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黑匣子事是真的吗?

360黑匣子事是真的吗?,第1张

360黑匣子的真实性还在讨论中,目前对于360黑匣子问题还有没一个明确的答案。
360黑匣子这是年初的事了,其实就是360利用他的客户端产品,主要是浏览器和安全卫士,在“安全卫士”、“安全浏览器”中,植入非法程序,并通过该非法程序中的“后门机制”与360云端配合,窃取用户隐私。这件事被《每日经济新闻》曝光了,就引发了“360黑匣子”事件。
我们公司也是搞IT的,从进公司的时候就要求不能使用360的产品,我原来还不太理解,后来才明白为什么这么要求,不仅仅是因为360黑匣子。360的服务器上有大量的用户隐私数据,360安全卫士对用户在电脑上进行软件 *** 作、文档 *** 作等所有 *** 作举动均秘密进行监视、记录,然后进行压缩后上传至云端服务器,文件上传到360云端存储后,文件会立即在本地被删除,变成死无对证。这样暗箱 *** 作就完成了,这也就是大家认识的360黑匣子。
出了360黑匣子这个事,我更觉得选择软件应该谨慎点了,电脑安全重要,隐私什么的更重要,何况360还不怎么好用,电脑老出问题。
纯手打,望采纳^_^

飞机的结构很复杂,黑匣子仅仅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个部件罢了,但是它的效果却是巨大的。如果说飞机平安无事,正常的运作,那么黑匣子就是简单的作为一个记载设备存在于飞机中。一旦飞机出现毛病,乃至严重到坠毁,那么黑匣子就是给我们研讨飞机详细毛病和失事原因的仅有途径了。所以说,黑匣子前期其实是“马后炮”,只要出事之后,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用。现在许多未出事故飞机黑匣子中的数据都被复制出来,当做飞行训练的参阅教程。

那么说了这么多,大家必定很疑惑,什么是黑匣子?黑匣子其实是飞机专用的电子记录设备之一。一般黑匣子会有两个,一个是驾驶舱话音记录器,另一个是飞行数据记录器。飞机各机械部位和电子仪器仪表都装有传感器与黑匣子衔接,所以黑匣子可以记录各种仪器的数据。

黑匣子其实不是黑色的,为什么还叫黑匣子?

尽管我们管这个飞行参数记录器称之为黑匣子,可是其表面并不是黑色,大部分都是红色、橙色等等十分艳丽的色彩,有些黑匣子外壳会贴有反光条,并写有“FLIGHT RECORDER,DO NOT OPEN(飞行记录器,请勿打开)”。这是为了一旦发生空难坠机,我们可以通过艳丽的表面色彩快速找到黑匣子。

想要知道黑匣子的称号由来,咱们就要看看黑匣子的发展。

1954年,人们构想在驾驶座机舱内装设声音记录器,当时飞机内一切的电子仪器都是放置在大小、形状都统一的黑色方盒子里。

1957年美国联邦航空总署规定,但凡重量超过909公吨以上的飞机都必须装设这些加强保护的飞行纪录器。

8年后,航空局决定将黑匣子漆成亮红色或橘色,这样在飞机失事的时分,表面夺目的黑匣子就会比较容易被找到。

到了1965年,几乎全世界的每一家航空公司都改用色彩艳丽的飞行纪录器,可是名子仍然是黑匣子。

黑匣子的安装位置

黑匣子通常装置在机尾,具体位置是在后面垂直尾翼的下方。垂直尾翼这边有个辅佐动力单元,黑匣子就安放在旁边。由于科学家通过对多起飞行事故分析,发现飞机的机尾部分不容易损坏,并且这边除了电缆很少有繁琐的仪器,所以黑匣子会装置在这里。假如出现事故,黑匣子能够更高程度的保存下来,取出数据进行事故分析。

黑匣子的重要性

首先,黑匣子是记载飞行数据和驾驶舱通话的设备,它可以记载飞机停止作业前25小时的飞行数据以及30分钟到2小时不等的通讯录音。飞行的数据包含飞行高度、速度、航向、爬高率、下降率、加速状况、耗油量、起落架放收、格林尼治时间、飞机系统作业状况和发动机作业参数等,通讯录音主要是记载机舱内机长、副驾驶和机组人员间的通话信息。

