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为什么非要把数据中心设在海底?了解服务器背后的科学

微软为什么非要把数据中心设在海底?了解服务器背后的科学,第1张

为什么微软服务器放在海底作为互联网的第三次革命,云计算逐渐成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它集合了众多计算资源,让每一位网民都可以随时获取资源,而这背后真正依赖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云朵,是陆地上有无数台服务器构成的数据中心

近年来面对高速发展的数据中心建设,微软公司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比起陆地,海底或许才是数据中心最好的归宿。首先是成本问题,数据中心的发展直接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据统计,全球数据中心每年消耗的电量占全球总电量的2%左右,而其中的能源消耗成本是整个IT行业的30%到50%。

因此,“如何降低服务器的降温成本”成为了互联网公司不断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难题,几大巨头纷纷开始了自己的“花式降温法”。Facebook位于瑞典吕勒奥的数据中心,距离北极圈不到70km,这里常年低温可以将冷空气吸入散热。阿里巴巴位于杭州千岛湖的数据中心,这里年平均气温17℃,可以利用深层湖水的循环流动,帮助服务器降温。而腾讯位于贵州贵安的数据中心,这里有五条山洞,隧道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安全隐蔽且温度较低。

而微软更是脑洞大开,直接将服务器沉到了海底,想要利用海洋的自然冷却能力,打造一个绿色节能的海底数据中心,而除了前面提到的成本问题,距离问题也同样重要。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之内,试想一下,如果将数据中心放置在沿海城市附近的水域之中,那么数据传送的距离就会大大缩短,网络速度也将会大幅度提升。与之相比,想要在人口密集的陆地建立数据中心,就将会面临占地面积,能源成本,法律法规等一系列的挑战,建立在偏远地区又会产生网络延迟的问题。

因此,基于以上两大优势,2014年8月,微软正式启动了Natick项目,以 探索 水下数据中心的可行性。2015年8月,第一台海底数据中心原型机在加州海边运行了101天。

2018年6月第二台装有864台服务器的原型机被放入苏格兰奥克尼岛附近的海底深处,为了验证其在经济、物流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是否使用,这台机器将会在海底运转多年。

科技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在全力发展的一个领域,我们也能感受到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科技树也是不断有新的分岔出现,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再说了,科学家精力毕竟有限,数量更是有限,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所有领域都做到科技领先。

微软将服务器沉入大海,华为将服务器藏入深山,谁技高一筹?微软曾经发起的“水下数据中心计划”,并且很快就进行了海下试验,装了300台电脑服务器在重达17吨的钢制密封舱里沉到海底。看到这里是不是非常纳闷为什么微软要将这个服务器沉到海里面去?

常识告诉我们,电子设备最怕接触的就是水,更别说是告诉运行的服务器,更是应该一滴水都接触不得的,因为水会直接造成电子设备短路,当电子设备被烧毁之后它就是一个连废铁都不如的东西,那为什么要沉入水中呢?

无独有偶,华为在贵州贵安新区的大山中,有一座七星湖数据中心,仅一期的建筑面积就已经是超过了40万平方米,直接将大山都给掏空了,将60万台存储服务器藏身其中。这又是什么缘故?在大山当中不是应该没有信号嘛?厚重的山体会直接将信号个隔离在外。

其实这么做肯定是有原因的,首先微软选择将服务器沉入海底,是为了能够解决服务器散热的问题,上千台服务器同时运转,服务器制冷费用是一笔天文数字,所以微软克服万难将服务器放置海中,用“水冷”的方式解决问题。

而华为则是为了“省电”,全球数据重心的电力能耗占全球总耗电量的2%,“电老虎”的名头可见一斑,如果在城市当中建立一个数据中心的话,很难做到为它供电。建在贵州大山中是因为一方面便于散热,另一方面是因为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能很好的保护大数据中国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贵州有非常多富余的电量能够供给给华为。

两项比较一下,看似好像是微软的 *** 作难度更高,然而实际上,微软的选择的海岸地区限制条件更多,总的来说,微软赢在了 *** 作技术,华为的大山数据中心建设方案无疑是更为成熟,并且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并且规模远比微软更大,整体上是华为更胜一筹,不过微软的二期试验已经开始了,不排除微软可能会逆袭超越华为!

二零一八年六月, 微软将一个长度十二米,直径约三米的数据中心沉入了苏格兰的海底 ,这个数据中心装载着八百四十八台服务器,准备进行长达五年的可靠性测试。但电器大都是特别怕水的,为什么微软还要将服务器部署在海底呢?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给服务器降温 ,我们的个人电脑都要使用到风扇来给CPU散热,更何况是无数台服务器聚集在一起的温度了。对此服务器的各大厂商们也都想尽了降温方法。

比如华为就在贵州的一座大山上建立了一个数据中心, 因为这里的气候适宜,即便是在最炎热的夏季温度也只有二十度左右。 还有位于杭州千岛湖的阿里巴巴,也利用了深层湖水的循环流动来给服务器散热 以及距离北极圈不过七十千米的facebook,更是利用了这里的冷空气来给服务器降温。

而微软公司将服务器放入海底的这个想法则是利用了水的传导性。

与其花费巨额代价买空调或者风扇降温,不如直接将服务器沉入海底,利用可再生能源给数据中心带来足够的能量。这个项目被称为Natick。

微软公司为了让这个方案可行,也是下足了血本, 他们请来了法国的一个专门研究军用潜艇密封性和防水性的专业团队,并用一百五十天时间尝试试验才取得成功。

不过这个方法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部署在海里的服务器无法进行正常维护, 只能持续几年时间后重新取回,然后再用新的服务器来代替。 所以微软为了延长服务器的使用寿命, 会用氮气填充来防止内部的腐蚀。

其实早在二零一五年八月,微软就曾在加州的海岸附近进行过为期四个月的试验性尝试,最后的结果跟预期相符,因此才将这个项目延续下来。

这个项目的好处除了降低成本之外,还值得一提的就是距离了 。延迟对于网络提供者来说简直就是灾难,而降低延迟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服务器尽可能的靠近用户。

目前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距离海岸两百公里以内的范围,而将服务器部署在这里,无疑是大大降低了延迟的问题。

因为现在云计算逐渐成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它集合了众多计算资源,让每一位网民都可以随时获取资源,而这背后真正依赖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云朵,是陆地上有无数台服务器构成的数据中心。

那么对于数据中心来说冷却属于数据中心的主要成本因素,所以怎么解决冷却降温这个问题就是节约成本要考虑的最大的问题。

Facebook位于瑞典吕勒奥的数据中心,距离北极圈不到70km,这里常年低温可以将冷空气吸入散热。阿里巴巴位于杭州千岛湖的数据中心,这里年平均气温17 ,可以利用深层湖水的循环流动,帮助服务器降温。而腾讯位于贵州贵安的数据中心,这里有五条山洞,隧道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安全隐蔽且温度较低。微软更是脑洞大开,直接将服务器沉到了海底,想要利用海洋的自然冷却能力,打造一个绿色节能的海底数据中心。

所以这没有什么是尖端技术。只是微软为了节省维护服务器(包括冷却)的费用而已。就比如华为在大山深处建立数据中心一样,他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06708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