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成bf1车机能用安卓手机车机互联嘛

睿智成bf1车机能用安卓手机车机互联嘛,第1张

睿智成bf1车机可以和安卓手机进行互联,实现车机和手机之间的互通和多屏互动。只需要在手机上安装并启用安卓车机互联软件,然后将手机通过USB线连接到车机,就可以将手机屏幕映射到车机上,并通过触控屏幕来 *** 纵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同时,也可以使用车机屏幕来显示手机上的导航、电话、音乐和视频等内容,帮助驾驶员更加方便、快捷地使用手机功能,提高驾乘安全性和舒适度。总而言之,睿智成bf1车机能够与安卓手机实现互联,让驾驶员能够更加方便地使用手机功能,提升驾驶者的出行品质。

车载以太网的出现背景楼主就不多做赘述了,其实主要是因汽车E/E架构和功能的复杂度提升而带来的对车辆数据传输带宽提高和通讯方式改变(基于服务的通讯-SOA)的需求。

就目前汽车总线的应用情况,成本低、可靠性高、应用普遍的有Lin、CAN通讯,CAN FD也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得到应用,而FlexRay、车载Ethernet等基于成本因素,目前主要在高端车型中使用。

其中楼主之前介绍的FlexRay后续得到普遍应用的可能性楼主认为不是很大,首先成本方面与车载以太网差不多而通讯速率又远低于它,而伴随着未来智能化、网联化的趋势,车载Ethernet在未来得到推广的可能性要比FlexRay高很多。需要注意的是CAN FD在市场推广实施还没有几年,第三代CAN总线-CAN XL也即将登场,CAN XL传输速率将达到10Mbit/s,可填补CAN FD和百兆车载以太网(100BASE-T1)之间的鸿沟,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车载通讯的快速发展及对通讯带宽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可从另一方面说明FlexRay的尴尬。当然所有总线的应用都是分所在的域和场景的,例如对于安全要求很高的场合,采用了基于时间触发机制的FlexRay因实时性和确定性更高则更合适。

在车载网络方面,玩家是很多的,也推出了各自的标准,如下:

其中OPEN Alliance和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制定的标准是车载以太网领域比重最大和应用最广泛的,例如我们熟知的100BASE-T1和1000BASE-T1。

自1980年以来,IEEE一直负责以太网的维护、开发和标准化。尽管各个公司都可提供专有的以太网解决方案,但大多数时候公司都会交给IEEE进行标准化以确保更广泛的应用。802工作组则专门负责以太网,因此,所有与以太网相关的标准都以802开头(例如,IEEE 8021,IEEE 8022,IEEE 8023等)。

OPEN Alliance SIG是由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组成的联盟,目的是促进以太网在汽车工业中的进一步发展。OPEN Alliance SIG与IEEE合作,将汽车以太网转换为通用标准。就目前的车载以太网标准方面,主流标准的是如下几个,目前主要是第二个100BASE-T1:用单对双绞线实现100Mbit/s的数据传输,走的靠前的OEM则使用更快的千兆以太网。

OSI七层网络模型(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模型。OSI是一个开放性的通信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其含义就是建议所有公司使用这个规范来控制网络。只有统一通信规范时,才能实现真正的互联化。OSI 七层模型及通信互联的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

OSI 七层网络模型是一个理想的网络参考模型, TCP/IP模型 是已经被实际广泛应用于因特网的网络分层模型。 TCP/IP 模型没有对 OSI 的 5~7 层做严格区分,统称为应用层 。

车载以太网是基于 TCP/IP 的网络分层模型 ,并由 OPEN 和 AUTOSAR 等联盟对以太网相关协议进行了规范和补充。
以太网的网络拓扑结构有点对点形式、类似于CAN或LIN的总线形式、链式和星型等形式:

