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微软将服务器沉入海底,而华为挖空大山置放,谁更胜一筹?

为何微软将服务器沉入海底,而华为挖空大山置放,谁更胜一筹?,第1张

微软和华为都是世界顶级的 科技 公司。

微软是老牌PC软件提供商,近几年大刀阔斧业务整改,重点向云服务方向发展。

华为是中国最值得骄傲的民族企业之一,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里,做到了世界通信领域的No1。近几年消费者业务更是增长迅猛,如果没有美帝制裁,也许去年就已经把三星打趴在地。虽然受到了美帝的各种制裁,仍屹立不倒。

无论是微软将服务器沉入海底,还是华为挖空大山置放,其中一个主要因素都包含运维成本。不过这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还有许多其他原因。而且这两个项目性质其实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下面我们就先来详细看下这两个项目。

微软服务器沉入海底实验

微软将服务器沉入海底的项目叫纳蒂克(Natick) ,取自美国一座小城市的名字。

该项目试验最早始于2015年,最开始在加州数据中心进行灌水试验,以验证项目在水下的可行性。

后来于2018年,在苏格兰正式将一整个数据中心沉入35米深的海底,包含了864台服务器和276PB的存储设备。直到今年9月14日,微软宣告了其最新实验的成功,表明未来水下数据中心是一个可行的方案。那么,微软的这个实验有什么好处呢?

1降低成本,同时结合可再生能源

服务器维护的电力成本中,很大一部分都被服务器的冷确过程所消耗。 将服务器置于海底,冰冷的海水天然地为服务器冷却提供了帮助,与陆地相比会节约一大笔能源开销。 微软与Naval Group合作,该公司是一家有400年 历史 的法国公司,在制造和维护军用船舶和潜艇方面具有全球领先技术,为该项目应用了潜艇的热交换技术。

同时 微软还期望能与海洋中可再生能源比如潮汐能,海上风能结合,通过这些可再生能源,实现海底数据中心自给自足的运营。

还有一点, 在海底连租金都省了。

2位置优势、快速部署

微软海底数据中心是模块化概念的。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线20公里以内,所以将数据中心分块放置在沿海城市的海域中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可以 大大降低数据传输上的时延,让用户上网体验更好。

同时 快速部署,一个数据中心模块从规划到落地部署只需要90天 ,以目前技术来说比在陆地上建立数据中心要快很多。

3低故障,免运维,可回收

因为在海底环境封闭,不会有人为因素影响。封闭容器中也会被填充惰性气体,让服务器可以在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运行。 微软表示,水下数据中心的故障率仅为陆地数据中心的八分之一。 不过一旦出现了问题,水下数据中心的维护成本和难度要远远高于陆地。所以微软期望一个数据中心模块,可以在水下持续运行5年免维。当其使用寿命结束时,可以进行再次回收利用。

华为挖空大山置放服务器

接下来看华为挖空大山置放服务器, 该项目是华为在贵州正在进行的七星湖数据存储中心的建设。

1政府优惠政策

之所以选择在贵州,离不开国家各种优惠政策。

贵阳市是中国首个将大数据产业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发展的城市。华为也不是唯一一个在贵州建设数据中心的公司。腾讯、阿里、苹果等众多公司也纷纷在贵州投资建设数据中心。电能消耗是数据中心运维成本中最大一笔开销。 贵州有丰富电能,再加上当地政府大力优惠政策 ,最低电价035元/度,让企业大大降低了运维成本。同时 政府还提供了大面积低价地皮,让数据中心建设成本又降低了一成。

2稳定的地质带,适宜环境

贵州所处位置为稳定的地质带,不会发生地震、火山或洪水等其他自然灾害。同时贵州气候适宜,常年温度比较平均,不会过高过低,适宜服务器运维。

华为采用挖山放置服务器方法,不仅巧妙利用了山体结构充当建筑,又利用了山体稳定和恒温的特性,一举两得。

谁更胜一筹?