世界上所有的空难发生原因都是经过黑匣子分析出来的,因而它就成了空难事故的见证和“前车之鉴”,可以防止同样事故再次发生,更好地采纳安全措施。黑匣子虽然在平常不起眼,可是却是飞机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也是飞机出事后唯一重要的部件。

黑匣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广泛的应用在军用飞机上。二战之后,黑匣子开始应用到民用航空飞机上。自此黑匣子正式成为了普及的记载设备。接着,咱们来看看黑匣子现已更新换代成什么样了。

黑匣子出现之前

1939年,法国航空工程师弗朗西斯·于斯诺和保罗·博杜安发明了一种记载设备,能够把飞机飞行时的速度、高度等几项最重要的信息用相似摄影的原理记载在88毫米胶卷上。降落后拿出胶卷,就能复原出飞行时的状况了。可是胶片是一次性运用的,成本十分高,而且这种设备只适用于顺利降落的飞机,假如飞机掉落就会破坏胶片,所以这种记载方法仅仅用在新型号飞机的试飞上。

第一代黑匣子

二战期间,英国工程师改进了飞行参数记载设备,用钢针在铜箔上刻下各种参数的变化曲线。这样哪怕飞机着火、坠毁,也能找回当时的数据。不过铜箔比较重,记载的数据量也非常有限,价钱不菲,所以只用在了军用飞机上。这就是第一代的黑匣子,它仅能记载航向、高度、空速、垂直过载和时间等5个飞行参数。

第二代黑匣子

1956年,首个用于民航客机的飞行数据记载设备在澳大利亚诞生。它的发明者戴维·瓦伦博士在研究航空燃油的同时发明了第二代的改进型黑匣子。新版黑匣子的作业原理类似于一般磁带机,但在磁带机外面加装了具有抗冲击、耐火烧等才能的保护壳。第二代黑匣子一般能够记载几十个参数,并一起呈现了座舱音频记载器。

第三代黑匣子

第三代黑匣子出现于上世纪90时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黑匣子开始采用半导体存储器记载数据。第三代黑匣子记载参数一般在几百个,功能已从飞行事故查询,逐步延伸到日常飞行员监控、飞机故障诊断与维护。

现代黑匣子

新一代黑匣子可以记载视频信息,记载的参数数量也多达几千个,而且可以经过卫星等数据链定时传输黑匣子的重要数据。但由于通讯带宽和信号盲点以及气候环境等影响,数据实时传输方法无法彻底替代传统黑匣子的效果。此外,新式抛放式黑匣子也已经出现,它可以在飞机坠毁时主动与机体分离,并具有水上漂浮和无线电、卫星定位功能。

随着人们对航空飞行使用需求的不断提高,不管是军用飞机还是民航飞机,黑匣子这个设备的更新换代也十分频频。短短的60余年时间中已经更新了四、五代的黑匣子。前期的黑匣子只能记载5个参数,误差很大,现在的黑匣子能够记载2小时的CVR声响和25小时的FDR飞行数据,已经明显的提高了空难和事故分析的精准度。

另外,美国运输安全委员会还推荐在飞机上安装第三个黑匣子:除了记录飞行参数和驾驶舱声音外,通过一个摄像头,把驾驶舱内的实时画面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分析事故原因。

发展仍在继续:“云”匣子是未来

当然,黑匣子的发展仍然在持续中,并且黑匣子也接受了新的使命。黑匣子现在许多技术的使用仍是延续上个世纪的理念,列如脱离飞机进入水中之后发射超声波脉冲信号,并且信号电池的寿命十分短。马航MH370航班和2009年法国航空的两次空难,让我们发现了在寻觅黑匣子方面的不足,尤其是空难之后黑匣子掉入海中,寻找更是困难。所以现在呼声最高的是让黑匣子参加“云”端,让数据可以实时传输出来,这样往后的空难和事故的分析会更加简单,也不需要再为了寻觅黑匣子而烦恼。

尽管想象是很好的,但是现在施行“云”匣子这个概念依然有非常大的阻力。在技术层面上,现在肯定可以完成黑匣子数据传输到“云”端,不过还要考虑的问题是将通话上传之后,会不会泄露个人隐私。还有,现在全球每天有93万架次航班在飞行,这么多数据的上传和存储,成本太高了。

假如一架飞机不幸发生了一起空难,飞机坠毁了,这时肯定是需要分析飞机失事的具体原因,就需要找到黑匣子,然后解读里面的数据和录音。但是怎么才能找到黑匣子呢?