也有由上面几种形式的组合形式:
当然现在多个节点的车载以太网的互联互通需要交换机Switch, Switch的作用 如下:
从硬件的角度看,以太网接口电路主要由 MAC(Media Access Control)控制器和物理层接口PHY(Physical Layer,PHY) 两大部分构成,如下图所示:

MAC及PHY工作在OSI七层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如下

PHY和MAC之间是如何传送数据和相互沟通的呢?MAC与PHY之间通过两个接口连接,分别为SMI接口和MII接口。

MII(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即媒体独立接口,MII接口是MAC与PHY连接的标准接口,以太网MAC通过该接口发出数据帧经过PHY后传输到其他网络节点上,同时其他网络节点的数据先经过PHY后再由MAC接收。MII是IEEE-8023定义的以太网行业标准,MII接口提供了MAC与PHY之间、PHY与STA(Station Management)之间的互联技术,该接口支持10Mb/s与100Mb/s的数据传输速率,数据传输的位宽为4位。 "媒体独立"表明在不对MAC硬件重新设计或替换的情况下,任何类型的PHY设备都可以正常工作 。8023协议最多支持32个PHY,但有一定的限制:要符合协议要求的connector特性。

SMI叫串行管理接口,以太网MAC通过该接口可以访问PHY的寄存器,通过对这些寄存器 *** 作可对PHY进行控制和管理。SMI接口包括MDIO(控制和管理PHY以获取PHY的状态)和MDC(为MDIO提供时钟)。MDC由MAC提供,MDIO是一根双向的数据线。用来传送MAC层的控制信息和物理层的状态信息。MDIO数据与MDC时钟同步,在MDC上升沿有效。

由此可见,MAC 和PHY,一个是数据链路层,一个是物理层;两者通过MII传送数据。 因此 Ethernet的接口实质是MAC通过MII总线控制PHY的过程 。

MII接口后续又衍生了很多其他版本,如RMII、GMII、SGMII、RGMII等。这里简要介绍其中的MII和RMII,如下图所示。 MII共使用了16根线。其中CRS与COL只在半双工模式有效,而车载以太网固定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下,故应用在汽车环境需要14根线 。

RMII是精简版的MII,数据发送接收均为两根,相比MII减少了4根,另外它整合或减去了一些线,最终RMII只有8根线RMII的接口如下:

在实际的设计中,以上三部分并不一定独立分开的。由于,PHY整合了大量模拟硬件,而MAC是典型的全数字器件。考虑到芯片面积及模拟/数字混合架构的原因,通常, 将MAC集成进微控制器而将PHY留在片外 。更灵活、密度更高的芯片技术已经可以实现MAC和PHY的单芯片整合,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CPU集成MAC与PHY,目前来说并不多见:

CPU集成MAC,PHY采用独立芯片,这种在车载以太网上是主流方式,因嵌入式芯片厂商一般都将MAC集成在MCU内部,而PHY芯片则由OEM或控制器供应商自己选择:

CPU不集成MAC与PHY,MAC与PHY采用集成芯片。这种在消费用以太网上比较比较常见,如电脑的网卡有这种方式的。

在以太网连接线束上,车载以太网与消费用以太网也是不同的,首先消费用以太网的标准主要采用10BASE-2、10/100BASE-TX和1000BASE-T,其中 1000BASE-T是使用RJ45接口,需要四对双绞线共8根线 进行数据传输,而 10/100BASE-TX则是只使用四对双绞线其中的两对共4根线 进行数据传输,如下是100BASE-TX的示意图(使用了两对双绞线)。

在很早之前的10BASE-2则是同轴电缆进行数据传输,因此消费类以太网采用线束总结如下:

而 车载以太网一般都基本采用带T1的标准 ,如IEEE 100BASE-T1(以前称为OABR)、IEEE 1000BASE-T1,这些都使用 一对双绞线共两根线 进行数据传输:

其次在编码方式上, 1000BASE-T主要采用PAM5 的编码方式:

而 车载以太网100BASE-T1和1000BASE-T1主要采用PAM3 的编码方式。

从上面可知,车载以太网主要采用基于一对双绞线进行数据传输的100BASE-T1或1000BASE-T1标准,而我们电脑则使用RJ45接口采用基于4对双绞线进行数据传输的1000BASE-TX标准,因此当我们用电脑测量控制器以太网时,有时需要转换器,如下:

参考文献:

1、Ethernet introduction(BOSCH、Tektronix、Vector、CSDN等资料)


文:懂车帝原创 张屹鹏

同程艺龙市场增长负责人江颖对华为的适配效率感到惊讶,她表示,“有些是手表这么小的屏幕场景,有些是车机这样的价值大场景,甚至像手机和智慧屏,都可以一次代码完成适配。这在国内还真的没有太见到这样的一个适配效率,所以华为投入真的很大。”

华为做生态的决心和态度,还给予了许多寻求转型的公司很大的信息。对此深圳广播电视集团广告中心副主任/融媒体发展部主任陈海燕无疑最有发言权,“华为是有底线的公司,做事情想得很清楚,这对于转型之路是个非常重要的保证。之前也有很多车联网公司找过我们,但我们不确定他们是否清楚自己的边界和底线。”

谈到红旗与华为的合作,还要追溯到2018年。一汽集团研发总院高级主任吕贵林认为,对于车来说,未来车的出行场景,特别是自动驾驶之后,用户在这个车里可以想象办公、 游戏 、K歌,还有所有的服务可能在这个车里都会发生。“这样的场景其实对于车厂来说打造这么一个生态,其实具备的挑战是非常大的,因为这个是互联网擅长的,像这些东西华为是比较擅长的,因为未来整个手机终端已经把这些东西全部做了整合。”

采访对象:

消费者BG全场景云服务解决方案部部长伍斌

一汽集团研发总院高级主任吕贵林

同程艺龙市场增长负责人江颖

深圳广播电视集团广播中心副主任/融媒体发展部主任陈海燕

懂车帝 :请简单介绍一下HMS for Car解决方案的初衷及目的?

伍斌 :其实今天HMS for Car的分论坛开始,我说了一下我对整个行业,及对生态服务需求的一些理解,因为前几年我们的车机已经有了智能语音、在线导航、在线音乐或者音频,还有停车,或者洗车的一些服务,这个主要还是解决驾驶者一些基本的刚需。其实现在来说已经不够了,我们说车是第三生活空间,它已经不只是说一个工具了,它是一个生活空间,那么就要考虑到生活空间里面的人群,包括驾驶者,包括乘客更多的需求。这些需求只能通过更丰富的生态服务引入来解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打造了HMS for Car的解决方案,把这种应用的生态、内容的生态,包括一些智慧的场景体验,平台化的能力放到我们里面,让这些合作伙伴能够更好的通过这个平台和我们的车企相连接,最后触达我们的车主和消费者,这是我们这个产品一个最主要的目的。

懂车帝 :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HMS for Car是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能力?

伍斌 :HMS for Car基于HMS能力,通过AI场景引擎结合华为生态资源,为用户提供精准丰富的车机场景内容和服务,包括华为智慧助手、华为应用市场、华为快应用、华为音乐、华为视频、My Car等华为自有服务,也面向应用开发者提供全面、丰富的能力套件,协助开发者高效完成车机应用开发。HMS for Car同时还能实现手机、手表、音箱、智慧屏等设备与车机数据的互联互通,打造全场景智慧出行新体验。

比如华为智慧助手,打通华为人-车-家全场景,实现智慧化服务找人,结合用户真实场景,以卡片的形式推送提醒、服务和行程;My Car功能面向车企开放华为手机负一屏、华为手表、华为音箱等智能硬件系统级入口能力,实现便捷的远程控车、查车、 汽车 服务/告警关键信息反向推送能力,远程控车可以满足用户高频控车诉求,如远程打开空调、寻车、查看门窗状态等。另外,当用户的爱车出现故障时,比如车辆胎压不足、门窗未关闭时,用户也能及时收到提醒。

