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被程序员「砍」,产品经理需要注意这些场景

为防被程序员「砍」,产品经理需要注意这些场景,第1张

互联网行业中,众人热衷于讨论「程序员产品经理」。虽然,「砍」更多是调侃的意思,一种消遣工作的方式;但是,这不是一个饭后笑话,侧面反应了产品经理和程序员间的对立关系。很多时候,产品经理和程序员间就像对手,产品研发过程就像打仗,总要争个你死我亡。「砍」的本质,是程序员表达对产品经理的不满,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产品经理与程序员对立关系,会严重影响项目的推进。一旦产品经理和程序员对立关系公开化,很容易导致团队人心涣散。这种对立关系,经常滋生出一些极端的事情,骂娘、打架已屡见不鲜。

下文就列举一些程序员想砍产品经理的场景。这些场景都是我过去和很多程序员朋友交流时,他们遇到的对产品不满的场景。这些场景,都会以产品经理的沟通话语表现出来。通过这些场景,去解析这种对立关系产生的原因。以及,作为对照,产品经理应该如何规避和处理这种对立关系。

这样说法是程序员们最不喜欢的,最容易惹毛程序员的。这句话,在程序员们看来就是削减工时、加班的代名词,他们当然不喜欢。而且他们也非常讨厌,一个非技术人员为技术人员做技术难度的定论。简不简单,都需要技术人员做了技术评估,才能下结论。

这种言语,会让程序员们觉得产品经理不靠谱。大家通常都是比较排斥借鉴。借鉴你也得有合理明确的理由。以我某程序员朋友的话来说:微信怎么做的,你就怎么做,那你不如去微信做产品算了。

每个产品,在表面的UI下,都有其背后的复杂的业务逻辑。如果产品经理只是叫程序员照着某个产品做,很多时候技术们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他们也需要弄懂背后的逻辑和流程。当然,这应该是产品经理的工作。

这就是抬杠。产品经理虽然名字里面有「经理」二字,但并没有经理的权利,当然不能命令合作的技术们。这句话,言下之意也是拒绝了商量和讨论。而程序员也需要参与感和团队感。

这就是质疑他人能力,是人都不会喜欢。如果产品经理提出的方案,程序员们没有理解。那就说明产品经理的解释说明和文档,做的不够优秀,不够简洁易懂。让程序员们理解需求,是产品经理的基本工作内容。

在互联网产品开发中,修改需求和插入新需求都是挺常见的。对于程序员们来说,这是非常不爽的事情。这种 *** 作通常会打断程序员的思路,思路被打断是非常痛苦的。当然,这样也会影响他们的开发效率。更可怕的是,反复的修改需求,会使他们有种劳动成果不被尊重的感受,同时也会对项目的未来抱有怀疑的态度。反复的更改方案,也说明产品经理设计是未经过严密的论证,或对细节的把控是不够。

程序员都比较讨厌反复的催促。当项目的节点确定后,技术们会严格遵守节点,产品应该信任他们。当然,时间比较紧凑时,反复催促也会加大程序员们的压力,使他们变得非常烦躁。在这种时候,催促就是添麻烦。

甩锅会导致团队分崩离析,人心不齐。不管任何问题,都是团队的责任,不要将责任指定给某人。特别是在项目复盘时,如果心态不好同事,这是非常难堪的。所以,我们要尽量以原因和结果为导向,而不是责任为导向。

程序员也是也是团队的一份子,有权利知道知道需求的背景。同时,了解需求背景也利于程序员们更好的开发程序。

产品经理给程序员们画饼是最不切实际的,只会引起大家的反感。程序员都是喜欢偏实际的东西,虚的东西只会招致白眼。

任何传递给程序员的需求,都是需要有计划和规范的。如果口头传达一个需求,很容易导致开发出的功能与需求不匹配。同时,因为缺乏相关的记录和文档,可能会造成需求流失。这对于程序员们来说,可能就是延迟、加班、返工、担责等等风险。这是团队合作的大忌,也是项目管理不专业的体现。

