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nova 5i评测:极点屏+全场景四摄,打造年轻新势力

华为nova 5i评测:极点屏+全场景四摄,打造年轻新势力,第1张

华为的产品线中,nova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面向年轻群体推出的产品序列,nova追求颜值潮流,主打成像自拍,走着娱乐营销的路线,少了些许华为惯有的理性,却多了几分活力与感性,恰好与Mate、P系列的品牌调性互补,满足多元化消费者对于华为产品的需求。

近年,伴随着年轻消费势力的崛起,nova逐渐成为市场的焦点,备受新生代消费者推崇。最新的数据显示,nova全系出货量即将于今年7月破亿,近半年的出货高达3500万,已然成为推动华为手机业绩继续增长的新引擎。

如今华为nova 5系列正式亮相,一改传统带来三款新机型,包括华为nova 5 Pro、nova 5以及nova 5i。我们今天主要聚焦于nova 5i,它提供了“极点全面屏”、四摄成像系统以及潮流的配色,在2000元档拥有更强的产品力。

"极点全面屏

nova 5i采用了“极点全面屏”设计,在屏幕的左上角冲压出一个圆孔来安放前置摄像头,对比刘海、水滴的异形切割,“屏内开孔”对于屏幕显示区域的损失更小,在视觉上有着更为完整的呈现。

对比市面上其他品牌的“打孔屏”机型,华为nova 5i采用了“盲孔”的方案,只打穿部分但并不挖穿整个液晶屏幕,可以带来更小的前摄区域孔径,但随之而来的工艺挑战也更大。

一般手机屏幕是由玻璃盖板、液晶面板、背光层三大主要结构组成,而华为nova 5i只打穿了背光层,在保留完整液晶层的前提下挖出一枚直径为4.5mm的小孔,并定制了一颗直径仅为3.05mm的摄像头安放其中。

同时,为了解决液晶层对镜头光学成像素质的影响,nova 5i采用了对位装配方案,实现镜头与液晶屏背光层打孔之间仅0.2mm的间隙设计,又在摄像头周围的空隙采用点胶来隔绝光线的影响,使得镜头透光率达到了“通孔”水准。

另外,考虑到摄像头与屏幕模组均是相对脆弱的部件,nova 5i引入合适的缓冲以及支撑结构保证最终模组的强度,同时还起到精准对位、防尘的功能,提升了日常使用的可靠性。

当然,开孔只能隐藏摄像头,其他必要的元器件依然是原先成熟的解决方案:微缝听筒与光线距离感应器则被隐藏在屏幕顶部,这种相对集中的元器件排布也使得nova 5i的上边框更宽一些。

回归于屏幕的参数,这是一块6.4英寸的LCD屏幕,显示比例19.25:9,分辨率为2310×1080,拥有96%NTSC色域,整体观感不错,开孔恰好隐藏在状态栏之中,不影响正常的UI显示。

"曲面机身+潮流配色

就第一观感而言,你会认为华为nova 5i采用了主流的双面玻璃+金属中框设计,但实际上,这款机型的中框以及后壳都是复合材料:中框表面通过一层高亮的仿金属涂层做装饰,后壳则是一块3D板材,两侧刻意收弧,通过多层工艺实现了类似于玻璃的质感以及光泽。

而为了这种特殊的光影质感,华为nova 5i在充满渐变色彩的油墨镀层之上,叠加了一层炫光膜片,通过纳米衍射纹理技术,在透明的膜片上经过十几轮反复细微的雕刻,利用纳米纹理对光的折射和衍射,使整个背部的膜片在不同角度的偏转下,带来不同的光影流转,很是吸睛。

质感之外,色彩也是此次华为nova 5i的一大亮点。我们拿到的机型是苏音蓝配色,这是一种由绿及蓝的纵向渐变,在炫光纹理的映衬下有着独特的S形光纹,另外还有蜜语红、幻夜黑配色,迎合了年轻用户的个性需求。

相对玻璃、金属而言,这种复合材质韧性更强,日常使用中更加耐摔,不会有易碎的烦恼,同时这种材质也更为轻盈,配合对称3D的曲面处理,带来不错的手感。

机身背部的整体设计依然采用了华为今年非常流行的竖排设计,四摄模组、华为标志在同一侧竖置,使得手机背部在横向拍照时有一种卡片机观感,简洁之外更具青春气息。

接口方面,华为nova 5i采用了USB Type-C接口,并配有3.5mm耳机孔。

整体来看,华为nova 5i继承了nova系列时尚的DNA,极点全面屏与渐变色彩的结合,相信对年轻用户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AI四摄,全场景覆盖

