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与肯德基营销战略比较分析

麦当劳与肯德基营销战略比较分析,第1张

在我们的记性中,麦当劳肯德基不是脸对脸,就是肩并户。长期以来,它们对听好的垒圆筒冰激凌、辣鸡翅、鸡腿汉堡等同类产品的帮事,也早就为我们所津津乐道。但经过多年的比拼,如今这两大世界快餐业世头之间的战略差异越来越明显,看来它们开始找到各自的发展道路了。

一、肯德基

肯德基公司所属世界上最大的餐厅集团——百胜全球餐饮集团,集团内有包括分布在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30,000 家连锁的世界著名的肯德基餐厅、必胜客餐厅、Taco Bell 餐厅。

肯德基是世界最大的炸鸡快餐连锁企业,在世界各地拥有超过11,000多家的餐厅。这些餐厅遍及80多个国家,从中国的长城,直至巴黎繁华的闹市区、风景如画的索非亚市中心以及阳光明媚的波多黎各,都可见到以肯德基为标志的快餐厅。

肯德基正是为了满足中国餐饮业发展的需求,于1987年进入具有悠久饮食文化的古都北京,从而开始了她在这个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的发展史。

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设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 而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也是当时北京第一家经营快餐的中外合资企业。以北京作为一个发展的起点,肯德基在全国的发展就如同燎原之火。1992年时餐厅总数为11家,是当时在中国经营快餐连锁餐厅中数量最多的公司,到1995年,已发展到50家。

1996年6月25日,肯德基中国第一百家店在北京成立,这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进入又一个新的阶段。同年6月1日肯德基上海人民公园餐厅以近40万元的日营业额,刷新了肯德基全球单店单日营业额的历史记录。在中国,肯德基现在每天为近100万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自1987年开业以来,肯德基在中国已售出24万吨鸡类产品,这些鸡原料都产自中国本地,粗略估计,肯德基在全国售出的鸡肉总量合,六亿二千四百万只鸡,如果将每只鸡首尾相连排列起来,相当于往返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36次的距离。

今天,肯德基的业务发展得到了中国消费者广泛地认可,有了很大的飞跃:

1999年根据专业的调研公司在中国30个城市16,677份问卷调查显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西式快餐——肯德基, 因其独有的美食和品质,被中国消费者广泛熟知和喜爱,被公认为“顾客最常惠顾的”名牌,名列前十名国际知名品牌的榜首。

2000年11月28日,肯德基在中国的连锁餐饮企业中领先同业,第一个突破400家,创国际快餐连锁业在中国开店数的之最。到2003年1月,肯德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又在中国突破800家连锁餐厅。 至今肯德基在全中国设有32家肯德基有限公司,管理并经营着全国近200多个城市里850多家连锁餐厅,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使肯德基成为一家在中国发展最迅速的快餐连锁企业。

二、麦当劳

“麦当劳不仅仅是一家餐厅”这句话精确地涵概了麦当劳集团的经营理念。在全球麦当劳的整体制度体系中,麦当劳餐厅的营运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麦当劳的经营理念和欢乐、美味是通过餐厅的人员传递给顾客的。然而餐厅并不是麦当劳这一世界品牌的全部,它只是冰山的一角,因为在它的后面有全面的、完善的、强大的支援系统全面配合,已达到质与量的有效保证,而这强大系统的支援当中包括: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的食品加工制造供应商、包装供应商及分销 商等采购网路、完善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系统、世界各地的管理层、运销系统、 开发建筑、市场推广、准确快速的财务统计及分析……等等。每一个部门各尽职能,精益求精,发挥团队合作,致力於达到麦当劳”百分百顾客满意”的目标。

麦当劳公司以经营快餐闻名遐尔。1955年,克洛克在美国创办第一家麦当劳餐厅的时候,其菜单上的品种不多,但食品质量高、价格廉、供应迅速、环境优美,连锁店迅速发展到每个州;至1983年,国内分店已超过6000家。1967年,麦当劳在加拿大开办了首家国外分店,以后国外业务发展很快。到1985年,国外销售额约占它的销售总额的1/5。在40多个国家里,每天都有1800多万人光顾麦当劳。

1990年,麦当劳在深圳开设了中国的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开业当天无数市民举家前往,共享喜悦;随后1992年4月在北京的王府井开设了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麦当劳餐厅,当日的交易人次超过万人。从1992年以来,麦当劳在中国迅速发展。1993年2月广州的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广东国际大厦开业,开业当日的交易人次打破当时的麦当劳全球记录;1994年6月,天津麦当劳第一家餐厅在滨江道开业;1994年7月,上海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淮海路开业;1995年江苏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南京夫子庙开业,开业当天创下了全国麦当劳平均消费额的新纪录;同年7月武汉麦当劳第一家餐厅也在江汉路隆重开业;1999年12月和2000年8月,中国西部城市成都、重庆麦当劳餐厅分别开幕,开业当天,盛况空前,特别是重庆麦当劳开业当天的营业额打破了中国日销售历史记录;2001年8月,西安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开业……。

