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微服务架构下,服务网关和数据库不能部署在虚拟机上

为什么在微服务架构下,服务网关和数据库不能部署在虚拟机上,第1张

最近开发了一基于springcloud的微服务架构的门户项目,因为客户对系统性能有要求,所以楼主对系统的一些api接口进行了大量压力测试。在压测过程中,发现接口的性能瓶颈之一是服务网关和数据库部署在虚机上,所以本文将分享内容分为两部分

性能压测思路是从软硬件负载 f5,nginx,到容器化平台k8s、docker、zuul网关,再到数据存储es、mysql、mongodb、redis,进行全面测试。

性能压测汇总

部分接口压测结果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用一台zuul网关节点和一个业务节点压测空接口,发现一个有意思现象:

空接口压测不走zuul,一个业务节点tps能达到 32000, 走zuul网关,一个业务节点空接口tps只有11000,性能损耗64%。

当时就感觉zuul网关在我心中高大的形象碎了一地,但是没办法,性能不达标必须要优化。所以楼主查了很多资料,也问过一些docker和k8s的容器化平台大牛,总结出两点经验:

所以楼主向公司申请物理机,继续性能压测,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接下来要讲的:为什么服务网关和数据库不能部署到虚拟机上

虚拟机的特点

io开销

我们知道,不管虚机上部署了多少个应用,一旦涉及到数据的存储,如果采用虚机部署数据库,会带来不必要的网络io开销。因为虚拟机在调度大量物理的cpu和内存、特别是磁盘IO时,必须经过虚拟机和物理机两层网络io读写开销 *** 作,是非常耗系统性能的。

一般情况下,使用虚拟机部署应用,其性能衰减约20%左右,这不是优化代码能解决的。

共享物理机资源

因为虚拟机在cpu资源、网络等方面共享物理机资源,虚拟机之间会存在竞争物理机资源,造成程序不稳定情况。

docker容器部署

更要命的是,如果数据库和zuul网关部署到容器(实质也是虚拟机)里,那么网络io读写变成docker(虚拟机)到虚机,再到物理机三层访问,无形之中又增加了io读写性能开销。尤其是对于请求吞吐量要求很高的服务网关zuul,是不能容忍的。

所以虚机对于IO密集型以及对延迟要求很高的业务场景不合适。

另外,早期的时候,作为一名架构师需要尽早的规划好服务网关和数据库的物理部署方式以及软硬件性能要求。

微服务可以通过使用Redis来实现同步。Redis是一种高性能的内存数据库,可以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从而提高访问速度。因此,它可以用来实现微服务之间的数据同步,从而提高微服务的性能。Redis可以提供一致性,可靠性和可伸缩性,从而使微服务之间的数据同步更加可靠。此外,Redis还可以提供高性能的数据查询和更新功能,从而使微服务之间的数据同步更加高效。总之,Redis可以有效地实现微服务之间的数据同步,从而提高微服务的性能。

前言

微服务是当前非常流行的技术框架,通过服务的小型化、原子化以及分布式架构的d性伸缩和高可用性,可以实现业务之间的松耦合、业务的灵活调整组合以及系统的高可用性。为业务创新和业务持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本文分享在这种技术架构下的数据架构的设计思想以及设计要点,本文包括下面若干内容。

微服务技术框架中的多层数据架构设计

数据架构设计中的要点 

要点1:数据易用性

要点2:主、副数据及数据解耦

要点3:分库分表

要点4:多源数据适配

要点5:多源数据缓存

要点6:数据集市

为了容易理解,本文用一个简化的销售模型来阐述,如下图。图1显示了客户、卖家、商品、定价、订单的关系(这里省略支付、物流等其他元素)。

图1 销售模型

在这个销售模型中,卖家提供商品、制定价格,客户选择产品购买、形成销售订单。根据微服务的理念设计,可以划分为客户服务、卖家服务、商品服务、定价服务、订单服务,以及公共服务(比如认证、权限、通知等),如图2所示。