在拍照方面,华为nova 5i后置四颗摄像头,包括2400万像素主摄、800万超广角像素、200万像素景深副摄以及200万像素定焦微距镜头,其中2400万像素摄像头是成像主力,拥有f/1.8光圈,支持相位对焦。

样张来看,华为nova 5i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表现比较稳定,开启AI场景识别后,色彩饱和度更高,观感更讨好眼球,对于日常的社交分享十分友好,基本省去了后期修片的步骤。

夜间拍摄,华为nova 5i也支持手持超级夜景,通过多帧合成以及AI自动对齐,无需三脚架就能实现类似于“长曝光”的画面效果,夜间成片明亮纯净,保留更多细节。

普通模式拍摄

超广角模式拍摄

为了覆盖更多拍摄场景,华为nova 5i还配备了一枚800万像素的超广角镜头,拥有120度的拍摄角度,能够在狭窄的空间表现成相对宽阔的场景,适合拍摄风景、建筑等大场面。

另外,华为nova 5i也是首次引入了一枚200万像素的微距镜头,对焦距离锁定在4厘米左右,可以捕捉更为微观的细节,比如花蕊、叶脉、露珠等,发现不一样的美。

"2400万AI自拍

以自拍为主打特性,此次华为nova 5i的前置摄像头采用了2400万像素的传感器,拥有f/2.0大光圈,超高的像素输出可以直接提升画面解析力,带来更多细节。

同时华为nova 5i还引入了夜间人像模式,一方面通过像素四合一技术来增强感光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运用了AI识别以及多帧合成技术,分别对背景、人像进行提亮降噪,改善了复杂光线环境下的自拍表现。

在美颜方面,华为nova 5i拥有一套极为系统的美颜方案,预先通过AI学习了海量的自拍数据,在比对摄像头捕捉的高清人脸信息后,能够智能判断用户的年龄、性别等特点,从而量身定制美颜方案,呈现出更为逼真自然的人像自拍。

从样张来看,华为nova 5i的美颜效果立体精致,绝非传统的磨皮瘦脸,更多地是自然气质上的补充,让人看起来很舒服。

"全新技术加持,综合体验更佳

华为nova 5i支持了全新的GPU Turbo技术,从最基础的寄存器部分到OpenGL等驱动层面,几乎对手机系统架构中所有的部分都进行了优化,从而保证全程更高效率的图形计算及处理。

实际体验上,笔者针对王者荣耀进行了测试,在一局10分钟左右的游戏中,全程60fps满帧表现,帧数表现十分稳定,整体的游戏体验流畅。至于流行的吃鸡手游,高画质下华为nova 5i应对起来略显吃力,通过降低画质可以对流畅性做一些弥补。

其他方面,华为nova 5i预装了EMUI 9.1系统,支持了华为的只读文件系统EROFS,随机读取性能大幅度提升,并结合AI持续在流畅度、省电性上优化,搭配内置的4000mAh电池,满足一天的使用没有任何问题。充电上,官方依然只是标配5V 2A充电头。

"总结

伴随着Mate、P系的技术下放,如今的nova系列不仅有着成熟的品牌形象,也得以进一步开拓细分市场,在不同档位的产品中做出精确取舍,实现更为精细化的运营。

因此,华为nova 5i尽管定位于2000元档,但也带来了更多实在的升级,包括“极点全面屏”、人像夜景模式、2400万像素多场景四摄,加上6GB运存起步、4000mAh电池的核心配置,足够满足日常的使用体验,相比于过去同样定位的nova产品有着更强的竞争力,值得年轻消费者去考虑。

华为 nova 5i挺不错的,值得购买。

华为nova 5i搭载麒麟710处理器,该机运行基于安卓9的EMUI 9.1系统。华为nova 5i配备前置2400万立体美颜+后置2400万AI四摄,其后置镜头拥有2400万像素高清主摄+800万像素超大广角+200万像素微距+200万像素景深镜头的全场景镜头实力。

另外,华为nova 5i延续“极点全面屏”概念,与前置2400万立体美颜结合,能让更多年轻用户享受黄金角度带来的精致自拍体验。

华为nova 5i的电池容量:4000mAh(典型值),标配5V/2A充电器,理论充电时间约130分钟,长续航。

扩展资料:

选购手机应该注意的问题:

1,购买手机肯定首要考虑的就是钱的问题,不管你是在线上购买,还是线下实体店购买!价格这个问题上一直都是消费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2,选择侧重于哪方面的机型!是侧重游戏,还是侧重拍照还是侧重续航等等,当然,这个也可以做为第一选择,品牌这个在做最后的考虑!毕竟现在在市面上推行的大部分手机,在拍照上和游戏能力上都相当的出众!

