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

信息技术与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第1张

李琳

(唐山市国土资源局,唐山,063006)

摘要:本文介绍了基本农田的概念和含义,阐述了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基本农田的可行性、方法、意义与影响。

关键词:基本农田;信息技术;可行性

1 基本农田的概念和含义

所谓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而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据法定程序确定的特殊保护区域。随着《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以来,人们对保护基本农田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基本农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基本农田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影响,然而当前中国基本农田现状不容乐观。

农田保护包含三层意义:一是对农田保存,即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维持必须的农田数量质量动态平衡,保存农业生产力;二是农田利用管理,即建立合理农田利用模式,促进农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取得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农产品保障;三是农田动态管理,即随时掌握基本农田保护实施情况、耕地发展趋势,为政府在保护基本农田决策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中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地利用规划中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利用数据不准确、图件等基础资料不完整

准确的土地利用现状是规划修编的基础,目前规划编制所采用的大都是变更调查的数据,由于更新调查历时较长,地籍变更登记滞后明显,再加上管理手段、人员素质和经费等多方面原因,使得所掌握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和图件准确性不高,不能反映土地利用的现势性,也很难达到图数一致的标准,这对规划中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确定易造成与当地实际不相符合的境况。

22 规划调整随意,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重数量平衡,轻质量控制

《土地管理法》规定:基本农田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由市政府批准。因此,在地方利益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规避审批环节,便通过调整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频繁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布局,而且多是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使建设项目对原基本农田的占用得以审批通过,严重损害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规划编制中对耕地质量保护、结构和布局规划,特别是生态管护等方面不够重视。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旺盛,使得城乡结合部的大量优质高产耕地规划为建设用地,而远郊大量中低产田划入保护区,造成了基本农田质量总体下降。

23 划定方法粗略

在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中,有些地方是在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图上简单地标绘出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而没有进行实地调查,造成图与实地的不一致;保护面积是以现状图为基础,在土地登记表中查阅统计而来,但由于现状图和登记表数据不是统一管理,容易产生两者不匹配,造成耕地保有量与在现状图中落实面积不一致。

24 与总体规划成果不一致

部分基层单位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同时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的。但两项工作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因此容易出现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不一致,给管理工作带来麻烦。

25 划定目的不正确

有些基层单位片面强调落实基本农田的数量指标,而忽视质量指标,并未真正按照“先优后一般,劣地退耕”的原则来划定基本农田,使一些高产、稳产耕地并未得到优先保护。

26 基本农田管理方法落后不完善

目前许多基层单位还是以报表、文字报告和手工编制的基本农田保护分布图为基础来管理基本农田。这种方法既不能实现相关成果的快速查询检索,也不能实现相关成果的及时更新和动态监测;同时也容易出现图幅面积与统计数不一致。

3 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基本农田的可行性

31 GIS 的功能和特点

311 空间数据输入

在建立GIS的最初阶段,数据采集和转换所需经费往往高达占整个系统的70%~80%,更主要的是技术上的原因。目前,地图数字化是空间数据输入的科学手段,有手工跟踪数字化和扫描数字化。其中,扫描数字化技术及转化成矢量数据库的技术日趋成熟并已商品化。

312 空间数据存储和检索

目前,空间数据引擎技术是以当前的关系数据库为基础,进行扩充和完善。用户可像通常那样对数据进行查询、合并等,还可以进行由空间数据查属性和由属性查目标的空间分布等 *** 作。这些空间查询 *** 作都可以在服务器端进行,满足查询条件的数据在服务器端缓冲区存放并返回给客户端,这种缓冲存放的方法降低了网上负荷,提高了效率。

3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由于地学研究的需要,独立的空间分析软件包已出现,可以与 GIS 集成,构成具有较强空间分析能力的商业化 GIS 软件包。

314 数据输出

以地图形式输出 GIS 数据处理结果具有直观性,跨越了语言的障碍。

(1)服务器传送给用户的是空间矢量数据,而不是由服务器处理好的静态图像,因此传输来的数据不仅可供查询,又可以分析和更新。

(2)由于在网上传输的是各类矢量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较之图像数据流量大大降低,加快了对用户请求的反应速度。

(3)由于客户端成为强大的智能型客户端,常规的 *** 作无需通过网络传输交服务器处理,从而降低了服务器的处理负载,使之可以响应更多的请求。这符合当今负载均衡的网络发展要求。

32 应用 GIS 技术保护基本农田的可行性

针对土地利用规划中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应用 GIS 技术实现基本农田划定和管理工作将是未来的管理模式。GIS 技术的介入,就是把表示各种地理要素特征数据、属性数据、图形等信息输入计算机中,在其软硬件的支持下,通过计算机进行储存、更新、检索和进行科学分析等,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以及为管理部门做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信息管理现代化的先进技术。

4 基于 GIS 技术的基本农田管理方法

41 划定方法

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转换成规划数据,在保证现状面积和规划面积一致的基础上对规划成果进行适当的调整,调整过程中充分发挥 GIS 技术的优势,及时查询评价因子(如耕层厚度、土壤质地、地形坡度)条件,保证按照“先优后一般,劣地退耕”的原则划定基本农田;在完成规划后进行实地调绘,对图库和实地不一致的地块进行调整,在规划库中完成基本农田划定,然后以规划图为基础,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这样就保证了划定的基本农田落实到了实地,同时保证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与规划图的一致。

42 建立基本农田管理数据库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中划定基本农田后,利用 GIS 技术进行面积统计,当划定面积达到需求指标后,以改库为基础,提取基本农田保护区数据,创建基本农田保护区原始数据库,然后对该库进行属性数据编辑录入四至、责任人等属性,建立满足需要的基本农田数据库。

43 更新基本农田数据库

当由于新建高速公路、责任人变化等原因造成基本农田发生变化时,根据野外勘测、调查的实际成果,用户可利用该系统及时更新基本农田数据库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更新已发生变化的地块位置、形状、面积和属性,使管理人员可掌握基本农田变动情况。

44 基本农田数据库应用

利用基本农田数据库可以快速查询基本农田地块信息;统计任意集合的基本农田面积;输出最新基本农田分布图和各种登记表、统计表。同时可输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

