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让梨的那个孔融是因为不孝被曹 *** 杀的,是真的吗

三岁让梨的那个孔融是因为不孝被曹 *** 杀的,是真的吗,第1张

孔融是被曹 *** 所杀害,但并不是因为不孝顺。

曹 *** 北讨乌桓的时候,孔融讥笑他说:“大将军(曹 *** )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当时,饥荒战乱,曹 *** 上表请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 *** ,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言词之中多为傲慢无礼。

孔融已经看到曹 *** 奸雄诡诈,已渐渐显露,愈发不能忍受,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了曹 *** 。又曾经上奏认为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曹 *** 怀疑他所谈论的越来越广,更加害怕他。然而,因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他正确的议论,怕阻抗自己的大业。

久而久之曹 *** 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他人的诬陷,曹 *** 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将孔融处死。

扩展资料:

孔融的主要成就: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

总体来看,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孔融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他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三国演义》里描述其少有异才,勤奋好学,在当世有神童之称。

演义里孔融因为曾宣扬他认为“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就像容器和里面装的东西一样,分开就没有什么关系而父亲则是想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才生了孩子,所以,如果只有一样事物,如果父亲不好,就把食物给对自己好的人的观点,被曹 *** 以不孝的罪名残忍杀害。

但是一个以贤孝之名名扬天下的名仕被杀的真正原因真的是因为一个“不孝的观点”嘛,明显并不是,他被杀的原因其实有很多,下面我从几个主要原因上进行整理分析。

一、侮慢曹 ***

孔融被杀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因为其侮慢曹 *** ,孔融心怀天下,所以对曹 *** 的专横跋扈非常反感。并且一直孔融看不上曹 *** 。觉得曹 *** 才华不如自己,还经常讽刺曹 *** 宦官出身,这就为他之后为曹 *** 所杀埋下了伏笔。在曹 *** 攻下邺城后,曹 *** 的儿子曹丕将袁熙的妻子甄氏抢来做了自己的老婆。

孔融知道这件事后,专门给曹 *** 写了一封信,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 *** 没有反应过来,还以为孔融说的是一个什么典故,询问孔融。孔融答说:"孔融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曹 *** 觉得受到了侮辱,感到十分的生气,也对孔融从此心怀芥蒂。

公元207年,曹 *** 北讨乌桓,孔融又讥笑曹 *** 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这让曹 *** 出征感觉到十分的不舒服,心情不悦。

后曹 *** 为节约粮食,全国禁酒,孔融是名士,离不开酒,他反问说,若喝酒荒废政事,那么因美色荒废政事的更多,你能把男女之爱废除吗?公然与曹 *** 针锋相对,曹 *** 对孔融更加气愤。

孔融名气很大,是当时的青年导师,天下才俊都团结在他身边,孔融相当于当时影响力最大的自媒体,并且他多次非议朝政,令曹 *** 感觉不安。他害怕孔融的言论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 *** 在着手实施他的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开始对孔融下手了。

他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欲规(谋划)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这样,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弃市,妻子儿女同时遇害。

二、生性傲岸,刚直耿介

孔融性格豪放不羁,经常做出一些蔑视礼教、离经叛道的事,并且他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为当时的政治环境所不容。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社会思潮渐趋解放,儒家思想已经不能完全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了。孔融之死孔融本身也有责任,他豪放不羁,经常做出一些蔑视礼教、离经叛道的事。如孔融说:父与子有何恩情?不过是当时的情欲发作而已。这在当时也可以说是大逆不道了。之前,有京兆人脂习与孔融相好,就曾劝诫孔融性格太过刚直,让他收敛锋芒。

并且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这在当时使诸多权贵对其多怀有妒恨。

再加上他耿介豪纵的性格,导致其言论行为常有出格之处,就更成为了权贵的把柄,这样分析,他最后被曹 *** 厌恶,乃至杀害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孔融之死除了政治上的因素,主要的原因就是个性的过于张扬和别人的谗言和妒忌。

