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广告、电商和会员费,社群还有哪些更具价

除了广告、电商和会员费,社群还有哪些更具价,第1张

除了广告、电商和会员费,社群还有哪些更具价

商业模式根植于产品本身,几乎没有通用的商业模式可以用在任何产品上。社区也是如此。由于社区的多样性,我们不可能将一种商业模式应用于所有社区。

现实就是这样。同样的商业模式在别人身上也实现了,但是你自己拿的时候效果不大,甚至会引起群体成员的反感。当然原因极其复杂,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商业模式 是否能匹配社群的属性。商业变现一般是社区运营发展的自然结果,绝不会生硬或无中生有。所以社区的深度运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因为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属性,下面的商业模式是今天更多社区走的路。各社区要根据自身情况,配合持续深入的运营,这样才有效果。

一、几种常见的社群商业模式

很多人会把社区当成纯粹的营销渠道,这也会体现在社区的商业模式上。因此,目前常见的社区商业模式或多或少都与传统营销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社区爆发期间,虽然简单粗暴,但也直接有效。

1.社群广告变现

通过广告变现,本质上就是把社区作为一个广告渠道。社区是一种媒体,哪里有媒体,哪里就可以有广告,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任何广告都要与媒体形式相匹配,否则就是无效的。

社区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应该算是一种广告渠道,所以肯定不能采用传统的只求表面接触的方式。“扔了就走”注定是要失败的,你的广告很容易被群成员过滤掉,成为 垃圾广告。本来社区重在运营和互动,成员(用户)相对精准。所以,广告只有建立在良好的社群运营和群体成员精准匹配的基础上,才有效果。 有时候,甚至需要把广告当成社群的内容和活动。就像很多自媒体网络名人一样,广告和内容深度一致,让用户分不清彼此。粉丝甚至开玩笑说,他们只是每天故意看广告。

然而,与网络名人不同,该社区拥有庞大的粉丝群。经过高度精准的会员筛选后,社群必然会有少部分人,所以广告的覆盖面不会很大,自然会阻碍社群的变现。所以社交广告很难被作为持续的、大规模的变现方式。

2.社群电商变现

电商本质上就是我有商品,通过社区卖给你。社群要卖货,这是逻辑思维提出的命题。现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很多人做社群的动力和目标,社群 只是他们的工具,比如母婴社群,美妆社群等等。另一方面,很多没有变现但运作良好的社区也期待通过电商实现变现。

电商类似于社区广告,优势在于群体成员的精准性和互动性高(当然这是针对成熟社区的)。这就需要社群主精准对接群成员,在挑选和销售商品时有一个目标,让群成员购买。但前提必须是社区已经深度运营,社区发展良好。

把社区纯粹当成产品销售的渠道,缺乏早期培养,肯定是不行的。现在已经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时代了。另外,社区电商也会受到群成员数量少的限制 。所以就电商而言,我更倾向于网络名人模式。如果你想通过电子商务变现,你必须有一个庞大的粉丝群,如罗振宇和张大奕。他们很容易在电子商务中取得成功。网络名人作为一家来自 传媒的电商公司,本质上是把传统媒体的流量优势搬到了互联网上,所以很容易变现。

3.收会员费变现

可以说,收取会员费是最简单直接的变现方式。所谓收取费用,就是团体成员必须向社区缴纳一定的费用,才能加入社区,参加社区活动,享受社区服务等等。

这个很好理解。如果社区或社区主相对于群成员有潜在优势,自然要收取一定的“门票”,否则“不带你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付费社区”。

但是,我更倾向于把收费单纯的当成入群的门槛,而不是社群的主要变现手段。与粉丝群不同的是,社群是有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人的聚合,所以社群的成员必须经过筛选,收费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如果你愿意为加入群体付出金钱上的代价,基本上可以认为你对社群的认同度很高。

一般来说,收费不足以支撑一个社区的商业变现。毕竟,社区成员的数量是有限的。群成员提高了群成员的数量就会减少,但是要想吸引更多的群成员就不能提高。一般来说,数量不会很多。 而且,一旦双方建立收费关系,可能会破坏群成员之间的平等和互动。群体成员会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加入社群就花了钱买了产品或服务,社群必须对我负责到底,这会 给社群的运营带来很大压力,得不偿失。如果一开始只把收费作为筛选手段,就不会有后来的这些麻烦。

二、某些特定类型社群的商业模式

以上介绍了三种通用的社区商业模式,大部分社区都可以尝试。我们知道,社群在某些领域是最先觉醒的,所以很容易出现一些行业社群,商业模式中也会有原领域的烙印,比如培训社群、产品社群、公司社群。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

1.培训型社群

培训社区在实现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似乎只需要把现有的技能培训和知识分享模式搬到社区里,收取一定的费用就可以直接实现。

培训费本质上是实现群主或专家已有的势能,要么群主不断产出优质内容进行输出,要么定期邀请嘉宾分享,群主付费学习知识或培训 技能。这种类型的社区在变现上更加直接有效,其商业模式早在社区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大多数知识培训社区都采用了这种商业模式。

培训社群主要赚的是群主和群成员之间的势能差,所以这类社群比较适合专业性很强的领域,比如法律、医疗等等。它也可以在互联网产品、技术等培训领域工作。 ,因为现在互联网行业的员工收入都比较高,也逐渐建立了为知识付费的观念,也认同知识可以为自己增值的观点。总的来说,这种 商业模式是成立的,是可复制的。

但培训社区对“老师”的输出和持续的优质内容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它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成员的参与,也就是必须不断更新,这就需要社区不断输出优秀的 优质内容。对于老会员来说,社区还必须不断向他们输出新的内容,这就对“老师”提出了要求。能否做好这两个方面,直接关系到实现的可持续性。

