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仞”等于多少米?

古代的“一仞”等于多少米?,第1张

1.6米。

古代计量单位:一仞(周尺八尺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山高万仞。

解答过程如下:

(1)仞是一个汉字,读作rèn,本意是指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引申义是测量深度。

(2)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3)通过仞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仞在周朝是八尺。而周朝的一尺合现在的19.91厘米。

(4)可以求得一仞=19.91厘米×8=159.28厘米。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寻、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几、轨、雉、毫、厘、分,等。其基本换算关系如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

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

1千米(km)=1000米;1米(m)=100厘米;1厘米(cm)=10毫米;

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仞

作为古代长度单位的仞,是指成人两臂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亦即160厘米左右,约合周时的八尺,东汉时的七尺,今天的五尺。

人们最早度量长短是以身体的某些部位作为标准的,正如《说文・尺部》所说:“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

一仞是指成人两臂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而人有高矮之分,则其两臂亦有长短之别,故知仞只是一个约略的长度单位,有如今天的“庹”(tuǒ,今民间以五尺为一庹)。“这根绳子有三庹长”,仅表示其长度大约为一丈五尺而已。

清人陶方琦《说文仞字八尺考》中的说法较为可信。他认为:“许君所用周尺也,故主八尺之说。郑君所有汉尺也,故主七尺之说。”若以一周尺合19.91厘米计算,八尺应为159.28厘米。

东汉时一尺折合23.04厘米,七尺则应为161.28厘米。二者的长度均与两臂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160厘米左右相合。

扩展资料

《愚公移山》里有一句话:“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对此,有注解说:“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然而历代的尺长度不一。

仞的长度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七尺、八尺和五尺六寸、四尺等说法。其中,“四尺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礼记・祭义》云:“筑宫仞有三尺。”若按一仞为四尺的说法,“仞有三尺”应是七尺,这高度仅及人的肩膀。

《考工记・匠人》:“深八尺谓之洫(xǔ)”,“深二仞谓之浍(kuài)。”若一仞为四尺,则二仞为八尺。

清代学者程瑶田力主“七尺说”。他认为:“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按照此说,只能得出寻为八尺、仞为七尺的结论,然而事实上不管是寻还是仞,均有七尺、八尺二说并存。

顾炎武则主张“八尺说”。其理由如下:“《说文》:‘仞,伸臂一寻,八尺。从人,刃声。’《书》:‘为山九仞。’孔《传》:‘八尺曰仞。’……仞与寻同,故知八尺曰仞。”(《日知录》卷三十二)

顾炎武这一结论是以“伸臂一寻,八尺”为大前提的,然而一寻并非仅有八尺一说,此外尚有七尺、六尺等说法。。至于“五尺六寸说”则仅见于应劭,孤说无据,不足为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7963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