以上的这些场景,可能出现一次,程序员们都会顺着我们的想法做。但是,这会渐渐改变程序员们的心态,最终会使产品经理与程序员间产生隔阂和矛盾。如果出现这些场景,作为产品经理都需要小心的处理好,以免影响项目的正常推进。当然,最好是不要出现这些场景。作为产品经理,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要保证我们的产品,准时、保质、保量的落地。

产品经理在与程序员们合作时,产品经理需要讲究合作共赢、互相体谅。在产品经理的相关工作中,最要避免的就是抬杠。抬杠是一切矛盾的根源。很多时候,产品经理要站在程序员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对于产品来说可能就是改改需求,但对于程序员,他们更在意的可能是因为改需求而导致的加班。

产品经理在工作中,经常会追求产品上的极致。追求极致本身是好事,但是切忌过分偏执。我们也需要考虑团队的现状和资源,在极致和现实间寻找均衡。毕竟,如果没有乔布斯的团队,要像乔布斯一样做产品,只会拖垮团队。

在产品开发的过程,改需求、改方案等项目异常,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项目管理的第一部分。如何进行项目异常的处理,考验的是产品经理的沟通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产品经理需要在保持技术们高效工作的情况下,完成项目异常的处理。

当然,在产品经理工作中,矛盾的根源也并不总是产品经理。有时候,也可能是某些程序员的性格或者对该工作的态度导致的。这时候,产品经理要明确,作为团队的润滑剂,有责任推动和协调大家的工作。如果,矛盾不可调和,我们需要尽早提出问题、控制风险,避免「勉强」行事。

有时候,程序员在私下评价一起工作的产品经理时,总是会补加一句「我感觉我也能做产品经理」。这句话的背后,是产品经理没有让程序员们感受到产品工作的价值。在这种背景下,产品经理是很难获取程序员们的注重,也会为很多争论埋下诱因。那如何感受到我们工作的价值那?其实很简单,就是保持工作信息的透明。将我们针对需求和产品做的相关工作,体现在我们的沟通或者文档中。

导致程序员想「砍」产品经理,本质是产品经理工作方式的问题,也有情商的问题。在我的产品经理工作经验中,我总结下了以下四点,我们需要注意和避免的。这四点,都可以和上文的场景相对应,是最容易慢慢改变程序员的心态的。

第一学历的区别:本科和专科的学历,差别是很大的,很多心灵鸡汤都会提学历无用论,会提那些成名的人是多么不顾学历,典型的是比尔盖茨辍学。还有就是学历不代表能力。没错,但这些例子都没有问题,但毒鸡汤是害人的,个例不能作为我们失败的理由,也不应该作为我们所有人奋斗的目标,也不值得我们因为他们的过往历史而去模仿。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曾经、所处的历史环境不是你跟你今天一样的。每个人成功背后都有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成为大多数人中的优秀的人。抛开创业不说学历已经成为很多大型企业的敲门砖,很多时候,很多高新技术企业,连本科都不收,别说专科。

第二是能力的区别:绝大多数情况下,学历是能力的一个表现,有人会抬杠,说中国的应试教育怎么怎么样。但优秀的人你会发现一个共性,他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是优秀的,学霸从来不偏科。但我不否认偏科学生也有真的人才。我想社会上有太多的案例,讲述优秀的人才,学什么都是比别人快,投入比别人少,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好的方法,效率就高。因为他们获得的知识更多更全面,融入新的东西的时候自然容易产生更多关联,更容易理解记忆。

第三程序员的差别:很多时候我们都叫IT人员、码农,一个意思。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忘了从哪本书上看到的还是从哪个博文上看到的。“软件工程师这个行业,是最容易出现以一当百的人的”,意思很简单,写代码,优秀的人,产出就是可以一个顶一百个。这里听上去有点夸张,但仔细想想,很多现在优秀的软件、公司,当年创始人就是几个人。优秀的人,写的代码BUG少,测试投入少,返工少。工作中遇到过类似的同事,一个人一周写的代码完成了9人月的工作量。对底层原理的深入理解,扎实的基本功,优秀的架构和算法能力,可以让事半功倍。

第四收入的区别:即便是本科里,能力差异也可能是天上地下,这里不太好区分,但从某些二线城市的情况看,本科的收入可能是专科的1.5-2倍,这个仅供参考。但哪个多,哪个少已经毋庸置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09999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2
下一篇 2023-05-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