除了华为自有车载应用服务,HMS for Car还面向开发者提供HMS Core开发能力。HMS Core for Car是构建HMS Apps for Car的基础,提供了相应的基础组件、开发平台和工具,方便车载服务开发者快速调用集成,实现车载服务快速部署。第三方应用可调用HMS Core的帐号、推送、定位、支付等能力,例如出行服务类应用调用定位kit后,可快速了解用户所在位置,并推荐附近的餐厅、宾馆等出行生活服务。在HMS Core for Car的赋能下,开发者能够以低成本、低耗时快速打造用户喜欢的车载应用,获得用户增长进而实现商业变现。

江颖 :华为做车载这个事情,往前迈了不止一步,可能是很多步,为了开发者希望能够少一个适配环节,或者说增强一点适配效率,可能会愿意铺很多的人力在这里面。所以我们看到华为有一个更大的愿景,因为其实华为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盘子了,有1+8+N这么多的硬件,又有这么多的软件体系,还有HMS这么复杂的一个系统,但是同时他们还愿意为了开发者的效率,或者说减少适配性,或者提升效率这件事情去多做一些东西,因为我不是做研发出身的,可能说的不一定特别专业。比如说像HMS for Car,再比如说像今天上午我们也有在一些分论坛,发现可能有一些模块,我们可能小时级就可以完成适配,包括像昨天在发布会上也有展示。因为我们公司其实和车机、手表,包括像鸿蒙,都跟他们有一些沟通,有些已经在适配的沟通中了。有一些东西可能是手表这么小的屏幕场景,有些是车机这样的价值大场景,甚至像手机和智慧屏,都可以一次代码完成适配。这在国内还真的没有太见到这样的一个适配效率,所以华为投入真的很大。对我们这种多端、多硬件端、多软件端,而且希望给用户提供全场景自然感知的服务的CP,这真的非常不错,提升了我们的对接效率。

我们和华为在做车机合作的时候,和手机的负一屏的联动也是很多的。当用户形成了之后,其实他是可以直接推到我们的车机这边,也可以直接跟我们的导航联动,开着车直接就到机场火车站,或者自驾游,行程提醒都是非常全面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表现,所以我们适配一次基本上两个屏都上了,(效果)是很明显的。

懂车帝 :因为我是做 汽车 媒体的,了解到整个一个行业的大趋势,每一家车企现在都在做车联网,而且大家都想做自研,但是有没有那个能力,做的好不好难说,尤其是这些新势力,把智能化、互联化设为一个很核心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其实红旗如果想选择合作对象的话很多,咱们为什么会选择华为?

吕贵林 :因为华为做生态,其实做的确实是蛮深、蛮大的,因为手机是最大的移动终端,这个移动终端里面各种生态。昨天的开发者大会主题演讲其实我们也看到了,华为做的是非常深的。而且更重要一个角度,华为更重要的是做一个使能,昨天王总(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分享的和智能家电碰一碰,相当于利用华为的生态,再加上和智能家电紧密的互联,这样的创新未来是层出不穷的。对于车来说,未来车的出行场景,特别是自动驾驶之后,你在这个车里可以想象办公、 游戏 、K歌,还有所有的服务可能在这个车里都会发生。这样的场景其实对于车厂来说打造这么一个生态,其实具备的挑战是非常大的,因为这个是互联网擅长的,像这些东西华为是比较擅长的,因为未来整个手机终端已经把这些东西全部做了整合。