5 基于 GIS 的基本农田管理系统的应用

基本农田管理数据库在 GIS 的支持下,按地理坐标和属性特征进行查询与分析,使系统不仅能为基本农田的静态管理提供详尽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实现基本农田的动态监测、实时查询,从而实现基本农田的科学、高效管理。

51 数据组织管理

为了适应土地管理的需要,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成果数据按行政分区分级,采用多级目录存储和管理。由于乡镇是土地管理的基层行政管理单位,为了提高对数据的有效管理,因此在系统中采用分乡组织和管理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成果数据。即系统在县市目录下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工作区,各工作区中分别存储各乡镇的有关数据。

各工作区中数据采用分层管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库、土地利用现状库、基本农田保护区库、土地适宜性评价库和地形库等等。各层中既存储了空间数据又存储了大量的属性数据,并通过唯一标识码建立了两种数据的关联,实现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基本农田保护区库中主要包括以下属性:地块面积、片号、地块编号、地点、四至、用地类型、责任人、规划地类、权属单位名称、权属代码等。

52 系统功能设计

(1)数据的录入更新 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持一致,既不能出现两套成果中的范围界线不一致,也不能出现划定的基本农田区域在总体规划成果中被规划为其他用地,如城镇发展用地等。因此,基本农田管理数据库的数据录入方法应该是从规划成果中直接提取,这样才能保证录入的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严格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一致。为了满足基本农田变更管理的需要,系统还必须具备既可修改空间数据又可修改属性数据的功能,并且必须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而修改。

(2)数据库应用 利用基本农田管理数据库可实现图形与属性的快速双向查询检索,即通过地理坐标或屏幕图形可查询任意地块的图斑号(地块编号)、用地类型、面积、权属性质、权属单位名称、四至、保护责任人、规划地类、保护标志牌数量、界桩数量等多种信息,也可通过用地类型、规划地类、保护责任人、权属等属性值查询地块的分布和位置;同时可实现分乡镇、分村或任意选集的分类面积统计和汇总统计;还可汇总统计各村、各乡镇及全市由于国家、省重点建设、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灾毁或生态退耕等人为或自然活动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数量。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和统计以上信息,各种查询和统计结果都以表格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此外,系统中还可查询任意地块的评价因子、现状用地和规划信息。

(3)基本农田分布图输出 系统可基于基本农田管理数据库,随时输出最新的基本农田分布图。输出图既可是分幅图,也可是乡镇图、村图或任意区域图,图中标明了地块面积和地块编号,并将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按不同颜色填充,并按行业标准套合土地利用现状底图。系统还可以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等。

(4)文档管理 系统保存的各乡镇所有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工作报告和保护措施,可随时查询、显示和输出;同时,用户还可以根据实际变更情况增加、删除、修改有关的文件。

6 应用 GIS 管理基本农田的意义与影响

基本农田保护管理系统的开发,最终落脚点在于基本农田保护的长效管理,其主要的意义在于:

(1)保证了数据准确 为保证基本农田图件、数据、实地三者的统一。 同时,通过对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数字化叠加定位,形成基本农田电子现状图,数据可直接从图斑进行统计,基本农田面积全部一一分解对应到具体保护片、保护块和图斑,实现了图、数一致,确保了数据准确性。

(2)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基本农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为全市基本农田建立了各类信息要素的电子台账,并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功能,使得基本农田的日常管理变得方便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但可以通过系统实现快速查询、统计和分析,还可以辅助处置基本农田违法行为。例如,对巡查、举报等途径发现的非法占用或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系统可以多途径快速定位到具体地块。从地块信息中查到管护责任人的情况后,可与其取得联系,要求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了解情况,对违法行为予以制止。

(3)规范了业务管理 实行信息化管理后,不但业务 *** 作由信息系统进行程序控制,而且各类基本农田保护图件、数据和台账标准也得到了统一规范。此外,通过对不同应用层面的设定不同的功能和管理权限,使信息分布更为合理,管理更趋科学。

(4)实现了动态监测 通过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系统的对接,和市、县、乡三级信息网络的连接,实现了基本农田信息的“图数互动”、“纵向联动”和“横向传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依法批准进行修改带来的基本农田位置变化,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因土地复垦整理、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发生的地类变化,基本农田质量变化,以及权属、承包人以及管护网络等各类要素变化,系统都可以进行即时同步变更。系统还可以对基本农田变化情况生成直观的变化图,进行各类数据分析,确保了市、县、乡各级管理人员及时、全面、准确地对基本农田变化进行监测。

高梅 王斌

(荆州市国土资源局,荆州,434000)

摘要:本文以荆州市应用数据库检查技术进行土地变更调查为例,介绍了变更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流程,变更数据库检查的内容、方法及程序,为数据库检查技术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据库;土地变更调查

1 引言

准确的土地调查数据资料,是正确认识土地国情、国力的前提,也是制定科学的土地政策,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地,有效监管土地市场,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基础。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时,又对土地调查制度作出规定:“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配合调查,并提供有关资料。”

而土地部门自建立以来,开展了大量城镇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土地权属调查、土壤调查等工作,完成了第一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变更调查等许多基础性技术工作。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国土资源部对“数字国土工程”的规划和对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工作要求,都相继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从而将广义上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通过土地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简化为主要是同步进行土地变更调查,以满足科学管理土地的统一性、现势性、实用性要求。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数据的准确性,本文就在荆州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数据库检查技术的应用与各位专家和同行做一次交流和探讨。

2 荆州市土地利用现状概要

荆州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市建设用地增幅较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很大,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显著。近年来,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要求,进行了年度的变更调查,使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步入了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变更时间跨度长、技术陈旧、没有及时进行图件更新和数据同步等原因,造成土地利用现状现势性较差,图、数、实地不一致,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准确反映土地利用现状,难以适应新时期土地管理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2001年5月按照国土资源部《2000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和《关于报送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的精神,荆州市承担了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项目的试点任务,结合荆州市的实际,荆州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采用武汉瑞得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瑞得公司”)开发的GIS软件和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先后完成了荆州市198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2001年变更数据库的建设,之后每年按要求及时统一进行数据更新,基本实现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动态管理。

