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文言文

一切文言文,第1张

1 初中所有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1、观沧海 曹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下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花。7、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8、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9、《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年级上册1、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4、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5、陋室铭 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6、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7、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8、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上,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到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八年级下册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 文言文中的都和一切有什么区别

“举”,作为实词,其课本中常见用法如下: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百钧”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③举出;提出《屈原列传》:类迩而见义远”④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⑤挂起;升起《赤壁之战》:“中江~帆”⑥推举;推荐《陈情表》:“后刺史臣荣~臣秀才”⑦举用;任用《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贤以自佐”⑧发动;兴起《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而争起矣”⑨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⑩举动;行为动作《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⑾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巴蜀”⑿完成;成功《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⒀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生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生女哺用脯”⒁检举;揭发柳宗元《时令论上》:“恤孤寡,阿党”⒂科举;科举考试《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下第”又应举;参加科举考试韩愈《讳辨》:“愈与李贺书,劝贺~进士”⒃中举;考中《芋老人传》:“乙先得~,登仕路” 作为虚词,其意义用法多解释为“全,都”,表范围,副词举疾首蹙頞——《孟子 梁惠王下》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 梁惠王下》杀人如不能举——《史记 项羽本纪》或形容词,“所有的,全部的”举家锦衣玉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聊斋志异 促织》又如:举门(满门,全家);举时(举世);举族(全族)。

3 表达“一切都得靠自己”的文言文有哪些

1、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宋陆游

译文:你们得记住,封侯的事在自己,功名不是在于上天注定的。

2、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唐代李咸用《送人》

译文:眼前有多少不如意事,男儿从来要自强自立,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的面对。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明代佚名《警世贤文》

译文:宝剑的锐利刃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挨过寒冷冬季的梅花更加的幽香。比喻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4、侍人不如自侍,人之为己者不如之为人者也。——出自战国《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译文:倚靠别人不如倚靠自己,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西周周文王姬昌《周易》

译文: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的,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

4 所有的文言文

三家分智氏之田。

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

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

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封伯鲁之子于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

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赵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

乃共杀其子,复迎浣而立之,是为献子。献子生籍,是为烈侯。

魏斯者,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韩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为景侯。

(优因培注)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

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

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

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

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伯牙琴》中的:越人遇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摇尾人言曰:“我善猎,与若中分(对半分。)

”越人喜,引而俱归。

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礼。 狗得盛礼,日益倨(读音ju四声。

傲慢。),猎得兽,必尽啖乃已。

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狗尽啖,将奚以狗为?”越人悟,因为分肉,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领足,走而去之。

夫以家人养狗,而与狗争食,几何不败也! 翻译:越地的人在鲁上遇到一只狗,(那)狗低头摇尾发出人的语言说道:“我善于捕猎,(捕到的猎物)和你平分。”(那)越人很高兴,带着狗一起回家。

喂给它高粱和肉食,象对待人一样对待它。 (那)狗受到盛情的礼遇,日益傲慢起来,猎取的野兽,必定全部吃掉了事。

有的人就讥笑那越人说:“你喂它饮食,捕猎到的野兽,狗全部吃了,那狗是干什么用的啊?”那越人醒悟,因此给狗分(野兽)的肉,多的给自己。狗恼怒,咬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和腿,(就)逃跑了。

把狗当成家人养,(然后)却(又)和狗争食,哪有不失败的呢! 寓意:讥讽那些巧言善骗、贪得无厌、凶狠残忍的邪恶小人 感悟:对于恶人和恶势力,不要姑息纵容。到自己无法忍受的时候,就难免自取其祸的。

此所谓养虎为患是也。 《自护其短》 有个北方人,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

后来他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去壳。”

他却想掩盖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是想用来清热呀!”人家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哪块地上没有!”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与陈伯之书(节选)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

某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王充求学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无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庄公出猎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

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 吴起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日:“诺。”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

一切皆为过往是古文的说法。
古文中表示“过往”的说法有:尝、以往、故、向、曩。
一、尝(cháng)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译文:仲永出生五年,以前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二、以往(yǐ wǎng)
示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译文: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笔画
三、故(gù)
示例:县,故秦置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原公水》
译文:县是以前秦国设置的。
四、向(xiàng)
示例:“今之屈,向之骄也。”——《谷梁传·成公二年》
译文:现在的屈服,以前的骄傲啊。
五、曩(nǎng)
示例:~日,~年,~时,~者(从前),~昔。

1 文言文中怎么说全部

文言文中全部的说法:皆、悉、咸、毕、咸、俱、率、尽、穷、极、诸、众。

咸: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晋朝陶渊明《桃花源记》

悉: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晋朝陶渊明《桃花源记》

毕: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清朝林嗣环《口技》

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晋朝陶渊明《桃花源记》

扩展资料:

全部在文言文中各种语法的不同用法:

做结构助词时,用俱、咸、皆表示全部。

做形容词时,用诸、众、悉表示全部。

做副词时,用尽、穷、极、毕表示全部。

2 收集所有文言文带翻译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译文]:何远字义方,是东海郯县人。

调任武昌太守。何远本来风流倜傥,喜欢行侠仗义,一直到这时才改变原来的志节行为,恪尽职守。

他杜绝交游,对各种馈赠,一点也不收受。武昌民间饮用长江水,盛夏时节,何远怕江水热,经常用钱买百姓井中的凉水。

如有人不收钱,就提着水还给他。其他事情也多是如此。

他的车辆的服饰十分简陋破旧,所用的器物没有铜制或上漆的。江南盛产水产品,十分便宜,但何远每顿饭,只不过吃数片干鱼罢了。

后来任武康县令,他更加坚持清廉的节 *** 。他去除繁多的祭祀活动,尽忠职守,很受百姓的称赞。

太守王彬巡察所属各县,其他县都设宴款待。到武康后,何远只为王彬准备了干粮、饮水而已。

王彬离去时,何远送他到县境,送上一斗酒、一只鹅作为离别赠礼。王彬与何远开玩笑说:“你的礼物超过东晋时的陆纳,恐怕会被古人讥笑吧!”高祖听说何远有才干,便提升他为宣城太守。

从县令提升为靠近京都的大郡长官,这种情况是近代从未有过的。宣城郡过去曾受盗匪的抢掠,何远尽心治理,又使名声远播。

过了一年,何远调任始兴内史。当时泉陵侯渊朗出任桂州刺史,沿途抢掠骚扰,但到了始兴县内,一草一木也不敢侵犯。

何远在任时,喜欢开辟街巷,修整房屋,小至百姓住宅、交易集市,大至城池、马厩、仓库等,他都像经营自己的家业那样来加以修治。他应得的俸禄,一概不取,到年底时,选择最穷困的百姓,把那些钱作为税款赠送给他们,并且长期坚持这样做。

何远在任时,对豪强富户嫉恨如仇,对贫民百姓视为子弟,因此豪强对他特别害怕。 何远为人耿直,不徇私情,身居人世间,却谢绝别人的拜谒,自己也不拜访别人,写信给别人时,无论(对方)地位的高低,所用的称谓礼节都一样。

与人交往时,从不因对方的面色低声下气,因此多受到庸俗之士的嫉恨。他的清廉公正,确实是天下第一。

他先后出任数郡的太守,见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廉洁之心。他的妻子儿女饥寒交迫,如同最贫穷的人家那样。

他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他轻财好义,周济别人的窘急,说话从不虚妄,这些都是出于他的天性。

11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I卷) 文言文译文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

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

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出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乘机对滕公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

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 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

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任命他做了郎中。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

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

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

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

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

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

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

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 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

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况且我到处。

3 文言文翻译

出处:>

典故:

有一天,孟子来到了齐国,见到了国君齐宣王。

齐宣王看到侍从牵着一只牛,准备杀了祭祀。那头牛害怕得浑身发抖,他看了心中不忍就下令释了那头牛,用一只羊去代替。孟子赞扬了齐宣王,说这是一种仁心。并且告诉齐宣王说,大王已经以仁心来对待百姓,那就是“王道仁政”了。

“这怎么能跟王道仁政联系起来呢?跟百姓有什么关系呢?寡人无法理解。”宣王说。孟子打比方道:“有人说,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东西,却拿不动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能够看清楚鸟羽末端新长出的绒毛,却看不到一大车大柴,大王相信吗?”“不相信。”齐宣王说。

是啊!拿不动羽毛,是因为完全没有用力;看不到大车大柴,是因为闭上眼不去看。大王不能把王道仁政施行于百姓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这是大王不去做,不是不能做。”“不去做和不能做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问。

抱起泰山去跳越北海,那是不能做;看到老人走路不便而不愿折根树枝给她当拐杖,那就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去做。大王不实行王道仁政,就属于不为老年人折枝一类。”

孟子再次运用比方分清了“不做”和“不能”的道理后,就进一步阐述说:“把对禽兽的仁慈推广为对百姓的仁慈,大王怎么不能做到呢?要知道推广仁心就能够保有国家;不推广仁心就连妻子儿女都难保。”

“那么,怎样推广呢?”

孟子诚恳地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这一点,统一天下就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那样容易。”

“怎么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请夫子解释一下。”

“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所有人的孩子,这不就是仁心的推广吗?”齐宣王听了,不觉点头信服。

=================================================

简释:

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所有人的孩子,做到这一点,统一天下就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那样容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31925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 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