相继数年间在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和中方合作伙伴的协助下,麦当劳已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四个直辖市以及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和陕西等17个省的74个大、中城市开设了460多家餐厅,在中国的餐饮业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麦当劳秉承“品质、服务、清洁和物有所值”的经营原则,并坚持在中国建立完善的食品供应网路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及培训系统的理念,应与本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和繁荣。

*注:餐厅的总数为截至于2002年第一季度的统计

“水涨船高”式营销VS“量体裁衣”式营销

一、肯德基的“水涨船高”式营销

1、终端人员本地化、职业化;注重培训,志存高远

肯德基的飞速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肯德基在全国共有员工50,000多名,餐厅及公司各职能管理人员5,500多名,从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起到现在的850多家餐厅,肯德基一直做到了员工100%的本地化。在近16年的发展里程中,肯德基不断投入资金人力进行多方面各层次的培训。从餐厅服务员, 餐厅经理到公司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公司都按照其工作的性质要求安排科学严格的培训计划。这些培训不仅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同时还丰富和完善员工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发展。许多有志青年在肯德基成长, 成为企业出色的管理人才。

为使肯德基的管理层员工达到专业的快餐经营管理水准,肯德基还特别建有适用于餐厅管理的专业训练基地——教育发展中心。自中心建立以来,每年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餐厅管理人员提供上千次的培训课程。

2、本土化管理,知己知彼

一家国际讯息公司近日在中国大陆所做的调查显示,中国人最喜爱的十大外国名牌中,肯德基家乡鸡高居榜首,而可口可乐和麦当劳仅屈居第四、五位。调查显示,愈是接近中国文化的外国品牌,如果在市场策略方面适当地推行本地化,则愈有可能在大陆消费市场扎根。

《联合早报》报道,AC尼尔森公司最近公布,根据他们在30个中国城市发出共1万6677份问卷调查所得,肯德基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外国商品牌子,最大原因是中国人本身就喜欢吃鸡,而肯德基的主打产品就是炸鸡。相比麦当劳的汉堡包,鸡肉自然较易为中国人接受。

去年,肯德基耗资760万元人民币(约152万新元),把位于北京前门的全球最大的分店重新装修,将北京四合院、长城作为壁画的主要基调,再将泥人张、风筝、皮影等传统民间技艺来点缀各餐区。

此外,肯德基位于不同城市的分店都会因应各地社区的需要,举办不同类型的公益活动。例如,开办免费英文教学班及设有大学奖学金;举办残障儿童奖学金等,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形象。

报道指出,肯德基对中国的本土文化如此了解,是因为整个中国业务部清一色都是华人,当中决策部门更大部分是留学海外的中、港、台学生

3、渠道通路管理:“从零开始特许加盟”到“非零开始特许加盟”

如世界上其他著名品牌的连锁业一样,肯德基以“ 特许经营 ”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在全世界拓展业务,至今已超过了20年。在中国,肯德基于1993年在西安授权了第一家特许经营的公司,2000年8月,中国地区第一家“不用从零开始经营”的肯德基特许经营加盟店正式在常州溧阳市授权转交,至今,已有11家“不从零开始经营”的肯德基餐厅被授权加盟。目前肯德基在中国95% 的餐厅都是餐厅直营的,只有5%的加盟餐厅。必胜客在中国也设有100多家餐厅,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餐厅是由特许加盟者来管理的。加盟商在加盟肯德基的同时,他们也同时开始了与肯德基平等互利、同舟共济的合作。为了促进肯德基在中国稳步发展,让更多城市的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够品尝到与世界任何一家肯德基餐厅一样的肯德基美食,肯德基于1993年就在中国开始了加盟业务,1998年年底肯德基再次在中国市场寻找加盟伙伴,并公开宣布了特许经营的加盟申请条件。

在最近的两年中,肯德基计划对加盟申请者开放中国境内非农业人口大于15万小于40万,年人均消费高于人民币6000千元的城市(有肯德基合资企业的城市除外), 即经过肯德基公司对加盟申请者从融资实力,到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非常严格的审核,加盟者可以买下肯德基一家或几家包括餐厅经营场所、所有配套的设备、设施和经验丰富的餐厅管理人员在内、正在营运并赢利的肯德基餐厅,一家不用“从零开始”经营肯德基餐厅。

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潜力是巨大和难以估量的,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快餐业市场。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够完全占有中国市场,依靠热爱肯德基品牌的加盟者来共同发展中国的肯德基,从而达到最有效的发展潜能。因此,特许经营的在中国前景是十分可观的。