图2 微服务功能

微服务架构中的多层数据架构设计

分布式架构一般把系统分为 Saas(Software-as-a-Service)、Paas(Platform-as-a-Service)、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三层。其中 Saas 层负责对外部提供业务服务,Paas 层提供基础应用平台,Iaas 层提供基础设施。微服务垂直嵌入这三层服务之中,相互独立。因此数据架构设计时需要考虑三层服务对数据的关注点,又要考虑微服务的独立性。

数据架构的分层设计

图3 微服务技术框架

如图3所示,Iaas 层提供程序运行的物理基础环境(这边涉及很多硬件·网络内容,在本文中省略)。Pass 层细分为三层,基础服务层,主要负责数据存储处理;事务框架层,主要负责微服务的注册·调度管理、分布式事务处理;应用服务层、主要实现各个微服务的 API,供其它微服务直接调用以及 Saas 层的服务调用。Saas 服务就是公开对外提供的业务服务。

数据架构自下向上相应的分为 Raw Data 层、Logic Data(inner)层和 Logic Data(outer)层(Iaas 中主要以基础硬件环境为主,在本文中省略)。Raw Data 层是基于数据库、文件或者其他形式数据内容。Logic Data(inner)层是微服务 API 使用的逻辑数据,比如客户数据、订单数据等等。Logic Data(outer)层是对外服务提供数据,比如客户订单数据。因此,我们的数据架构的分层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数据分层架构

除此之外,很多情报会以画面或报表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在 Logic Data(outer) 之上,可以构建 Information Block(常用的信息块)、通过 View type(显示模式)的设定后,最终 View 展现出来。

如图4所示,越靠近对外服务层,客户对设计者的影响度越大,越需要从使用性、易用性、适用性等考虑。反之,越远离对外服务层,设计上更关心数据的存储。

数据三层架构的好处是实现数据从系统实现到业务实现的逐层过渡,实现业务数据和系统数据间的松耦合。同时实现业务的灵活扩展和系统的灵活扩展。

数据架构设计中的要点

上面讲述了数据架构的分层设计,下面讲述数据架构设计中的要点。

要点1:数据易用性

数据无论用什么方式实现,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业务(或者是客户)使用的。因此,在对外提供服务的时候,数据的易用性非常关键。

图5 数据易用性

如图5所示,客户信息在 Logic Data(inner) 层中为了数据的柔软性和非冗余,把人员信息拆成若干子表来存储。比如,人员地址表可以无限多的存储客户地址信息。这样的好处在于每次人员地址更新时,不用直接更新人员地址,而是生成一个新的地址数据,原有的地址信息作为历史数据得到保存,易于数据快速恢复和历史信息追踪。但在 Logic Data(outer)层提供外部数据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一次性能提供足够用的信息(毕竟查询的 *** 作大大高于修改的 *** 作),减少业务场景中不需要的信息。比如对一般客户只提供三个常用地址的时候,数据设计中地址1、地址2和地址3放在一张表中。

要点2:主、副数据及数据解耦

每个微服务 API 的数据完全独立是不太现实的,比如订单中需要有商品、客户(包括收货者)、卖家以及价格等数据。如果这些数据都在订单服务 API 中管理,那么客户情报的变更、价格调整等信息都要同步给订单 API 中数据,数据的耦合度就会变得非常高。在数据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降低数据间的相互依赖性。因此,首先需要确定每个微服务 API 的主数据和副数据。主数据指微服务 API 的核心数据,这种数据的增删改主要集中在某个微服务 API 中,比如订单服务 API 中的订单数据。副数据指参照或者映射其他微服务 API 的数据,比如订单服务 API 中的商品数据、价格数据等。其次,为了降低数据之间的耦合度,用数据关联表来表征数据间的关系。如果想去掉数据间的关联关系,直接去掉关联表即可,对数据本身的没有任何影响。具体如图6所示。

图6 主、副数据及数据解耦

要点3:分库分表

随着业务数据量不断增加,单一数据库或单一数据表中会积累大量的数据,比如订单数据,随着时间推移和客户数量的增加,产生的订单数据也会越来越多。当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数据 *** 作的性能会大幅下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据库“带不动了”。所以,在数据架构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数据的分库分表。

