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封装关系是什么

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封装关系是什么,第1张

OSI参考模型中,网络层、数据链路层传输的协议数据单元(PDU)分别是:分组、帧

协议数据单元,物理层的 PDU是数据位,数据链路层的 PDU是数据帧,网络层的PDU是数据包,传输层的 PDU是数据段,其他更高层次的PDU是报文。

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是指对等层次之间传递的数据单位。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Data Unit )物理层的 PDU是数据位(bit),数据链路层的 PDU是数据帧(frame)。

网络层的PDU是数据包(packet),传输层的PDU是数据段(segment),其他更高层次的PDU是数据(data)。

扩展资料

数据链路层属于计算机网络的低层。数据链路层使用的通道主要由两种类型:

点对点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一的点对点通信方式。

广播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多的广播通信方式,因此过程比较复杂。广播信道上连接的主机很多,因此必须使用专用的共享信道协议来协调这些主机的数据发送。

从整个互联网范围来看的话,互联网仍然属于数据链路层的范围。

1数据链路层的点对点信道和广播信道的特点,以及这两种信道所使用的协议(PPP,以及CSMA、CD协议)特点。

2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作用: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

3以太网MAC层的硬件地址。

4适配器、转发器、集线器、网桥、以太网交换机的作用场合。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数据链路层

百度百科——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要完成许多特定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为网络层提供设计良好的服务接口,处理帧同步,处理传输差错,调整帧的流速,不至于使慢速接收方被快速发送方淹没。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是为网络层提供服务。其基本服务是将源机器中来自网络层的数据传输给目的机器的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一般都提供3种基本服务,即无确认的无连接服务、有确认的无连接服务、有确认 的面向连接的服务。(1)无确认的无连接服务

无确认的无连接服务是源机器向目的机器发送独立的帧,而目的机器对收到的帧不作确认。如果由于线路上的噪声而造成帧丢失,数据链路层不作努力去恢复它,恢 复工作留给上层去完成。这类服务适用于误码率很低的情况,也适用于像语音之类的实时传输,实时传输情况下有时数据延误比数据损坏影响更严重。大多数局域网 在数据链路层都使用无确认的无连接服务。

(2)有确认的无连接服务

这种服务仍然不建立连接,但是所发送的每一帧都进行单独确认。以这种方式,发送方就会知道帧是否正确地到达。如果在某个确定的时间间隔内,帧没有到达,就必须重新发此帧。

(3)有确认的面向连接的服务

采用这种服务,源机器和目的机器在传递任何数据之前,先建立一条连接。在这条连接上所发送的每一帧都被编上号,数据链路层保证所发送的每一帧都确实已收 到。而且,它保证每帧只收到一次,所有的帧都是按正确顺序收到的。面向连接的服务为网络进程间提供了可靠地传送比特流的服务。

2.帧同步

在数据链路层,数据的传送单位是帧。所谓帧,是指从物理层送来的比特流信息按照一 定的格式进行分割后形成的若干个信息块。数据一帧一帧地传送,就可以在出现差错时,将有差错的帧再重传一次,从而避免了将全部数据都重传。

帧同步是指接收方应当能从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确地区分出一帧的开始和结束在什么地方。

3.差错控制

传送帧时可能出现的差错有:位出错,帧丢失,帧重复,帧顺序错。

位 出错的分布规律及出错位的数量很难限制在预定的简单模式中,一般采用漏检率及其微小的CRC检错码再加上反馈重传的方法来解决。为了保证可靠传送,常采用 的方法是向数据发送方提供有关接收方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一个否定性确认意味着发生了某种差错,相应的帧必须被重传。这种做法即是反馈重传。

更复杂的情况是,一个帧可能完全丢失(比如,消失在突发性噪声中)。在这种情况下,发送方将会永远等下去。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在数据链路层中引入计时器来解决。

首先要明白各层的作用是什么。

物理层是产生并传输信号的,没有信号传输不同地点的设备不能相互感知;

链路层是用信号传输建立通信渠道的,一般规定特定的信号形式代表特定的具体意义,使不同的设备间可以相互沟通理解,物理层不同,信号产生的方式不同,对应的链路层也不同;