所以说,我们跟华为合作,第一,华为生态是比较丰富的;再一个,他的终端用户也是比较多的,未来我们围绕用户做车端的服务也好,做手机端的也好,其实都可以串联在一起,包括未来我们账户和华为账户的打通。生态层面确实有很大的优势,未来合作最后还是如何跟智能家居,包括车厂(合作)。因为我觉得有三个场景,一个是车的场景,手机是个场景,家是个场景,这三端确实很重要,这里面就需要整个完整的生态。这里面华为这个角度的话,怎么跟家居赋能,跟车厂赋能,能让用户体验全场景的生态服务,我认为很关键。因为智能家居也好,车厂也好,很多家,华为如何能更好的让大家,因为每家都有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化需求,如何把这个矛盾点平衡好,这样的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合作的边界。最重要的是未来整个商业模式怎么去构建,包括智能家居、车厂和华为之间的商业模式是怎么构建的,其实这个东西如果构建清晰的话,未来合作这个生态的边界我认为也就会清晰,毕竟这就是新业务。

懂车帝 :作为媒体,在变革的时代就意味着转型,尤其是传统媒体,咱们与华为的合作是不是也加速了,或者说帮助了咱们去更快、更好的去转型。

陈海燕 :这个是绝对的,其实刚刚我已经说到了关于赋能,关于连接,还有一点我觉得要特别说一下,像我们这样的主流媒体,其实跟华为的合作还看重一点就是安心和放心。我在跟华为接触的过程当中,因为我觉得华为他是一个有底线的公司,而且他在做事情的时候他是选择自己擅长的,可以做的,想清楚的事情。我觉得这个就跟谈恋爱一样,选择合作伙伴也是一样的,大家的安心和放心非常的关键。其实刚刚吕总(一汽集团研发总院高级主任吕贵林)也讲到了整个生态圈,整个的场景,我觉得完全是这样的,对我们(媒体)来说,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第一个,就是我刚刚讲到的安心和放心,传统媒体在转型之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保证,我们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也是恕我直言,可能这个也是我们第一个要考量的。

懂车帝 :合适很重要。

陈海燕 :对,所以我觉得这个也是华为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地方。

伍斌 :我补充一点,刚才吕主任(一汽集团研发总院高级主任吕贵林)说到了一个“赋能”,这其实就是我们最核心的一个方面。华为和互联网公司有很多合作,我们终端云服务也提供互联网服务,要把互联网服务生态更好的发展起来,去服务好我们设备的用户。以这么一个立场和赋能理念,我们能够把我们自己的能力,或者说通过我们的平台将能力开放给车企,让车企基于这些能力去打造自己的智能车机系统。因为您在这个行业里可能也看到,几年前可能大家说一套系统,这套系统可能逻辑是一样的。我们致力于赋能车企,也许我不会涉及方方面面,但是我会提供这么一个平台,让车企拥有一些能力来创造不同的体验,甚至是独特的体验,那么他(车企)就需要这种赋能。而我们开发者也是需要有这么一个平台把这些能力输送给我们的车企,但因为车的结构确实还有很多的不同,比如说每个车体的风格要求不一样、功能要求不一样、屏幕尺寸又不一样,开发者会存在很多的困难。所以我们致力于在这个中间以“赋能”这个理念,让大家更好的、更高效的对接起来,让车企能够开发他自己想要的车机系统,所以我们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跟吕主任谈合作,比如一个项目他希望我们能不能全部给做了,我说我们不做整体集成,因为我们也不擅长,而且我们在中间也没有增值的价值,但是我把这些平台给你,你可以让自己的tier1去基于你的要求合理集成我们的能力,创造不同的体验,这是我觉得我们独特的价值优势。

懂车帝 :到今天(9月11号)今年的开发者大会也过了一多半了,各位最后用一句话或者两句话来总结一下今年的开发者大会,参加的整个过程当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伍斌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感受到的是合作伙伴对华为非常支持,我们的主题是Together,我觉得真的是做到了这一点,这可能源于我们长期双方友好的一个合作,同时我觉得也出于全国人民对我们的爱护,包括开发者,包括车企,我觉得这是我感受最大的一点,特别温暖。

