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浪潮有哪些AI算法系统?

请问浪潮有哪些AI算法系统?,第1张

浪潮集团是一家集大型计算机、高性能服务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性科技企业,其AI算法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语音识别系统,可以支持多种语言和方言,广泛应用于智能客服、智能家居等领域。

图像识别与分析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图像识别与分析系统,可以识别和分析和视频中的各种对象和场景,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智慧城市等领域。

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可以理解和处理自然语言,实现文本分类、情感分析、机器翻译等功能,广泛应用于智能客服、智能写作等领域。

推荐算法系统: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推荐算法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兴趣偏好,推荐符合用户喜好的产品或服务,广泛应用于电商、社交媒体等领域。

智能问答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智能问答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问题和上下文,生成符合用户期望的答案,广泛应用于智能客服、智能助手等领域。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浪潮还在不断研发其他领域的AI算法系统,如智能驾驶、医疗影像诊断等。

python就业方向:python开发工程师、人工智能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工程师、爬虫开发工程师、搜索引擎工程师、游戏开发工程师、系统运维工程师。

Python在系统运维上的优势在与其强大的开发多能力和完整的工业链,它的开发能力远强于各种Shell和Perl。

Python具除了易读易写更兼具面向对象和函数式风格,还有不错元编程能力已经成为IT运维、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等领域的主要编译语言。

通过系统化的将各种管理工具结合,对各类工具进行二次开发,形成统一的服务器管理系统。

当前,为推进IT支撑系统集约化建设和运营,进一步发挥集中化能力优势,IT云成为运营商IT支撑系统建设的基础架构。但在IT云资源池部署过程中,服务器技术面临多个新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在性能方面,人工智能(AI)应用快速扩张,要求IT云采用高性能GPU服务器。AI已在电信业网络覆盖优化、批量投诉定界、异常检测/诊断、业务识别、用户定位等场景规模化应用。AI应用需求的大量出现,要求数据中心部署的服务器具有更好的计算效能、吞吐能力和延迟性能,以传统通用x86服务器为核心的计算平台显得力不从心,GPU服务器因此登上运营商IT建设的历史舞台。


在效率成本方面,IT云部署通用服务器存在弊端,催生定制化整机柜服务器应用需求。在IT云建设过程中,由于业务需求增长快速,IT云资源池扩容压力较大,云资源池中的服务器数量快速递增,上线效率亟需提高。同时,传统通用服务器部署模式周期长、部署密度低的劣势,给数据中心空间、电力、建设成本和高效维护管理都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整机柜服务器成为IT云建设的另一可选方案。


在节能方面,AI等高密度应用场景的快速发展,驱动液冷服务器成为热点。随着AI高密度业务应用的发展,未来数据中心服务器功率将从3kW~5kW向20kW甚至100kW以上规模发展,传统的风冷式服务器制冷系统解决方案已经无法满足制冷需求,液冷服务器成为AI应用场景下的有效解决方案。


GPU服务器技术发展态势及在电信业的应用


GPU服务器技术发展态势


GPU服务器是单指令、多数据处理架构,通过与CPU协同进行工作。从CPU和GPU之间的互联架构进行划分,GPU服务器又可分为基于传统PCIe架构的GPU服务器和基于NVLink架构的GPU服务器两类。GPU服务器具有通用性强、生态系统完善的显著优势,因此牢牢占据了AI基础架构市场的主导地位,国内外主流厂商均推出不同规格的GPU服务器。


GPU服务器在运营商IT云建设中的应用


当前,电信业开始推动GPU服务器在IT云资源池中的应用,省公司现网中已经部署了部分GPU服务器。同时,考虑到GPU成本较高,集团公司层面通过建设统一AI平台,集中化部署一批GPU服务器,形成AI资源优化配置。从技术选型来看,目前运营商IT云资源池采用英伟达、英特尔等厂商相关产品居多。


GPU服务器在IT云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现网部署的GPU服务器中,与训练和推理相关的深度学习应用占主要部分,占比超过70%,支撑的业务包括网络覆盖智能优化、用户智能定位、智能营销、智能稽核等,这些智能应用减少了人工投入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以智能稽核为例,以往无纸化业务单据的人工稽核平均耗时约48秒/单,而AI稽核平均耗时仅约5秒/单,稽核效率提升达 90%。同时,无纸化业务单据人工稽核成本约15元/单,采用GPU进行AI稽核成本约0048元/单,稽核成本降低达968%。