黑匣子在陆地上:相对找回困难较小

一旦飞机遭遇空难,空难的地点在陆地上,搜救队可以根据飞机坠落的具体位置搜寻黑匣子。由于黑匣子不能够发送无线电信号,所以在陆地上的找回工作主要是靠搜救队人力搜索。黑匣子的外表色彩比较鲜艳,搜救队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在搜索黑匣子,这就是陆地上找回黑匣子的唯一方法了。

在陆地搜索黑匣子,有的时候坠机的地点在山区中,因为交通和人员进入比较麻烦,需要启用搜索直升机等等机械单位的帮助,所以找回的工作会比较困难。

黑匣子在水中(主要是海里):相对找回困难较大

最复杂的,就是飞机空难在水中发生,这对于找回黑匣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当然,水中发生的空难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海里。海水看似很平静,但是海平面以下会有很多的暗流和洋流,也就是海水其实也是不断运动的。

当飞机发生空难之后,黑匣子外部加装的水下信标只要一碰到水,水会使其线路发生短路,蜂鸣器将会发出375kHz频率的超声波脉冲,可以自动持续30天。这种响声即使是在水下,距它8公里的地方也清晰可辨。30天后电池耗尽,信号也就跟着消失了。

但是由于海洋深不见底,很多地方的地势高低不定,很有可能会落入非常深的海沟中,或者被海水中的洋流和暗流冲到其它地方,这样就会加大搜索黑匣子的难度,所以至今马航MH370航班的黑匣子还未找到。还有,马航MH370的坠落地点不定,在海中只能够使用声纳系统、探测仪、并且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探测,搜索完一个区域再换下一个区域,工作量太大了。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飞机在坠地之前发生严重的爆炸,造成黑匣子损坏,这样就没有可能再找回黑匣子了。

LXC6610云控制器采用黑匣子专利技术,以超过每秒一次的速度高速采集故障发生前一段的数据,真正实现远程故障诊断,它力可赛采用3种不同的WIFI连接方式,不限网络有无,不限地域国界,任何地点和条件都可以实现数据的传输,
第一种连接方式:在应用环境本身具备WIFI网络时,云控制器直接连接到WIFI网络,通过WIFI网络在发电机组和云服务器之间建立实时通讯管道,实现实时远程监测和控制。
第二种连接方式:在应用环境没有WIFI,但有手机网络时,通过手机共享WIFI,也实现实时远程监控,但通常用于更多的用于健康检查和远程故障诊断
第三种连接方式:在应用环境没有WIFI,也没有手机网络时,通过APP将云控制器保存的7种数据(可以24小时运行保存半年)先保存到手机中,等到手机带到有网络或WIFI的环境下,再将保存的数据传输到云服务器,实现远程故障诊断、初期故障预警、健康检查

首先,飞机数据本来就是实时传回地面的,传不回地面的时候说明飞机已经失联了,供电已经可能出现问题了,在这之后的数据就只能通过黑匣子体现了。然而黑匣子用的是单独的电池供电系统,确保飞机失去电力供应后仍可以正常记录飞行数据和驾驶舱语音。如果加上发射设备的话,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就需要增加电池容量,电池做大在飞机上很不安全。大多数现代“黑匣子”都有定位功能,但受限于供能,定位信号发射的距离和时间是有限制的,而且也要考虑到“黑匣子”损坏的可能性。

其次,当下飞机上是有实时信息向地面传递的,但和机载设备的差别就在传输可靠性和传输带宽上。打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用飞机上的机载黑匣子记录数据就像是笔记本电脑往自己的硬盘写数据,而实时向地面传递数据就像是拿着笔记本电脑边走边开着3G向网盘传输数据。笔记本电脑向本地硬盘写数据可以达到几百兆每秒,且连接可靠性极高,几乎不会出现掉线和传输错误,可适应大流量的数据传输。而移动数据目前只能达到几兆每秒,而且还可能有信号不稳定的现象。所以实时语音数据和大量的飞行数据记录是需要用本地仪器的,卫星信道没那么大容量,当下实时信息传递仅限于少数重要信息。

