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泄针芒出自

气泄针芒出自,第1张

“气泄针芒”出自《后汉书·郭陈列传》。

后汉书·郭陈列传》:“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译文: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针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气泄掉。这句话提醒人们,做人做事都要在祸患出现萌芽的时候着手处理,防患于未然;如果小事不注意,很可能前功尽弃,顷刻之间颠覆所有累积起来的“成就”。

《后汉书》简介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出自《后汉书·郭陈列传》:“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意思是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针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气泄掉。这句话提醒人们,做人做事都要在祸患出现萌芽的时候着手处理,防患于未然。

如果小事不注意,很可能前功尽弃,顷刻之间颠覆所有累积起来的“成就”。我们通常注重的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业政绩也好,人格品德也好,都是由长期量变努力积累起来的,往往经历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

扩展资料:

由于突然的、不可抗拒的外部因素造成了“溃坝”“粉碎”——自然界有这种情况,对人类自身来说却似乎不可能。“人非圣贤”皆有过,有些无关乎“大节”的小毛病、小失误偶然犯一次两次,可能不至于一泻千里而导致最终的失败。

但如果在这些“小事小节”上不加注意,不以为然,甚至被一些人冠以敢做敢为的“正面”个人魅力、特征等,自以为大,于是乎傲心潜在地不断增长,小节累成了大节、小事攒成了大事,终一发不可收拾。

气泄针芒出自《后汉书·郭陈列传》。

原句为“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提溃蚁穴,气泄针芒”。“故提溃蚁穴,气泄针芒”是指坚固的堤岸可以因为蚂蚁窝而溃决,针眼大小的孔隙使气松泄掉的两个典故。

这两个典故,都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强调了任何一个微小变量的重要性,都可能对结果产生觉得性影响。原句中古人结合这两个典故,比喻防微杜渐的重要性,面对任何事情,都应该谨小慎微。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造句:

一、振兴矿业,安全第一。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光喊不动,实在无用。动手预防,隐患难藏。

二、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三、要慎微,“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思想防线的失守,往往是从细节开始,从小节入手,细节决定成败,小节关乎大节,必须时刻警钟长鸣,保持头脑清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60851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4
下一篇 2023-03-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