3,检查手机的配置,例如处理器型号,电池容量,外观配置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已经可以说筛出大部分被淘汰的了!

一切结论产生在分析研究之后在分析研究中,如果找不出原因和解决办法就不能放过。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精准营销成功案例,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精准营销成功案例一

阿萨姆奶茶:老树开新花,情怀不配搭

2015年整个饮料行业状况都不是特别理想,很多企业推陈出新以挽颓势,但是效果都不显著,统一的新品阿萨姆小奶茶慢慢出现在大家的视野。这个小奶茶以其呆萌的形象示人,以高端价位入市,去年6月陆续在北、上、广地区试水。

近日,笔者在超市看到了这个 传说 中的萌物,看见真身之后,试了一下味道,不由得想:这个小奶茶上市都大半年了,一直不温不火,其中还是有一些原因的。

产品定位:卖情怀难引消费者共鸣

先说口味。统一在2009年10月就已经推出了PET500ml的阿萨姆奶茶,2014年9月阿萨姆奶茶正式更名为“统一晴蓝阿萨姆奶茶”。500ml的阿萨姆奶茶味道特别,浓浓的奶味加上茶香,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在市面上越来越流行。这次,这个小奶茶延续了阿萨姆的味道,基本上没有变化,口感和500ml瓶装奶茶是一样的。

在产品定位方面,阿萨姆小奶茶主打情感牌,回忆小时候的味道,还原奶茶最原始的风味,想要消费者认同“阿萨姆小奶茶=简单奶+茶”。

很显然,阿萨姆小奶茶是想卖情怀,但是这个情怀比较陈旧,没什么新意,现在很多产品都讲究返璞归真,回到最纯粹最简单,可是就奶茶品类而言,这个定位很难引起共鸣。像蒙牛纯甄牛奶,在这个方向上发展得就比较好。牛奶这个产品在小时候是经常出现的,用这种产品定位来做牛奶,引起消费者共鸣就相对比较容易。

消费群定位:跨度太大,群体定位不准确

阿萨姆小奶茶主流消费群定位在18—30岁的年轻时尚群体。在笔者看来,这个消费群的跨度其实是比较大的,18岁左右的年轻人是“95后”,30岁左右的年轻人那就是“85后”了。“95后”的年轻人和“85后”的年轻人其实是有代沟的,他们的消费观也不尽相同。

“95后”一代是有鲜明自我意识的一代,虽然注重个性、注重娱乐、注重享受当下的快乐,但是相比于“85后”的冲动消费和强烈的品牌意识,“95后”认为价格与品质并重,可谓精明实在的“经济人”。

在消费上,“95后”会从价格、品质、外观、实用等多重维度考量一款商品是否物有所值。他们虽说也看重品牌,但其心中的品牌更多意味着商品的综合得分一定要高。“95后”对品质的认知是通过品牌和价格来完成的,也可以说,“95后”的消费颇有点理性消费的意思。

综合价格、品质和外观整体而言,阿萨姆小奶茶有点不伦不类。实用比不上500ml的阿萨姆奶茶,品牌个性比不上小茗同学,唯一的亮点可能是包装设计比较萌——文艺小清新,但是真身出来的感觉实在是一般。毕竟还是PET的材质,虽然有珠光的效果,但是握在手里基本上没什么质感,而且手感很不舒服。总体上,小奶茶基本上没有“90后”“95后”需要的个性和特别。这个包装要是放在一个25—30岁的年轻人手里,总是显得比较幼稚。

都是统一的新品,小茗同学就做得比较好,消费群定位非常明确,就是要卖给“90后”和“95后”,从口味、价格、包装设计、宣传上,都与消费群定位非常匹配。

所以笔者认为,单从包装来讲,小奶茶的两款包装一绿一白,整体风格文艺清新,颇有一股暖心的气氛,比较适合文艺女青年和温暖小情侣。所以针对15—25岁的文艺小青年来做定位可能会更好,而且要更偏重女性和情侣。

