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性能要求

服务器性能要求,第1张

1)可管理性。可管理性是指服务器的管理是否方便、快捷,应用软件是否丰富。在可管理性方面,基于Widows NT/2000平台的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要优于Unix服务器。
2)可用性。可用性是指在一般时间内服务器可供访问者正常使用的时间的百分比。.提高可用性有两个方面的考虑:减少硬件平均故障时间和利用专用功能机制。专用功能机制可在出现故障时自动执行系统或部件切换机制,以避免或减少意外停机。
3)高性能。这是指服务器综合性能指标要高。主要要求在运行速度、磁盘空间、容错能力、扩展能力、稳定性、监测功能及电源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标。尤其是硬盘和电源的热插拔性能、网卡的自适应能力的性能指标要高。
4)可扩展性。为了使服务器随负荷的增加而平稳升级,井保证服务器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必须考虑服务器的可扩展性能。首先在机架上要有为硬盘和电源的增加而留有的充分空间,其次主机上的插槽不但要种类齐全,而且要有一定的余量。
5)模块化。模块化是指电源、网卡、SCSI卡、硬盘等部件为模块化结构,且都是有热插拔功能,可以在线维护,从而使系统停机的可能性大大减少。特别是分布式电源技术可使每个重要部件都有自己的电源。

服务器的定义和作用如下:

服务器是一种高性能计算机,作为网络的节点,存储、处理网络上80%的数据、信息,因此也被称为网络的灵魂。

也可以这样讲,服务器指一个管理资源并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计算机软件,通常分为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程序服务器。运行以上软件的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也被称为服务器。

相对于普通PC来说,服务器在稳定性、安全性、性能等方面都要求更高,因此CPU、芯片组、内存、磁盘系统、网络等硬件和普通计算机有所不同,在质量与处理器数据性能上更出色。

服务器和电脑功能都是一样的,我们也可以讲服务器称之为电脑,只是服务器对稳定性与安全性以及处理器数据能力有更高要求。

服务器作用比较广,网络游戏、网站、部分软件都是需要存到服务器的,还有一些企业会配服务器,他们平时工作上的重要资料都是存在服务器的硬盘中的。

扩展资料:

按照体系架构来区分,服务器主要分为两类:

非x86服务器:包括大型机、小型机和UNIX服务器,它们是使用RISC(精简指令集)或EPIC(并行指令代码) 处理器,并且主要采用UNIX和其它专用 *** 作系统的服务器。

精简指令集处理器主要有IBM公司的POWER和PowerPC处理器,SUN与富士通公司合作研发的SPARC处理器、EPIC处理器主要是Intel研发的安腾处理器等。

这种服务器价格昂贵,体系封闭,但是稳定性好,性能强,主要用在金融、电信等大型企业的核心系统中。

x86服务器:又称CISC(复杂指令集)架构服务器,即通常所讲的PC服务器,它是基于PC机体系结构,使用Intel或其它兼容x86指令集的处理器芯片和Windows *** 作系统的服务器。

价格便宜、兼容性好、稳定性较差、安全性不算太高,主要用在中小企业和非关键业务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服务器-分类

因为现在云计算逐渐成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它集合了众多计算资源,让每一位网民都可以随时获取资源,而这背后真正依赖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云朵,是陆地上有无数台服务器构成的数据中心

那么对于数据中心来说冷却属于数据中心的主要成本因素,所以怎么解决冷却降温这个问题就是节约成本要考虑的最大的问题。

Facebook位于瑞典吕勒奥的数据中心,距离北极圈不到70km,这里常年低温可以将冷空气吸入散热。阿里巴巴位于杭州千岛湖的数据中心,这里年平均气温17 ,可以利用深层湖水的循环流动,帮助服务器降温。而腾讯位于贵州贵安的数据中心,这里有五条山洞,隧道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安全隐蔽且温度较低。微软更是脑洞大开,直接将服务器沉到了海底,想要利用海洋的自然冷却能力,打造一个绿色节能的海底数据中心。

所以这没有什么是尖端技术。只是微软为了节省维护服务器(包括冷却)的费用而已。就比如华为在大山深处建立数据中心一样,他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

放在深山和沉在海底,目的是一样的:散热。现在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其能源消耗是及其巨大的,而设备运转时的热量也是巨大的,相当多的电力要用来散热。而如果有一个本身就低温或散热好的环境将会节省大量能耗。

但目的相同,方式不同,是因为这两家公司所处政治、地理环境的不同。

其实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散热方式不同罢了

微软把服务器沉入海底 是通过海水的低温及流动性带走服务器的热量。

华为把服务器放在深山里,是通过深山隧道的低温环境和风流带走服务器的散热。

大家要知道服务器端的热量放射是非常大的,你家一台电脑如果没有风扇散热,电脑很快就会温度过高死机。所以服务器必须保持低温下或者常温下运行。

所以两者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散热形式不同罢了。同时可以节约很多散热上的成本。

如果资金允许,条件允许,把服务器放南极和北极是最好的。但同时服务器散发的热量也会影响力南北极的环境了。

微软之所以选择沉入海里来降温,是因为其选择的一个地理环境就是海洋寒流常年经过的地方,其选址也是经过了严格审核的,不是随随便便的选有水的地方就行。同时选择的也是海洋生物活动少的地方。

