的3G电讯业务几经整合都未成功,卖掉就成必然了。

这似乎是一桩双方都极其满意的交易:和黄卖掉了非核心业务,获得了不错的投资收益; 而对于之前在中国只做IT产品分销的安富利来说,通过中联的集成和服务,可以深入到金融、政府等行业,提供高附加值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这是它和像神州数码这样的对手竞争和抗衡必备的条件。

“安富利对中联的策略投资,不一定是针对神州数码的。在中国,有很多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公司,我们非常尊重这些竞争对手。” 邓建邦表示,“但是,中国市场肯定是我们业务拓展的重点,我们希望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而中联呢在这桩交易中,中联集团只是一个配角,还是一次颇为主动的出击中联国际董事、总经理苏星岸向记者透露了此次交易的内幕―苏星岸是促成和黄与安富利股权转让的重要推手,也为中联的前途做了一次自主的选择。据记者调查,中联集团选择安富利,并非偶然,两者之间早有渊源。2007年4月,中联集团将其东南亚地区从事分销业务的Azure科技公司以大约9000万美元的价格全部转让给了安富利集团,其直接推动者就是苏星岸。而且,据苏星岸介绍,安富利集团亚太区总裁邓建邦、亚太区副总裁郑德忠和苏星岸都曾供职于IBM,是交情深厚的“老朋友”。

“和黄有钱,但是它不能在技术上给中联支持和帮助。安富利不但有资金,而且懂这个行业,使得我们的战略方向更加清晰。”中联集团中国区运营副总裁奎建生向记者打了一个比喻,“这就好比是一个卖咖啡的店加盟了星巴克。”

2008年,中联集团业务收入中55%来自软件和服务,可以说中联转型取得初步成功。接下来如何发展,中联集团面临重大的选择。在此关头,中联再次选择了安富利。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邓建邦表示:“安富利将帮助中联集团铸就中国金融IT服务领导者的地位。”而苏星岸也表示:“安富利的策略投资将重新激发中联的活力。”

转型 重获新生

中联转型的5年,被称为“卧薪尝胆”的5年。在这5年中,中联经历了一次洗礼。

“中联在这5年中经历了一次洗礼。无论是管理意识、经营意识,还是 *** 作层面都进行了一次升级换代。” 奎建生对中联5年转型之路充满感慨,“过去我们可能追求的是‘量’,现在追求的是‘质’; 过去我们可能求‘大’,现在我们就是求‘强’。一个27年历史的企业,相比一个人而言就是暮年,但是我们因为成功转型而重获新生。”

中联的转型之路是从2002年~2003年开始的,当时中联集团经历着其发展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2003年,中联集团引入了和记黄埔和新加坡发展银行的策略性投资,宣布向“亚太区顶尖的IT服务供应商”转型,在中国市场,中联的目标则是成为“银行业IT服务领导厂商”。

而真正让中联集团实现转型的是苏星岸。苏星岸曾经带领香港科联系统公司由传统的系统集成商转型为以方案和服务为主的IT服务商,并成为内地和香港市场的佼佼者―这也是和黄集团力邀苏星岸执掌中联集团转型大业的原因。

2007年,中联集团做出了“壮士断腕”之举,将占据半壁江山的分销业务(旗下Azure科技公司)全部出售。时任中联董事总经理一职的苏星岸表示,“Azure科技主要从事第三方系统和方案的分销,在可预见的将来,和中联集团的战略转型难以一致,对这一业务的剥离将使得中联更加集中精力和资源执行新的经营战略,也就是在大中华区向高增长和高价值的应用解决方案商转型。”

中联的转型其实是中国行业解决方案商的一个缩影。比如,神州数码的发展路径就与中联集团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首先是成立时间相近。1987年,神州数码(当时隶属联想集团)就开始步入系统集成领域,而中联创立于1982年; 其次是两家公司都是以系统集成商概念在香港上市,中联是1995年,神州数码是2001年; 另外,两家公司几乎同时宣布向服务转型。2002年,神州数码提出了“IT服务中国”的 口号 ,宣布进军IT服务市场。2003年中联宣布向“亚太区顶尖的IT服务供应商”转型。

