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是哪八旗?

清朝八旗是哪八旗?,第1张

清朝的八旗是指两黄旗、两白旗、两蓝旗、两红旗,合称为八旗。但很多人八旗有误解,比如有人以为八旗是指八种颜色,比如正黄旗比镶黄旗地位要高,比如满人就是旗人,等等,其实都大错特错了。

努尔哈赤刚刚起兵的时候,军队人数很少,以黑旗为旗帜,所以称黑旗军。在统一建州三卫后,军队人数增多,于是又设了红旗军。1601年,努尔哈赤对军队进行了改编,正式成立了红、黄、蓝、白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红、镶黄、镶蓝、镶白四旗,形成了“八旗”。

当时的户籍制度和中原有很大区别,努尔哈赤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长官为牛录额真;每5牛录为一甲喇,长官为甲喇额真;每5甲喇为一固山,长官为固山额真,同时设左右两名梅勒额真。所以在八旗制度下,“只有旗人,没有族人”,当皇太极后来将国号改为清、族人改为满洲族的时候,就是所有满人都是旗人,旗人也都是满人。

八旗内部的大小官员既是军事统帅,又是行政长官,还负责掌管所有旗人的户籍乃至经济生活。所以,固山额真就是旗主,梅勒额真就是副旗主。

官职的称谓读起来会觉得很别扭,这是因为大多人对那段历史不太了解,到顺治年间时这些官职称谓都进行了更改,更改后的名称大家就很熟悉了。固山额真改名为都统,梅勒额真为副都统,甲喇额真为参领,牛录额真为佐领。《鹿鼎记》中,韦小宝就做过副都统,想必大家还有印象吧。

后来,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蒙古部族和大量汉人纷纷归附。为加强管理,皇太极于1633年正式另编汉军为一旗,后经过数次增扩,到1642年,终于编成汉军八旗。1634年,皇太极又把在他统治下的蒙古民族改编成了蒙古八旗。到了这个时候,就成了“满人一定是旗人,旗人不一定是满人”了。

各旗委任都统时,一般不考虑担任都统的人的旗籍,比如满人可以担任蒙古、汉军八旗的都统,汉军、蒙古八旗出身的人也可以担任满洲八旗的都统。到了光绪时期,甚至不在旗的人都可以担任都统了。

八旗制度形成以后,就是后金以及后来清朝的主要力量,但是和中原王朝不同,清朝的八旗并非由皇帝全部掌握,而是分散在各位旗主手中,旗主则是由王公大臣担任。这样就形成了权力的分散,所以清朝前期每一任皇帝死后,权力的交接都惊心动魄。

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他自己统领两黄旗,即正黄旗和镶黄旗,其他六旗则有他的儿子、孙子、兄弟统领,比如皇太极就统领正白旗。到了晚年的时候,努尔哈赤最喜爱多尔衮,就想把汗位传给他。为了增强多尔衮的实力,努尔哈赤任命多尔衮的亲哥哥阿济格为正黄旗旗主,亲弟弟多铎则统领镶黄旗,这样就能确保自己手里的两黄旗,能在他死后支持多尔衮。

随后,努尔哈赤把镶白旗旗主杜度(努尔哈赤的孙子)调到镶红旗,准备把镶红旗给多尔衮,只是还没来得及安排就死了。这样的分配方案使得多尔衮三兄弟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可惜努尔哈赤死时,多尔衮兄弟三人的年龄还很小,无法与皇太极等人对抗,最终被皇太极逼死了母亲阿巴亥,抢走了本属于多尔衮的汗位。