如图7所示,分库,即我们把订单数据分为当前数据应用库、历史数据库、历史归档数据库。当前数据应用库用来支持新订单的生成以及执行中订单的增删改查。历史数据库(这里举例分为最近3个月和最近1年)当客户想看过往订单的时候才使用。历史归档数据(按年间归档)原则上不直接对客户公开,用于备查、统计分析。对于当前数据应用库,可以继续再分库,按客户号范围来分库。这样每个数据库的大小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分表,即把一条信息分别存储在两张或多张表中。比如把订单信息按基本信息和详细信息分表,就可以适用于订单的基本信息查询和订单详细信息查询。总之,分库分表的核心就是控制单一数据库的负荷(数据量和数据信息量),通过多表多库来应对业务数据量的增长。

图7 分表分库

要点4:多源数据适配

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之外,有多种多样的数据源,比如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数据文件或数据流,CSV、TXT、Doc、Excle、PDF、XML 等各种异构数。这些数据都需要做相应的处理,转换成可管理的数据信息。因此在数据架构设计的时候,需要给不同性质的数据源配置相对应的读写适配器,同时也需要有统一调度的地方,如图8所示。

图8 多源数据适配

要点5:多源数据缓存

数据处理的性能除了处理逻辑的复杂度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目标数据的 *** 作时长(含对硬件磁盘设备的读写以及网络的传输)。网络速度特别是光纤的使用后已经大幅度提高,但机器磁盘的读写效率并没有显著提高,因此减少磁盘读写是提高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数据缓存就是把常用的数据(不会经常更改的数据)、最近使用数据放到内存中。这样就可以大幅降低系统对硬件磁盘设备的 *** 作开销,提高整个数据系统的性能,如图9所示。

图9 数据缓存

要点6:数据集市

数据集市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当现有的数据不能简单地通过几个表数据关联以及简单加工后就可以供业务使用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构建数据集市。数据集市以数据运用的观点来分析加工数据,通过多源数据的导入、清洗、加工、视图做成等一系列的数据 *** 作后,为业务提供可用的、稳定的数据源。例如,对销售分析中、什么样的客户喜欢什么样的商品、价格对销售金额的影响、销售金额跟地区日期的关联关系等多维度分析,就要用数据集市的概念,如图10所示。

图10 数据集市

数据承载着信息,好的数据架构设计会使业务系统变得更加流畅、更加容易理解和维护。本文只是总结一些在实际工程中的体会,供大家分享。如果有不足之处、也请大家补充、赐教。

(此文转载至GitChat技术杂谈)

微服务¹架构的目标是帮助工程团队更快,更安全,更高质量地交付产品。解耦服务允许团队快速迭代,对系统的其余部分影响最小。

在Medium,我们的技术堆栈始于2012年的单片Nodejs应用程序。我们已经构建了几个卫星服务,但我们还没有制定一个系统地采用微服务架构的策略。随着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团队不断发展,我们在2018年初转向了微服务架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希望分享我们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并避免微服务综合症的经验。

首先,让我们花一点时间来思考微服务架构是什么,不是什么。 “微服务”是那些过载和混乱的软件工程趋势之一。这就是我们在Medium认为它是什么:

该定义包括三个微服务设计原则:

Three Principles of Modeling Microservices

当我们对微服务进行建模时,我们应该遵守所有三个设计原则。这是实现微服务架构全部潜力的唯一途径。错过任何一个都会成为反模式。

没有一个目的,每个微服务最终会做太多事情,成长为多个“单片”服务。我们不会从微服务架构中获得全部好处,我们也会支付运营成本。

如果没有松散耦合,对一个服务的更改会影响其他服务,因此我们无法快速安全地发布更改,这是微服务架构的核心优势。更重要的是,紧密耦合引起的问题可能是灾难性的,例如数据不一致甚至数据丢失。

如果没有高凝聚力,我们将最终得到一个分布式单片系统 - 一组混乱的服务,必须同时进行更改和部署才能构建单一功能。由于多个服务协调的复杂性和成本(有时跨多个团队),分布式单片系统通常比集中式单片系统差得多。

