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是谁?

子夏是谁?,第1张

子夏姓卜名商,魏国温人,是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

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讲学。授徒三百 ,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

人物生平

子夏(公元前507—前400年),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

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子夏的 故事 ,希望对你有帮助。

子夏的故事

子夏因为自己儿子死了,如今要白发人送黑发人,把自己眼睛哭瞎了。曾子听说了就去看望他,一到子夏家,曾子就大哭起来。

说我听说朋友的眼睛瞎了,我来为他哭泣,子夏被曾子这样一说又伤心起来自己也开始哭了,所我明明没有罪过,为什么上天要这样对我。曾子说,你错了子夏,你不仅有错误,还犯了不少错。

首先,当初我和你一起侍奉老师,老师很欣赏我们,并希望我们能一直陪伴老师,和老师一起探讨探讨学术,学习学习经典,就算不做什么大官,但最起码我们去努力过了,我们把仁的思想带给统治者,我们想要他们采纳我们的建议。

但是你告老还乡,回到西河,让西河的人们把你比作老师,这是你的第一条过错。

父母去世的事情,老百姓都不知道,既然他们那么尊重你,又怎么会舍弃你呢,你独自承担失去父母的痛苦,这时候是需要百姓安慰你的时候啊,你平日里教他们仁的思想,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很多人都对你表示感谢,你有困难大家都会乐意帮助你的你没有把百姓的仁德放在心上,这是你第二条罪过。

你儿子死了,你哭瞎了自己的双眼,这是你第三条罪过,你秉承着的仁政思想呢,你还要实现的远大抱负呢,你都忘哦了吗,你和我说你没罪,我看这还不够吗。

子夏扔掉自己的手杖,对曾子说,谢谢你提醒,我错了,我离开你们一个人太久了,现在我要回来。

子夏问孝的故事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天他去问孔子,老师啊,你说什么是孝顺嫩,孔子就说啊,和父母相处的时候能保持和颜悦色的状态是最难的了,我们都说父母有事情我们替他们做,在吃饭的时候让长辈先吃,难道孝顺就只是这样吗?

孔子的回答就非常值得推敲了,他采取发问的方式两个反问句说明了当下很多人对孝都存在误会,很多人认为的帮父母劳动,有好吃的先给父母吃这样就是孝顺了。其实不然,有好吃好喝的这种事情连一般的家畜都能做到,而我们人,仅仅做到 动物 那样就足够了吗?

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我们有着高级的思维,所以我们不能和动物相提并论,我们要做到的应该是更多的对父母精神方面的满足。让父母衣食无忧,安享晚年这是最基本的标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让父母有快乐的精神生活。

如今的社会也是如此,孩子对父母,没有了先前的那份爱,虽然我们会定期寄钱给父母,我们会一个月抽一次回家陪陪父母,回家品尝父母为我们做的饭菜,我们认为这就是尽了孝道了。但是你知道吗,当父母知道你要来家里的消息后,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了,他们回忆你小时候最爱吃的菜,他们去菜场准备一样又一样的的 食材 ,虽然他们拿着你给的大把钞票,但还是要和小摊的店主讨价还价,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找回过去那熟悉的感觉。

但是一切都随着你的离家,你的长大,在外工作变得模糊,变得需要满满回忆,不是父母把我们淡忘了,而是他们老了,他们需要我们给他们的宁静,需要我们一起来重塑记忆的美好。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的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夏在鲁国当官,有一次他来拜见老师,刚好有很多问题想要想老师请教,孔子告诉他,做事要不拘小节,成大事的人尤其忌讳这一点,不要只抓住眼前的小利益,要目光长远,只图小利,反而最后达不成目标。

子夏在 政治 上有不懂的地方,来请教孔子,孔子说我们这些为君王服务的人啊,要做到比君王看的还要长远,我们这种人,有两个毛病千万不能犯,一个是急躁,遇事的处理方式不是越快越好,不是说统治者分配来的任务,我越快完成就越能得到赏识,如果不是考虑再三,我劝你不要轻易开展。

我们说欲速则不达,这道理都懂,但真正应对其问题来又把它抛在脑后,这样是不行的。你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的时候,还要记得将目光放长远些,要是能考虑到君王考虑不到的,就是你的本事了,我们都知道,历朝历代中,志存高远的人往往能成就一番大业,而他们收获的或许是比自己之前付出的多了好几倍。

但是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呢,最终得到的不过是他们眼前的东西,这种没有未来的做法,子夏可千万不要去考虑,如果因小失大,那才是真的不值得啊,我知道子夏你有时会被时局迷惑,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判断,但是这不怪你,每个人都会犯错,人们也常常在迷惘。

所以我特意提醒你,做臣子的要把国家放在第一位,要为谋求国家长远的利益而奋斗终身。

卜商,字子夏,家贫,勤奋好学,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与子游同列孔门十哲的文学科,长于文学,对《诗经》有深入的研究。曾在魏国西河(今陕西渭南)创办学堂并授业,魏文侯曾向子夏问问题。

李克、吴起、西门豹都是他的学生,一般认为传授《公羊传》的公羊高、《谷梁传》的谷梁子,也是子夏一派的门人。子夏出身贫穷,约前483年,他来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前476年他赴晋国西河(今陕西渭南)创办了一所学堂并在那里教书,三家分晋后该地成为魏国领土。

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西河地方之人,将子夏作为孔子看待。据云《毛诗》之学,是由子夏传下。《论语》一书疑多出于他和门人手撰。

扩展资料:

子夏的勤奋好学,在孔门弟子中亦相当突出,并因此获得孔子的赞赏和鼓励,孔子也尽可能地加以引导和训练,从而使子夏在孔门弟子中似乎是最全面地掌握了孔子的学说。

以此而言,孔子去世之后,子夏最有资格统领孔门弟子。然因子夏性格所致,使其与其他弟子不能友好相处。他在孔子去世之后策划推举有若而未果,只好离开孔门,前往他国聚徒讲学。

唐玄宗尊之为“魏侯”,宋真宗加封为“河东公”,宋度宗又尊为“魏公”,明世宗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卜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卜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814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2
下一篇 2023-03-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