整机柜服务器发展态势及在电信业的应用


整机柜服务器技术发展态势


整机柜服务器是按照模块化设计思路打造的服务器解决方案,系统架构由机柜、网络、供电、服务器节点、集中散热、集中管理6个子系统组成,是对数据中心服务器设计技术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整机柜服务器将供电单元、散热单元池化,通过节约空间来提高部署密度,其部署密度通常可以翻倍。集中供电和散热的设计,使整机柜服务器仅需配置传统机柜式服务器10%的电源数量就可满足供电需要,电源效率可以提升10%以上,且单台服务器的能耗可降低5%。


整机柜服务器在运营商IT云建设中的应用


国内运营商在IT云建设中已经推进了整机柜服务器部署,经过实际应用检验,在如下方面优势明显。


一是工厂预制,交付工时大幅缩短。传统服务器交付效率低,采用整机柜服务器将原来在数据中心现场进行的服务器拆包、上架、布线等工作转移到工厂完成,部署的颗粒度从1台上升到几十台,交付效率大大提升。以一次性交付1500台服务器为例,交付工作量可减少170~210人天,按每天配10人计算,现场交付时间可节省约17~21天。


二是资源池化带来部件数量降低,故障率大幅下降。整机柜服务器通过将供电、制冷等部件资源池化,大幅减少了部件数量,带来故障率的大幅降低。图1比较了32节点整机柜服务器与传统1U、2U服务器机型各自的电源部件数量及在一年内的月度故障率情况。由于32节点整机柜服务器含10个电源部件,而32台1U通用服务器的电源部件为64个,相较而言,整机柜电源部件数减少844%。由于电源部件数量的降低,32节点整机柜服务器相对于32台1U通用服务器的月度故障率也大幅缩减。



三是运维效率提升60%以上。整机柜服务器在工厂预制机柜布线,网络线缆在工厂经过预处理,线缆长度精确匹配,理线简洁,接线方式统一规范,配合运维标签,在运维中可以更方便简洁地对节点实施维护 *** 作,有效降低运维误 *** 作,提升运维效率60%以上,并大幅减少发生故障后的故障恢复时间。


液冷服务器技术发展态势及在电信业的应用


液冷服务器技术发展态势


液冷服务器技术也称为服务器芯片液体冷却技术,采用特种或经特殊处理的液体,直接或近距离间接换热冷却芯片或者IT整体设备,具体包括冷板式冷却、浸没式冷却和喷淋式冷却3种形态。液冷服务器可以针对CPU热岛精确定点冷却,精确控制制冷分配,能真正将高密度部署带到前所未有的更高层级(例如20kW~100kW高密度数据中心),是数据中心节能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3种液冷技术对比如表1所示。




液冷服务器在运营商IT建设中的应用


液冷服务器技术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应用初期,产业链尚不完备、设备采购成本偏高、采购渠道少、电子元器件的兼容性低、液冷服务器专用冷却液成本高等问题是液冷服务器尚未大规模推广的重要原因。从液冷服务器在运营商数据中心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来看,运营商在IT云资源池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通常会对液冷服务器的发展现状、技术成熟度等进行分析论证。


考虑到目前液冷服务器规模化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3~5年的引入期,因此暂时未在IT云资源池建设中进行大规模落地部署,但在部分地区有小规模应用,如中国移动南方基地数据中心已经开展液冷服务器试点应用,中国联通研究院也在开展边缘数据中心服务器喷淋式液冷系统的开发。未来,随着IT云建设规模、建设密度的继续攀升,以及液冷产业生态体系的逐步成熟,液冷服务器在IT云建设中将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总体来看,运营商IT云资源池建设对服务器计算性能、延迟、吞吐、制冷、定制化、分布式部署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GPU服务器、定制化整机柜服务器、液冷服务器等新兴服务器技术将快速迭代,为运营商数据中心服务器技术的发展和演进带来新的思路和路径。