网络层的作用是不同的链路层之间也可以相互沟通理解,即屏蔽物理层和链路层的差别。

举个通俗的例子,物理层好比各种动物,猫啊狗啊什么的,猫会喵喵叫,狗会旺旺叫。链路层好比猫和猫之间,喵一下表示1,喵两下表示2;狗和狗之间,旺一下表示1,旺两下表示2,这样猫和猫、狗和狗就能相互交流了。网络层好比猫和狗之间,他们无法直接交流,于是猫喵了一下画一个1,喵两下画个2,狗旺一下画个1,画两下画个2,于是大家都明白了喵几下和旺几下都代表什么意思,猫和狗之间也可以交流了。

OSI/RM共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7层。

第1层:物理层,在物理信道上传输原始的数据比特(bit)流,提供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连接所需的各种传输介质、通信接口特性等。

第2层: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邻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在信道上无差错地传输,并进行数据流量控制。

第3层:网络层,为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提供建立、维护和终止网络连接的手段,把上层来的数据组织成数据包(Packet)在节点之间进行交换传送,并且负责路由控制和拥塞控制。

第4层:传输层,为上层提供端到端(最终用户到最终用户)的透明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所谓透明的传输是指在通信过程中传输层对上层屏蔽了通信传输系统的具体细节。

第5层:会话层,为表示层提供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并提供会话管理服务。

第6层:表示层,为应用层提供信息表示方式的服务,如数据格式的变换、文本压缩和加密技术等。

第7层:应用层,为网络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各种服务,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E-mail)、分布式数据库以及网络管理等。

扩展资料:

OSI参考模型的特性:

是一种异构系统互连的分层结构;提供了控制互连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骨架;定义一种抽象结构,而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

不同系统中相同层的实体为同等层实体;同等层实体之间通信由该层的协议管理;相信层间的接口定义了原语 *** 作和低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

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面向连接的或无连接的数据服务;直接的数据传送仅在最低层实现;每层完成所定义的功能,修改本层的功能并不影响其他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OSI模型

设计数据链路层的原因

1、在原始的物理线路上传输数据信号是有差错的。

2、设计数据链路层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原始的、有差错的物理传输线路的基础上,采取差错检测、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等方法,将有差错的物理线路改进成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向网络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从网络参考模型的角度看,物理层之上的各层都有改善数据传输质量的责任,数据链路层是最重要的一层。

数据链路层的最基本的功能是向该层用户提供透明的和可靠的数据传送基本服务。透明性是指该层上传输的数据的内容、格式及编码没有限制,也没有必要解释信息结构的意义;可靠的传输使用户免去对丢失信息、干扰信息及顺序不正确等的担心。在物理层中这些情况都可能发生,在数据链路层中必须用纠错码来检错与纠错。数据链路层是对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流的功能的加强,将物理层提供的可能出错的物理连接改造成为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使之对网络层表现为一无差错的线路。如果您想用尽量少的词来记住数据链路层,那就是:“帧和介质访问控制”。 为了使传输中发生差错后只将有错的有限数据进行重发,数据链路层将比特流组合成以帧为单位传送。每个帧除了要传送的数据外,还包括校验码,以使接收方能发现传输中的差错。帧的组织结构必须设计成使接收方能够 明确地从物理层收到的比特流中对其进行识别,也即能从比特流中区分出帧的起始与终止,这就是帧同步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传输中很难保证计时的正确和一致,所以不可采用依靠时间间隔关系来确定一帧的起始与终止的方法。

(1)字节计数法:这是一种以一个特殊字符表示一帧的起始并以一个专门字段来标明帧内字节数的帧同步方法。接收方可以通过对该特殊字符的识别从比特流中区分出帧的起始并从专门字段中获知该帧中随后跟随的数据字节数,从而可确定出帧的终止位置。面向字节计数的同步规程的典型代表是DEC公司的数字数据通信报文协议DDCMP(Digital Data Communications Message Protocol)。DDCMP采用的帧格式如图3-1。

控制字符SOH标志数据帧的起始。实际传输中,SOH前还要以两个或更多个同步字符来确定一帧的起始,有时也允许本帧的头紧接着上帧的尾,此时两帧间就不必再加同步字符。 count字段共有14位,用以指示帧中数据段中数据的字节数,14位二进制数的最大值为2-1=16383,所以数据最大长度为8×16383=131064。DDCMP协议就是靠这个字节计数来确定帧的终止位置的。DDCMP帧格式中的ACK、SEG、ADDR及FLAG中的第2位,CRC1、CRC2分别对标题部分和数据部分进行双重校验,强调标题部分单独校验的原因是,一旦标题部分中的CONUT字段出错,即失却了帧边界划分的依据,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由于采用字符计数方法来确定帧的终止边界不会引起数据及其它信息的混淆,因而不必采用任何措施便可实现数据的透明性(即任何数据均可不受限制地传输)。

