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祭祖的流程一般是怎样的?

家族祭祖的流程一般是怎样的?,第1张

祭祀共分九个仪程,即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等。各仪程演奏不同的乐章(附录)。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组成的古代天子专用的舞蹈)。清乾隆七年额定地坛设文、武、乐舞生480人,执事生90人。可见当时乐舞队伍之庞大。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如此大的活动量对帝王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所以皇帝到年迈体衰时,一般不亲诣致祭,而派遣亲王或皇子代为行礼。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亲诣地坛致祭26次,而后21年则全部由亲王、皇子代祭。

祭地现场的纪律要求极严。皇帝经常旨渝:陪把官员,必须虔诚整肃,不许迟到早退,不许咳嗽吐痰,不许走动喧哗,不许闲人偷觑,不许紊乱次序。否则,无论何人,一律严惩。据史料记载:清嘉庆二十四年五月甘四日,因恭修皇祗室内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亲王代行祭告礼。由于成亲王向列圣配位行“终献”礼时,亲。乱了先东后西之次序,事后被革职退居宅邱闭门思过,并罚扣半俸10年,照郡王食俸。此例可见君王对祭地礼仪之严肃认真。 祭祀结束后,按制度规定要向有关官员分赐食肉,叫“颁胙”。祭前,由太常寺负责登记造册,并发给胙单,(取肉证)至各衙门。,祭毕,各衙门持昨单各自到祭所领取。据记载:宗人府、内阁各10斤,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乐部、京[]道各7斤,太常寺蛮仪卫、詹事府、顺天府、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六科五城各5斤,翰林院、起居注、国子监、太医院、钦天监、中书科各4斤。 祭地对平民百姓并无好处,特别是大兴、宛平两县既要派驻坛户守坛,又要负担200多名厨差役夫,还要摊派祭祀所需的杂费银两。当然,对这两县的官员来说,倒是件有名有利的大好事。

殿内分别置香案、设香炉、蜡台等贡器,主殿香案北侧设贡桌,陈设酒醴、贡果、糕点、杯箸;东南侧设小贡桌,放香炉、鞭炮等.乐队、乐工设东墙位置。

祭祖程序如下:

一、主持、礼宾进入岗位,做好祭祖准备,负责组织整个祭祖活动.

二、祭祖者恭临殿前:祭祖团选一名代表为主祭人,带领全体陪祭人员列队进入祭祖区。

三、安氏宗亲祭祖典礼开始。全体肃立(所有祭祖人员向前跨半步,脱帽、鞠躬、肃立)。主祭人一人换装。(主祭者换红色唐装)

四、祭祀

(一)奏乐

(二)鸣炮

(三)击鼓 (击鼓十一响代表“全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安氏族人” )。

(四)鸣钟

(五)拂尘 (由执事拂尘)。

(六)上香(由四名礼宾带领众祭祖者醒香、捧香、纳香、行叩拜礼)。

(七)行三献礼(礼宾先生行礼、乐工奏乐)。

通赞:向祭者班齐,陪祭者序立主,祭者就位。

引赞:就位。

通赞:盥洗。

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

通赞:参神。

引赞:诣香案前,就位、跪、上香、受爵、酹酒、祭酒、奠爵、叩首、起、复位。

通赞:进鱼米。

引赞:诣酒樽到神位前,就位、跪、上香、受爵、酹酒、祭酒、奠酒、奠爵、叩首、起、复位。

通赞:行初献礼,盥洗。

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复位。

通赞:进炙肝、进割肉、进时食。

引赞:诣酒樽到。

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复位。

通赞:诣神位前。

引赞:就位、跪、进馔。

通赞:读祝文。

引赞:诣香案前,跪。

通赞:读祝文。

陪通赞:叩首、起、复位。

礼通赞:行亚献,盥洗。

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复位。

通赞:进炙肝、进割肉、进时食。

引赞:诣酒樽到。

通赞:诣神位前。

引赞:就位、跪、进馔、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复位。

通赞:行终献礼,盥洗。

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复位。

通赞:进炙肝、进割肉、进时食。

引赞:诣酒樽到。

通赞:诣神位前。

引赞:就位、跪、进馔、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复位。

通赞:撤馔(此时,两位向祭生各端一碟时食回来,放在院中香案上,揖、叩首、复回原位)。

通赞:点茶(此时,两位向祭生各端一碟糕点,贡在神案两旁,叩首,复回原位)。

通赞:告礼成。

引赞:礼成。

通赞:辞神。

陪通:跪、叩首、起。

通赞:执祝生捧祝,执爵生捧爵,执杯生捧杯(均放在香案上)。

焚祝文(主祭者焚祝,并奠酒)。

引赞:各移燎位(此时,祝文捧在贡桌上,将祝文放在香炉上,用黄钱、香烛、酒礼,鸣炮)焚祝。

通赞:望燎,送神。

五、祭祖仪式结束,游宫开始。

备注:主持穿红色唐装、礼宾穿深蓝色唐装、主祭者穿红色唐装。

结婚祭祖,是中式传统婚俗重要流程之一,百姓大多看重并且恪守。这一源远流长的风俗,给百姓家喜庆热闹的婚礼,增添了几分庄严和肃穆的色彩。

归纳起来,结婚祭祖有三种情形:

一是新郎祭拜自己的家族先人。旧时,结婚的前一天傍晚(也有的在结婚的当天早晨),喜主(新郎的父亲或长辈)备好香、纸、蜡等祭品,领着新郎来到家庙祠堂或祖坟上香、烧纸、磕头,并由喜主念叨:“某某结婚,请列祖列宗回家吃喜面、喝喜酒”等等。其实,这也是“请列祖列宗保佑家族后人婚事圆满顺利”的一种愿望。“文革”期间家庙祠堂被拆毁,表面上看此俗已废,但在当时的确有一些家庭,子女成婚之日依然在家里偷着祭祖,只是不让外人知道罢了。“文革”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此俗逐渐恢复,有的按旧俗到祖坟地上香烧纸磕头祭拜,有的在家谱或先人的遗像前鞠躬祭拜。

二是新郎祭拜女方的家族先人。老辈子年间,结婚的当天上午,新郎迎娶来到女方家里后,即在“毡迎客”(男方)和“送亲客”(女方)的陪同、指引下,郑重地跪拜女方的家谱或先人牌位。新郎作为“半拉儿”的身份,祭拜女方家族宗亲,既表明自己从此正式成为女方家庭的至亲,也是敬重和缅怀女方先人的一种形式,无可非议。改革开放以来,旧俗尽管依然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村子发生的变化也比较大,现在不少的新郎进门以后,已由过去的上香磕头祭拜,简化为“三鞠躬”。当然,新郎进门以后究竟祭拜与否,关键要看女方的家里是否有祭拜的准备,有则拜,无则免。

三是上喜坟。所谓“上喜坟”,就是在结婚的头一天傍晚,或在结婚的当天早晨,喜主领着新郎,携带红色或粉色祭品,在亡故的亲人坟头上压红色或粉色纸,在坟前上红色香,烧红色或粉色纸,“浇奠”红酒。蓬莱境内的北沟、大辛店一带,有些村子将这种祭奠称之为“上喜坟”。上喜坟的风俗现在尽管不普遍,但在乡间仍见其踪。

结婚祭祖,同清明节扫墓一样,并非封建迷信,而是借婚姻大事之机,缅怀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教育儿女不忘自己的“根”,这完全在情理之中,也是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在民间婚俗中的具体体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20530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0
下一篇 2023-05-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