3 变更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流程

在以2001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本库的基础上,根据2001~2005年所收集汇总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资料,建立变更数据库——即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变更数据库建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变更数据库建库流程

4 变更数据库检查内容

同初始数据库一样,变更数据库的检查,也是对变更调查工作流程中每一个阶段生成的数据成果进行自我检查、纠正错误、保证数据库的质量技术手段。

41 资料预处理阶段

411 建库基础资料检查

该项工作主要是对建库所用的土地变更调查基础资料进行统计、核查,看是否符合建库的要求。

(1)荆州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提供建库的变更图件资料为2001年土地利用现状图生成的蓝晒图(标准分幅),该蓝晒图上标示出了2001~2005年的变更图斑(点状、面状、线状图斑),共有120张变更图纸(89 幅标准分幅图)。

首先对变更图件资料中的以下内容进行检查:①变更图斑是否完整,有无未闭合情况;②变更图斑中图斑号、地类号标注是否正确,变更图斑编号是否符合规定;③跨村界、乡镇界的变更图斑接边情况(例在检查中发现宜黄高速公路荆州段中涉及变更众多图斑,由于判读地物产生误差,各乡镇之间的高速路出现不衔接的情况,到实地进行地调后及时更正。);④变更图斑内线状地物处理情况等。对部分图纸不符合《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要求的,必须由技术人员对其进行重新实地调绘、转绘,然后再提交作业人员进行数据采集。

(2)根据图历簿填写内容的要求,逐项认真填写,并检查变更标准分幅图图纸质量。

(3)对各部门提供的属性资料进行整理,对不完整的资料要求相关部门进行补充完善。

412 图件扫描质量检查

因为变更图纸是由2001年薄膜图蓝晒而成的纸质图,图面不是很清晰,且已经用了几年的时间,变形和图面磨损都比较大,给变更数据的采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对变更底图的扫描质量要求就比初始薄膜图扫描的要求更高。

图件扫描的分辨率不能低于300dpi,256 灰度扫描,图纸不清楚时可采用400dpi 或更高的分辨率进行扫描。扫描前必须进行扫描仪系统误差的检查和处理,尽量减小系统误差对整个底图质量的影响。对于一些局部变形较大的图纸在扫描的时候须进行特殊的处理,主要是采用分块扫描、校整的办法进行处理。

413 底图校正质量检查

使用瑞得公司矢量化软件RDSCAN,对扫描并经预处理过的底图进行图幅校正和坐标系转换。在图幅校正中将每幅图的图廓计算边长与其标准边长进行比较,对误差较大的图纸进行分析,并协同技术人员解决。

414 底图拼接质量检查

瑞得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 RDLUS 对数据的管理采用的是“市—县—乡—村”行政级管理模式,所以在进行底图拼接质量的检查时主要是看相邻底图的接边情况是否良好,对于拼接误差较大的图幅要进行较整、处理。检查底图拼接一般误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类型:

(1)两端的内图廓拼接较好,但图幅中间的图斑线拼接有误差(如图2a)。这种情况可采用对每幅图分块扫描拼接以减小图幅间的拼接误差。

(2)两图幅中公里格网线之间拼接良好,但地物拼接误差较大(如图2b)。这种情况仅通过对底图进行较整以提高地物之间的接边精度是行不通的,只能在矢量变更数据采集时通过“取中采集”的原则来减小地物拼界接差造成的不良影响。

图2 底图拼接误差示意图

415 阶段性数据成果检查

检查阶段性数据成果是否保存为最新最完整的数据,并进行异地备份。该阶段数据处理过程中遇到的资料问题和重大的技术问题以及处理方法等是否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42 矢量变更数据采集阶段

421 真实行政界线矢量变更数据检查

核实真实有效的村权属界线,严格核查原详查接边情况表,明确工作界线,达到全市无缝化是初始数据库中最基础环节,所有数据均按村为单位统计汇总。凡是扫描汇总后图上村辖区总面积与村台账的差值超过该村台账面积1%的,必须有针对性地找出问题(村与村间不重合,多是原来所属的行政区划不同,接连存在争议造成的,要求到实地核实后加以改正),并要求所有的村在打印图上都有检查人及审核人签字,并盖该镇土管所公章认可。变更数据库建设若不涉及行政界线调整,则可省略此步骤。

422 图斑矢量变更数据检查

(1)根据《技术规范》的要求,非行政区划采集的绝对误差必须小于03mm。图斑矢量变更数据采集完成之后,要检查其绝对误差,对超过限差的变更数据应进行修正。因为变更蓝晒图有变形,与初始建库所用的薄膜图不能完全吻合,所以将2001年初始矢量数据引入到变更蓝晒底图上以后,部分矢量数据与变更蓝晒底图之间有偏差。针对该问题,在变更矢量数据采集时的处理原则是:①以2001年初始矢量数据线划为准,尽量保持其不变,然后根据变更蓝晒底图进行矢量数据修改。②如果2001年初始矢量数据图斑线划与变更底图图斑线不吻合,则需要沿着变更图斑线采集数据,应采用“平行位移的”办法,数据采集时可以偏离变更底图图斑线,以保证变更图斑面积尽量准确。

(2)以行政村为单位检查图斑与真实行政界线之间以及图斑与图斑之间的无缝化。①检查变更图斑矢量化数据的属性是否与底图上图斑的属性一致,主要是检查变更图斑的地类代码输入是否正确,图斑编号是否与底图一致,如果因为重号的问题改变了原来的图斑编号,要查看是否按照作业规范的要求进行编号并做了记录。②检查变更过的线状地物的分段是否与底图一致且合理,线状地物的宽度输入是否正确。③检查穿过变更图斑的线状地物的处理是否正确。A道路遇到70大类的变更图斑时一般应截断处理,遇到其他地类一般应保留;B沟渠遇到70大类的变更图斑时一般应保留,遇到50类一般应截断处理,遇到其他地类一般予以保留。

