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草食性动物有哪些?

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草食性动物有哪些?,第1张

1、肉食性动物有:

虎鲸、鲨鱼、老虎、豺、地鼠、蝙蝠、青蛙、螳螂、蜻蜓、蜘蛛、海葵、鳄鱼、美洲豹、蜘蛛、蜈蚣、狼、豺、鹰、隼、蛇、狮等。

2、杂食性动物有:

大熊猫、猪獾、北美浣熊、野猪、狒狒、黑猩猩、狐猴、懒猴、长臂猴,眼镜猴、猕猴等。

3、草食性动物有:

牛、羊、鹿、骆驼、羊驼、河马、马、白犀牛、兔类、袋鼠、天竺鼠、豪猪、水豚、旅鼠、草原犬鼠、陆龟、蚱蜢、黑犀牛、长颈鹿科、象、树懒、无尾熊、毛虫、潜叶虫等。

扩展资料 

肉食性动物以捕捉其他动物为食料,如鲨以捕捉其他鱼类为食,鹰、狮等禽兽以其他兽类、鸟、蛇、鱼及昆虫等动物为食料。在生态系统中,肉食动物通常属于次级或以上级别的消费者。

动物性食物比植物性食物营养效果高;肉食性动物大都具有捕获猎物的特殊的行动器官、敏捷运动所必需的肌肉和骨骼、大的嘴、锐利的牙齿和爪以及敏锐的感觉等特点。

动物吃植物是自然界食物链的基础,也是食物链的基础环节,而食物链的其他环节都有赖于这一环节的存在,可见一切动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为食。

动物吃植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动物把整个植物吃掉,有的吃掉植物的大部分,有的动物因吃掉植物的要害部位而导致植物死亡,也有的是靠吸食植物的汁液和花蜜为食,但大部分的动物都只吃植物的非要害部分和营养器官,因此不会对植物造成重大损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肉食性动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杂食性动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植食性

狼、蛇、鹰、狮、虎、豹等。

一、狼:狼是猎食动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包括一对配偶及其子女,有时也包括收养的未成年幼狼。狼属于典型的食物链次级掠食者。通常群体行动,由于狼会捕食羊等家畜,因此到20世纪末期前被人类大量捕杀,一些亚种如日本狼、纽芬兰狼、佛罗里达黑狼、基奈山狼等都已经灭绝。今亚种的确切数量仍旧未定。

二、蛇: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又有蛇、虺、螣、蚺、蜧、蜦等别称,根据品种也会有蝮、蚺、蟒、蝰等近义称呼,属于有鳞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蛇虽细长却是脊椎动物。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及新西兰、爱尔兰等岛屿之外的世界各地。以鼠、蛙、昆虫等为食。

三、鹰: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昼活动的隼形类鸟,尤指鹰属(Accipiter)的种类,包括苍鹰和雀鹰。广义的鹰一词也常用来称呼鹰科的其他种鸟类,甚至用来称呼某些隼(sǔn)科鸟类(如隼、卡拉卡拉鹰)。鹰是肉食性动物,会捕捉老鼠、蛇、野兔或小鸟。大型的鹰科鸟类(雕)可以捕捉山羊、绵羊和小鹿。它体态雄伟,性情凶猛,动物学上称它是猛禽类。 在我国最常见的鹰有苍鹰、雀鹰和松雀鹰三种。

四、狮:有“草原之王”的称号,是非洲顶级的猫科食肉动物。野生非洲雄狮平均体重240千克,全长可达3.2米。狮子的毛发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雄狮还长有很长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生活在热带稀树草原和草地,也出现于灌木和旱林。肉食,常以伏击方式捕杀其他温血动物。分布于非洲草原、亚洲印度。在野外狮子活10到14年,圈养下更长寿,一般达二十余年。

五、豹:四种大型猫科动物(其余三种为狮、虎及美洲豹)中体型最小,体呈黄或橙黄色,全身布满大小不同的黑斑或古钱状的黑环。豹可以说是敏捷的猎手,身材矫健,动作灵活,奔跑速度快。既会游泳,又会爬树。它的食物包括麂、羊等有蹄类动物,也吃一些猫类动物、鼬科动物以及猴子、兔子、鼠类等。另外也偶然捕食鸟类、鱼类。食物缺乏时,也食青蛙、蝼蛄、蝗虫等。有时,还吃较甜的植物性果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肉食性动物

1、老虎:老虎是最大的猫科动物,体重范围100-350公斤,分为4个大的亚种(西伯利亚虎,也称东北虎,体重200-350公斤,雄性最大身长3.3米;孟加拉虎,180-260公斤;华南虎,170公斤,苏门答腊虎,120公斤),是亚洲陆地上最强的食肉动物。

2、北极熊:也叫白熊,是熊科动物,是棕熊的白化。其身躯庞大,体长可达2.5米以上,雄性平均体重600公斤,最大的北极熊体重可达1002公斤。

3、棕熊:其身长雄性一般为170-280cm,尾长有8-14cm,体重范围130-1000公斤,平均寿命30年,4~6岁性成熟。毛长约6厘米,毛色随季节变化大。

4、狮子:是唯一一种雌雄群居的猫科动物,现今第二大的猫科动物。狮的体型巨大,公狮身长可达180cm-250cm,平均体重230公斤,最大280公斤以上,母狮也有160cm,体重100-180千克,非洲陆地上最强的食肉动物。

5、黑熊:黑熊的体型只能算中等,头至躯干约120-180cm高,母熊的体型比较小,可能只有公熊的一半,性格比较软弱,体重一般在100-300公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099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2
下一篇 2023-0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