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功能

蒙太奇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功能,第1张

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爱森斯坦总结的蒙太奇基本原理 (2006-02-07 10:28:19)

(P139-P140)

1、蒙太奇片断(特别是特写镜头)是一个部分;

2、按照局部代表整体的规律,这个部分在意识中引起对某种整体的补足;

3、这一点对每一局部、对每一个别片断都是正确的;

4、因此,一系列蒙太奇片断的蒙太奇组合在意识中不是被读解为某一连串顺序的细节,而是被读解为一连串顺序的完整场景。而这些场景不是描绘出来的,而是在意识中形象地产生的。因为局部代表整体也是促使在意识中产生现象形象的手段,而不是描绘现象的手段;

5、从而,这些蒙太奇片断彼此间精确地再现出每一片断内各个画格之间的那个过程。在那里,运动(在现在这个阶段上是移动)也是由图像的对比形成的。由两个图像的碰撞,由运动的两个连续阶段的碰撞,而产生出运动的形象(运动事实上不是由图像描绘出来,而是由两个静止产生出来)。在由画格的组合转为镜头的组合时,方法和现象仍然是这样,不过已上升到下一个质的层次。蒙太奇片断中的局部唤起某个整体的形象。因此,在意识中这已经是完整场景的形象。并进而是一系列完整场景的形象。每一个这种想象出来的图像与相邻的想象图像的关系,就如同一个画格的实体图像与相邻画格的实体图像的关系一样,它们也产生出形象。

然而,这里的区别也是极大的。问题在于,画格事实上是一个图像,它是别人意志的产物,它是由导演——摄影师给观众规定的。

而在蒙太奇片断中,在我们的这个局部中,整体的图像是想象的,也就是在给定局部的基础上,在每一观众的心目中,独自以自己的方式看到的、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的、以自己的方式创造的整体。十分明显,对这样的形象的体验强度要比对别人做出的图像强烈得多。这里已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全部创造想象力。 主要功能蒙太奇的作用是丰富影片 使影片更立体 多元化我们如果把拍摄电影比喻成文学创作的话,那么镜头就是语言,剪辑就是语法,其他所有的演员布景表演等等都是语素——供“镜头”与“剪辑”来使用的。电影拍摄所用的剧本是一种不具有可读性的、被细化成一系列表格的文本。每个细节都自成单元。 电影拍摄的时候就是根据这一系列的表格,运用镜头的“推、拉、摇”等手法,拍出一段段的胶片。当所有的表格都完工的时候,演员们的工作就结束了,也就是进入了通常所谓的“杀青”阶段。 而这时候,“蒙太奇”的手法才开始正式实际运用。通过把一段段拍摄出来的连贯的胶片分割、续接,最终形成一份原版。(这个过程与windows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颇有类似之处)正是通过这样重新的排列组合(也就是蒙太奇),形成许多不同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影片效果。比如,时间的穿插、空间的穿插、现实与梦境的穿插、意识与潜意识的穿插……等等。影片通过这些穿插很轻松就可以给观众“全视角”的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了解人物内心的活动,故事的背景等等情况。可以说,蒙太奇手法的确是导演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手段。适度的运用该手法对观众来说是愉快的,但是也有部分艺术影片对蒙太奇手法运用大大超过一般的水平,这种电影对大部分光中来说看起来就有点费劲了。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蒙太奇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即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即剪辑)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了时空上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 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和叙事方式。

所谓的蒙太奇理论最初是由艾森斯坦为首的俄国导演所提出,主张以一连串分割镜头的重组方式,来创造新的意义,例如艾森斯坦在《波坦金战舰》里,将一头石狮子与群众暴动重复交叉剪辑在一起,制造出无产阶级起义的暗示性意义。

蒙太奇具有叙事和表意两大功能,据此,我们可以把蒙太奇划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前一种是叙事手段,后两类主要用以表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第二级划分,具体如下:

叙事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由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等人首创,是影视片中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它的特征是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这种蒙太奇组接脉络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 叙事蒙太奇又包含下述几种具体技巧:

1.平行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常以不同时空(或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 格里菲斯、希区柯克都是极善于运用这种蒙太奇的大师。平行蒙太奇应用广泛,首先因为用它处理剧情,可以删节过程以利于概括集中,节省篇幅,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并加强影片的节奏其次,由 于这种手法是几条线索平列表现,相互烘托,形成对比,易于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如影片《南征北战》中,导演用平行蒙太奇表现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的场面,造成了紧张的节奏扣人心弦。

