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六艺指的是什么?

儒家的六艺指的是什么?,第1张

说六艺要先搞明白是哪六艺。儒家六艺和周礼六艺是不同的。大部分我们所说的六艺都是指周礼的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但是儒家六艺和周礼六艺是不同的!切记,儒家六艺不是周礼六艺!儒家六艺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对于儒家六艺的探讨有很多。最为经典的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的解读: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孔子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对周代礼仪极为推崇,因此有“克己复礼”的说法。“六艺” 指的是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一、礼

礼就是礼节(类似今日德育教育)。五礼者,吉、凶、宾、军、嘉也。

二、乐

乐指的就是音乐。六乐为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

三、射

射即为射箭技术。当时讲究五种射技为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四、御

御指的是驾驶马车的技术,周代马是重要的武装力量,因此对与马有关的技能极为重视。

五、书

书就是指书法,包括书写、识字、作文。六书为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数

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

扩展资料

“通五经贯六艺”中的“五经”

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中医学指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

“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

《书》也叫做《书经》或《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礼》也叫做《仪礼》、《士礼》或《礼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共有十七篇。旧说周公制作或经孔子修定。据近人的考证,认为可能成书于战国前、中期。

《易》也叫做《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可能出现于商、周之际,成书于战国或秦汉之际。其对自然或社会变化的论述,富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春秋》也叫做《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简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相传经孔子整理成书。在此书中,还记录了我国当时观察到的日蚀三十次,地震七次,这些资料都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

“儒家六艺”。指的是《礼》、《乐》、《书》、《诗》、《易》、《春秋》等“六经”。

司马迁在《史记 滑稽列传》中写道: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其中的六艺,指的就是“六经”,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孔子说:“六经对于治理国家来讲,作用是相同的。《礼》是用来规范人的生活方式的,《乐》是用来促进人们和谐团结的,《书》是用来记述往古事迹和典章制度的,《诗》是用来抒情达意的,《易》是用来窥探天地万物的神奇变化的,《春秋》是用来通晓微言大义、衡量是非曲直的。”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解读“儒家六艺”说: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依照这种说法,“《乐》是用以调节精神的;《诗》是用以端正语言的;《礼》是用以明确规矩的;《书》是用以推广道德的;《春秋》是用以判断事情的;而《易》与天地共始终,是上述五艺的本源。”此说法与司马迁的解释大同小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7953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