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从思维到行动需要经过什么程序?

人的大脑从思维到行动需要经过什么程序?,第1张

请问,你是,A.先想举手才举手,还是B.先举手才想举手?

如题。我想百分之百的人会选A。那我们再深入一下,A:你是先有做一个动作的想法,还是B:先做一个动作,才有这个想法?我想大家还是选A。再深入一步,A:是你的想法导致你的行动,还是B:行动导致你的想法?还选A,对吧?继续深入,A:想法在先,还是B:行动在先?还选A。那么我再深入问大家最后一个问题,回答这最后一个问题时,大家千万小心。A:精神可以控制物质,就像想法主导行为,还是B:精神不能控制物质,手自己动的,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并没让它动?回答这最后一个问题时,为什么叫大家一定小心呢?我指的“大家”是相信精神不会对物质产生直接作用的人 ,因为你们的回答将可能打破你一贯的想法,而使你一时不知何所依从,不知所措。

由这个问题我想引出另一个几千年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系所争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的问题。

众所周知,唯物主义者认为精神对物质没有直接的作用。而当我们探讨“是先有举手的想法才有举手的动作还是正好相反”这个问题时,我们将发现:一定是想法——精神,控制着身体——物质。这是毫无疑问的。也许你可以说,指挥身体做某个动作固然是想法,但这个想法也是因为有其他的物质原因导致的。比如说,你肚子饿(因为身上的能量不够了,这是物质原因),所以才决定伸手拿食物。所以你可以说,是物质原因导致物质的运动(身体能量少导致伸手拿食物)。这样,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物质。好,没错,但现在我们并不想追究第一原因,而只是从这个先有想法才有动作这个基本事实当中,得出相应的结论:不管前面有多少原因,但总归你的想法控制你的身体,也就是说,你的精神对于你的物质(身体)有直接的作用。也许你可以说,精神是一种脑电波,是这种东西控制了身体,而脑电波又是一种物质,所以,还是物质控制物质。好,那么,其实这还和本文的题目是同一个性质的问题,是先有想法才有脑电波还是先有脑电波才有想法?也许你没法说出这里面的时间的先后问题。我们不管谁在先谁在后,也不管是不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要考虑一个问题:谁占据主动性?是想法主导脑电波还是脑电波主导想法?我想这个问题你问一下你自己,应该很清楚:是想法主导脑电波,也即想法占据主动性。那么,根据以上的推论,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主导 主导

精神————>脑电波————>身体

也许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在“精神”与“脑电波”间还会发现其它的中间物,但不管怎样,这种中介物要么属于物质,要么属于精神。那么从精神到物质,不管有多少中间层,总有个精神与物质的分界线,而精神的作用可以从这条线越过,到达物质。当然,也有可能有一种东西的存在,它既是精神,又是物质。它的精神的一面从精神那边得到指令,然后它的物质的一面又将这个指令向物质发送。不管存不存在这样的两者俱是的东西,但精神总是能对物质造成直接作用的。这个精神作用物质的机制到底是怎样的呢?至今科学界未发现。如果这个机制能被发现且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的话,那么人类的生活可能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常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也许可以改成“想到就同时做到”,也就是真的“心想事成”了。这将是人类在本世纪的最伟大的发现——不,应该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发现。那时,也许一切皆会实现。比如,你要将一座山移到其他地方,只要想一下就可以了。精神是否有这个力量,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也许发现精神作用物质的机制后,就能实现这样的事了。你现在在北京,想到美国纽约去,一想,你的身体马上出现在美国了;你现在没房子住,一想,眼前马上就出现一栋豪华别墅……这些在神话与科幻小说当中才有的事,随着人类发现精神作用物质的机制后,可能都将一一实现,不再是“神话”,不再是科学“幻想”了。

让我们回到本文的题目,是先想举手才举手,还是先举手才想举手?这是个简单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让我们有不简单的答案,让大家有机会重新审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你是否经常苦恼于问题与答案的自相矛盾?你是否发现笔记记得越多、思维也越混乱?你是否总是惊叹于大侦探家福尔摩斯的极限智慧?你是否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如何思维的呢?下面我为你整理大脑是怎样思维的,希望能帮到你。

大脑是怎样思维的

人身上都有磁场,但人思考的时候,磁场会发生改变,形成一种生物电流通过磁场,而形成的东西,我就把它定位为“脑电波”,通过能量守恒,我们思考的约用力,形成的电波也就越强,于是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大量的脑力劳动会导致比体力劳动更大的饥饿感。

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各种生物均有电活动的表现,大如鲸鱼,小到细菌,都有或强或弱的生物电。其实,英文细胞(cell)一词也有电池的含义,无数的细胞就相当于一节节微型的小电池,是生物电的源泉。

人体也同样广泛地存在着生物电现象,因为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对脑来说,脑细胞就是脑内一个个“微小的发电站”。