了解了上面两个项目,再回头看谁更胜一筹呢?其实两个项目并不是同等属性和具可比性的。

微软的纳蒂克目前还是一项应用研究项目,还没有完全转成商用,而且其数据模块的部署模式,主要是为了用户提供更好的上网和云服务体验。

而华为选择在贵州挖山,建立数据中心则是一个完全成熟的商业项目。并且华为建设的是IDC数据中心,我猜与之前苹果的类似,是用来做为华为云存储中心来用的,如我们华为手机中云空间的存储数据,是一个冷数据存储中心。

总结

如果非要评判,我觉得微软的海底模块化数据服务中心,结合可再生能源是一个很环保并有创意性的项目。并从消费者体验角度出发,未来在更深入更广泛的云服务中,也许项目不一定能落地,至少也为大家提供了创造性思路。华为挖山建数据中心,脚踏实地跟随时代的节奏,符合华为一贯作风,看准某一领域,勇敢的向前冲锋,要做就做世界第一。

近日华为车BU与消费者业务CBG进行整合,由余承东来带队,期待未来会为华为打开另一片天,也为中国企业塑造一个榜样。华为,不仅仅是世界500强!同时也祝愿从华为卖出的荣耀,虽然不再属于华为,但仍能继承来自华为的优良传统,延续华为手机上的“荣耀”!

无论是微软的沉海还是华为的挖山,他们都是在为数据中心降低能耗寻找解决方案。而他们两家找的解决方案都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对数据中心进行冷却,从而减少数据中心巨额的制冷费用。至于谁更胜一筹?不太好下定论,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对比一下:

1、从降温效果来看

2017年,华为选址在贵州贵安新区建设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直接将一座小山挖空,然后通过当地的天然的低温环境来对数据中心进行降温。贵州属于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兼有高原性和季风性气候特点,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贵阳全年平均气温才157 ,非常贴合数据中心运行要求的温度18 -25 。

从上图全年温度曲线来看,华为数据中心选择在贵州,全年只有2个月超过了25 。而且,在山洞里的温度相对恒定,就连夏天也可以稳定在25 左右。其他月份就更不必说了。所以,在这样的山洞里建数据中心,基本全年都可以采用风机自然冷切。非常少的时间需要用一下空调。 相比北上广深、减少了大量的空调制冷。至少可以节约80%的制冷费用 。


在2018年,微软将一个装载了864台服务器的Northern Isles数据中心沉入苏格兰北部的海域中。试验海底数据中心,尝试利用海水对数据中心进行降温。根据数据显示,世界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温约为174 ,水温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度1000米处的水温约为4 5 。对微软来说,完全可以在浅海中找到1个全年不用空调降温的地方。 这个降温效果和华为挖山的相差不大

2、从建设角度来看

华为的挖山数据中心和我们挖隧道建房子差不多。一次性基建工程投入比较大 。而微软的沉海数据中心,则需要生产使用类似集装箱一体化数据中心,然后再用圆形的潜水器将集装箱一体化数据中心放置在里面。并在这里部署海水换热系统。从建设速度来看, 微软沉海数据中心可以工厂规模化生产 ,而且海底位置非常广阔,建设时间比较短,成本也会较低。而华为的挖山数据中心,基建时间比较长,但一次性建设好,可以放置较多服务器。 从建设角度来看,微软略胜一筹


3、从使用维护角度看

华为的挖山数据中心使用和我们平常的数据中心一样,使用和维护都非常方便 。而微软沉海数据中心就麻烦很多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而华为的挖山数据中心就没有这些问题。所以, 从使用维护上来看,华为略胜一筹

总结

无论是微软沉海数据中心,还是华为挖山数据中心。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标就是降低数据中心制冷的能源消耗,做到节能环保。两者的节能降温效果是差不多的。建设上微软的沉海数据中心似乎速度更快些,而使用维护上,则华为的挖山数据中心更强很多。

微软是美国互联网的巨头,服务器的研究方面也是全球最先进的,所以他们设计把服务器沉入海底是经过相关的科学原理。而中国的华为却把服务器安排在大山置放,这其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科学原理呢?两国 科技 巨头究竟谁更胜一筹呢?