价格定位:差异化不足,产品与价格不匹配

阿萨姆小奶茶单瓶容量是360ml,主流商超售价为6元,便利店零售价为7元。

阿萨姆小奶茶高端的定位是因为包装和原料的高质感和高价值。产品的配料很高端,采用澳洲进口的牛奶加非洲路易波士红茶,还有印尼进口椰浆。从产品包装的成分说明能看出,并未含有奶粉、植脂末和香精香料等添加剂。但是这个奶茶的定位人群是18—30岁的年轻人,对于这样一群年轻人,听起来很玄乎的“高大上”进口原料好像没有那么重要,更何况之前已经有一个500ml的阿萨姆奶茶摆在那儿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奶茶长期以来被视为是不健康的饮品,6—7元的高端价位是一个很难迈的坎。在超市和便利店,6—7元可以买到1—2盒牛奶或酸奶,在越来越注重健康的消费环境下,消费者是很难轻易花6—7元去买一瓶360ml的奶茶的。

毕竟奶茶是拿来喝的,决定销量的最重要因素是口味和与之相匹配的其他因素,如果口味没有什么差异化,其他附加因素又不是特别能支撑一个高端的价位,就会出现不温不火、不上不下的情况。

这个情况和农夫山泉的打奶茶比较相似。打奶茶当时推出的也是一黑一白两款,价位也是在6.5元/320ml,打着高端的旗号,让很多消费者尝了鲜,但是后来消费者发现产品无法匹配价位,最终还是被打入冷宫,悄无声息。

价格定位:投放走偏,造势宣传乏力

阿萨姆小奶茶上市几个月,基本上没有看到宣传的踪迹,依托《花生漫画大电影:史努比》造势的效果也不显著。

宣传乏力这个原因是必然的,因为前面产品的定位就非常模糊,到宣传的时候自然也是模糊的,效果不好也是意料之中。

产品强调回到小时候,回到最简单、最纯粹,消费群却又是18—30岁的年轻时尚群体,营销配合的电影却是《花生漫画大电影:史努比》,这几个组合矛盾很多。史努比的受众更偏重小朋友和家庭,哆啦A梦不一样,史努比基本上就是很动画、很 儿童 的东西,而且在国内消费者心里,史努比的形象没有哆啦A梦那么根深蒂固,所以这部电影基本上不会有很多18—30岁的年轻人去观看。如果说统一是想要用娱乐营销的玩法,这招显然有点走偏。其他的营销和宣传目前没有看到什么大的动作,单单就这部电影而言,没有效果是必然的。

除了产品本身,定价、消费者定位和宣传这几个方面,阿萨姆小奶茶现在不温不火也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当然,毕竟阿萨姆小奶茶上市没多久,统一对这个产品的期待和谋划究竟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这个产品会不会昙花一现也有待观察。

精准营销成功案例二

华为:实现“二次替代”的竞争优势

随着通信设备市场的饱和,华为提出了“云管端”战略,进入更加辽阔的“云”世界。“云管端”的立体结构,几乎涵盖了未来互联网的所有领域,既有巨大空间,同时也使华为置身于不同以往的竞争领域。竞争对手(“友商”)不再仅仅是爱立信、诺西、思科、北电等“老伙伴”,而是谷歌、亚马逊、IBM、苹果等IT巨头。

按照任正非的说法,华为可以做“管”上的“铁皮”即“云”体系中的通信和网络部分而最近华为宣布开发“超宽带”产品,就是在“管”上发力的一个标志。在“端”的层面,华为手机在“海思”芯片的助力下,价值链更有优势,战略回旋余地更大,也有利于顾客体验的创新。目前已进入全球手机第一阵营,未来将会和苹果、三星展开波澜壮阔的“三国杀”。“荣耀”手机独立运作,为未来面向年轻消费人群、拓展消费类电子市场开辟了通路。

华为是一家有“野心”(战略抱负)的企业,在“云”的广阔舞台上,未来很有可能成为耀眼的明星。此外,华为正在开辟新的战场,开始进入与互联网相关的新能源领域。

国内市场的“第一次替代”

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华为以及同期崛起的“巨大中华”(巨龙通信、大唐电信、中兴通讯、华为技术)中的其他企业,都是从国内市场起步的。当时国内通信设备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以数字程控交换机为例,国内市场上没有国产产品,全部是进口货(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产品报价非常高)。