更为巧合的是,两家公司都在2008年实现了成功转型。奎建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5年来,我们的业务比重发生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服务和软件占据核心,这对于提升我们整体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都是不得了的贡献。” 而神州数码IT服务业务也自2008年6月起,开始实现持续盈利,标志其转型取得了“战略性成功”。

中联转型的5年,被称为“卧薪尝胆”的5年。在和黄集团资金的支持下,中联致力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迄今为止,中联已拥有5个软件开发中心,并已开发出50多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银行和金融业务和管理解决方案。在中联银行业务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还拓展了中联集团财务管理、中联税务管理以及中联住房公积金管理等金融衍生产品业务解决方案。

从2008年开始,中联的市场表现可圈可点。据介绍,仅2008年上半年,中联集团就成功地在大中华区取得了超过两亿元的项目合约。2009年,中联集团也频频拿到大单,最近就有超过一亿元的合同额,其中包括广西农信项目、吉林农信项目和兰州银行等项目。

悬疑 搏击未来

中联集团开始重拾信心,萌发出前所未有的“回归领导者地位”的欲望。

记者注意到,在安富利发布的新闻通稿中特别提到,“中联集团将作为安富利旗下公司继续其业务运作,其管理层和中联集团品牌保持不变。”安富利的用心很明显,就是尽可能地消除因为资本层面的动荡可能给中联集团业务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于资本运作后,市场中大多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这些是否也会影响到中联的管理团队; 安富利集团下一步是否会将其相关业务与中联集团做整合诸多悬疑待解。

“我们希望能尽快回到业界领导者的位子上去。”谈到中联的未来,苏星岸踌躇满志。2000年前后,中联集团抓住了银行省级大集中的发展机遇,一跃成为当时中国市场最大的系统集成商。时至今日,在丢掉“冠军”头衔9年之后,在完成转型之后,在获得安富利的战略投资之后,中联集团开始重拾信心,萌发出前所未有的“回归领导者地位”的欲望。

而逆势增长的金融IT市场也的确给中联等金融IT服务商带来了机会。首先是国家4万亿元投资,都是通过银行进行资金流动运转的,巨大的资金量给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带来了升级改造、网络的扩容,甚至于整个系统更新换代的机会; 其次是城市商行的跨区域经验和农信的重组改制,都会给金融IT服务商带来很大的机遇; 第三是发展村镇银行的机遇。银监会表示,目前我们的村镇银行只有97家,在3年之内发展到2000家,就是每个县有一家,未来这个方面的市场也非常巨大。

但是,与9年前相比,中联在金融IT行业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竞争形势。根据2008年IDC的报告,中联在国内银行IT解决方案商中营收总额排名第五,前面4位分别是东南融通、宇信易诚、神州数码、高伟达。而且从总体规模上看,排在前3位的公司的营收规模都在8亿元以上,中联与他们的差距不小。对此,奎建生解释说:“我们的收入看起来是不高,因为中联不做大量的硬件集成项目来充营业额,收入来源主要是产品和服务,我们在自主品牌产品销售额上是排名第一的。”

在银行IT服务领域,可以说个个都是大块头,中联都需要小心应对。近年来,随着宇信易诚、东南融通的上市,这两家公司在银行渠道类、管理类解决方案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在银行核心业务系统领域,特别是机会最大的城市商行和农信社的核心业务系统领域,中联面临的强敌是神州数码和高伟达; 而在企业资金管理方面,软通动力、九恒星等公司都已经虎踞龙盘,中联集团真的压力不小。