散热的问题一直是服务器开发商最头疼的问题,那么华为和微软这两家大公司究竟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服务器主要由硬盘、内存、CPU等系统组成,是一种比普通计算机运行更快,负载更高,价格更昂贵的物件。由于服务器的负载比较高,所以经常出现热量过高的问题,如果一旦散热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将会影响到服务器的运转功能。

美国互联网巨头微软公司采用了海水散热法。

海水散热法顾名思义就是把服务器放在海水的下面, 海水的质量密度比较大,流动性比较强,一旦服务器沉入到海水下面,海里的水通过不断地流动可以降低服务器产生热量的温度,达到降温散热的效果 。但是另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是电器都是怕水的,一旦服务器遇到大量的水侵入就会产生短路的现象,严重的话可造成电器报废的结果。所以微软公司刻意重金聘请了某国著名的专业团队来解决这个难题。 这个专业团队利用了潜艇的密闭性和防水性的功能原理设计了一个水下服务器中心,经过多次的研究测试,终于成功了。

华为公司利用了地理散热法。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南北方气候相异巨大的国家。 在中国的贵州,一直以来是一个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地方,地势特点都是西高东低,地貌都是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这四种为主。光照条件比较差,降雨的天数也比较多,相对湿度比较大。 所以华为公司的科学家都是利用贵州独特的凉爽气候把散热问题解决掉。

但是令华为科学家头痛的问题是贵州都是大山,所以服务器的安装连接比较麻烦。 华为公司把服务器置放在贵州大溶洞里,大大降低仓库的成本。贵州的溶洞之间都是可以相通的,所以只要采用扩充连接网络体系,就可以解决服务器连接的问题。再加上贵州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地貌,减少了地震,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而导致服务器数据丢失的问题 。电器的核心就是电,那么在大山里高耗电的服务器是如何解决电量运输的问题? 贵州这地方有丰富的水电资源,所以华为科学家根据因地制宜很好的降低了华为公司服务器的供电问题。

贵州洪家渡水电站

往往发展的代价都是以生态环境为牺牲,那么服务器放在海底或者放在大山里究竟会不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呢?两国的 科技 巨头如何解决这个生态问题呢?

人造珊瑚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华为公司是如何解决在贵州大山里的服务器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呢?

在贵州的贵安新区,国家大数据中心,华为数据中心,腾讯数据中心都纷纷落户在这里,让宁静的贵州大山一下子成为全球最庞大的数据存放中心之一。 所以当地都会建立许多环境监测站,命名为环保云(线下监测站线上APP),环保云的建成改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以往的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的状态。对全省的水文环境,空气环境情况实施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监控,很好的把控了贵州整体环境的监督。这个环保云APP功能中也有群众投诉的功能,如果公众一旦发现贵州深山里有环境污染的事件,可以通过手机拍照,留下证据通过APP进行环境信访投诉,相关的部门会根据群众的投诉来展开调查 。所以贵州大山里的华为服务器都是经过防污染环境设备把污染环境的程度降到最小。

总结

相对散热的处理方法,两国的 科技 巨头公司都不相上下。

相对于生态环保问题的处理方式,两家 科技 巨头公司的设计研究都十分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

相对服务器供电处理方式,我比较认可华为公司的因地制宜降低电费成本和解决供电的方法,这一方面华为公司更胜一筹。

我在想,微软公司的高层是不是经常手机发热时用冰箱来来降温、头脑发热时用冰块来抚,然后一下子脑洞大开想到了解决服务器发热的问题,将自家的服务器深入海底冷藏保存。

不过,微软不是先例,早在1850年的时候,在英吉利海峡就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海底通讯电缆,百来年后微软也将自己的数据中心沉入海底。

据了解,微软是将一个长约12米,直径3米的铁桶沉入了苏格兰水域内,这个铁桶内一共装有864台服务器,而这个铁桶将为苏格兰群岛周围海域提供云计算能力和互联网的链接。