华为创立后不久,不满足于低端产品的代理和仿制,集中力量甚至孤注一掷地主攻数字程控交换机,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取得突破,既赢得了市场空间,也迫使国外进口产品大幅度降价。除数字程控交换机外,华为后来陆续开发的网络通信产品(比如路由器等),也基本上是按照“模仿——创新——替代”的路径在国内市场逐渐取得优势的。

国内市场上对国外产品的替代,我们称之为“一次替代”。这种“替代”对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后发经济体实现工业化、追赶发达经济体的必由之路。如果在主要的产业都实现了这种替代,则民族工业体系基本形成。综观我国工业部门,通信设备领域的替代是最成功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政策的作用(对民族工业予以一定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因为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卓有成效的努力。

相比之下,民用汽车的进口替代是最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非市场化的方式向外资开放市场并保护原有国有汽车制造企业(向外资企业开放了市场但并没有真正换来技术通过强制外资汽车企业与国有汽车企业合资,保证了后者的“管制红利”,但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没有发育起来。一定程度的垄断推高了产品价格,影响了消费者利益。而民营汽车企业一直处于“边缘化生存”的状态)。

可见,没有真正的市场竞争,就不可能有产业的发育和壮大。目前,在装备、材料、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国内市场上的进口替代正持续发生。

国际市场的“第二次替代”

当华为在国内市场已有一定地位和优势、人力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及时将战略重心转向国际市场,将“替代”的 故事 在国外又上演了一回。只不过这回渗透进入了国外产业巨头的市场领地。如果说本土市场上的“一次替代”有赖于与地缘相关的因素和条件的话,那么“二次替代”才真正见证了企业的竞争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二次替代”从不发达国家市场转到发达国家市场(欧洲)时,“替代”的内涵有所变化:长期由国外品牌占主角的部分高端市场开始出现松动。这与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有关,因为国外老牌运营商也在压缩投资,寻找价廉物美的新兴设备及系统供应商。从这个意义上说,衰退周期对于华为这样的挑战者来说,或许具有一定的正向意义。

朋友们一定会问:华为怎么能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实现“两个替代”?“替代”背后的原因、理由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和竞争优势:产品性价的优势,客户导向的技术创新优势和客户关系管理优势。

不可抗拒的产品性价的优势

华为作为后发的挑战者,总体上说属于技术的学习者和消化者(不排除某些方面技术领先),其优势主要在于“客户效用”和“顾客代价”(产品价格加上交易成本,以前者为主)的比值。直白地说,即在产品性能满足客户基本要求,与国外竞品接近、相当甚至局部有所超越的情形下,价格更具竞争力。相对于“高高在上”的国际主流品牌,华为的做法基本上属于“破坏性创新”。

通信及网络产品的主要成本在于开发,其中的主要部分是知识型员工的劳动报酬(按照经济学的说法,这些产品凝聚了大量的智力劳动)。华为产品性价比优势的背后是知识型人才的性价比优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大多数人对中国人口红利以及劳动力资源优势的认识限于低端劳动力时(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大批加工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兴起),任正非敏锐地发现,全球人力资源市场上,中国高端劳动力的优势同样巨大。

首先是供给充分。我国的高等 教育 体系虽然广受诟病,但自20世纪50年代大学院系调整后,工科教育相对完整、品质较高。中国拥有几乎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工程师人群(缺少的是高端创新型领军人才)。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20余年时间内,国有企业及科研机构吸纳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下降,大量民营企业对技术人才尚未重视,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华为,无论是地缘还是待遇以及组织氛围(华为以“奋斗者为本”,许多传统国企以“人际关系”为本)均有吸引力,吸纳了大批工程技术专业的 毕业 生及年轻人。在这方面,华为与许多“草根”型的民营企业相比更有眼光、更有远见(在战略思想上提出“人力资本优先增长”),在行动上也更加有力,甚至有“掠夺性”人才引进的说法。至今人们仍在传说华为创业初期如何“垄断”几所邮电大学毕业生的故事。

其次是“价格”低廉。20世纪末,我国工程师的平均报酬大体上是相当于美国、日本、欧洲成熟人力资源市场同类人员的五十分之一(甚至高达百分之一)。当中国工程师的月薪只有1000余元人民币时,欧美已达到数万元(折算成人民币)。这样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华为提供了获取优质人才的良好条件,使华为可以通过利益杠杆、事业愿景迅速积聚、增值人力资本。