与此同时,了解 微服务不是什么 很重要:

在Medium,我们总是在做出重大产品或工程决策时会问“为什么现在?”这个问题。 “为什么?”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它假设我们拥有无限的人,时间和资源,这是一个危险的假设。当你想到“为什么现在?”时,你突然有了更多的限制 - 对当前工作的影响,机会成本,分心的开销等等。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优先考虑。

我们现在需要采用微服务的原因是我们的Nodejs单片应用程序已经成为多个方面的瓶颈。

首先,最紧迫和最重要的瓶颈是其性能。

某些计算量很大且I / O很重的任务不适合Nodejs我们一直在逐步改进整体应用程序,但事实证明它是无效的。它的低劣性能使我们无法提供更好的产品而不会使已经非常慢的应用程序变慢。

其次,整体应用程序的一个重要且有点紧迫的瓶颈是它会减慢产品开发速度。

由于所有工程师都在单个应用程序中构建功能,因此它们通常紧密耦合。我们无法灵活地改变系统的一部分,因为它也可能影响其他部分。我们也害怕做出重大改变,因为影响太大,有时难以预测。整个应用程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部署,因此如果由于一次错误提交导致部署停滞,那么所有其他更改(即使它们完全正常工作)也无法完成。相比之下,微服务架构允许团队更快地发货,学习和迭代。他们可以专注于他们正在构建的功能,这些功能与复杂系统的其余部分分离。更改可以更快地进入生产。他们可以灵活地安全地尝试重大变革。

在我们新的微服务架构中,更改会在一小时内完成生产,工程师不必担心它会如何影响系统的其他部分。该团队还 探索 了在开发中安全使用生产数据的方法²多年来一直是白日梦。随着我们的工程团队的发展,所有这些都非常重要。

第三,单一应用程序使得难以为特定任务扩展系统或隔离不同类型任务的资源问题。

使用单一的单一应用程序,我们必须扩展和缩小整个系统,以满足更多资源需求的任务,即使这意味着系统过度配置用于其他更简单的任务。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我们对不同类型的请求进行分片,以分离Nodejs进程。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但不会扩展,因为这些微单一版本的单片服务是紧密耦合的。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一个重要且即将成为紧迫的瓶颈是它阻止我们尝试新技术。微服务架构的一个主要优点是每个服务都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堆栈构建,并与不同的技术集成。这使我们能够选择最适合工作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快速安全地完成工作。

采用微服务架构并非易事。它可能会出错,实际上会损害工程生产力。在本节中,我们将分享七个在采用早期阶段帮助我们的策略:

有人可能会认为采用新的服务器架构意味着产品开发的长时间停顿以及对所有内容的大量重写。这是错误的做法。我们永远不应该为了建立新的服务而建立新的服务。每次我们建立新服务或采用新技术时,都必须具有明确的产品价值和/或工程价值。

产品价值应以我们可以为用户提供的利益为代表。与在单片Nodejs应用程序中构建值相比,需要一项新服务来提供值或使其更快地交付值。工程价值应该使工程团队更好,更快。

如果构建新服务没有产品价值或工程价值,我们将其留在单一的应用程序中。如果十年内Medium仍然有一个支持某些表面的单片Nodejs应用程序,那就完全没了问题。从单一应用程序开始实际上有助于我们战略性地对微服务进行建模。

建立具有明确价值的新服务

有人可能会认为采用新的服务器架构意味着产品开发的长时间停顿以及对所有内容的大量重写。这是错误的做法。我们永远不应该为了建立新的服务而建立新的服务。每次我们建立新服务或采用新技术时,都必须具有明确的产品价值和/或工程价值。

产品价值应以我们可以为用户提供的利益为代表。与在单片Nodejs应用程序中构建值相比,需要一项新服务来提供值或使其更快地交付值。工程价值应该使工程团队更好,更快。

如果构建新服务没有产品价值或工程价值,我们将其留在单一的应用程序中。如果十年内Medium仍然有一个支持某些表面的单片Nodejs应用程序,那就完全没了问题。从单一应用程序开始实际上有助于我们战略性地对微服务进行建模。