4、利基市场定位准确,公益促销目的明确

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肯德基以“回报社会”的企业宗旨来积极关心需要帮助的人们,尤其是近年来当肯德基自身不断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中国的公益事业,尤其是中国儿童的教育事业的投入已成为肯德基“回报社会”的一个核心内容。

为了能使少年儿童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肯德基每年均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支持中国各城市地区的教育事业,从捐款“希望工程”等教育项目到资助特困学生、免费邀请福利院儿童和残疾儿童就餐;从举办形式活泼的体育文化比赛,到捐赠书籍画册。 近年来,肯德基还开展了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肯德基健康流动课堂;与电视台一起举办的“小鬼当家”冬令营和夏令营活动,受到孩子和家长们的喜欢。这些都体现了肯德基“回报社会,关心儿童”的企业文化。2002年9月,3800万元的“中国肯德基曙光工程”启动,它将作为肯德基全体员工的一份心意长期资助给有志成材、家境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在校大学生,为他们送去帮助,为他们学习、事业、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铺满曙光。

据统计,十多年来肯德基直接和间接用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及社会公益方面的款项已达6000多万元人民币,这些款项均用于帮助聋哑弱智儿童,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以及需要帮助的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

二、麦当劳的“量体裁衣”式营销

建立核心竞争优势

1、重文化、重品质、重服务,加强品牌核心竞争力

麦当劳金色的拱门允诺:每个餐厅的菜单基本相同,而且“质量超群,服务优良,清洁卫生,货真价实”。它的产品、加工和烹制程序乃至厨房布置,都是标准化的,严格控制。

品质

麦当劳重视品质的精神,在每一家餐厅开业之前便可一见。首先是在当地建立生产、供应、运输等一系列的网路系统,以确保餐厅得到高品质的原料供应。同时麦当劳食品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质量检查,仅牛肉饼,就有40多项质量控制的检查。或许很多的顾客并不知道麦当劳的食品控制程序如何复杂,但是他们都深深的体验过成果,这就是麦当劳高品质、美味和营养均衡的食品。

服务

快捷、友善、可靠的服务是麦当劳的标志。麦当劳从经验中懂得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性,因此每一位员工都会以顾客为先的原则,为顾客带来欢笑。

清洁

餐厅的每一个用具、位置和角落都体现出麦当劳对卫生清洁的注重。麦当劳为顾客提供了一个干净、舒适、愉快的用餐环境。

物有所值

麦当劳在给顾客提供了高品质的、营养均衡的美味食品的同时,并为顾客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欢笑,顾客在麦当劳大家庭充分体验到“物有所值”的承诺。

麦当劳向来被认为是改变了世界餐饮文化的快餐品牌,其成功的要决就在于不断变化的品牌主张和持之以恒的品牌核心。比如在美国,麦当劳在上世纪70年代,它的口号是“You deserve a break today”(今天你该休息了),表达了美国深层的信仰:职业道德应该得到回报。“今天你该休息了”这一主张适应了当时社会强调劳动回报的思潮。在80年代早期,麦当劳的广告主题“麦当劳和你”反映了一个从职业道德到自我导向的变化,意即要避免为工作失去自我从而为今天生活的渴望。80年代中期普遍出现了一种向“我们”方向的转移,反映了传统的对于家庭价值的关注,麦当劳的广告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其主题从个人消费者转向了家庭导向。它的口号是“It’s a Good Time for the Great Taste McDonald’s”(是去尝尝麦当劳美味的好时候了)。有效地将美食和家庭价值联系了起来。罗纳德·麦当劳形象的设立和在许多麦当劳友好而且关注对小孩的养育,这证实了它经营策略的成功。相反,它最初的竞争对手Burger King被认为是具侵略性的、男性化的和不友好的。当90年代早期发生的深度萧条产生了另一个文化变化,这使麦当劳的经营策略也相应的作了修改。很多消费者对未来不再那么乐观,对于传统的美国梦感到渺茫,同时对价格也更为敏感——我们随后要在“最新现实状况”这一部分讨论这种趋势。于是,在1991年,麦当劳开始实行一系列的价格削减,推行了大量的特价销售,并且“物有所值”开始成为其广告主题。当经济情况步出萧条,但经济不安全感仍然存在的时候,麦当劳采用了一个更具亲和力的主题:“Have You Had Your Break Today?”(你今天休息了吗?)这一标题,通过暗示休息的权利反映了文化价值观向着更加注重享乐的方向转变。文化价值观是持久的,麦当劳总是尝试迎合文化潮流适时调整品牌主张,而这中间麦当劳的“品质、服务、卫生、清洁”核心理念却一直没变。