皇太极上位之后,对八旗进行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调整,过程我们不必详细说,反正到他死之前,他亲自统领两黄旗,他的长子豪格统领正蓝旗,三旗总共有117个牛录;多尔衮统领正白旗、弟弟多铎统领镶白旗,两旗总共有98个牛录;代善统领的两红旗和济尔哈朗统领的镶蓝旗,三旗共有96个牛录。三方势力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豪格手里有三旗,想当皇帝;多尔衮手里有两旗,但战斗力彪悍,也想当皇帝;剩下的代善和济尔哈朗虽然不想当皇帝,但态度暧昧,始终不明确自己的立场。所以,虽然多尔衮看似强大,但也无力强行坐上皇帝的宝座,最后只能妥协,便宜了六岁的小福临,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顺治虽然继位,但大权却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里,于是多尔衮抢了豪格的正蓝旗,又对八旗进行了一番眼花缭乱的调整。总之,到他死的时候,两白旗由他的儿子统领,正蓝旗则落到了多铎的儿子手里。这个时候,多尔衮的留下来的势力依然强大,所以顺治才被迫冰天雪地立出城迎接多尔衮的灵柩,并追封多尔衮为皇帝,受尽了屈辱。

后来,顺治清算多尔衮后,正白旗也就名正言顺的落到了顺治手里。顺治将正白旗,和自己统领的两黄旗,一起抬为“上三旗”,其他五旗则称为“下五旗”。形成了八旗的排序:镶黄、正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

虽然有上下之分,但八旗实际上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八旗之间是平等的,旗人无论在哪个旗,也都是平等的。但是,对旗人来说,他们都是旗主的奴才,这种身份不因官位高低、富贵贫贱而产生变化。上三旗的旗人就是皇帝的奴才,而下五旗的旗人就是宗室王公的奴才。就算旗主落魄成了普通老百姓,旗民做了大官,在旗民见到旗主的时候,照样得三跪九叩,自称奴才,不得有丝毫的悖逆。

到了清代后期,有些旗主的家道破落,生活潦倒,只能做些粗贱的重体力活糊口,诸如驾车、抬棺等等。如果旗主在路上看到有发迹显达了的昔日旗奴,就会把旗奴叫下来,耀武扬威,训斥一番。旗奴也不敢违抗,只得再三请安,说尽好话,临走还得给些银子。

清朝八旗是指: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八旗旗主是每个旗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可以直接掌管各个旗的兵权。其实在刚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八旗的每一个旗都有各自的旗主,但是皇帝担心旗主会威胁皇权,于是就把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都划归自己手下亲自统领。

因此,八旗中就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上三旗一般是皇帝的亲兵,下五旗则是由各自的旗主掌管。因为在清朝初期,旗主有很大的权利,国家的小事皇帝可以直接做主,但遇到大事就必须要和几位旗主一同商议,才能下决定。

这就让皇帝感到很憋屈,最后通过几代皇帝不断地努力,终于把旗主的权利削弱了不少。旗主渐渐地变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所以到清朝中后期的时候,大家看到的旗主权利就很小了。

在清朝八旗中,排名第一的不是正黄旗,而是镶黄旗。因为早在清朝入关之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镶黄旗的旗主,所以镶黄旗也被称为头旗,并在此后一直保持了八旗之首的地位。除此之外,更让人诧异的是,虽然清朝的皇帝是满人,但是八旗的旗人并不都是满人。

含有满人、汉人、蒙古人。并且清朝的旗人共有三种,分别为:八旗蒙古、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其中,八旗满洲的旗人都是满人,八旗蒙古的旗人都是蒙古人,八旗汉军的旗人都是汉人。因此,八旗实际上共有二十四旗,比如正黄旗分为满洲正黄旗、蒙古正黄旗、汉军正黄旗。

而八旗旗主的下一级就叫做参领,是一个正三品的官职,每一个满洲旗和汉军旗中有五个参领,而蒙古旗只有两位参领。参领的下一级又叫做佐领,是正四品官职。佐领在满语中的意思大家知道吗?其实佐领在满语中被称为牛录章京,也就是牛录领导人的意思。

牛录是指八旗刚开始建立时就规定的基本的制度,刚开始一个牛录代表300人,后来嘉庆皇帝将其改为了150人的编制。而佐领不仅只是领导人,在战争时期佐领要当做战争领导人,在和平时期佐领又要掌管民生,掌管所属牛录的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等日常的琐事。

历史沿革: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658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4
下一篇 2023-02-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