再则,扩展一下,如果要做到实时上传数据,上传给谁?地面通讯站肯定不行,洲际飞行航线很长,甚至有的航班从北极经过。所以基本只能首选卫星,可是卫星谁来管谁来放?如果是各家航空公司来放,成本会骤增,如果是各个国家来放,国家有穷有富,穷国肯定不乐意。

事实上实时传输飞机数据不是技术问题,已经可以实现,但是从成本和国际关系考虑还是有些不太合适了。

       飞机黑匣子这么重要,为什么数据不能云同步? 一般来说,客机上有两个黑匣子,一个是飞行记录仪,主要负责记录飞机的飞行时间、速度、高度、舵面偏差、发动机转速等数据;另一个是驾驶舱声音记录仪,主要负责记录机上空乘人员的对话、客机与地面的对话以及机舱内的各种声音。一般来说,客机在客机尾部安装黑匣子,以确保黑匣子在客机坠毁时能承受猛烈的冲击和高温火焰。黑匣子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是黑色的,而是橙色的金属盒子,但黑匣子本身没有无线发射装置。唯一的水下信标发射装置主要是帮助客机在海上坠毁后通过声波快速搜索掉入海中。

      虽然客机上的黑匣子本身不能作为数据发射器使用,但每架客机除了安装两套不同功能的黑匣子外,还安装了飞机通信搜索和报告系统,主要是帮助客机和地面之间的信息传输,如我们看,客机司机联系地面塔帮助清理跑道或接收地面塔报告以避免雷暴或返回,它使用飞机上的通信报告系统。既然飞机司机可以实时与地面塔进行语音通话,为什么黑匣子不能呢?事实上,有很多原因,当然,主要原因是飞机上的通信报告系统和地面连接主要依赖于非常高频的通信系统,该系统主要依赖于世界各地的大量信息接收站来帮助地面塔和飞机获得连接。

      另一方面,实时将客机上的黑匣子数据传输回地面不是技术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航空公司每年仅在飞机通信搜索和报告系统上的数据传输成本就要几百万美元。现在要扩大信息传输量,这个成本不是几千万美元吗?其次,即使每天使用大量非常高频的接收站实时将所有飞机数据传输回地面,也只能帮助客机在事故发生后快速分析事故原因,对提高客机的安全性影响不大。毕竟航空公司最注重的是客机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尤其是客机安全性在一定范围内的时候。

        另一个问题是,客机毕竟属于商业飞行服务。除了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外,另一个问题是,在使用的资源中,除了在地面上建造大量的接收站外,地球上更大的海洋信息接收问题更加困难,可能需要使用卫星接收数据,这不仅是卫星的设计、施工、发射和运营成本,而且每天面对数万架客机的数据吞吐量,卫星在上传和下载的带宽上的技术和成本问题也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还有每架客机上也都必须安装卫星数据传输系统。

东航客机失事,为什么都在搜索黑匣子?关键数据为什么不上传云端?东航客机失事,为什么都在搜索黑匣子?关键数据为什么不上传云端?这个是历史遗留问题,目前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实时传输,也已经有专家提出这方面的改造建议。但是目前在役飞机动辙二三十前的型号,改造成本、运营单位、数据传输费用等等关于钱的问题并不是那么好谈的。另外,飞机制造是垄断型行业,制造商也不是那么好说话的。所以,这些在非技术方面,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解决。现有飞机上的能够实现云传输的监控计算系统数据传输速率以k而论,速度太小,满足不了黑匣子以MB为单位的数据记录,加之各家飞机所载系统各种各样,总的来说,技术上现在还克服不了。

应该说比较难!本身这次空难事故就比较特别,是飞机头朝下直接栽下来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飞机栽下来呢?这是极其罕见的空难事故!就是找到黑匣子,都很难查清事故原因的!还有的问题是,飞机触地发生了燃油爆炸,把飞机都炸解体了,这也就更加缺乏有关的实物方面的证据的事故信息了,总感觉这次空难比较特别?不仅东方航空,对整个航空业都是一次不小的打击。近期想坐飞机的估计都改坐其他交通工具了,必须坐飞机的,也不会选择东方航空吧。不仅客运会受到极大影响,中国东航的股票今天也是惨遭大跌,盘中一度跌停。其实大家都知道,对比于其他交通工具,飞机是事故率最小的,但是一旦发生事故死亡率也是最高的。所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还是看大家的选择吧。我是觉得没必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04145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