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大一到四的课程 教材详细名字

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大一到四的课程 教材详细名字,第1张

下面粘贴一部分,因为计算机系是信息学院的,所以是按照一个学院给的培养方案,具体到每个人修什么课,每学期开什么课都并不确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5 门,14 学分

30240243           *** 作系统               3学分春    

30240382           编译原理               2学分春    

40240432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        2学分春    

30240042           人工智能导论           2学分秋

40240595       专业实践       5学分夏

A5:计算机软件专业核心课程 6 门, 23 学分

计算机系统软件(1)       4学分秋

计算机系统软件(2)       4学分春

数据结构与算法(2)       4学分春

软件理论基础(1)        4学分春

软件理论基础(2)        2学分秋

44100265           专业专题训练           5学分夏

(1) 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 (不少于37学分)

1) 必修  10 门课,不少于 31 学分

数学  6门 不少于21学分

10421055          液滚 微积分A(1)           5学分

10421065           微积分A(2)           5学分

10421094           线性代数(1)            4学分

10421102           线性代数(2)            2学分

 

       

三选一

         

    

10420243           随机数学方法           3学分

104208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学分

30230742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1)   2学分

 

       

二选一

         

    

10420252           复变函数引论           2学分

10421133           复变函数与数理方程       3学分

自然科学基础4门不少于10学分

大学物理课组1          ≥4

大学物理课组2          ≥4

10430782           物理实验A(1)           2学分

10430801           物理实验B(1)           1学分

10430792           物理实验A(2)           2学分

10430811           物理实验B(2)           1学分

2) 必修学分,不少于 6 学分

其中数学  不少于 4学分

10420262           数理方程引论           2学分

数值分析课组           3学分 选一门,详见附录2

20240013           离散数学(1)            3学分

20240023           离散数学(2)            3学分                  

34100224           离散数学               4学分

40420393           离散数学                 3学分

20250013           运筹学                   3学分

40420563           泛函分析(1)            3学分

30420324           流形上的微积分          4学分

00420113           代数编码理论           3学分

10420672           初等数论与多项式        2学分

60420013           应用前哪统计               3学分

自然科学基础

20430094           量子与统计             4学分

20430022           统计力学               2学分

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        慧埋码  2学分

近代物理实验课组        3学分 详见附录2

10430543           近代物理               3学分

10430553           高新技术物理基础        3学分

10440012           大学化学B              2学分

(2) 学科基础课不少于 24学分

1)必修2门课,3 学分

20130412           工程图学基础           2学分

30210041           信息科学技术概论        1学分

2)必修学分不少于 21 学分 详见附录1

电路与电子课组          3-4学分

程序设计与软件课组1     2-3学分 

程序设计与软件课组2      2学分

程序设计与软件课组3      3-5学分

电子课组1                3-4学分

电子课组2                3-4学分

电子实验课组             1-2学分

数据结构课组          3-5学分

信号课组               4学分

计算机原理课组          3-4学分

控制课组               4学分

通信原理与网络课组      3-4学分

集成系统与设计           2-4学分

3) 建议选修

电子工艺实习            1学分

21510202            电子工艺实习 (分散)    2学分

(3) 实践环节   12学分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3学分  入学教育期间完成

大一外语强化训练        2学分 全校非外语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环节,时间安排在大一夏季学期第1-3周。

程序训练课组           2学分   选1门,详见附录1

实践类课程             5学分   详见附录1

1.公共基础课程 (26学分)

公共课程是清华大学要求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军训、体育及外语等方面的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方面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一般贯穿于整个本科学习阶段。目的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历史的观点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能够用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科技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1) 思想政治理论课14学分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学分

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学分

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学分

106102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学分

(2) 体育 4学分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世盯1学分;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6学期为限选,第7-8学期为任选。

(3)外语 8学分

英语课程共计8学分(其中至少4学分为英语必修课组课程),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完成。第一学年夏季学期设置外语文化活动月,为非英语专业必修环节。设清华大学本科生英语能力考试作档返做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水平检测,学生在校学习满一年后可以报名参加。

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外语课程的选课要求详见《学生手册》(2012)。

2、文化素质课 13学分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新生研讨课、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和一般文化素质教育课,除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新生研讨课外,其它所有课程划分为八个课组:①哲学与伦理、②历史与文化、③语言与文学、④艺术与审美、⑤环境、科技与社会、⑥当代中国与世界、⑦人生与发展、⑧数学与自然科学。要求在本科学习阶段修满13学分,其中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为必修,1-2学分;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和新生研讨课为限选,至少5门或8学分,建议其中1门为新生研讨课;一般文化素质课程为任选。

(建议理工科专业要加强人文和艺术教育,人文社科类专业要加强科学与艺术的教育,艺术类专业要侧重科学与人文的教育。)

3.平台课程

平台课程是信息学院对所属各专业学生在数学及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基础、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必行衡修课程和学分的统一要求,这些课程和环节为学生提供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进行较为深入学习和研究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科学方法、基本能力和技能培养。