(2)使用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该法用一些特定的字符来定界一帧的起始与终止,为了不使数据信息位中出现的与特定字符相同的字符被误判为帧的首尾定界符,可以在这种数据字符前填充一个转义控制字符(DLE)以示区别,从而达到数据的透明性。但这种方法使用起来比较麻烦,而且所用的特定字符过份依赖于所采用的字符编码集,兼容性比较差。

(3)使用比特填充的首尾标志法:该法以一组特定的比特模式(如01111110)来标志一帧的起始与终止。本章稍后要详细介绍的HDLC规程即采用该法。为了不使信息位中出现的与特定比特模式相似的比特串被误判为帧的首尾标志,可以采用比特填充的方法。比如,采用特定模式01111110,则对信息位中的任何连续出现的五个“1”,发送方自动在其后插入一个“0”,而接收则做该过程的逆 *** 作,即每接收到连续五个“1”,则自动删去其后所跟的“0”,以此恢复原始信息,实现数据传输的透明性。比特填充很容易由硬件来实现,性能优于字符填充方法。

(4)违法编码法:该法在物理层采用特定的比特编码方法时采用。例如,一种被称作曼彻斯特编码的方法,是将数据比特“1”编码成“高-低”电平对,而将数据比特“0”编码成“低-高”电平对。而“高-高”电平对和“低-低”电平对在数据比特中是违法的。可以借用这些违法编码序列来定界帧的起始与终止。局域网IEEE 802标准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违法编码法不需要任何填充技术,便能实现数据的透明性,但它只适用于采用冗余编码的特殊编码环境。由于字节计数法中COUNT字段的脆弱性以及字符填充法实现上的复杂性和不兼容性,较普遍使用的帧同步法是比特填充和违法编码法。 为了提高信道的有效利用率。如前节所述采用了发送方不等待确认帧返回就连续

发送若干帧的方案,这样的发送过程就象一条连续的流水线,故又称为管道(pipelining)技术。由于允许连续发送多个未被确认折帧,帧号就采用多位二进制数才能加以区分。因为凡被发送出去但沿尚未被确认的帧都可能出错或丢失而要求重发,因而这些帧都要保留下来。这就要求发送方有较大的发送缓冲区保留可能要求重发的未被确认的帧。但是缓冲区容量总是有限的,如果接收方不能以发送方的发送速率处理收到的帧,则还是可能用完缓冲容量而暂时过载。为此,可引入类似于空闲RQ方案的调整措施,其本质是在收到一确定帧之前,对发送方可发送的帧的数目加以限制,这是由发送方调整保留在重发表中的待确认帧的数目来实现的。如果接收方来不及对收到的帧进行处理,则接收方停发确认信息,此时送方的重发表增长,当达到重发表限度时,就不再发送新帧,直至再次收到确认信息为止。 为了实现此方案,存放未确认帧的重发表中应设置未确认帧数目的最大限度,这一限度被称为链路的发送窗口。显然,如果窗口设置为1,即发送方缓冲能力公为一个帧,则传输控制方案就回到了空闲RQ方案,此时传输效率很低,故窗口限度应选为使接收方尽量能处理或接受收到的所有帧。当然选择时还必须考虑诸如帧的最大长度、可使用的缓冲存容量以及传输的比特速率等因素。重发表是一个连续序号的列表,对应发送方已发送但尚未确认的那些帧。这些帧的序号有一个最大值即发送窗口的限度。所谓发送窗口就是指示发送方已发送但尚未确认的帧序号队列的界,其上、下界分别称为发送窗口的上、下沿,上、下沿的间距称为窗口尺寸。接收方类似地有接收窗口,它指示允许接收的帧的序号。接收窗口的上、下界也是随时间滑动的。

发送方每次发送一帧后,待确认帧的数目便增1;同样,发送方每收到一个确认信息后,待确认帧的数目便减1。当重发计数值,即待确认帧的数目等于发送窗口时,便停止发送新的帧。一般帧号只取有限位二进制数,到一定时间后就又反复循环,若帧号配3位二进制,则帧号在0~7间循环。如果发送窗口限度取值为2,则发送过程如图3-4所示。图中发送方阴影表示发送窗口,接收方阴影则相应可视作接收窗口。当传送过程进行时,窗口位置一直在滑动,所以也称为滑动窗口(Slidding Window),或简称为滑窗。