423 背景界线矢量数据检查

因变更数据库建设不涉及行政界线调整,故不需检查。

424 地物矢量数据检查

(1)根据《技术规范》的要求,非行政区划采集的绝对误差必须小于03mm,检查时对超过限差的数据进行修改。

(2)要检查变更地物矢量化是否有丢漏。

425 阶段性数据成果检查

(1)检查阶段性数据成果是否保存为最新最完整的数据,且进行异地备份。

(2)该阶段数据处理过程中遇到的资料问题和重大的技术问题以及处理方法等是否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43 矢量变更数据入库阶段

431 矢量数据拓扑检查

该步工作由瑞得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 RDLUS 自动完成。如果拓扑检查有错误,返回进行修改,直到拓扑检查没有错误为止。

432 数据库正确性检查

(1)检查变更数据库中的权属目录、辖区目录、图斑地类、系统分类设置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和荆州市实际情况。变更后的图件首先打印出图幅接合表,将89 幅图幅落实到每个检查人员,并在接合表上标明责任人后,由责任人着重检查以下几项内容:①本图幅与周边图幅的接边情况:图幅每边都由本图幅检查人与相邻边检查人进行图幅接边检查,经过核对无误后由双方签字认可;②真实行政界线是否正确:根据村界处的现状地物和背景村界的调绘情况判断真实行政界线的位置,并检查背景村界是否正确;③线状地物是否丢漏:检查是否有丢掉线状地物完全没有进行矢量化和线状地物少做一段不完整现象;④线状地物属性错误:检查农路、公路与沟渠属性是否赋反;⑤图斑无明显界线的划分是否符合现状;⑥图斑号与地类号是否与薄膜图一致,图斑的权属单位、权属性质是否正确;⑦两图核对是否有明显跑线超标的情况等并以图幅为单位做好记录。检查过程中发现变更图纸容易出现以下四类问题:①掉漏应变更图斑;②变更图斑中应保留的岛状图斑未予以保留;③应进行变更的图斑未合并入新图斑;④线状地物取舍有差异。

(2)检查数据库运行是否正常,各种图件是否能正常查询出来,主要有以下图件:①89 标准分幅图;②320 幅村土地利用现状图;③19 幅乡土地利用现状图;④19 幅乡或村行政边界图;⑤全市行政边界及分幅信息结合图。

(3)按照《技术规范》所要求的各类统计报表是否能正常统计并打印出来:①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统计台账;②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乡统计簿一、二、三;③外单位面积统计表;④本村集体面积统计表;⑤村辖区面积表;⑥乡单位面积汇总表;⑦年度变更平衡表。

(4)从数据库中查询出土地利用现状标准分幅图并输出进行叠加检查,检查其是否与建库资料标准分幅图一致,如果有错、漏,返回“矢量变更数据采集”阶段进行数据修正,然后重新入库。

433 计算机量算面积与变更调查量算面积的对比检查

通过该项检查工作,分析造成面积差异的可能原因(包括建库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和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按照 《技术规范》 1329 的要求 原始调查辖区总面积与计算机量算面积的误差控制在1%以内;计算机图幅量算面积与理论面积的相对误差控制在01%以内。

(2)按照 《技术规范》 14328 的要求 原始调查全辖区一级地类面积与计算机量算面积相对误差超过25%或者详查辖区总面积与计算机量算面积的相对误差超过1%时,应提交补充说明。

(3)计算机量算面积与调查量算面积存在一定的差异,是由于两者在面积量算方法和量算汇总的过程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但不能排除数据采集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或者误差造成的面积差异。因此,为了查找出面积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应将面积对比分析细化到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

434 阶段性数据成果检查

(1)检查输出的乡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看图幅上的要素和图面的整饰是否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2)检查提交的各种统计报表是否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3)阶段性数据成果是否保存为最新最完整的数据,且进行异地备份。

(4)该阶段数据处理过程中遇到的资料问题和重大的技术问题以及处理方法等是否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5 检查方法与程序

51 检查程序

检查流程图如图3所示:

图3 变更数据库检查流程

52 检查方法

目前,在“3 S”技术(遥感技术 R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GP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未能全面推广应用的条件下,通过以下所述手工比对和数据检验手段的方法能解决单纯航片转绘无法确定村级行政界线等实际问题,更能准确描述图、数、地的现状,确保数据库质量。

须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即三检一验制度。每道工序作业员首先进行自检和互检,然后提交专业检查人员,关键环节交由国土资源局检查,三检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环节。从而保证质量,避免出现较大的返工现象。

521 作业过程中的自检和互检

按照建库作业流程,对于每一个数据单位的数据成果,都要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经过作业员自检、项目组长检查、数据检查员三次检查,无误后才能保存为阶段性数据成果,提交技术人员检查。

522 打印、输出相关图形数据进行图形套合检查

通过矢量数据采集阶段对数据的检查修正处理,矢量数据与变更资料的一致性已经基本得到保证,但是并不能保证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无任何错误或者误差,应打印输出标准分幅图进行叠加检查,进一步排查错误。

(1)数据库建立完成后,查询出每一个村、乡土地利用现状图、标准分幅现状图叠加变更底图进行检查。

(2)打印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与用于建库的变更蓝晒图进行重叠检查。

检查方法是:用透明的硫酸纸打印出89幅标准分幅图,套合变更蓝晒标准分幅图检查,检查方案如下:①村界检查。全面核实村界与相邻单位的位置,确保村界的准确性;每个乡镇针对村界若有变化或台账面积与计算机量算面积相差较大的情况须做出相应的说明。②图斑检查。严格依据台账、2005年变更蓝晒工作底图与打印出的检查图对照检查。注意图斑号是否相符、地类代码是否正确;图斑变更是否无错误无遗漏;按新的地类代码进行转换的情况等,特别涉及原50地类的图斑。③线状地物检查。对照2005年变更图查看有无漏绘或宽度未标注等情况。特别是针对发生变更的图斑,各乡镇了解实地情况的检查人员要注意变更后图斑内的线状地物情况,是否该线状地物仍然存在,另外要在图面上交代清楚线状地物的地类、宽度等。④检查发现的其他有关问题及处理意见。对发现的错误首先要在打印的检查图上以村为单位编号并注明是什么样的错误,并签字确认;其次要将所有错误以村为单位汇总后认真填写在乡镇变更检查错误汇总表上,存档备查。