根据微软公司的解释,将这巨大的服务器沉入水中也是为了成本考虑,如果放在陆地上,将面临这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以及水电等,十分让人头疼,而放在海里就十分的简单了,海底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冰箱一样。

这里我得说一下,微软为何会把数据中心沉入海底,肯定不仅仅是因为节约成本那么简单。微软作为一个老牌且知名的互联网 科技 公司,它的产品服务全世界,而且质量还很不错,就说我们国内吧,几乎我们每天都和微软打交道,打开电脑你用到的就是微软的系统,使用的办公软件也基本来自微软的,可以说在国内微软有很大的影响力。

服务器作为电脑数据的心脏,发热一个普遍的现象,那么将数据沉入海底既能解决发热的问题,也能使服务器所在海域周边的居民能够及时体验到互联网。另外,除了解决发热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环保。

那么,既然微软把数据中心沉入海底有这么高的成效,华为为何不学微软将数据中心沉入海底而是在深山老林里放置呢?

首先,华为的数据中心与微软的数据中心不一样,微软能用一个几米宽十二米长的箱子装下服务器沉入海底,但是华为不行,华为的数据中心很大,如果沉入海底工程量和成本费用就会很高,越大的数据中心放入海底越不安全。

华为选择在贵州大山里建数据中心,而不是在国内其他地方,首先就是成本问题,再者就是环境和就业问题。

贵州地势相对偏高,土地资源有待开发,又有国家政府对贵州地区的扶持,贵州也在大面积推广和招商引资,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优惠。

另外贵州这个地区高原山地多,个别地带气温相对较低,环境上比较适合数据中心的建设。华为在贵州建数据中心而不是在海底,其实华为并不少只在考虑自己,也在为国家考虑,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了就业。

大型 科技 公司每天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如何存放这些数据成为了难题,不少公司选择兴建自己的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的位置特别重要,需要的因素比较多,比如防震、安全、节能以及方便维护等。

存储数据的服务器运营时,会消耗大量的电力,尤其是数千台服务器同时运转,整个机房产生的电量堪称恐怖。而CPU等零部件运行时,服务器又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所以还需要设专门的散热系统。

所以不同厂商对于服务器存放的位置会有不同的方案。微软与华为选择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案,微软选择将部分服务器放到海底,而华为却选择将服务器放到贵州的大山里面。后者的做法是目前国内很多 科技 公司通用的做法。

那么两种方案谁更胜一筹呢?

经济成本

华为一次性将山洞掏空,需要付出巨大的建设成本,但是除了拿地与建设成本外,几乎不再有其他的费用。而微软只需要选择一个地质条件较好的海底就行。

当然,微软的服务器需要用钢制密封舱包裹起来。华为的建设成本要更高一些。不过华为存放的服务器数量要更多,目前华为在七星湖数据中心存储了60万台服务器,而苹果存放到海底的服务器数量有限,目前只有数百台试验性质的服务器存放在海底。

维护成本

贵州的电力资源丰富,电费价格相对便宜,而存放在山洞的服务器可以随时进行人工维修,反而微软的服务器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时会相当麻烦,不仅需要用吊船将服务器打捞出来,也需要将服务器从密封舱中取出来,同时连接服务器的光缆也有可能被海洋动物破坏 。所以微软的维修成本比较高。

安全性

贵州喀斯特地貌地质比较稳定,泥石流与地震发生的概率特别小,华为的服务器基本上能够保证稳定运行,而海洋生态环境比较复杂,洋流、海啸、地震频发,哪怕选择的位置特别好,也不能够保证无忧。当然,密封舱外壳也许不怕海洋生物 ,但是也难免会出现疏漏,总之,海底存放服务器安全性不如陆上。

散热效果

贵州海拔高,气候条件好,而贵州的山洞里面气温恒定,通风条件好,堪称天然的空调,企业无需付出额外的空调费用,而海底的温度同样比较稳定,海洋温度常年保持在17摄氏度,海底的温度更低一些,同时海水流动会带走热量。从散热效果来看,两者基本上半斤八两。

那么谁更胜一筹呢?