由于““””十年,中国大学基本上没有招生,华为缺少有 经验 的研发人员,也无法形成阶梯式的技术团队,只能重用“学生兵”,将一群稚气未消、任正非眼中的“孩子”推到技术开发一线。天助华为,若干“天才少年”创立了奇功。这种将人才职业生命周期向前移动以及压缩的做法,放大了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同样的职位,华为用的是年龄较轻的人,人力成本相对于使用年龄较大的通常要低一些)。

近几年来,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合格供给减少。大学扩招导致教育资源被稀释,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优秀学生愿意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比例减少即使不考虑扩招因素,近年来大学教育品质令人担忧(风气浮躁,教育伦理受到冲击)新一轮的 出国留学 潮已然形成……其次是薪酬上扬。由于稀缺以及高房价、通货膨胀因素,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上,工程技术人员薪酬一路上升,和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北上广深”)已经缩小至3至5倍。这一趋势如果继续下去,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将不断缩小甚至消失殆尽。

客户导向的技术创新

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创业之初技术基础薄弱。唯有依据客户需求,在应用技术层面进行创新,改进产品的局部功能、“人—机”界面或者降低产品的运行、使用成本。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深刻、准确洞察客户被忽视和漠视的愿望,并在技术及产品上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当总体技术落后时,我们可以在理解客户层面略胜一筹,以此牵引技术持续的、集腋成裘式的进步。这是追赶型企业成长的关键。

下面列举几次华为创立以来,人们公认里程碑式的技术创新:

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CC08”交换机开发时,用光纤替代欧美国家普遍使用的铜缆,解决了中国农村市场远程通信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问题。

第二次是21世纪初,华为针对欧洲客户存在的机站选址困难、运维成本高等难题,开发出了“分布式无线基站解决方案”,机站及设备可选址的空间范围大大增加(街道柱子、楼顶、过道、地下室、楼梯间等),建设费用及运维成本大幅度降低。

第三次是近年来,华为根据中国三大运营商三足鼎立、分别建网且制式不一、快速迭代(2G、3G、4G……)的特殊国情,首创性地开发出“Single RAN”网络解决方案(平台)——“一个网络架构、一次工程建设、一个团队维护”,解决了运营商在网络布局、建设、运维方面的不便、低效和困难,使运营商顺畅、快捷地过渡升级到新一代技术,并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目前,华为在部分技术领域已成为全球领先者,正走在从“fastfollower”(快速的跟随者)到“ICT领导者、客户问计对象”的宽广道路上。近20年来华为累计获批专利近4万件。据我一位在国家有关部门工作的朋友称,华为的自主创新成果占到全国所有企业全部成果的2/3。

华为为什么能超越大量的国内企业,真正实现了技术驱动呢?华为持续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前面提到的人力资源优势之外,主要的因素在于理念、政策的导向以及机制的设计。概言之,是关注长期成长及竞争要素的战略行为所致。

第一,从导向角度看,华为强调所有的新技术开发、应用,要注重“交付价值”(即最终客户得到的功能和利益)。

也就是说,不为技术而技术。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尤其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往往会陷入创新陷阱,即超越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这就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所分析的“大企业失败”的原因,也是任正非念兹在兹、严加防范的情形。在华为看来,只要坚持客户导向的技术创新,加之灵活的组织形态和机制,就能避开“创新者的窘境”。

第二,华为在资源配置上持续向研发环节倾斜和“压强”(2016年研发费用预期超过销售额的10%)即便在创业初期条件艰苦、资金奇缺的情况下,也坚持向“技术”投资。

华为在成长战略上信奉“深淘滩,低作堰”,前一句指的就是企业即使在困难时期或是行业不景气时,也要苦练内功,锻造核心技术能力。而国内许多企业虽然大谈技术导向,但需要真金白银投入时就含糊、退缩了,显现出“小生产”的“叶公”本色。

第三,按照全球客户资源的分布以及研发人才的禀赋状况在全世界范围内设置研发机构。

比如俄罗斯人数学好,那就主攻算法软件法国人浪漫、艺术感觉好,那就主要研究设计美学……

第四,将研发活动以及机构分层,将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产品技术分离开来,着眼于长期战略和未来优势,配置资源进行基础性研究。

大家都知道,华为有一个研究机构取名“2012”,源于一部灾难性电影名,既是为了增强企业发展的危机意识,同时也寓指从人类社会未来生存毁灭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技术路径。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精准营销成功案例相关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2966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4
下一篇 2023-04-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