其分别在加州海岸和欧洲海岸附近海域设置了服务器,而且效果还不错。
其实没什么不同,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散热。

所以,不管是微软还是苹果,不管是华为还是谷歌,他们建服务器的时候都会从几个方面考虑:成本、安全。从成本方面来说,主要是场所、电力和硬件成本。而电力方面又因服务器散热而需要考虑降温的成本,实际上很多服务器的电力都因散热而浪费掉。

所以,微软把服务器沉到海底也是基于上面说的几点考虑。首先不需要场地成本,通过集装箱的方式沉入海底,避免了建设机房的成本;其次通过海水散热减少了空调的使用,这种天然的降温方式比耗费大量的空调降温要划算得多,对于微软在向云厂家转型的过程中,大规模采用海底部署的方式节省的成本是非常可观的。

现在很多的云厂家,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来部署服务器。比如谷歌想出了用厕所的水给服务器来散热,当然是与污水净化厂合作的方式。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公司把服务器部署在贵州的深山老林里面。比如苹果公司就把中国区的数据服务器放在了贵州。后续包括阿里、华为、中国移动等公司把服务器建立在贵州后,腾讯公司也把服务器建在了贵州。其原因主要包括:当地的气候比较凉爽和稳定,电力便宜,地质稳定。所以服务器建在这些地方是比较安全和划算的。

所以来说,厂家肯定是因地适宜的选择合适的方式,并没对错,目的完全相同。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愿闻其详

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隔热降温,节能减少成本。

大多数企业给服务器降温都是通过空调降温的,这样成本是很高的。服务器运行得时候运产生热量的,就像使用手机的时候会发热一样的,微软和华为都有很多服务器的,这些服务器放在一起产生的热量是很高的,服务器所处的环境温度一旦过高就无法工作了,所以微软和华为都是为了给服务器降温,他们只是采取的方式不同。

微软把服务器放入海底,海水可以很好的隔绝阳关的照射,海水还能通过导热的方式给服务器降温。

华为把服务器放入深山中同样可以隔绝阳光照射,而且大家都知道山洞里的温度是比外面低很多的,这样可以直接给服务器降温还不要成本,再通过空调来调节温度。所以微软和华为的目的是一样,只是方式不同。

众所周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也诞生了很多的 科技 巨头企业,像微软、华为、苹果等公司都是家喻户晓的 科技 企业,而对于这些大型的 科技 企业来说,建立一个合适的服务器数据中心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数据传输几乎都需要依赖于服务器的支撑才行,所以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有自己的服务器数据中心!
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型网络运营公司,都在寻找并研发最合适的服务器冷却技术;因为服务器的运行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且还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这对于建设服务器的场所来说,就有严格的要求;像马云的阿里云以及亚马逊和360等企业就将自己的数据中心给建在了宁夏,而华为、腾讯和苹果iCloud则选择将数据中心给建在了贵州的大山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该地独特的气候,以达到低温和自然风制冷的效果,并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据悉,在贵州的大山深处,华为选择了将山体挖空来放置服务器。据悉,华为贵州服务器中心仅一期的建筑面积就超过40万平方米,可以容纳60万台存储服务器,其规模无疑也是十分庞大的,那么华为为何会选择在贵州“挖空”一座大山来建数据中心呢?这里面有这几个关键原因。
贵州之所以会受到华为等无数 科技 企业的青睐,并在这里建设自己的服务器中心,主要是因为贵州的地理位置优越,这里山区众多,而且气候宜人,就算是在夏天平均气温也仅仅在25度上下,很适合服务器的散热;而且贵州很多山区都有天然的溶洞,建设服务器中心也有利于形成恒温恒压的环境,在贵州还很少会发生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这些有利条件可以充分保障大数据中心的稳定性。
除了华为这样的企业将数据中心给建设在大山中以外,还有美国微软将服务器给沉入海底,想要在海底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据悉,早在2014年的时候,美国微软就发起了“水下数据中心建设计划”,为了完成这一计划,微软公司还展开了相关的海底实验,微软公司为了解决海底服务器的防水问题,甚至还花巨资聘请了舰艇制造商“法国海军集团”,采用潜艇级别的防水和散热技术来建设自己的水下数据中心。微软用重达17吨的钢制密封舱,装下近300台电脑服务器和超过100种的传感器,然后沉入加州海岸底,这些海底服务器则通过舱内外安置的冷热交换器,将舱内的高温水与舱外海水循环交替,以达到散热的目的。
这些 科技 企业之所以会大费尽周折地去尝试将服务器放置在大山深处和海底,主要都是因为服务器也特别怕热,特别是成千上万台服务器组成的数据中心,散热一直都是一个难题,每年仅仅是这些服务区的散热和电费运营都是一大笔的开销。综合来看,相比于微软的海底数据中心,华为的大山数据中心建设方案无疑更为成熟一些,因为将数据中心给建设在深山中,可以不受海岸线等地理位置的限制,而且研发和建设成本也更低,目前微软团队仍处于试验中,距离成熟的商用仍有一段距离,所以华为挖空深山放置服务器方案无疑要更加的技高一筹,不知道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30676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