我个人觉得建在山洞里面比较好。 微软将服务器投放到海底,只是做了个试验,实际上并没有大规模采用,而目前已经有数百家大型 科技 公司将数据中心建设到贵州,贵州的优势十分明显。另一方面,服务器建设到地面,也能够被当地带来岗位与税收,本身也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肯定挖山的优势大!降温只是一方面,挖山加固就是一个天然的防空洞!出现战争是,数据中心被毁的后果,大家想想都明白

几大互联网企业都把数据中心建设在贵州,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从安全考虑,山高林密地理位置偏僻,远离沿海,战略位置偏后,有足够的战略纵深,

2、气候偏低,有利于设备散热,

3、存储设备巨耗电,贵州电力充裕,电价有优势,

4、远离重工业基地,电磁环境好,

5、数据中心集中建设,便于大数据相互交换,

6、地方政府支持,税收优惠幅度大。

显然挖空大山,可能更靠谱一些。

现在为了给服务器降温,节省电费,确保服务器稳定运转,可以说各个公司都是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其中微软公司将服务器沉入海底,而华为在贵州挖空了大山,这两个方法都相当好,但是相对来说,华为公司挖空大山可能更胜一筹。

1、挖空大山更好一些

华为为了节省能源,节省费用,能够有足够的空间放置大量服务器,采取的措施就是在贵州挖空大山。在贵州,常年温度可能也就是12-19度左右,而在大山的山洞里面,可能温度就稳定一些了,可能温度会维持在十二三度甚至更低的样子。这样服务器在运行的时候,可能发热就会更低一些,而且散热损耗等能源也会更少一些。


而且在山洞里面,如果发生一些情况,能够随时进行解决,而且在山洞里面,地质结构也更稳定,可能长期来看,成本会更低一些。

因此,感觉华为挖空大山放置服务器更胜一筹。

2、微软将服务器沉入水底,稍微差一些

微软公司将服务器沉入水底,也是为了降低能耗,保障服务器稳定运转。在大洋底部区域,很多地方常年的温度也不高,在1000米深度的海洋底部,大概水温在四五度的样子。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微软可能沉入水底大概也就是三四十米左右的深度,可能温度也在十四五度的样子,因为再深的话,可能服务器壳体成本会大幅度上升。

而且相对来说,把服务器沉入水底的成本可能会更大一些,而且可能还会受到海浪,侵蚀等影响,而且以后运行维护也不是很方便。

因此,微软将服务器沉入水底,感觉上就稍微差一些了,可能成本更高,而且运行维护也不是很方便。

3、结论

综上所述,感觉上华为挖空大山更胜一筹,运行维护方便,而且长期成本可能更低。

绝对是在大山里更方便。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谁更胜一筹?一目了然。

单说降温的效率,肯定是沉入海底见效更快。华为把服务器放在贵州大山里,虽然环境温度也低,毕竟没有海水的低温和全包裹覆盖。

但是,服务器不是永动机,用到一定的年限一定会出问题,不管是系统问题还是硬件问题,需要维修的时候,在大山里,可以人进去,或者取出来。

在大海里,维护服务器还需要专门打捞,也不太可能让工程师潜入海底,还涉及到安全问题,万一进水也是大麻烦。

综上所述,从后续维护成本来看,还是放在大山里比较好。

鸿业通讯批发商城
地址:中华南路台湾大厦二层
大为科技
地址:贵州贵阳瑞金中路51号5-A10

贵阳兴华电脑经营部
地址:贵州电脑城2号楼4楼404号
贵阳云岩希望电讯器材经营部
地址:贵阳市延安东路9号

3月23日下午,腾讯控股发布2021年度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

根据财报显示,2021全年,腾讯营收达5601 2亿元,同比增长16%, 公司年度盈利227810亿元,同比增长42%;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Non-IFRS)下,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为123788亿元,同比微增1%,为近十年来净利增幅最低。而在第四季度,腾讯净利润(Non-IFRS)为2488亿元,同比下滑25%,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净利下滑。