吕贵林 :第一点,因为华为开发者大会我也是参加过很多次,这一次我感觉第一点印象比较深的,华为的车机能力真的让我很震撼,从手机到家,到车的互联,全程互联和赋能,我觉得华为确实做得非常棒。

第二点,让我感觉震撼的就是华为对OS工具全栈技术的深度,我觉得这个应该说是前所未有的,因为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原来c++到java的编译工具包括 *** 作系统都是国外的,华为基于鸿蒙OS打造了自己完整的开发生态,包括构建自己的生态,我觉得这个应该说是第一次做这么深的,这一点我觉得还是也看出来华为很大的投入,对这个事情我觉得非常有远见和深刻。

江颖 :我也是几点感受。第一个觉得非常的感动和振奋人心,我们有自己的一套系统,有自己的科研平台,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件非常感动和振奋人心的事。

第二点,感觉到华为整体的创新力和开放的心态,创新+开放,这个就很不容易,这就很难得,自己创造了一些东西,同时又愿意跟全球的开发者和伙伴们一起去共享,所以刚伍总说觉得很感动,我觉得这也是相互的,是互相成就、互相支持,同时也是互相去成长,一起去共同成长,所以这个是我觉得开放这件事情,创新+开放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事。

第三个,感觉我们整个华为的决心是非常大的,其实华为是我们的一个上游生态平台,当我们上游生态平台,包括像刚才我们这三位应该也是被华为赋能的,但是同时可能我们也有一些,可能有可以去做,但是对我们这种CP来说是一个上游生态,当上游的生态更有决心做一件事的时候,其实我们会更有决心去坚持着跟他们一起做这件事情,所以这三点是我觉得在这次大会深深的感受到的,所以我相信一定会越来越好,明年的HDC没有疫情也会更加的热闹,我们也会做出更多、更有趣的事情,华为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我们也会一起在不同的领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陈海燕 :我觉得前面他们讲的我完全赞同,而且完全感同身受,所以我就总结三个词。第一个我觉得是感动,就是说你在一个一个的分论坛,包括主论坛,我自己觉得我看到的感受是华为致力于让大家生活变得更美好,投入、诚意、专业的付出,这个是感动。第二个就是刚刚讲到的骄傲,华为首先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第二个词是骄傲。第三个就是感谢,我觉得作为所有的这些开发者,包括你刚刚提到的我们作为传统的CP,其实他都是做了这样的一个开放的平台,这样子一个全场景的给大家可以来赋能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大家可以一起走向未来的最根本的东西,谢谢。

12月23日,在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AITO品牌正式推出追求极致的智能豪华SUV——AITO问界M5。AITO问界M5搭载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和HarmonyOS智能座舱,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在发布会上展示了准确快速的小艺语音、软硬协同的高品质座舱音视频娱乐、全新的车载地图服务、便捷丰富的车机应用、清晰顺畅的华为畅连等智能座舱体验。用户只需登录同一华为帐号,即可畅享车机、手机、平板、PC、智慧屏、手表等多端服务无缝流转。

这些用户感受到的全场景智慧出行体验,离不开华为终端云服务打造的HMS for Car智慧车载解决方案加持。作为华为终端云服务面向智慧车载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HMS for Car致力于为车企构建中立、开放的应用生态,丰富的场景化服务体验及智能的语音交互能力。同时,面向开发者开放HMS Core for Car组件和开发工具,使能应用高效开发和商业变现。

持续创新的智慧车载解决方案,赋能智慧出行体验

为了将出行工具进化成有温度的“智能空间”,华为终端云服务基于HMS及软硬件能力构建了HMS for Car智慧车载解决方案,通过预置的方式,将华为应用市场、Petal Maps、华为音乐、畅连、华为视频、智慧语音等车载移动应用及服务组合到车机系统中;结合华为1+8+N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车主通过一个华为帐号,便可打破硬件设备和使用空间、场景的界限,实现车机与手机、手表、智能音箱、智慧屏、智能家居等设备互联互通,音视频断点续播等服务体验的跨端流转,为车企构建场景化智慧服务平台,为车主提供安心、高效、愉悦的出行服务。