据记者了解,中联集团60%以上的营收来自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核心业务系统。与国有四大行相比,这个客户群对价格是比较敏感的,所以中联不得不应对价格竞争。奎建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在某些定单上,中联的确面临着价格竞争的压力。 “有些企业采用杀价的方式赢得定单,这完全是杀鸡取卵的方法,使得这个行业价格混乱,最后大家都没有饭吃,或者都拿不到定单。”

中联对单纯的价格竞争并不认同。奎建生说:“我还是愿意用买车这个例子来说明:如果客户的钱足够的话,他一定不会买夏利,而会买奔驰和宝马。我们的核心业务系统,起码是这个行业里面的劳斯莱斯。”中联希望更多地在咨询和服务方面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积累了20几年的经验,可以帮助客户去做前瞻性的规划,然后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中联的IT咨询管理服务是非常有优势的,这也逐渐成为中联的业务亮点。”

其实,中联集团归属安富利集团旗下带来的最具想像力的拓展空间是国际化市场,这也许是中联另辟蹊径取得成功的一个绝佳途径。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安富利亚太区总裁邓建邦明确表示,“凭借安富利的战略投资,中联集团将加速打造中国一流的金融应用与服务品牌,并拓展亚洲及国际市场。”

在中联集团未来展望中,也明确提到,“通过安富利的国际化渠道,将拓展中联的解决方案和产品的客户销售渠道; 通过安富利的国际化渠道,将拓展和加强与更广泛合作伙伴的合作和营销渠道。”

设想一下,如果中联国际化之路能成功,毫无疑问将成就中联在中国金融IT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合适的规模最重要

企业的生存要有价值,传统的分销和集成,其实就是“搬箱子”,这个价值是最低的。而且,因为分销业务需要巨大的资金量,如何保证现金流的健康运转是极其关键的,也是风险最大的。

中联集团很早就下决心转向产品和服务,就是为了化解我们业务的风险。现在我们有非常健康的现金流,还可以在金融IT行业立足,还可以获得不错的生存空间,就在于我们果断地进行了转型。

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转型都是极其艰难的磨练,常常面临痛苦的抉择。中联2007年的营收是12亿元,但是卖掉分销业务后,业务规模缩小了一半。如果公司信奉“规模制胜”的话,是很难下定如此重大的决心的。

对中联而言,我们认为“合适的规模”最重要。如果继续做分销和集成业务,的确可以把营业额做得很高,报表显得很好看。但是利润很低,效率很低。这不是我们中联现在所追求的目标。

2005年-2009年,中国IT市场将保持158%的年均增长率。从市场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计算机硬件产品的份额将持续下降,而软件和IT服务的份额将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至2009年,软件在IT市场中的份额将达到139%,IT服务的份额达到227%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包含IT行业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分析中国IT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内需是拉动中国IT行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那么未来能够持续拉动中国IT行业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呢中国IT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又将怎样

中国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 需求持续增长

中国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带动中国IT行业发展的直接动力。近年来,包括银行、电信、能源在内的中国重点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从今后的发展来看,这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逐步转向新的业务系统建设和现有应用系统的升级与优化,这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中国IT市场的增长。与此同时,包括教育、制造、物流、建筑、卫生、农业在内的传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正在蓬勃兴起,电子政务正在逐步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以应急联动系统、智能社区建设为重点的城市信息化建设也逐渐步入正轨,这将是今后一定时期内拉动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尽管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环境的逐步改善,以及中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变,这些企业在业务领域、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及其管理理念等方面,企业将日益关注IT应用系统的运营效率及其与自身业务的融合,这将会带动企业信息化需求的持续变化和增长。同时,从中小企业来看,尽管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但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注重自身的发展并意识到信息化对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这将会成为今后一个阶段内,拉动整个IT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良好的宏观环境是中国IT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近年来,良好的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为中国IT市场的稳定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后,这仍将是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从经济发展看,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3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95%。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中国国民经济结构在继续改善,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工业经济增长40%乣50%,其中高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2005年,中国将会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经济发展仍会处于快速增长的区间。这将为中国IT市场的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从政策层面来看,近年来,中国IT市场的快速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政府良好的政策环境的促进。从2000年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发布,到2002年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的实施,以及党的“十六大”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对于促进中国IT市场的发展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后,随着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逐步落实,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将会带动信息化建设新一轮的快速增长。