单片持久存储被认为是有害的

建模微服务的很大一部分是对其持久数据存储(例如,数据库)进行建模。跨服务共享持久数据存储通常似乎是将微服务集成在一起的最简单方法,然而,它实际上是有害的,我们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它。这就是原因。

首先,持久数据存储是关于实现细节的。 跨服务共享数据存储会将一个服务的实现细节暴露给整个系统。如果该服务更改了数据的格式,或者添加了缓存层,或者切换到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则还必须相应地更改许多其他服务。 这违反了松散耦合的原则。

其次,持久数据存储不是服务行为,即如何修改,解释和使用数据 。如果我们跨服务共享数据存储,则意味着其他服务也必须复制服务行为。 这违反了高内聚的原则 - 给定域中的行为泄露给多个服务。如果我们修改一个行为,我们将不得不一起修改所有这些服务。

在微服务架构中,只有一个服务应该负责特定类型的数据。所有其他服务应该通过负责服务的API请求数据,或者保留数据的 只读非规范(可能具体化)副本

这可能听起来很抽象,所以这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假设我们正在构建一个新的推荐服务,它需要来自规范帖子表的一些数据,目前在AWS DynamoDB中。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之一为新推荐服务提供发布数据。

在单片存储模型中,推荐服务可以直接访问单片应用程序所执行的相同持久存储。这是一个坏主意,因为:

缓存可能很棘手。 如果推荐服务与单一应用程序共享相同的缓存,我们也必须在推荐服务中复制缓存实现细节;如果推荐服务使用自己的缓存,当单片应用更新帖子数据时,我们将不知道何时使其缓存无效。

如果单片应用程序决定更改为使用RDS而不是DynamoDB来存储帖子数据,我们将不得不重新实现推荐服务中的逻辑以及访问帖子数据的所有其他服务。

单片应用程序具有解释帖子数据的复杂逻辑 ,例如,如何确定帖子是否应该对给定用户不可见。我们必须在推荐服务中重新实现这些逻辑。一旦整体应用程序更改或添加新逻辑,我们也需要在任何地方进行相同的更改。

即使推荐服务是自己的数据访问模式的错误选项,推荐服务仍然停留在DynamoDB上。

在解耦存储模型中,推荐服务不能直接访问发布数据,也不能直接访问任何其他新服务。发布数据的实​​现细节仅保留在一个服务中。有不同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Option A 理想情况下,应该有一个拥有帖子数据的Post服务,其他服务只能通过Post服务的API访问邮政数据。但是,为所有核心数据模型构建新服务可能是一项昂贵的前期投资。

当人员配置有限时,还有一些更实用的方法。根据数据访问模式,它们实际上可能是更好的方式。

选项B 中,单一应用程序可让推荐服务知道何时更新相关的帖子数据。通常,这不必立即发生,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卸载到排队系统。

选项C 中,ETL管道生成推荐服务的发布数据的只读副本,以及可能对推荐有用的其他数据。在这两个选项中,推荐服务完全拥有其数据,因此它可以灵活地缓存数据或使用最适合的数据库技术。

解耦“建立服务”和“运行服务”

如果构建微服务很难,那么运行服务往往更难。 当运行服务与构建每个服务相结合时,它会减慢工程团队的速度,团队必须不断重新发明这样做。我们希望让每项服务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而不用担心如何运行服务的复杂问题,包括网络,通信协议,部署,可观察性等。服务管理应该与每个服务的实现完全分离。

由于最近在 容器化,容器编排,服务网格,应用程序性能监 控等方面的技术进步,“运行服务”的解耦变得比以往更容易实现。

网络。 网络(例如,服务发现,路由,负载平衡,流量路由等)是运行服务的关键部分。传统方法是为每种平台/语言提供库。它工作但不理想,因为应用程序仍然需要非常繁琐的工作来集成和维护库。通常,应用程序仍然需要单独实现某些逻辑。现代解决方案是在Service Mesh中运行服务。在Medium,我们使用 Istio和Envoy作为边车代理 。构建服务的应用工程师根本不需要担心网络问题。