我们的脑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脑电波。早在1857年,英国的一位青年生理科学工作者卡通(R.Caton)在兔脑和猴脑上记录到了脑电活动,并发表了“脑灰质电现象的研究”论文,但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十五年后,贝克(A.Beck)再一次发表脑电波的论文,才掀起研究脑电现象的热潮,直至1924年德国的精神病学家贝格尔(H.Berger)才真正地记录到了人脑的脑电波,从此诞生了人的脑电图。

这是一些自发的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30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delta(1-3Hz)、&theta(4-7Hz)、&alpha(8-13Hz)、&beta(14-30Hz)。

&delta波,频率为每秒1-3次,当人在婴儿期或智力发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昏睡状态下,可出现这种波段。

&theta波,频率为每秒4-7次,成年人在意愿受到挫折和抑郁时以及精神病患者这种波极为显著。但此波为少年(10-17岁)的脑电图中的主要成分。

&alpha波,频率为每秒8-13次,平均数为10次左右,它是正常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如果没有外加的刺激,其频率是相当恒定的。人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该节律最为明显,睁开眼睛或接受 其它 刺激时,&alpha波即刻消失。

&beta波,频率为每秒14-30次,当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或亢奋时出现此波,当人从睡梦中惊醒时,原来的慢波节律可立即被该节律所替代。

人类大脑思考的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医学界对大脑的研究,只要集中于生理层面,例如大脑的某一片区域负责什么功能,以及人体内的各种物质的代谢水平等等,但是对于人类思想的研究,医学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将人类的大脑比作电脑,医学所研究的是电脑硬件是如何运行的,如果硬件出了问题,就需要医学 方法 来解决。但一台正常运行的电脑,除了硬件正常之外,还需要软件,而这个软件就是人类思考的过程,如果人类的思考过程出现了问题,就如同电脑的软件出现问题一样,同样也无法正常运行。哲学就是研究人类思考过程的工具,这篇 文章 我们就用哲学,分析下人类大脑思考的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人类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大脑处理外界信息并作出决策的过程,电脑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处理外界信息并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但两者的工作方式并不相同,电脑所有复杂运算的基础,是以二进制为基础的数学运算,而人类大脑处理的信息的过程,是在自己脑海中虚拟演绎世界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类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了一个独立于外部真实世界而存在的认知世界,人类所有的思考都是在这个大脑中的认知世界里完成。

人类脑海中的认知世界,来源于人类自身感官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但受制于人类自身感官的局限性,人类只能观察到外部真实世界的局部,而不是全貌。虽然人类脑海中的认知世界只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偏见,但这已经是人类思考内容的全部了。所以,处在同一个世界之下,但由于人们生活在彼此不同的环境之下,观察到了世界不同的角落,脑海中形成了彼此不同的认知世界。人类处理外界信息的过程,是一个在自己脑海中的认知世界演绎的过程,由于人们脑海中的认知世界彼此不同,演绎的过程也就不同,决策和观点也就彼此不同。外在的表现就是人类的性格,相对固定的性格,是因为人类大脑中相对固定的认知世界。三国枭雄曹 *** 生性多疑,就是因为在他大脑的认知世界里,所有人都不值得信任,由于所有的思考都建立在这个基础逻辑之上,所以在行为上才会表现出多疑的性格特征。

人类大脑处理外部信息,做出决策之后,行为需要作用在外界真实的世界之中,接受外界真实世界运行变化规律的检验。所以,我们可以把人类脑海中认识世界的演绎过程,与外界真实世界看做是两个平行的世界,人类脑海中认识世界演绎过程的结果,最终要在真实的世界之中接受检验,如果人类脑海中的认知世界与外界真实的世界高度一致,那么人类的决策也将是正确的,反之,如果两个世界相差的太多,由于人类的行为无法通过真实世界的检验,所以便会遭受挫折与失败。

所以,人类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浮现出来,脑海中的认知世界与外部的真实世界相互脱节,从而铸就了人们最终的失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各种失败便是源于此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断完善自己脑海中的认知世界,努力减少自身对外界真实世界的偏见。但是,人类所有的思考都存在一个假设:自己脑海中的认知世界是绝对正确的,但现在看来,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我们需要不断的检验和验证:自己脑海中的认知世界是否与外界真实的世界相一致,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辨的过程,也是一个哲学 反思 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被大多数人所忽视。

人类经常犯错,但却不知道自己的错误源于何处,其实,所有的错误就在于我们的心中,在于我们的思考方法,解决错误的关键,在于完善自己的思考方法,但是显然,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依然沉浸在自己的认知世界之中,努力强调着自己的观点,执着于争论。所以,哲学如同一道门,门外面是一个世界,一旦打开了这道门,你会看到一个崭新而且完全不同的世界。

思维训练 相关文章:

1. 思维训练

2. 逻辑思维训练500题

3. 逻辑思维训练题目及答案

4. 宝宝逻辑思维训练

5. 自闭症孩子的教育思考:浅谈思维训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17801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8
下一篇 2023-05-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