图3-4中滑动窗口的状态变化过程可叙述如下(假设发送窗口为2,接收窗口为1)。

初始态,发送方没有帧发出,发送窗口前后沿相等。接收窗口限度为1,它允许接收0号帧。

发送方已发送0号帧,此时发作口打开(即前沿加1),窗口对准0号,表示已发出但尚未收到确认返回信息。接收窗口状态同前,指示允许接收0帧。

发送方在未收到0帧的确认返回信息前,继续发送1号帧。发送窗口状态不变。

接收方已收到0帧,窗口滑动一格,表示准备接收1号帧。发送窗口状态不变。

发送方已收到0号帧的确认返回信息,发送窗口后沿加1,表示从重发表中删除0号帧,接收窗口状态不变。

发送方继续发送2帧,发送窗口前沿加1,表示2号帧也纳入待确认之列。接收

窗口状态仍不变。

接收方已收到1号帧,接收窗口滑动一格,表示准备接收2号帧。发送窗口状态不变。

发送方收到接收方发来的1号帧收毕的确认信息,发送窗口后沿加1,表示从重发表中删除最早进入的1号帧。接收窗口状态不变。 一般说来,凡是在一定范围内到达的帧,那怕不按顺序,接收方也要接收下来。若把这个范围看成是接收窗口的话,则接收窗口的大小应该是大于1的,而Go-back-N正是接收窗口等于1的一个特例。选择重发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滑动窗口协议,只不过其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都大于1。若从滑动窗口的观点来统一看待空闲RQ、Go-back-N及选择重发三种协议,它们的差别公在于各自窗口的大小不同而已:

空闲RQ:发送窗口=1,接收窗口=1

Go-back-N:发送窗口>1,接收窗口=1

选择重发:发送窗口>1,接收窗口>1

若帧序号采用3位二进制编码,则最大序号为SMAX=2^3-1=7。对于有序接收方式,发送窗口最大尺寸选为SMAX;对于无笆接收方式,发送窗口最大尺寸至多是序号范围的一半。管理超时控制的计时器应等于发送缓冲器数,而不是序号空间的大小。实际上,每一个缓冲器应对应一个计时器,当计时器超时时,该对应缓冲器的内容重发。按收方必须设置的缓冲器数应该等于接收窗口尺寸,而不是序号空间的大小。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主要功能为定义网络的物理结构,传输的电磁标准,Bit流的编码及网络的时间原则,如分时复用及分频复用。

决定了网络连接类型(端到端或多端连接)及物理拓扑结构。说得通俗一些,这一层主要负责实际的信号传输。物理层的主要设备:中继器、集线器。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Review):在两个主机上建立数据链路连接,向物理层传输数据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处理使之无差错并合理的传输。数据链路层主要设备:二层交换机、网桥。

3、网络层(Network Layer):主要负责路由,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阻塞控制等功能。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OSPF等。网络层主要设备:路由器。

4、传输层(Transfer Layer):最关键的一层,向拥护提供可靠的端到端(End-to-End)服务,它屏蔽了下层的数据通信细节,让用户及应用程序不需要考虑实际的通信方法。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5、会话层(Session Layer):主要负责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即两个会话层实体之间的信息交换,管理数据的交换。

6、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处理通信信号的表示方法,进行不同的格式之间的翻译,并负责数据的加密解密,数据的压缩与恢复。

7、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保持应用程序之间建立连接所需要的数据记录,为用户服务。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

扩展资料:

OSI模型的作用

1、人们可以很容易的讨论和学习协议的规范细节。

2、层间的标准接口方便了工程模块化。

3、创建了一个更好的互连环境。

4、降低了复杂度,使程序更容易修改,产品开发的速度更快。

5、每层利用紧邻的下层服务,更容易记住个层的功能。

6、OSI是一个定义良好的协议规范集,并有许多可选部分完成类似的任务。

7、它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层所包括的可能的任务。是作为一个框架来协调和组织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OSI参考模型并没有提供一个可以实现的方法,而是描述了一些概念,用来协调进程间通信标准的制定。即OSI参考模型并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个在制定标准时所使用的概念性框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OSI参考模型

以上就是关于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封装关系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封装关系是什么、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网络物理层 链路层 网络层的关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93448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