其中, 游戏 和社交网络业务的收入依然占比较大,截止2021年12月31日,腾讯2021年度社交网络收入1173亿元,同比增长8%。

腾讯增值服务业务年度收入为2916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本土市场全年 游戏 收入1288亿元,同比增长6%。国际市场全年 游戏 收入455亿元,同比增长31%。

第四季度,腾讯营收1442亿元,市场预期1453亿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9496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网络广告收入215亿元,预估234 6亿元;增值服务业务收入719亿元,预估727 3亿元;个人电脑客户端 游戏 收入106亿元,预估104亿元。金融 科技 及企业服务收入479 58亿元,同比增长25%。

未成年人防沉迷方面, 2021年第四季,腾讯未成年人 游戏 总时长同比减少88%,占本土市场 游戏 总时长的09%。未成年人总流水同比减少73%,占本土市场 游戏 总流水的15%。

用户数方面,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12 68亿,同比增长35%。QQ移动端月活跃账户数5 52亿,同比下降72%。腾讯视频的付费会员数同比增长1%至1 24亿,音乐付费会员数同比增长36%至7600万。

财报还披露,截止2021年12月31日,腾讯拥有112771名员工,同比增长313%。2021年度总酬金为95523亿元,同比增长371%。据此推算,腾讯员工人均月薪资达705万。

在财报后的业绩发布会上,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表示:“2021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我们积极拥抱变化,执行了加强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但影响收入增速放缓。尽管财务受到影响,我们在业务上继续取得战略性进展,包括普及我们的企业软件及效率办公工具的使用,增加视频号的内容创作及观看量,拓展国际市场 游戏 业务。我们相信,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在结构性地迈向更 健康 的模式,回归以用户价值、 科技 创新及 社会 责任为中心的本源。我们正在积极适应新环境,降本增效,聚焦重点战略领域,争取长期可持续增长。”

本土 游戏 收入增速慢于海外

腾讯的 游戏 收入包括本土和国际两部分,2021年这两项收入分别为1288亿元和455亿元。 同比去年的增速分别为6%和31%,整体 游戏 业务增速约为12%。四季度,腾讯本土 游戏 收入增长仅为1%,海外 游戏 收入增速则达到34%。海外 游戏 增长动力更为强劲,本土则相对疲软。

财报称,本土 游戏 收入增长主要受《王者荣耀》《使命召唤手游》《天涯明月刀》收入增长推动,但部分被《DnF》和《和平精英》收入减少抵销。海外 游戏 增长则由《PUBG Mobile》、《Valorant》、《荒野乱斗》及《部落冲突》等 游戏 拉动。

未成年人 游戏 限制方面,财报称2021年四季度未成年人总 游戏 时长同比减少88%,占本土 游戏 总时长的09%,未成年人总流水同比减少73%,占本土 游戏 总流水的15%。

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在财报电话会中表示,未成年人保护对收入增长的影响将在2022年内消化,新的 游戏 版号发布后,也会获得对应新收入。

自去年7月开始,国产网络 游戏 版号审批名单就未更新,这对腾讯的新 游戏 上线也有明显限制。

刘炽平也表示,目前由于新版号尚未公布,国内 游戏 业务收入并没有太高的可预见性。但腾讯会加快国际 游戏 投资和发布脚步,增加现有IP的渗透度,并持续发布新的 游戏 。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 游戏 的高增速是腾讯财报亮点之一。 据App Annie去年12 月《中国 游戏 厂商出海收入排行榜》显示,腾讯位居榜单第三。

腾讯 游戏 海外投资动作频繁,其中包括《饥荒》《缺氧》开发商Klei Entertainment、《麻布仔大冒险》开发商母公司Sumo Group,以及曾开发《喋血复仇》、《求生之路》等知名 游戏 的工作室Turtle Rock Studios的母公司Slamfire等。

