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是什么意思

贞观之治是什么意思,第1张

意思:唐太宗 即位之后,以亡 隋 为鉴戒,偃武修文,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纳谏,贞观 年间,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拼音:贞观之治 [zhēn guàn zhī zhì]。

引证:李开先 《归农》诗之七:“斗粟百钱犹未售, 贞观 之治继遐踪。”

用法示例:

1、贞观之治的出现离不开李世民那安邦定国的雄才大略。

2、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3、唐三彩出现,也因为唐朝陶瓷业飞跃发展,加上贞观之治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奢侈之风兴起,于是厚葬的风气也跟着兴了起来。

解析: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

唐太宗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

(2014·宜昌)唐太宗时期,轻徭薄赋,戒奢从简,虚心纳谏,为政宽容,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史称贞观之治。

(2015·宜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几个难得的治世或盛世局面,贞观之治产生于唐朝初年。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维持社会等级。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322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4
下一篇 2023-0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