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以及政府相关经济发展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中国IT市场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IT市场远未饱和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中国IT市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商用和非商用市场均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中国国内PC保有量已达到4000多万台,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PC普及率达到30%以上;在商用市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渐普及,应用水平逐步提高。但总体来看,与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IT市场还远未饱和,尤其是在信息化应用普及方面,中国企业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的不平衡更加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同时,中国在IT技术应用层面还远未成熟,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升级和优化、IT技术与企业业务的融合等方面还拥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因此,随着中国城市信息化和行业、企业信息化进度的加快,中国IT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计算机、通信及消费电子(3C)相互之间的融合呈现日益加快的趋势,这相继催生了数字电视、掌上电脑等一系列产品的出现;同时,IT技术也正在向制造、汽车等传统行业不断渗透,并带动了这些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持续增长。今后,随着IT技术与传统产业的不断融合,将会带动更多新兴产品的产生。例如目前呈现良好发展前景的汽车电子、医疗电子、车载信息服务等产品和服务就是IT与传统产业技术融合的结果。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第11个五年计划(2006年乣2010年)中,政府将重点扶持数字电视、汽车电子等23类IT领域。可以预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及IT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协作与努力下,中国新兴IT产品与服务市场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行业法规环境尚需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待加强

从整体上看,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IT行业发展的政策与法规环境正在不断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IT企业的法规环境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以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例,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电子商务系统的还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中小企业尚未建立电子商务系统;同时,多数企业的网站主要用于发布产品和服务信息,而尚未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应该说,中国电子商务的起步是比较早的,但中国电子商务的法规环境尚不成熟。如与电子商务发展密切相关的,除了《电子签名法》姗姗来迟之外,其他相关的重要法规还处于研究阶段。此外,由于缺乏企业信用体系,以及必要的认证机构,企业之间的交易仍然无法完全采取网上支付的形式。因此,加快市场的法制建设,完善必要的法律措施,对于规范IT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中国IT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行业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IT系统已日益成为企业用户生产与经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等原因,部分用户对IT应用系统及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仍然缺乏必要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IT系统应用效率的发挥,影响了系统的应用效果。例如,由于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使得部分应用系统在有黑客或病毒侵袭的时候遭受重大损失;由于缺乏对于IT服务价值的认知,片面强调产品的价值,使得IT系统缺乏必要的支持与维护服务,影响了系统的正常使用;由于未认识到IT人才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于IT系统缺乏必要的维护,使得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隐患。在这种情况下,不但不能全面发挥IT系统的作用,同时也可能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为了保证IT应用系统效能的有效发挥,有必要通过宣传等手段提升用户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使其真正认识到IT系统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IT应用市场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中国IT行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一些地区不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如盗版软件现象也日益引起中国政府的关注。中国IT产业正处于由大做强的关键阶段,知识产权问题是这个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知识产权不仅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形象,同时也会制约企业产品技术的发展,削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事实上,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并先后确定了若干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和措施。如中国政府日益加强的政府软件采购工作,以及从2004年9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就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IT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缺乏必要的技术保障,部分IT用户也缺乏知识产权意识。若长此以往,中国IT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从政府立法、企业技术研发、用户意识转变等多方面共同着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是一项刻不容缓而又异常艰巨的工作。这对于中国IT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IT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展望未来,中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稳步的增长,中国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消费者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中国IT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从IT市场发展前景来看,据赛迪顾问预测,2005年乣2009年,中国IT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保持158%的年均增长率。从市场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计算机硬件产品的份额将持续下降,而软件和IT服务的份额将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至2009年,软件在IT市场中的份额将达到139%,IT服务的份额达到227%。