要求以乡镇为单位,每个村说明检查责任人和检查情况,并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如实填报内容,由区(分)局负责人签字确认。

523 通过面积对比分析进行检查

将数据库管理系统RDLUS统计得到的面积成果与建库资料中的面积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尽可能从中找出引起面积差异的问题所在。通过这种方式,可有效地检查出诸如权属性质录入、权属单位录入、地类输入等错误。

(1)对每个行政村的2005年详查面积与计算机统计面积进行对比分析,面积差异较大的,排查原因。

(2)2005年详查统计的国有/集体面积与计算机统计的国有/集体面积不吻合的,对照台账资料,对矢量数据进行修正,尽量保持矢量数据与原始数据的一致性。

6 检查结论和成果

61 数据库图形部分

(1)建成数据库的图形部分覆盖了整个荆州市辖区,共89 幅标准分幅图,应无遗漏,数据完整。

(2)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与矢量化底图叠加检查,数据采集应无遗漏、无严重跑线现象,符合《技术规范》的限差要求。

(3)输出的标准分幅图图面要素应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4)乡、村土地利用现状图图面要素和整饰应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5)图斑变更应正确,无遗漏。

62 数据库属性部分

(1)数据库中各图形要素的属性应输入完整。

(2)各项计算机统计面积与2005年变更调查面积的差异应在《技术规范》要求的限差范围以内。

(3)系统应能正确输出要求的各项统计报表。

(4)数据库文件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 RDLUS 中应运行正常。

63 检查成果资料

(1)89幅标准分幅图的图例簿及其补充材料。

(2)变更图斑矢量化记录表。

(3)各种台账面积与计算机汇总面积对比分析表(市区两级辖区汇总面积对比、地类面积对比、变更图斑台账面积与计算机面积对比)。

(4)两套标准分幅检查图。

7 成果应用

检查成果所形成的数字、图表和有关资料对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进行了全面记载、整理和分析,可直接实现土地行政管理中最基础的土地统计功能。

其具体的应用可通过在土地更新调查中常见的建设用地增加而耕地只减少的成因实例予以说明:

(1)耕地面积更新调查数比年度变更数减少 原因在于违法用地及历年变更调查遗漏的建设用地因未在年度变更调查中统计,而仍视同为耕地,但在更新调查数据检查工作中按建设用地进行调查统计予以纠正。

(2)建设用地更新调查数比年度变更数增加 原因在于历年违法用地及历年积累的变更调查漏查的建设用地未在年度变更调查进行变更统计,而在更新调查数据检查工作中均进行调查统计予以更正。

其应用技术还可广泛应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动态监察等土地宏观调控管理工作。

应用数据库检查技术进行更新调查是目前较科学且可行的技术手段,可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数的准确性和确保土地利用现状的现势性。

数据库检查技术为国土资源管理,特别是地籍管理等基础业务性工作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促使国土管理技术发生质的飞跃,以往传统的技术手段正逐步被新兴的信息系统技术所代替。特别是现状库与规划库之间的同步互动在土地更新调查与管理上的应用,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手段上的新热点,将更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目前全国已有一部分县开展了土地利用基础图件数据更新项目,山西省昔阳县作为国家第一批试点县开展了此项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县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日常地籍管理办法(农村部分)等技术规范的前提下,采用了新技术、新手段,对土地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的技术路线、技术方法、技术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1 技术思路

昔阳县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农业发展的样板——大寨的所在地。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属典型的土石山区。全县土地总面积195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3373315公顷;全县人口245万,人均土地08公顷,人均耕地014公顷,是一个土地资源广阔但耕地资源不足的山区县。面对复杂的地形条件,在项目实施前,首先制定了技术方案与路线,规定了作业流程。

11 技术方案

制定技术方案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详查成果资料与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资料,结合“数字国土”工程要求,采用已有的高新技术和最新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料,兼顾经济可行,探索新技术、新手段,进行全面的野外核查,最终形成一套图件、数据、实地三者一致的数字化的图件和数据资料。

经充分调研后,先确定出3 套技术方案供选取:①采用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完成项目,即购买高分辨率、全色波段的遥感数据,利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结合土地详查资料和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对地籍影像(或地类影像)等图像数据进行识别、分类和编辑,建立三维土地利用现状模型,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②购置正射影像图,通过全野外核查,结合“数字国土”工程完成项目,山西省已有近年航摄的23 cm×23 cm像片,覆盖昔阳县有近80%已纠正的正射影像图,这些资料可用来完成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任务。③利用地形图与航片等完成本项目,仍基本采用原土地详查的技术路线。

上述3种方案,①方案技术含量高,但资料价格昂贵,难以获取,对昔阳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来讲,是难以实现的。②方案技术含量较高,可 *** 作性强,系统风险低,技术经济可行。③方案仍沿用土地详查时的技术路线,技术含量较低,不能体现创新原则,加之昔阳县地形图自1975年以来一直未予更新,且成图精度较低,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实地与底图难对应,在这种底图上进行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工作,技术上不可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经广泛征求意见,确定采用第②套方案,该方案技术含量较高,在新技术与已有详查成果、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结合上有所创新,经济可行,能够为北方山区县的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工作模式。

12 技术路线

在技术方案的总控制下,制定了可行可靠的技术路线,即以1997年生成的1∶1万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标准公里网格图、标有境界、村庄、主要河流、道路等地物要素的薄膜图为外业调查工作底图,依据《山西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日常地籍管理办法》及《外业调查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参照土地详查成果,局部正射影像图模糊处选用航片,进行全野外地类调绘和权属界线调查,并对新增地物进行补充调查,采用MapGis软件,依照国家数据库建库标准,进行图形和属性库建设,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具体步骤如下:

(1)购置1∶1万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及与之配套的数字地图资料,购置部分最新的航片资料,经专业部分纠正后形成数字影像地图,并输出一套1∶1万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

(2)对原土地详查资料及土地变更调查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分析其科学性和现势性,尽量利用原有调查成果,并对核查工作表格的内容精心设计、印制。对工作表的设计,既考虑到与土地详查资料及土地变更调查资料相衔接,与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编制及建立衔接,又充分考虑了未来资料的使用及更新。