三、忠于汉室,不明时局

东汉末年,正处于乱世。孔融虽博学多才,但却恃才傲物,对抗政令,但是自己又不是治世之才。所以,他的盛名在乱世根本无用武之地。根本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孔融对汉室忠心耿耿,他针对曹 *** 的“奉天子以从诸侯”的策略,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这明显就是要曹 *** 还政于汉献帝。

曹 *** 听到这些,自然容不下他了。曹 *** 是个双面性格,有时也不免有心胸狭窄,妒忌贤才、扼杀贤才的另一面,他诛戮杨修、崔琰、华佗,以及借刀杀祢衡,不都是最明显的例证吗?这样看来,孔融最终落得个胡乱罪名而被杀其实也就很正常了。

让梨的孔融,最终被曹 *** 杀害了,而且他犯的还是被灭了族的那种重罪。

三国末年,天下大乱,曹 *** 挟天子已令诸侯。这时候拥护汉朝皇帝的有识之士,王公大臣,也全部投靠到了曹 *** 这边来,这些人中就包括孔融。说白了这一时期,大汉天子的权威还在,再加上曹 *** 的力量还不够大,他对汉献帝还是比较客气的。这时候侍奉皇帝的大臣们,还没有看出曹 *** 想称霸的野心。在这期间孔融和曹 *** 的关系处的还是相当融洽的,这时候的曹 *** 正好也有结交孔融的意思。毕竟孔融是名人的后代,在当时也有比较大名声。可以说有了孔融的辅佐,多多少少可以为曹 *** 收买一些莘莘学子的心。

因为曹 *** 对孔融不薄,所以孔融也极其的乐意为曹 *** 服务。孔融还把自己的好朋友祢衡介绍给曹 *** 认识。于是,祢衡又开始骂刘表 。刘彪受不了,祢衡就把送到黄祖那里。黄祖是个大块头。祢衡不高兴的时候,骂黄祖,黄祖杀了祢衡。曹 *** 与袁绍的战争结束后,他的势力更加强大。这时,曹 *** 开始不理皇帝,也不去朝廷,也不向咸帝汇报事情。孔融看到曹 *** 的不屈之心,就开始在朝廷反对曹 *** 。当时曹 *** 正准备和刘表决斗。他不能让孔融毁了自己的事。他干脆成立了一个文字调查所,捡到孔融写的几篇有漏洞的文章,将孔融杀死。他被指控不孝。

曹 *** 在孔融的文章中找到了漏洞,大致意思是孩子长大后,不必孝顺父母,因为父亲生孩子是因为他想享受。母亲生孩子就像把东西放进锅里,刚刚熟。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感情。因此,孩子对父母没有感恩之心。孔融就是这样被曹 *** 消灭的,或者说他想加刑的。

四岁就懂让梨的孔融,长大后因“不孝”被曹 *** 处死。

曹 *** 为何会以“不孝”的罪名杀害孔融。原因在于一篇文章,他提了一个观点:“亲子无亲论”。讲了一个什么意思呢?我们看看原文,根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

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我们单看这一段话,觉得孔融这是在为不孝找借口,简直就是“名教罪人”,实在是该杀。但如果我们熟悉汉末三国时代的社会风气的话,就不会这样说了。那么,当时是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呢?正如当时有一句童谣叫“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当时朝廷所提倡的“孝”已经成为了一种假名节了。

孔融长大后原因:

儒学变得越来越形式化,本来是以“孝廉”选官的,但“孝廉”变成了一种名声。而这种名声是可以被世家大族所 *** 纵的,所以选了一批“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假名节之辈。这种虚伪的名节是对名节最大的破坏,而孔融则对这提出反抗,他要撕毁这层假面具。

正是因为“尚真”的主张,所以要在根源上摧毁这一假名节的根据,于是在理论上便提出了“亲子无亲论”。对于统治者来说,这无疑是“惑世诬民”,不容于“礼法”(用来麻醉民众的假礼法),所以孔融就被杀害了。他虽然被以“不孝”的罪名杀害了,但他恰恰是真孝。

我们再看看稍后的嵇康等人就明白了,“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表面看起来是反对名教,而在鲁迅看来,他们正是把名教当宝贝,所以容不得半点虚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05758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