在与文化潮流相适应的过程中,麦当劳始终坚持把注意力放在吸引孩子上。作为时代的反映,麦当劳正极力吸引少年儿童到因特网上。1996年麦当劳公司向孩子们提供在电脑屏幕上设计个性化的报纸标题的机会,让他们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如与迈克尔·乔丹一起作战,打败邪恶的外星人。麦当劳公司知道这种虚构与幻想的创造帮助孩子们建立了一个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向个人主义发展的驱动力。而职业道德作为另外一种文化价值观随后而来。

麦当劳不仅在国内反映着美国文化,它还将其输送到海外。金黄色的拱形已被认作美国服务的标志,而将美食作为快餐的热潮已遍布全球。

2、渠道管理:特许经营,行遍全球

麦当劳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特许经营者之一,让其引以自豪的是它的特许经营方式、成功地异域高层拓展和国际化经营。在其特许经营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许多许多非常宝贵的经验。

(1)明确的经营理念与规范化管理。这主要是指最能体现麦当劳特点的顾客至上、顾客永远第一的重要原则。

(2)严格的检查监督制度。麦当劳体系有三种检查制度;一是常规性月度考评;二是公司总部检查;三是抽查。这也是保证麦当劳加盟店符合部门标准,保持品牌形象的保障。

(3)完善的培训体系。这为受许人成功经营麦当劳餐厅、塑造“麦当劳”品牌统一形象提供了可靠保障。

(4)联合广告基金制度。让加盟店联合起来,可以筹集到较丰厚的广告基金,从而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5)相互制约、共荣共存的合作关系。这种做法为加盟者各显神通创造了条件,使各加盟者营销良策层出不穷,这又为麦当劳品牌价值的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正是通过在特许营销中实施上述策略,麦当劳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创了特许营销的辉煌页章。

危机四伏

3、盲目的“本土化”经营丧失市场控制能力

2003年前后,一向只卖汉堡包、炸鸡和薯条的麦当劳,开始在台湾的350个营业点“卖饭”。从来不可能出现米饭的麦当劳,革命性地朝“本土化”经营。麦当劳在台湾卖饭并非首创,2002年3月麦当劳在新加坡早餐时段卖粥,7月在香港晚餐卖饭,台湾的午晚餐都卖饭,则是麦当劳的第三波动作。

这些盲目地“本土化经营”,由于价格的虚高而失去了很多顾客。据悉,麦当劳卖的饭,初阶段提供咖哩猪排、蘑菇鸡腿、和风烧肉和泰式辣鸡等四款米饭套餐,价位锁定129元台币,比超级市场供应的快餐盒饭贵2.5倍。这对经济本就不景气的台湾来说,这样的价格无疑使它失去了不少“领地”。

与此次价格虚高相反的是降低价格,即使如此,也没为企业萎缩的经营带来希望。1998年,麦当劳业绩连连下滑,引起了高层管理者的恐慌,他们病急乱投医,举起了全面降价这一法宝,大打价格战。麦当劳大降价使老顾客得到实惠,但并未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甚至让一般大众产生了降价与劣质滞销货的联想。因此,麦当劳的降价措施反而引起业绩的更大滑坡。

在提升价格和降低价格都不能提高经营业绩的情况下,百年老店麦当劳就像一个老态龙钟的迟暮之人,丧失了把握市场的能力。

4、盲目扩张市场、丧失核心品牌

由于麦当劳对外投资速度过快,导致顾客满意度大幅度下降,市场占有率有降无升。在2002年麦当劳缩减扩张计划之前,麦当劳在世界新建分店的速度最快时一度达到每3小时一家。然而,从1987年到1997年间,虽然麦当劳的分店增加了50%,但销售总额却下降了2%,单个分店的利润也急速下降。麦当劳盲目开设分店也引起众多特许经营商的不满,认为麦当劳在不合适的地方开设了一大堆不恰当的分店。一味追求数量,使得顾客对其满意度大打折扣。

自格林伯格1998年上台以来,特许经营店拥有了比以前更多的自主权,可自由作出从市场营销到具体菜单项目的一系列决策,这大大弱化了麦当劳一直引以为豪的传家宝—— “麦当劳化”。麦当劳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因此而大大地丧失掉了。

焕发青春

索瑞斯管理咨询(国际)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李海龙对于麦当劳的危境,通过分析对症下药,从解决以下三点来入手:

第一,快刀斩乱麻,迅速关闭严重亏损店,将未中止的物业转为可口可乐的其它经营业态。主力依然以盈利店和大中城市为阵地。

鉴于目前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量的城市人口来自农村的数量越来越多,麦当劳可集中力量在大中城市外围的中小城市有选择的开辟分店,以对肯德基形成合围之势,同时达到培育潜在消费群体的目的,这些人群将会成为大中城市麦当劳的常客。