2.交叉蒙太奇 又称交替蒙太奇,它将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另外线索,各条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这种剪辑技巧极易引起悬念,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是掌握观众情绪的有力手法,惊险片、恐怖片和战争片常用此法造 成追逐和惊险的场面。如《南征北战》中抢渡大沙河一段,将我军和敌军急行军奔赴大沙河以及游击队炸水坝三条线索交替剪接在一起,表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3.重复蒙太奇 它相当于文学中的复叙方式或重复手法,在这种蒙太奇结构中,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刻划人物, 深化主题的目的。如《战舰波将金号》中的夹鼻眼镜和那面像征革命的红旗,都曾在影片中重复出现,使影片结构更为完整。

4.连续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不象平行蒙太奇或交叉蒙太奇那样多线索地发展,而是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事。这种叙事自然流畅,朴实平顺,但由于缺乏时空与场面的变换,无法直接展示同时发生的情节,难于突出各条情节线之间的对列关系,不利于概括,易有拖沓冗长,平铺直叙之感。因此, 在一部影片中绝少单独使用,多与平行、交叉蒙太奇手交混使用,相辅相成。

表现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是以镜头对列为基础,通过相连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单个镜头本身所不具有的丰富涵义,以表达某种情绪或思想。其目的在于激发现众的联想,启迪观众的思考。

1、抒情蒙太奇 是一种在保证叙事和描写的连贯性的同时,表现超越剧情之上的思想和情感。让·米特里指出:它的本意既是叙述故事,亦是绘声绘色的渲染,并且更偏重于后者。意义重大的事件被分解成一系列近景或特写,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捕捉事物的本质含义,渲染事物的特征。 最常见,最易被观众感受到的抒情蒙太奇,往往在一段叙事场面之后,恰当地切入象征情绪情感的空镜头。如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中,瓦尔瓦拉和马尔蒂诺夫相爱了,马尔蒂诺夫试探地问她是否永远等待他。她一往深情地答道:"永远!"紧接着画面中切入两个盛开的花枝的镜头。它本与剧情并无直接关系,但却恰当地抒发了作者与人物的情感。

2.心理蒙太奇 是人物心理描写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画面镜头组接或声画有机结合,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常用于表现人物的梦境、回忆、闪念,幻觉、遐想、思索等精神活动。这种蒙太奇在剪接技巧上多用交叉穿插等手怯,其特点是画面和声音形象的片断性、 叙述的不连贯性和节奏的跳跃性,声画形象带有剧中人强烈的主观性。

3.隐喻蒙太奇 通过镜头或场面的对列进行类比,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这种手法往往将不同事物之间某种相似的特征突现出来,以引起观众的联想,领会导演的寓意和领略事件的情绪色彩。如普多夫金在《母亲》一片中将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与春天冰河水解冻的镜头组接在一起,用以比喻革命运动势不可挡。 隐喻蒙太奇将巨大的概括力和极度简洁的表现手法相结合, 往往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不过,运用这种手怯应当谨慎,隐喻与叙述应有机结合,避免生硬牵强。

4.对比蒙太奇 类似文学中的对比描写,即通过镜头或场面之间在内容(如贫与富、苦与乐、生与死,高尚与卑下,胜利与失败等)或形式(如景别大小、色彩冷暖,声音强弱、动静等)的强烈对比,产生相互冲突的作用,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

理性蒙太奇 让·米特里给理性蒙太奇下的定义是:它是通过画面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通过单纯的一环接一坏的连贯性叙事表情达意。理性蒙太奇与连贯性叙事的区别在于,即使它的画面属于实际经历过的事实,按这种蒙太奇组合在一起的事实总是主观视像。这类蒙本奇是苏联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爱森斯坦创立,主要包含:

1、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给杂耍蒙太奇的定义是:杂耍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其间一切元素都是为了促使把导演打算传达给观众的思想灌输到他们的意识中,使观众进入引起这一思想的精神状况或心理状态中, 以造成情感的冲击。这种手榕在内容上可以随意选择,不受原剧情约束,促使造成最终能说明主题的效果。 与表现蒙太奇相比,这是一种更注重理性、更抽象的蒙太奇形式。为了表达某种抽象的理性观念,往往硬摇进某些与剧情完全不相干的镜头,譬如,影片《十月》中表现孟什维克代表居心叵测的发言时,插入了d竖琴的手的镜头,以说明其"老调重d,迷惑听众"。 对于爱森斯坦来说,蒙太奇的重耍性无论如何不限于造成艺术效果的特殊方式,而是表达意图的风格,传输思想的方式:通过两个镜头的撞击确立一个思想,一系列思想造成一种情感状态,尔后,借助这种被激发起来的情感,使观众对导演打算传输给他们的思想产生共鸣。这样,观众不由自主地卷入这个过程中,甘心情愿 地去附和这一过程的总的倾向、总的含义。这就是这位伟大导演的原则。 1928年以后,爱森斯坦进一步把杂耍蒙太奇推进为"电影辩证形式",以视觉形象的象征性和内在含义的逻辑性为根本,而忽略了被表现的内容,以至陷入纯理论的迷津,同时也带来创作的失误。后人吸取了他的教训,现代电影中杂耍蒙太奇使用较为慎重。

2.反射蒙太奇 它不象杂耍蒙太奇那样为表达抽象概念随意生硬地插入与剧情内容毫无相关的象征画面,而是所描述的事物和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同处一个空间,它们互为依存:或是为了与该事件形成对照, 或是为了确定组接在一起的事物之间的反应,或是为了通过反射联想揭示剧情中包含的类似事件,以此作用于观众的感宫和意识。譬如《十月》中,克伦斯基在部长们簇拥下来到冬宫,一个仰拍 镜头表现他头顶上方的一根画柱,柱头上有一个雕饰,它仿佛是罩在克伦斯基头上的光坏,使独裁者显得无上尊荣。这个镜头之所以不显生硬,是因为爱森斯坦利用的是实实在在的布景中的一个雕饰,存在于真实的戏剧空间中的一件实物,他进行了加工处理, 但没有把与剧情不相干的物像吸引人。

3.思想蒙太奇 这是维尔托夫创造的,方法是利用新闻影片中的文献资料重加编排表达一个思想。这种蒙太奇形式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因为它只表现一系列思想和被理智所激发的情感。观众冷眼旁观,在银幕和他们之间造成一定的"间离效果",其参与完全是理性的。 罗姆导演的《普通法西斯》是典型之作。

蒙太奇

广义而言,蒙太奇是影像艺术总体的、本质的结构方法,它使得影像艺术和其它艺术从根本上产生区别。

狭义来看,1,从影像制作工艺程序的角度可以对蒙太奇作出最简单的定义,即

指在最后一道工序里把两条胶片接起来。

2,从传统的视听语言来分类,有“蒙太奇”和“场面调度”两大派

别,与“场面调度”靠记录现实产生意义不同,“蒙太奇”是靠剪

辑产生意义,前者基于“相信真实”的哲学理念,相对客观,后

者则基于“相信影像”的哲理思考,相对主观。但随着影像实践

的发展,两种流派边界渐趋模糊、融合,在不同的影片或段落中,有所偏重,但又互相需要。

3,从剪辑角度来看,与“场面调度”在剪辑时时空关系是“线性”的不同,“蒙太奇”是“非线性”的。

从蒙太奇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大致有两大类别: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意味着将镜头与镜头按某种逻辑剪辑成段落,并使段落与段落之间的构成关系更加戏剧化,以利于推动剧情的发展。美国电影艺术家大卫•格里菲斯是使“叙事蒙太奇”向前迈出决定性一步的实践者。

表现蒙太奇则将镜头与镜头无时序并列剪辑在一起,通过画面与画面的冲击产生意味,借剪辑本身表达思想、感情、观念或者讲述故事。“杂耍蒙太奇”是表现蒙太奇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是前苏联电影艺术家、理论家谢尔盖•爱森斯坦的奇妙发明。

蒙太奇的形式从最初的技巧性的“节奏蒙太奇”,发展成为具叙事作用的“叙事蒙太奇”、具象征、隐喻等作用的“观念蒙太奇”,渐渐形成了传统,在当代的视听创作中,蒙太奇更是不仅仅被当成讲故事的“魔术”,也被当做心理刻画、时空偷换、视听比兴等手法被广泛应用,叙事和表意的可能性被不断拓宽着。

自课程复习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77789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9
下一篇 2023-04-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