(3)选择2个乡镇,由技术指导组成员带领作业人员进行野外“实战演练”,举办技术培训班,培训野外调查作业人员,而后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进行全野外核查,填写工作表格,量算田坎宽度,同时在正射影像图上蒙绘出土地利用现状专题要素薄膜图。

(4)对薄膜图检查分析,看新增地物是否上图,零星地类是否合理扣除,图面整理是否符合要求。

(5)根据建库要求对土地利用专题要素及相关地图要素进行数字化处理。经叠加、编辑后形成土地利用现状图形数据文件,并打印输出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自由分幅乡级土地利用现状图、1∶5万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

(6)将工作表格中的数据输入到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通过地理信息编码系统与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库相关联,由微机自动生成一套新面积数据,从而建立起完整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7)编写技术和工作总结,修改完善后上报成果并归档投入使用。

2 技术方法

该项目采取外业实地调查与内业数据库建设相结合的技术方法。

21 外业调查

首先,由山西省基础地理信息院提供1∶1万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1∶1万公里网格薄膜图,作为野外调查工作图。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专题要素地形图作为外调工作的参考资料。

外业调查以行政村为调查单位,在各乡、镇土管员及各村向导的引导下,将1∶1万标准分幅影像图固定在图板上,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人员用铅笔在影像图上绘制土地利用现状专题要素。野外调查完一个行政村,及时进行外调清绘整理。将调查内容用绘图墨水分色在影像图上绘制土地利用现状专题要素。同时填写权属界线协议书,外业调查工作表格,包括外业调查记载表,线状地物量测记录表,飞地通知单等。权属界线若有争议,填写土地争议原由书,然后将对应的公里网格薄膜图蒙在1∶1万标准分幅影像图上,用绘图墨水分色进行清绘。

211 境界和土地权属界线调绘

调查人员相邻双方委派指界人员同时到现场指界及标绘,双方同指一界为无争议界线,填写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主要内容有:①附图。标清各权属线拐点;②文字说明。说明拐点及权属界线的真实位置;③各方签字盖章。如果双方所指界线不同,则两界之间的土地为争议土地,要填写土地争议原由书,内容有:①附图。标清双方自认的界线拐点;②文字说明。说明拐点及权属界线的真实位置,争议理由及提供的凭证;③各方签字盖章。

土地权属界线与境界重合时,以境界绘出。两级以上行政境界重合时,只绘高级境界。若线状地物为相邻单位共有,界线沿线状地物符号两侧间隔02毫米交错绘出,若线状地物为某一单位所有,则界线以其一侧为界,并沿一侧间隔02毫米绘出。

在正射影像图上刺出境界、权属界线拐点的准确位置(拐点孔径为01毫米),背面对拐点进行画圈编号,文字说明,另外标出指界人签名和调绘日期。

212 地类调绘

划分图斑的依据:①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表(来自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中地类的末级分类进行地类调绘;②不同的权属单位;③主要线状地物的自然围割。

以实线表示地类界线。当地类界线与线状地物或者境界、土地权属界线重合时,可省略不绘。图斑的编号方法是用分子分母形式,分子为图斑号,分母为地类编号,即图斑号/地类编号。

1∶1万标准分幅影像图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居民地为40平方毫米,耕地、园地、水域为60平方毫米,其他地类为150平方毫米。小于最小调绘图斑的地类实际面积,应作为零星地类予以记载,最小记载面积为100平方米,小于100平方米的零星地类不予记载。

213 田坎的测量

根据昔阳县耕地中田坎较多的实际情况,田坎的量测用求系数的办法扣除田坎。所量测样点图斑的田坎全部实量宽度,长度在正射影像图上量取。按地貌类型分区,每个地貌类型区再按坡度划分,求出各级田坎系数。全县划分出土质山区、石质山区和丘陵山区三个地貌类型区,每个地貌类型区又分四个坡度级区,这样全县共分12个坡度等级区。每个坡度等级区选取2%~4%有代表性的不小于15亩的图斑,进行实地测量各田坎的面积,并实地填写记录表图上量算图斑面积,以此求算各坡度等级区田坎系数。计算的田坎系数分别填写在外业记载表上。

214 线状地物调绘

线状地物包括河流、公路、铁路、林带、沟、渠等。当其宽度≥2米时,应予调绘,并实地丈量宽度,在示意图上标绘其点位,丈量准确到01米。宽度变化较大的线状地物,应分段量取。

宽度在25米以上的较大河流不需外业丈量,可直接起斑编号。图上宽度<25毫米,不按单独图斑处理,线状地物面积在相应的图斑中扣除。

乡村公路级以下的农村道路可选择重要的调绘,其余的只记载面积(按零星地类处理),宽度实地量取,长度在工作图上量取,计算其面积,然后在相应的线状地物量测记录表和外业调查记载表中进行填写登记。省道、国道、铁路等以县上提供的文件、图件为准。

沟渠的调绘,一般干、支渠以上调绘,以下的斗、农、毛渠(指宽度在2米以上的)可选择重要的调绘,其余的在实地量取宽度,只记载面积而不上图。

215 补测地物

实际地物有变化时进行补测,以城区附近为重点,采用全站仪定位补测。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中的误差,平地、丘陵地区没有超过图上08毫米,山地不超过12毫米,符合规程要求。

216 调绘整饰及接边

工作图正面整饰要求:各级境界、土地权属界、飞地界线以及农、林、物、场界线,用红色清绘,飞地用红字注记“飞”字;河流、水域用蓝色清绘;地类界线、各种线状地物、数字等,用黑色清绘。

工作图背面整饰要求:对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的拐点、编号及文字记录用黑色整饰。

工作图接边误差,平地不大于15毫米,丘陵不大于20毫米,山地不大于30毫米。

经过外业调查,完成了昔阳县所辖12个乡镇、423个行政村共1952平方千米土地的全野外调查工作,完成了全县107幅正射影像图的调绘及其薄膜图的清绘工作,调查图斑数为36600多个,实测田坎332个,填写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1264份,土地争议原由书4份,外业调查记载表、线状地物量测记录表、飞地通知单等以行政村为单位归档成册。

