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和非我之间的区别

无我和非我之间的区别,第1张

无我和非我之间的区别?至于“无我”和“非我”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我先引用一下龙树的《中论》中,他所认为的小乘“无我”的定义: 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 这里是对《杂阿含经》里一些经文的转述。可以看出,前面一句的这个“我”字,绝非日常生活中的我,而是指的外道所说的恒产不变的“常我”。 但是后一句中的我字,却又是指的日常用语中的代词“我”,而不是外道的常我了!——因为当时许多学派的外道的“常我”,都是异于五蕴而存在的,并不表现出五蕴之相! 从这句不难看出,大乘佛教是如何混淆了原始佛典中一般人的“我”和外道的“常我”为同一个我的。 并且也能理解,假入佛说的“非我”真是“无我论”的话,早期的犊子部就不可能成立“与五蕴非一非异的我”了! 因此,佛说的“非我”,其实只是证明没有常我(永恒的灵魂)存在,并非大乘“无我论”所说的“根本就没有一个我”,或是“无自性”。 这两个词含义的区别不能仅从字面上看,要从其内涵去理解。

佛陀说:“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弟子问达摩:“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达摩笑答: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

以前,我刚开始讲心灵成长课程时,一开始就讲“无我”的观念。我说:“要开悟就要把这个‘我’去掉,如果有‘我’,就不能开悟。”结果多半的人听不懂,一时间也不能接受这样的观念。

因为通常的人都非常重视“我”,认为“我”是生存动力的来源,例如:因为“我”肚子饿了,所以“我”要拚命赚钱买东西吃;因为“我”希望有好名声,所以“我”努力工作,希望社会给“我”名誉荣耀。如果没有了“我”,就失去努力的动力;如果真的没有“我”的话,那我还来上什么课呢?

后来我也觉得这样讲对初学者可能太困难、太高深了,所以决定先从“有我”开始谈起。其实禅的修行,都是从有我开始的。“有我”是个著力点,即使说:“我愿无求”,也还是要有一个“我”来发这个愿;或是有人说:“我的烦恼很多,希望能除烦恼而证菩提,达到无我的境界。”这个无我的还是我。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从“有我”才能到“无我”。

一般人如果没有修行的功夫,根本不知道“我”究竟是什么,虽然每天都在讲,我的这个……,我的那个……,但事实上根本不清楚“我”是什么,还以为那一连串的妄念,以及每天看到的自己的影像,或是每天接触到的环境,就是“我”。实际上那不是“我”,而是“我的”。

有人说:我会思考。于是把自己的思想、念头当做了“我”。每天只想着那是我的、那不是我的;我的念头是我,坏的念头是我,好的念头也是我。那究竟哪一个念头才是真正的我呢?

也有人说:我的身体是我,我的观念是我,我的财产是我,我的环境是我,我的世界是我。但仔细分析,这里面并没有一样东西称得上是“我”。

又有人说:永恒的我才是我,但什么才是永恒呢?所有的思想、观念,说穿了不过都是一个一个串起来的念头,并不是永恒不变;我们的身体、外在的环境,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哪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

以佛法、禅法的观点来看,在还没有开悟,还没有智能的时候,“我”只是一连串的妄念。即使已经是佛教徒,看了很多佛经,听了很多佛法,很多人依然烦恼很重,气照样生,心照样贪,不该做的事情照样去做,为什么?因为还没有看清楚什么是“我”,结果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

要能够主宰自我,一定是透过了解自我、肯定自我之后,才能进一步达到的。所以一定先要知道“我”是什么,才能肯定自我;肯定自我之后,才会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非我,也才能够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改善自己、转变自己。如果不知道“我”是什么,要想提升也无从提升起。

事实上,“我”是自我,也是非我,它没有一定的面貌,且是可以透过修行来改善、转变的,当“我”转变了,所有“我的”也会跟著转变。

了解自我的第一步,首先要摒弃“我”的观念,要肯定自我是假的,是虚妄的,然后在“无我”上成长自我,以“非我”为我。不应该产生的念头不要产生,不应该讲的话不要讲,不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做;相对的,该做的事情要努力做,该讲的话要多讲,该起的善念要尽量发挥。也就是,要“行一切的善,断一切的恶”,能够做到这样,就能渐渐体会何谓“无我”了。

转自:圣严法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86969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0
下一篇 2023-04-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