中立、开放的应用生态,促进车载生态繁荣

车联网时代的日益发展,汽车互联网服务品质备受关注。着眼于解决车企及车主对丰富的车载生态服务需求,华为终端云服务坚持以开放中立的态度,利用强大的生态号召力,通过HMS for Car车载生态平台,携手生态伙伴为车企打造智慧车载专属安全、丰富的应用生态。

一方面,开放性引入丰富的互联网生态服务,保障华为应用市场三方车载应用、内容服务的丰富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基于华为终端云服务自身多元的内容生态,通过音视频聚合平台,与全球顶级版权公司合作,引入了多家音视频优质内容,为用户提供海量高品质内容资源。车企上线HMS for Car智慧车载解决方案后,可共享华为终端云服务自有的创新性移动应用和内容服务,以及引入的三方内容生态和应用生态。

更丰富的场景化服务体验,实现精准化服务推荐

用户对于智能汽车的诉求,并不仅仅是丰富的应用生态。智能汽车更“懂”用户、主动服务,提供精准的服务推荐,才是HMS for Car的核心竞争力。

HMS for Car可根据用户使用习惯,基于AI引擎智慧推荐分发平台,实现海量智慧服务千人千面的精准触达,目前已接入多家战略合作伙伴提供的服务,共同打造了20个场景服务卡片,实现用户个性化的今日待办,航班、火车提醒,音视频等信息、服务的跨端流转,从以往的人找服务,转变为个性化服务找人。

智能的语音交互能力,助力出行体验新升级

在车载场景中,语音是更为便捷的交互方式。HMS for Car通过不断提升智能语音交互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加轻松的驾驶体验,比如,用语音代替手动 *** 作,实现车机界面所有元素所见即可控,用户在车上呼唤“小艺小艺”,语音助理会快速响应,满足用户车载场景下导航、影音娱乐等不同需求;支持连续对话、语义打断、双音区识别、全语音控车、语音私人定制、唤醒词自定义等多样化的语音交互功能。除此之外,HMS for Car还支持无网络环境下开关空调、开关车窗、座椅调节等车控交互场景,为用户提供更自然的交互体验;提供车机、手机、智慧屏、音箱等全场景语音服务能力,保证用户在家庭、出行等场景中的语音指令下发,都能实现统一的语音交互体验,成为车主“人-车-家”跨端协同的云端助理。

更强大的车载云服务技术支撑能力、工具及平台,使能开发效率与变现

智慧出行的丰富应用生态和场景化服务体验是未来车企增值服务的关键驱动力。HMS for Car致力于降低技术门槛,帮助越多越多的应用开发者进入车载应用领域,基于60+HMS Core for Car 组件和开发工具的能力开放,赋能开发者高效开发,打造创新应用、服务体验,实现用户增长和商业变现,例如开发者可通过Location Kit快速提升应用的地图服务、位置获取、基于目的地推荐等能力;通过Game Service Kit强大的分析能力工具,提升游戏应用的变现能力等。

除此之外,HMS for Car还为开发者提供了远程真机,应用开发者通过云端可对不同型号、不同分辨率的车机进行开发调试,缓解了适配难题。通过App Gallery Connect一站式应用服务平台,开发者的应用开发、运营效率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HMS for Car智慧车载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了华为终端云服务的生态优势与创新能力,为智能汽车赋予“灵魂”,推动出行场景向智能化发展。此次AITO问界M5的发布,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华为终端云服务在车载领域创新服务体验、丰富应用生态、智能语音交互、开放能力上的优秀实践,也表明了其持续赋能车企造好车,提升车主全场景智慧出行体验的决心。未来,HMS for Car将携手更多车企、生态伙伴及开发者共同发展车载生态蓝海,革新车联网服务体验,一起为用户带来更美好的数字车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06725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