22 内业处理

外业调查完成后,对全部外业成果进行了阶段性检查验收,并采取内外结合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处理。

(1)对少数1∶1万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位移,个别图幅影像错位、丢失,公里网格薄膜图图廓错位,十字坐标偏差较大等现象。重新制作了正射影像图和公里网格图,保证了图件的准确性。

(2)对耕地中零星地类扣除偏小的问题,通过认真核对外业调查记载表,实事求是地登记。

(3)对农村道路调绘偏少,扣除不足的问题,外调人员通过认真仔细检查来加以弥补。

(4)由于外调人员对地类划分认识的不同,造成相同地类有不同的清绘,如河流与滩涂、荒草地与灌木林等,及时给予统一。

(5)外业清绘后图纸存在图斑不闭合、漏斑、河流道路不连接、图间不接边的,给予集中解决。

(6)外业表图内容不统一的,重新实地核实,界线协议书等不规范、未盖章的,重新规范后盖章。

(7)河、路、境界与图斑外业清绘和内业要求不相一致,内业根据实际情况和外业人员协商处理。

23 数据库建设

首先用GeoScan矢量化,转至Arc/Info下编辑,之后采用AutoCad出图检查,若无跑线、丢线情况则进行库项录入、接边,经检查无误后进行大拼接,最后转入MapGis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验收无误后,利用“爱地土地利用系统”出图、出表。

231 工艺流程

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论文集[2]

232 作业方法

(1)资料的预处理。原图在扫描之前,全部将胶带纸刮掉。扫描采用扫描仪逐幅扫描,扫描分辨率300线。扫描时,以最大限度保证原始资料的清晰度,扫描后立即喷图检查有无扫描变形。矢量化前,先检查图斑是否闭合、邻图是否接边等,并将图边没有图斑号、地类号的从邻图中摘录,同时将各行政辖区的名称、代码等标注到工作图中,以备入库使用。由于原图上境界线是红色的,造成扫描影像不清晰,对这种情况用铅笔重新描绘后,再次扫描。

(2)数据采集与处理。首先,对图件进行矢量化。采用软件为GeoScan,对数字栅格图进行定向,在定向精度达到要求的情况下,按图幅分要素采集数据,精度符合设计书的要求。严格按《县(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数据采集分层编码规定》进行分层赋码。为保证数学精度,要求所有线条走中心,并进行严格检查。在此基础上,将矢量化数据转入Arc/Info下建立线、区严格的拓朴关系,运用图形编辑软件Arc/Info,参照外业调绘片,对图幅的矢量数据进行编辑、接边处理,各要素的关系处理正确、合理、符合要求。同时处理线状地物中共线情况,拷贝公共边到另外的层。将Arc/Info数据转入AutoCad下按不同的code码,赋不同的颜色,喷绘硫酸纸图,以便与原图套合检查。

(3)Arc/Info下加入库项、接边。为每个层创建统一的属性结构,逐图斑录入图斑号、地类号、权属代码、飞地代码等。逐线条录入线地类码、线权属代码、线宽度等。逐辖区输入权属代码、权属名称等。

(4)接边、属性项检查。由技术负责人对全部接边情况进行检查,接边时不仅要图形接边,还要属性接边。属性项则由两人一组互相检查。

(5)Arc/Info下图库大拼接。把107幅图全部拼接在一起,并将图斑层与境界层融合,检查无误后再剥离开,这样可以保证数据的统一性、严密性,同时对图斑层、境界层也是再一次检核。全部无误后,从总的图斑层中分离出飞地层。

(6)采用FoxPro录入属性数据。建图形库的同时,利用FoxPro软件录入记载表中的数据如坡度、土层厚度、权属性质等,同时录入零星地物库。

(7)基于MapGis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首先将Arc/Info图库与FoxPro属性库链接,并利用“爱地”土地利用系统建立该测区的图幅索引、数据字典,最后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

(8)数据库管理系统试运行。通过已建好的数据库计算并打印各种面积汇总表、土地统计台帐、土地统计簿等,还喷绘了标准分幅图、分乡图等。

(9)每一幅图都经过质检部门的认真检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精度达到设计书的要求。

24 作业中的问题处理

全要素矢量数据的编辑全部在Arc/Info软件环境下进行。对外业调绘时将境界清绘红色,经扫描后,有境界的地方影像不清楚,进行了重新描绘;对有境界的地方用2B铅笔重新描绘,重新扫描,尽可能地使扫描影像清晰;对外业调绘资料中,河、路、境界、图斑关系处理不合理处,内业根据情况分别核查处理,经修改后的1∶1万数字地类斑块图矢量数据与数字影像图叠合进行检查,线划位置、属性精度、图形扫描、数据采集精度均符合设计书要求。

经过外业调查,内业处理和数据库的建设,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所有成果资料。

3 质量控制

在成果质量的控制上,采取了分阶段自检,巡回检查,请专家技术指导相结合的检查办法,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及时解决调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成果质量。

31 严格基础资料的精度

只有基础信息可靠,才能保证在此基础上的调查成果科学准确,因此,在质量控制方面从调查的技术准备工作开始做起。

首先建立土地利用地图数据管理系统,对全县107幅土地利用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线划地图,保证调查基础精度可靠,这项工作目标是:利用已有的航摄像片,采用常规的作业方法,生产满足建库要求的数字正射影像图及框架矢量要素数据。技术设计是:数字正射影像图采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框架矢量要素的采集用模拟、解析测图,扫描矢量化编辑的方法成图。

数字正射影像图是根据像片(23厘米×23厘米、比例尺1∶35万)的内外方位元素和地面数字高程模型对数字化的航空影像(单色/彩色)进行数字微分纠正,得其正射影像,再作影像镶嵌、图廓裁切,生成图幅影像层数据,再与图廓整饰、公里网格以及地名注记数据复合而成,它既具有地图几何精度又有影像特征。为保证精度,采取了数字高程模型与矢量数据套合检查的方法。即:在生产了数字正射影像和数字线划地图以后,将两种图套合在一起,选取20个左右的明显地物点,计算中误差,一般地区不超过5米,高山地区不超过75米(个别地方可放宽至10米),若计算结果满足上述限差,则可以进行编辑。否则,应退回到各自的制作过程中去检查。

