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雨凇?

什么是雨凇?,第1张

当极度冷却的降水遇到温度等于或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表面时,所形成玻璃状的透明或无光泽的表面粗糙的冰覆盖层,称之为雨凇。民间俗称“树挂”,又称冰凌、树凝,人们把形成雨凇的雨叫做冻雨。在我国南方,冻雨的也有很多种叫法,称为“下冰凌”、“天凌”或“牛皮凌”。

把文献《春秋》记载:在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鲁成公十六年的春天、周历正月、下雨、树木枝条上凝结了雨冰(就是“雨凇”),上述这些也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对雨凇的最早记录。

雨凇和雾凇的形成原理极为相似,而且一般出现在阴天,多为冷雨产生,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日变化不是很明显,昼夜都有可能产生。雨凇是在特定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降水现象。雨凇的形成也是需要一定的天气条件的,必须是在微寒(0~3℃)且有雨之时,风力大、水滴大,多是在冷空气和暖空气交锋,并且暖空气势力极强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在这个期间,江淮流域上空的西北气流和西南气流都非常强,再加上地面有冷空气入侵,这时靠近地面一层的空气温度较低(稍低于摄氏零度),1500至3000米上空又有温度高于摄氏零度的暖气流北上,形成一个暖空气层或云层,再往上3000米以上则是高空大气,温度低于0℃,云层温度往往在零下10℃以下,也就是2000米左右高空,大气温度几乎都在0℃左右,并且2000米以下温度又低于0℃。也就是近地面存在一个逆温层。大气垂直结构表现出上下冷、中间暖的情况,从上到下排列分别是冰晶层、暖层和冷层。

从冰晶层掉下来的雪花通过暖层时融化成雨滴,接着当它进入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雨滴就很快冷却,形成过冷却雨滴。形成雨凇的雾滴、水滴都很大,并且凝结的速度极快。因为这些雨滴的直径非常小,尽管温度也能降到摄氏零度以下,但在没有冻结之前就已掉落。

因此,若这些过冷雨滴温度降到低于0℃的地面和树枝、电线等物体上时,就会集聚并布满物体表面,且会马上冻结。冻结成毛玻璃状透明或半透明的冰层,使树枝或电线变成粗粗的冰棍,外表通常是光滑或稍有隆突的。有时还边滴淌、边冻结,结成一条条长长的冰柱。就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雨凇”。假如雨凇是因为非过冷却雨滴落到冷却较严重的地面或物体上及雨夹雪凝附和冻结而形成的时候,而且不是因为外表非晶体形成的冰层和晶体状结冰一起混合形成,一般这个类型的雨凇非常薄且存在的时间极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553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1
下一篇 2023-02-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