在市场稳定增长的同时,中国IT行业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按需定制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将成为企业级IT应用的主流

目前,随着IT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逐渐成熟,中国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应用的日趋复杂化和个性化,提升了对于IT企业所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要求,使其产品与服务日益朝着适应用户需求的方向发展。业内越来越多的IT企业正在根据用户多变、复杂的需求,提供按需定制的产品和服务,以方便用户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并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其中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正是这种理念的具体实现。利用SOA,可以使用户能够以新的方式对其IT系统零部件重新组合和使用,并使商业流程的自动化和彼此不同系统之间更易于共享信息。可以预见,按需定制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将成为今后企业级IT应用的主流。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英文) 简称IT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可以说,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具体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

1感测与识别技术 它的作用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这类技术的总称是“传感技术”。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更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信息识别包括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等。通常是采用一种叫做“模式识别”的方法。

2信息传递技术 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各种通信技术都属于这个范畴。广播技术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技术。由于存储、记录可以看成是从“现在”向“未来”或从“过去”向“现在”传递信息的一种活动,因而也可将它看作是信息传递技术的一种。

3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 信息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等。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有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

4信息施用技术 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它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

由上可见,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摘自《江苏科技咨询网》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凡涉及到这些过程和技术的工作部门都可称作信息部门。

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信息技术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激光的;可能是电子的,也可能是生物的。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

传感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通信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计算机技术则是延长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缩微技术是延长人的记忆器官存贮信息的功能。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大致的,没有截然的界限。如传感系统里也有信息的处理和收集,而计算机系统里既有信息传递,也有信息收集的问题。

目前,传感技术已经发展了一大批敏感元件,除了普通的照相机能够收集可见光波的信息、微音器能够收集声波信息之外,现在已经有了红外、紫外等光波波段的敏感元件,帮助人们提取那些人眼所见不到重要信息。还有超声和次声传感器,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那些人耳听不到的信息。不仅如此,人们还制造了各种嗅敏、味敏、光敏、热敏、磁敏、湿敏以及一些综合敏感元件。这样,还可以把那些人类感觉器官收集不到的各种有用信息提取出来,从而延长和扩展人类收集信息的功能。

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惊人的。从传统的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到如今的移动电话,传真,卫星通信,这些新的、人人可用的现代通信方式使数据和信息的传递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使过去必须由专业的电信部门来完成的工作,可由行政、业务部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直接方便地来完成。通信技术成为办公自动化的支撑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计算机技术同样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从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到微型机,笔记本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等。从PC 机,286,386到486,586等,计算机的应用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例如,电子出版社系统的应用改变了的传统印刷、出版业;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应用使作家改变了原来的写作方式,称作“换笔”革命;光盘的实用使人类的信息存储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延伸,出现了电子图书这样的新一代电子出版物;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音乐创作、动画制作等成为普通人可以涉足的领域。

国外的缩微技术发展很快,美国是缩微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例如闻名世界的美国UMI 公司是一个收集、贮藏,以及提供文献检索的出版公司,其服务范围包括近一百五十万册历代书籍、期刊、博士论文、档案以及原件。它的产品不但包括印刷品、缩微平片,而且提供机读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公司利用所谓缩微技术,抢救了大英博物馆的许多珍贵文献。迄今为止,该公司存有自15世纪至今的10万种世界各地的绝版书

20世纪60年代以来,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纷纷开始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作业,标志着信息化历程的开始。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金融行业信息化[1]进程得到了快速发展。回顾整个过程,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信息化起点不同,但发展历程相似,大体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脱机业务的处理

(2)联机业务的处理

(3)经营决策的信息化

(4)业务集成化和决策智能化

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金融业经历了IT主导变革、IT与业务融合和IT支持创新的阶段。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过程与现状、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中联:第三次搏击|中联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langs/88149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