数字线划地图(框架矢量要素数据)是现有地形图上基础要素的矢量数据,且保存各要素的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为本项目需要,只选取《县(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数据采集分层编码规定》中的要素。基本内容有:测量控制点、垣栅、等高线、地形地貌点、交通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境界。在数据线划图的制作过程中,采取了如下质量控制的办法:第一,检查矢量化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设置是否合理,在屏幕上将矢量数据和栅格影像叠合显示,检查对应数字化的要素是否有遗漏,检查是否存在短小毛刺,检查高程赋值有无粗差,检查补绘的等高线是否合理。第二,检查图廓点的坐标值及点号是否正确,检查坐标转换误差是否符合精度要求,检查各数据层的正确性,检查每一层的拓朴关系是否正确,检查要素之间是否有不合理的粘连或打结,检查每一个属性是否正确,属性项的名称和定义是否符合要求,属性值是否超过值域范围,各属性项的值的正确性。第三,检查各线状要素与本图图廓线是否严格吻合,检查相邻图幅要素是否全部接边,接边误差是否在规定值之内,检查接边的要素属性值是否一致。第四,检查图例簿填写内容是否完整、正确。第五,检查各种数据资料,图形资料,文档资料是否齐全,存储数据的介质和规格等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32 自查自检把外业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外业调查成果是本项目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最终成果的科学可靠,直接影响这次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成果的质量。因此,外业工作过程中,他们采取了巡回检查,重点抽查,集中纠正的方法,保证建库前所有调查成果的质量。

外业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图斑中的零星地类记载不全,部分耕地图斑中较大的陡坎、小块荒地、墓地、水毁地等零星地类被遗漏;宽度大于2米的农村道路遗漏较多;外业调查记载表中的内容记载不全,主要遗漏的有地形坡度;有同一图斑编号不同,个别图斑不闭合等情况;部分地物补测没有用平板仪或全站仪补测,而用目估或图上(航片)判读直接划出,不符合规程要求。

对上述问题,改进的办法是:第一,用调绘图与原土地详查底图(或航片)逐村逐斑对照检查行政界、权属界线是否一致、正确,如发现不一致的则应再一次查明变动原因,仔细检查核实权属界线、协议书,进一步确认,然后在全村范围内从第一号图斑到末号图斑,从调绘图到记载表,一个斑一个斑地进行检查。在图上检查图斑划分是否合理,界线是否准确,图斑是否闭合,地类确定是否恰当,编号是否正确;在表上检查内容是否齐全、正确,与图上是否对应。还要查道路、河流等线状地物登记是否正确,有无遗漏;图斑内的零星地类是否登记齐全;飞地的表示是否清晰;图纸与图纸接边处理是否正确等,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错误之处及时改正,遗漏之处及时补上。通过检查,彻底解决了外业调绘中存在的零星地类记载不全,线状地物遗漏,表格内容不完整与图纸接边不吻合等突出问题。第二,补测新增地物,保证调绘精度。对于县城外延的新增地物应用全站仪或平板仪补测,对参照物较多,易于定位的新增地物也可应用简易补测法定位,但必须做到认真补测,并有完整的测量记录,补测精度应达到规定要求,即:补测地物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08毫米,山地不得超过12毫米。第三,按规定量测田坎系数。

采用上述多渠道、多类型的全面外业检查,保证整个外业调查的成果质量为下一步内业建库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层层检查保证建库精度

建库工作中,步步有检核,严格把关。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确定了专门的查图员。二是矢量化结束后,喷硫酸纸图进行第一次检查,如果没错则转入Arc/Info下进行接边、入库。三是接边后,由技术负责人对全部接边情况逐一检查,两人一组对库项内容进行互相检查,并及时改正错误由项目组派专人将107幅图拼接成一幅图,并转入MapGis系统。四是建库全部完毕后交院质检科检查。

在整个建库过程中,坚持了两级检查(作业组、分院)、一级验收(院质检科)的作业制度,保证建库成果的精度达到规程要求。

4 结 论

在昔阳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件与数据更新调查中,采用的方法与以往的调查相比,具有先进性。一是调查采用的技术路线正确,采用了当前在国家和省级应用的数字化程度高的正射摄影图影像和数据资料。因此,整个调查是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技术方法较过去的采用航片调查而言更为科学可靠,过去只有影像,没有数据信息,而这次有双重的影像和数据作保证。二是数据库的建立克服了过去人工 *** 作的偏差,不仅地理要素建立在数字线划地图的基础上,且面积数据自动生成,保证了图、表、数一致。三是数据的采集和成果资料全部采用计算机处理、存储,为下一步土地利用信息的查询、变更、管理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系统。

(一)数据采集、处理和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1)采集和处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利用 GIS 技术,对土地利用现状图纸图先进行扫描,然后对其矢量化,建立数据拓扑关系,并赋予土地利用现状属性。

(2)按照《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对农用地(耕地)分等单元划分的原则和要求,利用 GIS 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基础上进行分等单元划分。

(3)采集和处理农用地(耕地)分等专题数据。利用 GIS 技术,对收集到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各种专题图件先进行扫描,然后对其矢量化,建立数据拓扑关系,并赋予专题属性,建立属性数据库。

(4)基于 GIS,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农用地(耕地)分等专题数据进行关联,建立空间数据的对应关系,生成分等单元属性。

(5)利用 GIS 的分析处理功能,计算农用地(耕地)分等所需的各种数据,包括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

(6)建立农用地(耕地)分等空间数据库,导出农用地分等成果要求提交的各种表格数据。

(二)图件制作

利用计算机和 GIS 技术,从农用地(耕地)分等空间数据库中提取空间数据和专题属性,绘制各种专题图件和最终成果图件,并进行图件整饰和输出。具体图件包括农用地分等单元图、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图、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图、农用地利用等别图、农用地经济等别图和标准样地分布图等。

当地土地部门提供。

二调是,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土地大调查项目,该项目基础工作已做完,项目成果已开展应用了,二调图就是二次调查完成的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件,也是组成的数据库。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简称“二调”,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以上就是关于信息技术与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全部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与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检查技术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技术探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93073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