第二,在保持既有的“标准、快速、干净、服务”核心要点的前提下,积极的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寻找切入点,比如说在口味方面的适当改进和提升。甚至可以提炼出“对胃口的麦当劳”、“口味好,胃口就好,欢乐麦当劳”一类的策略,以弥补缺失。

第三,低价格策略应当继续保持,在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均收入尚未达到富裕标准的国家来说,便宜的价格总是显得非常具有竞争力,“没有两分钱打不掉的忠诚”目前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于竞争对手肯德基来说,也是一件有力的武器。

正是有了李海龙的这一剂良药,拱门又焕发出了金色。

前景堪忧

尽管麦当劳仍然拥有全球快餐业“巨无霸”的响亮品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品牌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有广泛的影响力了,众多快餐业新秀正在崛起,挑战麦当劳的“霸权”。麦当劳日趋衰退,竞争对手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和市场空间,纷纷从麦当劳手中夺取巨大的市场利润,导致麦当劳在美国本土市场上的份额不断下降。目前,麦当劳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下降到43%。

风靡北京的“焦耳食堂”怎么样? 焦耳食堂,菜品按两称重,荤素同价,ins风装修风格,深受白领喜欢,有没有去吃过的,觉得焦耳食堂怎么样?

网友 沈一点美食 提供的答案:

你四季穿行在CBD,堆积如山的工作,缠人的boss...每天好比打怪。眼看工资卡数目越来越大,吃饭时间却还是那么紧迫,一菜一汤满足不了你的小资品味。

正好,世贸天阶新开了一家网红自助食堂,30元也能吃出满满高级感!开业短短三天,就已经排起几十米长队,真是不简单!

相比传统食堂的铁盘大锅菜、油腻脏乱差、噪音震耳膜,焦耳食堂独辟蹊径,成功为食堂家族扳回一局。

有20多种菜,我选了六七种吧,着重说梅干菜烧肉,我就拿两块,怕太腻,然而,然而并不腻,根本不够吃,后悔莫及。

环境ins风,性冷淡,而且不是一般的干净,一个眼神服务员就能猜到你的小心思。

明厨亮灶,可以看到厨师做菜。

自己搭配真的是我的爱,吃多少花多少钱不浪费。

在世贸天阶的确是一个午餐不low的食堂还有点高级呢!

由网友 龙没事品牌策划 提供的答案:

这个模式的快餐在餐饮行业里算是一种新的模式,形式上虽然是食堂模式,但是给了消费者高度的选择自由权,特别是量上,某种意义上满足了很多女性顾客的需求,也满足很多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要求,装修上是北欧风格,能让人联想到宜家,也算是餐饮行业里独特的风景,给人一种“面”的虚荣感,而且很满足很多顾客对于快餐的一种幻想,我去过他们大望路店,感觉那个店整体感觉就特别好,大落地窗,给人一种自在自由的感觉,就是人太多,哈哈

所以“焦耳食堂”如今还是火爆。

广告,人人都看过!

每一个看广告的人都是大神,总能评价一二,说个七八:这里不够打动人,那里没有吸引点。

不过,当我们自己去做广告的时候,一般就苦逼了,完全不知道怎么下手。

消费者为什么就被你吸引了?

他们为什么看完广告被打动了,最后还购买了?

人们到底想要什么?

究竟什么东西会让他们做出这些反应?

对于这些问题,德鲁·埃里克·惠特曼的畅销书《吸金广告》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指引。

很多广告的失败在于一厢情愿地自我表白,但是消费者从来都不关心你,他们只关心自己。

关心自己什么呢?

你的广告能分分钟打动消费者,驱动他们行动,那肯定是触动到了他们的某些欲望。

惠特曼在《吸金广告》中指出,人类的需求可以被总结为8种基本欲望:

1、生存、享受生活、延长寿命

2、享受食物和饮料

3、免于恐惧、痛苦和危险

4、寻求性伴侣

5、追求舒适的生活条件

6、与人攀比

7、照顾和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8、获得社会认同

这8种欲望创造了无数经典案例,不仅仅是广告文案人会经常用到,太多太多的营销、运营人也会利用这8个点逐鹿中原,巩固江湖地位。

01

生存、享受生活、延长寿命

世界虽然繁忙,却总有人诗意地活着。

衣食住行,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也不断衍生永无止境的欲望。绝大多数人总能知道如何让自己活得更舒服,希望自己生存得更好。

如果某件事,我们完成后能让自己变得更好,那我们肯定更愿意行动起来,这是毫无疑问的。

不然为什么所有产品、广告都会塑造对消费者的利益点,都在营造一种美好向往的生活?