通信协议 。无论您选择哪种技术堆栈或语言来构建微服务,从一个高效,类型化,跨平台且需要最少开发开销的成熟RPC解决方案开始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向后兼容性的RPC解决方案也使部署服务更加安全,即使它们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在Medium,我们选择了gRPC。

一种常见的替代方案是基于>

*** 作数据库需要和数据库建立连接,拿到连接之后才能 *** 作数据库,用完之后销毁。数据库连接的创建和销毁其实是比较耗时的,真正和业务相关的 *** 作耗时是比较短的。每个数据库 *** 作之前都需要创建连接,为了提升系统性能,后来出现了数据库连接池,系统启动的时候,先创建很多连接放在池子里面,使用的时候,直接从连接池中获取一个,使用完毕之后返回到池子里面,继续给其他需要者使用,这其中就省去创建连接的时间,从而提升了系统整体的性能。

线程池和数据库连接池的原理也差不多,创建线程去处理业务,可能创建线程的时间比处理业务的时间还长一些,如果系统能够提前为我们创建好线程,我们需要的时候直接拿来使用,用完之后不是直接将其关闭,而是将其返回到线程中中,给其他需要这使用,这样直接节省了创建和销毁的时间,提升了系统的性能。

简单的说,在使用了线程池之后,创建线程变成了从线程池中获取一个空闲的线程,然后使用,关闭线程变成了将线程归还到线程池。

线程池实现原理

当向线程池提交一个任务之后,线程池的处理流程如下:

判断是否达到核心线程数,若未达到,则直接创建新的线程处理当前传入的任务,否则进入下个流程

线程池中的工作队列是否已满,若未满,则将任务丢入工作队列中先存着等待处理,否则进入下个流程

是否达到最大线程数,若未达到,则创建新的线程处理当前传入的任务,否则交给线程池中的饱和策略进行处理。

流程:

举个例子,加深理解:

咱们作为开发者,上面都有开发主管,主管下面带领几个小弟干活,CTO给主管授权说,你可以招聘5个小弟干活,新来任务,如果小弟还不到吴哥,立即去招聘一个来干这个新来的任务,当5个小弟都招来了,再来任务之后,将任务记录到一个表格中,表格中最多记录100个,小弟们会主动去表格中获取任务执行,如果5个小弟都在干活,并且表格中也记录满了,那你可以将小弟扩充到20个,如果20个小弟都在干活,并且存放任务的表也满了,产品经理再来任务后,是直接拒绝,还是让产品自己干,这个由你自己决定,小弟们都尽心尽力在干活,任务都被处理完了,突然公司业绩下滑,几个员工没事干,打酱油,为了节约成本,CTO主管把小弟控制到5人,其他15个人直接被干掉了。所以作为小弟们,别让自己闲着,多干活。

原理:先找几个人干活,大家都忙于干活,任务太多可以排期,排期的任务太多了,再招一些人来干活,最后干活的和排期都达到上层领导要求的上限了,那需要采取一些其他策略进行处理了。对于长时间不干活的人,考虑将其开掉,节约资源和成本。

java中的线程池

jdk中提供了线程池的具体实现,实现类是: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当微服务连接不上Redis时,会根据代码实现的逻辑来决定是否直接访问数据库。一般来说,如果代码中没有对Redis连接失败的情况进行处理,那么微服务会直接访问数据库。但是,如果代码中有对Redis连接失败的情况进行了处理,那么就会根据处理逻辑来决定是否直接访问数据库。因此,我们建议在代码中对Redis连接失败的情况进行处理,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我们也建议在系统设计时,考虑到Redis的可靠性和高可用性,采用集群或者主从复制等方式来保证Redis的可用性。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您,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在微服务架构下,服务网关和数据库不能部署在虚拟机上全部的内容,包括:为什么在微服务架构下,服务网关和数据库不能部署在虚拟机上、微服务可以用redis同步吗、微服务开发中的数据架构应该怎样设计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96549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