此外,腾讯还在去年年底成立了海外 游戏 品牌 Level Infinite,同时公布《王者荣耀国际版》、《饥荒:新家园》手游、《重生边缘》、《GTFO》等多款 游戏 产品,Level Infinite 将发行腾讯 游戏 旗下工作室及其它第三方工作室出品的 游戏 作品,并为海外合作工作室提供技术和研发支持。

数实经济收入成新的增长引擎

由于监管趋严和宏观经济及部分广告主行业的疲软,腾讯2021年广告业务收入同比增速降至个位数78%,而2020年这一增速为20%。

其中,社交媒体及其他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1%至753亿元,媒体广告收入则下降7%至33亿元。财报介绍,前者由微信朋友圈小程序广告主增长带动,后者则受宏观环境和内容发布延迟等。

在线教育是腾讯广告主要客户,双减政策大幅影响该部分收入。 腾讯首席战略官James Mitchell在电话会中表示:“过去几个季度里,相比整个行业而言,腾讯的广告业务受到的影响更大,主要原因跟我们的广告客户构成有关,尤其是在线教育行业,一年之前在腾讯广告营收中的占比为10%-15%,而目前去年四季度只有1%-3%,这也解释了四季度广告营收同比下降的原因。”但他预期,随着对新的监管环境的适应,广告业务将在2022年下半年恢复增长。

腾讯的金融 科技 和企业服务首次成为腾讯最主要收入来源。 2021年四季度,腾讯金融 科技 和企业服务板块的营收同比增长25%,达到了47958亿元,数实经济(To B)收入首度超越网络 游戏 板块,成为腾讯营收贡献最大的业务板块。 这意味着,以服务B端为主的数实经济收入已经成为腾讯新的增长引擎。

金融 科技 服务收入的增长主要反映了商业支付金额的增加。企业服务收入同比快速增长,乃由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及互联网行业的视频化趋势,以及自2020年11月合并易车的企业服务收入的贡献。

马化腾此前曾表示,自2015年以来,腾讯就开始进行互联网和行业融合,2018年,公司进行了“930”架构调整后,正式拥抱产业互联网。在这个过程中,腾讯的定位是数字化助手,为各行各业提供数字化服务。

2019年一季度,腾讯控股首次单独披露金融 科技 与企业服务板块收入数据,当季该板块收入21789亿元,占整体营收255%,网络 游戏 板块占比则为334%。近年来,腾讯加大拥抱产业互联网,并在政务、金融、教育、交通出行、医疗、智慧零售、工业、能源等诸多领域,形成产业数字化方案。

财报显示,2021年,腾讯金融 科技 与企业服务板块的收入成本为1208亿元,同比增长32%,该板块同样是腾讯成本投入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现阶段,腾讯正积极参与到“东数西算”的建设中,在贵阳、重庆、广东、江苏等地都投入了大型数据中心建设。

过去一年,腾讯云在印尼、泰国、德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国际数据中心相继开服,整体全球运营的可用区达到70个,覆盖27个地理区域,运营着超过100万台服务器,为国内外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研发投入三年翻倍

2021年,腾讯研发投入再创新高,同比增长33%,达到518亿元。而在2018年,公司的研发投入仅为22936亿元。这就意味着,在三年的时间里,腾讯的研发投入已经实现了翻倍。

2021年,腾讯持续发力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在芯片、 *** 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等技术领域,实现多项突破。

芯片方面,面向AI计算、视频处理、高性能网络三大场景,腾讯自研了AI推理芯片紫霄、视频编解码芯片沧海、智能网卡芯片玄灵,产品性能业界领先。

同时,腾讯与多家芯片企业深度合作,自研星星海服务器。结合云计算的丰富场景,实现整机性能业界最强,可靠性翻倍。过去一年,星星海快速迭代,支持全平台、多场景,规模增长高达400倍,成为了业内上线后增长最快的服务器产品。