我们享受健身带来的快乐与改变,所以keep说自律给我自由;

我们沉醉旅行带来的舒适与放纵,所以携程宣扬说走就走;

我们喜欢鲜花,FlowerPlus告诉你,用一杯咖啡的花费,一周一花,体会鲜花点亮生活的感觉。

再比如快手在2019年跨年的时候就从普通快手用户出发,记录普通人真实的样子。

他们来自中国的不同地方,甚至世界的某个角落,让人们看到每一种生活的快乐,而这就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不会海草舞,只会与狼共舞

没有朝九晚五,只有朝朝暮暮

距离终点,还有余生那么远

生活没有剧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生活很美,需要你去发现和找寻,你的产品能让消费者享受到多大的美好呢?

不只是功能上的,还有情感上的。

02

享受美食

最好的起床声音应该是这样的吧:

土豆牛肉汤被炖到闷闷的咕嘟咕嘟声

烧肉酱抹在煎肉上的刺啦啦声

油条在油锅里膨胀的滋呖呖声

炒饭、虾仁和蛋花在锅里翻腾的沙啦啦声

甜酒倒在杯子里的颠儿颠儿趸趸声

嚼碎蒜香肝酱脆面包的喀刺刺声……

我们对味道的记忆,可以很久远,久远到时间都无法改变。也会很固执,偏爱某一种口味,互为鄙视链。

品牌们,往往会花尽心思找到这种记忆的关联点,调动你的味蕾。

他们也会用夸张的表述方式告诉你有多好吃,用极致的拍摄手法让食物的色味俱全,让细致的文案描述让你看一眼就口水直流。

比如被誉为最下饭的国产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每一次画面与文案的结合,都会让吃货们欲罢不能。

精密的肌理 不规则的孔洞

仿佛月球的表面

成千上万次的高强度碰撞

改变了牛肉本来的面目

也赋予了它们脱胎换骨的全新口感

蟹壳破裂的瞬间

晶莹剔透的蟹肉d出

调料的多重风味在入口的瞬间涌现

蟹黄的鲜甜融合其中

水分充足的肉质带来d滑的口感体验

对于美食的描述,干巴巴的文字既没有画面感也没什么吸引力。

在我看来,美食文案就要从食物最真实的场景出发,将自己带入,尽可能从细节上描述食物从五感上带来的体验和感触,也就是从自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全方面的去描述。

试一下,效果马上会不一样!

当然,还有更高明的手法,将食物赋予情怀,让人在食指大动时,心中亦是感慨万千。

比如回家吃饭 APP的一组广告,当食物与家联系在一起,属于家的味道,是每个在外打拼的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送走了爸妈,还能吃到腊肉炒笋

就觉得自己在北京过得还好

除了给爸妈打电话

中午订餐是你唯一说四川话的机会

山东到福建距离两千公里

在这不过是一碗粥的距离

03

免于恐惧、痛苦和危险

恐惧的来源是人内心的欲望所使,患得亦是患失,人的本能让我们趋利避害。

而学会害怕却是人类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我们的祖先,因为害怕猛兽与黑夜,发现并延续了火种;害怕饥饿,开始学习种植粮食,驯养家畜。恐惧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源动力之一。

生物学的研究也有力佐证了恐惧对人的吸引力。恐惧带来的肾上腺素,会制造相当的满足感。(所以才会有那些明明害怕看恐怖电影的人,还一边捂着眼,一边扯着嗓)

广告中这种利用恐惧心理来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做法更是不胜枚举。

卖摄像头的不好好卖摄像头,非要让你觉得自己家里每天都被偷;

搞英语培训的不好好教学解惑,非要让你认为孩子不会英语就是白痴;

生个病找个医院网站咨询下,小感冒小疼痛也能说成时日不多;

越来越多的商家,兜售恐惧甚至多于兜售产品价值。

恐惧对人的吸引力虽大,但多了同样泛滥。恐惧需适当、合理,而解决方案需要科学,经得起推敲。适当的幽默巧妙也会降低兜售感。

比如杜蕾斯的玩法就相当高明。在父亲节的时候,杜蕾斯推出一个海报:

致所有使用我们竞争对手产品的人们: 父亲节快乐。

定位于高端商务人士的《经济学人》杂志广告也深谙这种恐惧之道,它没有直接说服读者订阅,而是在广告这么说:

“我从未读过《经济学人》”

一名42岁的管培生说。

总之,如果我们不完成某个行为,就会失去一些自己喜爱的东西,那我们会更愿意行动起来,因为害怕损失。

同理,如果做了某件事,能够避免自己一直恐惧、害怕的某个场景或结果,那我们也更愿意去做,人人都想从自己当前厌恶、痛苦的情境中抽身出来。

04

获得美妙的性伴侣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性交......这是人原始的冲动。

食色,性也。这是老祖宗的话,说的就是吃饭和性都是人的本性。

而带有色情暗示的广告已经超过100年,一直到现在,虽然是争议不断,但是不可否认,现在无论你打开手机、还是阅读杂志、或者是看大品牌广告......都能见到很多“性暗示”营销的影子。