这些课程一般安排在一、二年级学习,少部分安排在3-4年级学习,以便学生能够在院系指导下选择专业方向,从第三学年开始正式进入专业方向课程学习。这些课程又分为必修课程组、必修学分课程组和选修学分,学生可以在院系指导下按学分要求选修同类的高档课程替代。

(1) 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 (不少于37学分)

1) 必修 10 门课,不少于 31 学分

数学 6门 不少于21学分

10421055 微积分A(1) 5学分

10421065 微积分A(2) 5学分

10421094 线性代数(1)4学分

10421102 线性代数(2)2学分

三选一

10420243 随机数学方法 3学分

104208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学分

30230742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1) 2学分

二选一

10420252 复变函数引论 2学分

10421133 复变函数与数理方程 3学分

自然科学基础4门不少于10学分

大学物理课组1 ≥4

大学物理课组2 ≥4

10430782 物理实验A(1) 2学分

10430801 物理实验B(1) 1学分

10430792 物理实验A(2) 2学分

10430811 物理实验B(2) 1学分

2) 必修学分,不少于 6 学分

其中数学 不少于 4学分

10420262 数理方程引论 2学分

数值分析课组 3学分 选一门,详见附录2

20240013 离散数学(1)3学分

20240023 离散数学(2)3学分

34100224 离散数学 4学分

40420393 离散数学 3学分

20250013 运筹学 3学分

40420563 泛函分析(1)3学分

30420324 流形上的微积分 4学分

00420113 代数编码理论 3学分

10420672 初等数论与多项式 2学分

60420013 应用统计 3学分

自然科学基础

20430094 量子与统计 4学分

20430022 统计力学 2学分

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 2学分

近代物理实验课组 3学分 详见附录2

10430543 近代物理 3学分

10430553 高新技术物理基础 3学分

10440012 大学化学B 2学分

(2) 学科基础课不少于 24学分

1)必修2门课,3 学分

20130412 工程图学基础 2学分

30210041 信息科学技术概论 1学分

2)必修学分不少于 21 学分 详见附录1

电路与电子课组 3-4学分

程序设计与软件课组12-3学分

程序设计与软件课组2 2学分

程序设计与软件课组3 3-5学分

电子课组13-4学分

电子课组23-4学分

电子实验课组 1-2学分

数据结构课组 3-5学分

信号课组 4学分

计算机原理课组 3-4学分

控制课组 4学分

通信原理与网络课组 3-4学分

集成系统与设计 2-4学分

3) 建议选修

电子工艺实习1学分

21510202电子工艺实习 (分散)2学分

(3) 实践环节 12学分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3学分 入学教育期间完成

大一外语强化训练2学分 全校非外语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环节,时间安排在大一夏季学期第1-3周。

程序训练课组 2学分 选1门,详见附录1

实践类课程 5学分 详见附录1

4.专业相关课程

(1) 专业核心课组 A1-A5,在A1-A5课程组中必修一组:

专业核心课程是信息学院所属各专业对学生在相关学科专业基础方面必修课程的分别要求,学习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某一专门领域所需要的相关基础理论和知识以及相应的基本能力。信息学院为学生提供 5 个专业核心课组。这些课程一般安排在三、四年级学习。

A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16学分

A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14学分

A3: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13 学分

A4:微电子学专业核心课程22学分

A5:计算机软件专业核心课程 23学分。

经院系教务部门同意,可以跨组选修课程。

(2) 专业限选课组B1-B5(详见附录2)

学生在各专业指定的课组(或经系教学办公室批准的其他课组)中根据本人兴趣选修若干门课程,以便在所选专业领域获得较深入的知识或者拓展其他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8-14学分。

B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限选课程 20学分;

B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限选课程不少于 13 学分;

B3:自动化专业限选课程不少于 14学分;

B4:微电子学专业限选课程不少于13学分;

B5:计算机软件专业限选课程不少于 10学分。

经院系教务部门同意,可以跨组选修课程。

(3) 任选课程组C(详见附录2)

自由选修: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选修部分课程,作为完成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基本要求的补充,2-5学分。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任选课不少于 5 学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任选课不少于 3 学分;

自动化专业任选课不少于 4 学分;

微电子学专业任选课程不少于4学分;

计算机软件专业任选课程不少于 2 学分。

经院系教务部门同意,也可以选修B组课程。

5.综合论文训练 (15学分)

学生完成公共课程、平台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并满足规定的学分要求之后必须参加综合论文训练并达到合格要求方可申请本科毕业和学士学位。

综合论文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项工程设计(研究)任务,并独立完成一篇论文,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综合环节。

综合论文训练可由具有同等水平的项目训练成果或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计划项目以及其他课外科技活动成果经认定后代替。

综合论文训练不少于18周,集中安排在第八学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24291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5
下一篇 2023-05-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