人工智能应用面临的安全威胁包括以下几种:
1 数据隐私问题:人工智能的应用需要许多敏感数据来生成预测、建立模型等。黑客可以利用漏洞获取这些数据,进而侵犯用户隐私。
2 对抗攻击:黑客可以通过注入噪音或欺骗性输入来干扰或欺骗机器学习算法,从而使其产生错误或误导性结果。例如,黑客可能通过改变图像像素颜色或加入噪声,使视觉识别系统误判物体。
3 不可信数据源:当机器学习算法依赖于外部数据源时,黑客可能会出于恶意目的篡改数据、注入恶意代码或传输虚假数据,从而导致算法失效或表现出与预期不符的行为。
4 模型欺骗:由于机器学习模型受到数据质量和多种超参数的影响,黑客有可能会针对模型的特定方面进行攻击,如数据源选择、算法特点、优化器选择等。攻击者可能会通过特定方式构造数据,甚至启发反向工程分析模型,并在恶意模型中加入后门,以便以后对模型造成损害。
5 智能恶意软件:研究人员警告说,人工智能程序被恶意使用的可能性正在增加。由于机器学习算法越来越复杂、智能化,恶意软件制造者可以利用这种技术来完善攻击工具。他们可以使用机器学习平台来定制和测试攻击向量,并在受害者机器上打开外壳和隐藏代码,从而可以越来越难以发现。

给你解释一下这些术语:

云计算:就是个炒得很热的商业概念,其实说白了就是将计算任务转移到服务器端,用户只需要个显示器就行了,不过服务器的计算资源可以转包。当然,要想大规模商业化,这里还有些问题,特别是隐私保护问题。

大数据:说白了就是数据太多了。如今几兆的数据在20年前也是大数据。但如今所说的大数据特殊在哪呢?如今的问题是数据实在是太多了,这已经超过了传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区别与量子计算机),所以对于大数据我们不得不用一些折衷的办法(比如数据挖掘),就是说没必要所有数据都需要精确管理,实际上有效数据很有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把这些有限的知识提取出来就行了。·此外,数据抽样,数据压缩也是解决大数据问题的一些策略。

数据挖掘:从数据中提取潜在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描述或者预测数据的特性。有代表性的数据挖掘任务包括关联规则分析、数据分类、数据聚类等,这些你在任一本数据挖掘教材都可以了解。下面我说说和大数据的区别:数据挖掘只是大数据处理的一个方法。马云所说的大数据,或者如今商业领域所说的大数据,实际上指的就是数据挖掘,其实真正所谓大数据,或者Science杂志中提到的大数据,或者奥巴马提出的大数据发展战略,我的理解是,这些都远远大于数据挖掘的范畴,当然数据挖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真正目的是如何将大数据进行有效管理。

机器学习:这个词很虚,泛指了一大类计算机算法。重点是学习这个词,如果想让计算机有效学习,目前绝大多数方法都采用了迭代的方法。所以在科研界,只要是采用了这种迭代并不断逼近的策略,一般都可以归到机器学习的范畴。此外,所谓学习,肯定要知道学什么,这就是所谓训练集,从训练集数据中计算机要学到其中的某个一般规律,然后用一些别的数据(即测试集)来看看学得好不好,之后才能用于实际应用。所以,选取合适的训练集也是个学问。

模式识别:意思就是模式的识别。模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语言,可以是图像,可以是事物一些有意义的模块,这些都算。所以总体来说,模式识别这个词我是觉得有点虚,倒是具体的人脸图像识别、声音识别等,这些倒是挺实在的。也许是我不太了解吧。

另外说说你的其他问题。

传统分析方法不包括数据挖掘。对于数据分析这块我不是很了解,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传统分析都有一定的分析方向,比如我就想知道这两个商品的关联情况,那我查查数据库就行了。数据挖掘虽说有些历史,不过也挺时髦的,它是自动将那些关联程度大的商品告诉你,这期间不需要用户指定数据分析的具体对象。

如果想应对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这门课是少不了的。此外对数据库,特别是并行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最好了解点。至于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这些总的来说和数据挖掘关系不太大,除了一些特殊的领域外。

总之,概念挺热,但大数据还很不成熟,无论从研究上还是商业化上。我目前在作大数据背景下的算法研究,说实话,目前基本没有拓展性非常强的算法,所以未来大数据的发展方向,我也挺迷茫。

PS:将数据挖掘应用于商业,最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确定挖掘角度,这需要你对具体应用的领域知识非常了解,需要你有非常敏锐的眼光。至于数据挖掘的具体算法,这些就交给我们专门搞研究的吧!(对算法的理解也很重要,这可以把算法拓展到你的应用领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29626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