1954 年,玛丽莲·梦露一句 “我只穿香奈儿5号入梦”,就让香奈儿5号成为了性感的代名词,当时一度引起轰动,拨动无数男女的心,之后的效仿者不计其数。

知名男性杂志 Maxim 和 FHM 在封面上做过多项测试,结果表明,用半裸女人做封面的期刊销量明显高于男性明星,即便男星相关的内容才是男读者们急切想阅读的。

也有研究表明,性刺激确实能够吸引顾客短期的注意。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提炼出的广告3B原则Beauty,Baby and Beast,Beauty可是排在第一位。

营销加点色,不管是男色时代还是女色时代,虽然不被主流观点推崇,但话题够足,宣传效果极好,也因此受到很多品牌的青睐。

比如打个擦边球的STELLA LUNA。

STELLA LUNA多国医疗研究指出:雄性动物看见穿着STELLA LUNA的女人平均心跳高达130次;科学家发现一双STELLA LUNA所吸引的眼球数量可绕地球20圈。

再比如假装看不懂的,颇有内涵的经典宝马二手车广告。

You konw you‘re not the first.But do you really care?

你知道自己不是第一个,但是你真的很在意么?

还有很多健身类广告也会经常在广告里进行性暗示,表明健身会获得更多异性的关注,满足人们这种 “获得美妙的性伴侣” 的心理。

当然,在那么多演绎性感的时尚品牌中,当然要提到最经典的Calvin Klein。

Klein从80年代起就时常在广告中挑逗观众,品牌形象也是在不断的争议中建立起来。

他们之前拍的贾斯丁比伯的系列牛仔裤广告,我简直是不好意思看。

毫无疑问,所有与人类的情感相关的元素在广告中都是有效的,而性是其中一种自发而强烈的情感。

不要谈性色变,但也不要为了性而性,如今让消费者产生厌烦的不是性,而是对性的粗暴理解和利用,要玩就玩得巧妙一点。

05

追求舒适的生活

追求舒适的生活不用多说,和第一条比较像,人人都在慢慢学会享受生活,追求高质量生活方式。

特别是大家说的消费升级,有人说消费升级是消费者开始喜欢买越来越贵越来越高档的东西。

完全不是!

消费升级恰恰体现在不是打造品牌和产品的奢侈感,不是一直强调贵的高档的;而是塑造产品实实在在的高价值高体验感,打造品牌的高认同感和亲切感,和消费者有情感和价值观的连接,能够满足他们追求理想生活的需求。

比如方太就是消费升级很好的一个代表,他们从来没有按照冰冷的高档品去打,而是持续强调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不管他们的营销还是文案,都在强调高体验感,和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有温度有情怀。越是消费升级,他们就越去洞察需求,懂生活,更懂用户。

need-to-insert-img

追求舒适的生活,与其说是物质的享受,更不如说是自己精神、情感上的享受。

花呗去年推出的一支全新品牌宣传片,就提出「年轻,就是花呗」的口号。用4个年轻人的花呗故事,鼓励每个人或称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们是新的游牧民族

我们的家是五湖四海

小磊&艺嘉,用花呗在4个城市安家

我的念头正在发烫

不想等它变凉

夏欣&刘旬&皓达 创客,用花呗买了办公桌

我害怕的是我的世界只有两点一线

林玉苹,用花呗开始了自己的环球旅行

而今年,麦当劳的夏日广告把“慵懒”二字玩出新意,写出了夏日的舒服感。同样是塑造出一种舒适生活的感觉。

不赶地铁,也不赶时间

夏天贪睡,醒了贪凉

暑假很短,白日梦很长

06

与人攀比

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成功人士还是失败者,人与人之间总是少不了一个东西,就是攀比。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自己要比他人优秀,同时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尊敬。

如果你的广告文案能让消费者明显感受到自己比他人更加优越,那更可能获得他的青睐了。

比如皇家·芝华士的经典广告,这个是文案大神Neil French做的。

Neil French在给芝华士做广告的策略就是,非常自信地告诉大众芝华士与众不同,一般人买不起。

正是因为这种狂拽炫酷吊炸天,激将法式地让消费者记住了他,拥有芝华士,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是一则皇家·芝华士广告

如果你需要看它的瓶子显然,你混错了社交圈

如果你需要尝一尝 说明你没有品尝它的经历

如果你需要知道它的价格 翻过这页吧,年轻人

如果你还没认出它来,

那你可能还没准备好享受它。

再比如YSL星辰的刷屏广告。

YSL的星辰口红16年10月在朋友圈成功刷屏,短短几天荣登百度奢侈品品牌风云榜榜首,成为姑娘们检验男友的试金石。

利用攀比心理,有一个的好方法,就是利用群体。

你的用户有没有喜欢的、崇拜的、自豪的、或想要成为的群体?