2021年,腾讯还发布了第六代100G云服务器,采用全面自研技术架构,计算性能最大提升220%、网络转发性能最大提升300%,已在电商、社交、 游戏 等业务场景大规模应用。

在软硬件基础设施之上,腾讯通过公有云、私有云以及客户本地集群构建了无所不在的云服务。去年11月,腾讯云正式发布行业首家全域治理的分布式云 *** 作系统遨驰。遨驰单集群支持10万级服务器、百万级容器规模,管理的CPU核数超过1亿。

数据库领域,腾讯云数据库TDSQL发布全新的Oracle兼容引擎,满足金融核心快速上线要求;以及TDSQL金融级全自研新敏态引擎,可实现无限扩展、在线变更,适配金融敏态业务。

目前,腾讯云数据库TDSQL已成功服务客户数超50万,涵盖金融、政府、电商、 游戏 ,助力金融机构实现核心系统国产化,服务近半国内TOP 20银行。

音视频领域,腾讯云音视频覆盖国内90%音视频客户,拥有100+项新一代国际编解码专利。2021年,TRTC后台架构技术获得“中国专利金奖”,超低延时直播产品“快直播”将直播延时降低90%以上,综合服务质量(QoS)远超标准直播。

根据腾讯控股最新发布的2021年研发大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腾讯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41%。新增研发项目超6000个,增量同比2020年增长51%。过去三年,腾讯控股研发投入已经超过1200亿元。

2022年人员仍会增长

早前有消息称腾讯对外招聘计划正在紧缩,部分事业群开启“优化”。

2021年4月,腾讯以腾讯视频、微视以及应用宝为基础组建“在线视频BU”,通过内容生产、分发和应用渠道的整合,减少资源消耗的而同时继续深耕视频赛道。

2022年2月,腾讯影业的主体部分将从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被调整到企业发展事业群(CDG),原有的强商业属性的IP影视化开发工作交由阅文集团旗下的新丽传媒、阅文影视,以及PCG旗下的腾讯动漫负责。这对后者而言也是一种资源整合,充分挖掘阅文集团IP的价值。

这些业务调整不一定意味着人员整体缩减,但增长会相对有限。财报显示,截止2021年12月31日,腾讯拥有1127万名员工,同比增长313%。

“今年的员工增长会大幅下降,增幅远低于前两年。”刘炽平说,腾讯的减员计划和组织调整是有关联的。“组织上的优化(不意味着投入缩减),处于优势的核心业务会继续加大投入,边缘和亏损的、可缩减的业务会减少招聘。”他说,腾讯依然持续引进核心 科技 人才和优秀的应届毕业生,预计2022年人员仍会增长。

今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公司和 科技 公司推动股票回购,阿里昨日就宣布上调回购规模至250亿美元,是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回购计划。腾讯今年1月进行了一波密集回购,从1月5日至1月20日共计回购了11次,合计回购48314万股。

减持京东是腾讯“主动”战略的另一侧面。 去年年底,腾讯以中期派息的方式将其持有的近46亿股京东集团A类普通股发放给合格股东,持有京东的股权将从169%降至22%,刘炽平也卸任京东董事。

James Mitchell称,腾讯过去几年有几百亿不同方向的投资,“撤资并不是大事”。他表示,腾讯投资会更偏向于选择没有上市的私有化公司,帮助他们扩张上市。

财报显示,截止2021年12月31日,腾讯于上市投资公司(不包括附属公司)的权益公允价值为9828亿元,接近万亿规模。

对此,刘炽平称,2020年和2021年都是腾讯的转折之年,行业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腾讯采取了“激进的市场营销措施应对竞争”,但随着互联网行业出现的范式转变等根本性变化,腾讯会进行全盘的成本优化,他预测2023年的利润率会好转。

截至3月23日收盘,腾讯股价微涨,报389港元,港股市值为37391亿元。美股方面,腾讯股价4688美元低开,截至发稿拉升至4770美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31633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4
下一篇 2023-06-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