如果有,他一定渴望加入这个群体,同时我们会做很多事情来改变自己,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或者强化自己的这一群体身份,满足攀比感。

那么,你想让他做的事或者选择的产品,能不能成为这个群体的特有行为或排外的标志呢?

比如《经济学人》杂志广告就是利用这种渴望群体的力量,来激发消费者攀比心理。

地球表面 2/3 的面积由水覆盖,

剩下的由经济学人覆盖。

经济学人——《领导者文摘》

同理,你的用户有没有讨厌的、反对的、想摆脱的、或不想成为的群体?

如果你的产品、文案等能帮助他们拉开与这些群体的距离,能成为不是该群体的标志,那他们也更可能青睐你。

还是《经济学人》杂志,他们瞄准的高端商务人士肯定不想成为在职场多年却毫无成就的人。所以,他们的广告这么说:

“我无法忍受《经济学人》!”

一位37岁的博客与传播专家说。 

07

照顾和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经济学里有个有趣的效应,人在买东西时,总喜欢给自己找借口,说这个是为家人付费,然后会更容易完成购买。

而照顾和保护自己所爱的人,特别是照顾父母和保护孩子,这是所有人的天性,也是很多广告的原动力。

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为了他付出很多,甚至做出了牺牲,而自己却付出很少,或者有所亏欠,那他就会想要做出一些补偿别人的行为,以求心安。

这个时候他也会更倾向于选择某个产品,因为这不是为了自己享乐,而是在补偿或照顾身边的人,这是一定应该做的。

比如唯品会去年年货节短片:我们的一句随口说说,就是父母的大动干戈。

你有多久没回家了?

一年 365 天你有几天陪伴家人?

你的父母,他们为了盼你多点回家都做过些什么?

每年春节回家,我们的一句随口说说,就是父母的大动干戈。

也许你并不知道,父母盼着你多点回家,默默做出了多少改变。

每位爸妈都有一个小本子。

他们学不会的那些密码,其实是盼我们多点回家。

今年春节,带上爱和年货早点回家吧,幸福就是在一起。

你要好好思考一下,谁在过去为你的用户付出过,牺牲过,患难过;谁是他们特别关心的;谁是他们可能一直在心底觉得有所忽视与亏欠的.....

而你的产品能让他为他们做些什么?

08

获得社会的认同

人人都想获得大家的认同,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赞许,哪怕你是圣人,也经不起所有人的不认同。

为什么一些励志故事,一些鸡汤文案总是能打动人,获得大家的共鸣?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内容说出了很多人想说的话,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同。

你的品牌和产品能为消费者做些什么,让他们得到更多的认同呢?

比如省钱不丢人,这不是贪小便宜,因为 “长得漂亮是本钱,把钱花得漂亮是本事”。

这是全联超市告诉我的。

比如女人结婚后被要求三从四德、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比如“女人30就要结婚生孩子”等等,这些社会固化的标准压得很多女性喘不过气来。

她们有自己的人生,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她们希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同。

基于此,sk-II推出了《她最后去了相亲角》这个广告。

skII-分享了几个大龄女青年的心声:

一面是中国传统社会对“剩女”的不理解;一面是父母的担忧。

广告最后姑娘们还是走上“相亲角”,但她们并不是妥协,而是写上了心里话让父母了解自己对婚姻的真实想法。

SK - II从改变肌肤上升到改写女性命运,宣扬独立、自信的女性价值观。他们为女性发声的姿态不仅获得热议。更重要的是,作为品牌,他们让无数女性得到了认同。

再比如一直以来很多个性张扬的年轻人都不太被认可,比如涂鸦、摇滚、刺青、街头艺术等等,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基于此,陌陌推出了《我是陌陌分之一》,就是在为这一群热爱生活、个性张狂的年轻人发声,通过他们自述内心独白引起年轻用户的共鸣,更是在告诉所有年轻人群,陌陌更懂你。

好了,以上8种人性基本欲望就说到这,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特别在做营销,策划广告文案的时候,可以好好想想,你的品牌和产品与消费者哪些基本欲望有关?

然后再好好利用这个点,去刺激消费者内心的欲望。戳中人性的广告能发挥出更强的效果,这比你毫无目的的做要好得多。

毕竟,连牛都说:“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

如果觉得文章有帮助,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也许能帮到他们。

文 | 木木老贼(公众号ID:mumuseo)

关注木木老贼,新媒体营销运营更轻松,给你看得见的能力提升和启发。持续生产新鲜有料的新媒体运营、营销妙招、文案进阶干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62390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8
下一篇 2023-03-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