2.产品型社群

要说商业模式和社区属性结合最紧密的,非产品社区莫属。我说的产品社群,是指在运营发展的过程中,社群结合自身的属性和气质,社群成员共同 创造产品和服务,然后在社群内部或外部实现。比如一个母婴社区,通常会讨论市面上纸尿裤的优缺点。如果吐槽没有好的纸尿裤,社区可以收集这个 需求,产生一个全新的纸尿裤品牌,并让群友参与产品设计,甚至向群友集资生产这个纸尿裤。我们经常提到的小米社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产品社区。

在创造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群体成员不仅可以作为用户提出需求,还可以作为生产者参与产品生产。A型——产品社群创造产品并实现产品,给人一种产品已经成熟的感觉,即产品的出现是社群发展的自然结果。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看作是社区的事业。

所以产品社区的商业模式和社区电商完全不同。电商以社群为渠道,就是我先有货,再卖给社群成员。这就是信息从B到c的传播,生产 产品的社群先有需求,然后群体成员共同创造产品,再进行销售。这就是从C端到B端的信息流通。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反的。因此,这种C2B模式决定了以产品为导向的club 集团所推出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是根植于集团成员的新产品和品牌,而不是从其他地方向社区销售现有产品。

正是这种从C到B的模式,决定了产品导向型社群的核心是倾听,即通过互联网社群的手段获取群体成员的需求,让群体成员的声音发挥作用,而不是强行向群体成员传播自己的产品或理念。这就要求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社群要切实转变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有难度。

3.公司型社群

如果产品型社群可以看作是社群的企业,那么公司型社群反过来就是企业的社会化。

你什么意思?事实上,企业通过社区手段组织客户,提高互动反馈。以前除了一些市场调研活动,企业和客户之间几乎没有交流。随着社群 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社群在组织客户、需求调研、产品改进等方面的重要性,于是以公司为中心,组织客户进行社群化运营。

比如现在很多公司都有用户群,还有一些成熟的用户社区。公司和用户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甚至形成以公司产品为核心的文化调性,对于提升品牌忠诚度、提高产品生产、促进品牌传播都有很大的价值。毫无疑问,这也是社区的一个商业方向。

但是企业社区从建立起就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也就是企业和用户的对立关系。所以群成员很难主动互动,会降低其商业价值。这种基于兴趣的社区连接的关键点是形成社区文化和社区价值观,从而吸引新成员,激发活力,实现自我发展。

三、更具价值的社群商业模式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社区商业模式,都或多或少得到了验证,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做法远远没有发现社区的真正价值。

既然社群、社群经济大行其道,那么我们就不要太短视,只看到眼前的利益,透支通过社群的短期变现,这对宏观的社群发展环境是一种污染。社区作为人类未来的一种组织和经济形态,必须有新的商业模式来支撑。

上述变现方式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他们基本上都是把集团成员当成被查封的对象,把他们当成外人,这是他们变现的主要来源。这与社区独立、平等和相互合作的本质相矛盾。

所以,要换个角度。既然社区是拥有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人的集合体,那么群体成员和社区所有者就不应该对立。也就是说,我们要把群体成员当成一个团队或组织的成员,这样会产生更有价值的社群商业模式。

1.品牌传播

社群是一个品牌,社群延伸出来的有个性的产品和服务更是一个品牌。所谓通过社群进行品牌传播,就是充分发挥群体成员作为组织一部分的作用,让他们传播 自己的内容,推广自己的产品,相当于一种高质量的口碑宣传。这从很多自媒体内容通过粉丝的自发传播而病毒式传播就可以看出来。这部分 主动传播内容的自媒体粉丝,其实已经在心理上自动组合成了一个以自媒体调性为中心的社群,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内容写的是自己,有自己的气质,有自己的参照物 与。

如果松散的自媒体粉丝可以自发进行品牌传播,那么高粘性的社群成员就更重要了。毕竟社区本身的品牌就是自己参与的结晶。

当然,要想让群成员自发传播,社群品牌必须精准附着群成员。例如,吴晓波的“五九”品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由于社群成员具有高精准 和高互动的特点,社群品牌针对的“目标用户”非常明确,很容易与社群成员契合;另外,为了让群成员自发的传播品牌,社群运营者必须精心设计 计算出远远超出群成员预期的惊喜感,让他们有不表达不悦的冲动。比如罗辑思维的“吃霸王餐”活动,给群里的成员一个很大的惊喜,被广泛传播,这也对社交 群的新媒体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总之,要通过精准的种子群体和意想不到的活动体验,建立社会化的病毒式品牌传播。我们要认识到,社区的商业价值不仅仅是实现了,如果社区自己的品牌能像“自来水”一样传播开来,会比短期的变现更有意义。

2.资源互换

认知盈余告诉我们,人们除了工作之外的空闲时间有着巨大的盈余。这种认知盈余不仅要用于消费,更多的是用于分享和创造。通过这种分享和交流,可以把一个人的平庸变成一个群体的优秀。这就是共享经济的源头。

其实人的“过剩”不仅仅是“认知”。人与人之间只要存在差异和互补性,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剩余,可以共享创造更大的价值。共享经济是一种新趋势,而社区是 最适合共享经济的组织形式。我们知道,群体成员通过社群联系起来之后,一种最原始最简单的合作方式就是交换资源。因为群内成员深度连接 ,资源交换将进入更广泛深入的局面,这将是社群的巨大商业价值。如果能配合一些网络社区工具,这种资源交换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对于社区来说,这种资源交换可以分为组内交换和组间交换。群内资源交换发生在群成员之间,如今的互联网工具(如在线社区工具)已经大大突破了资源 交换的限制,产生了巨大的威力。比如正和岛的人脉社区,联合创业者交流资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人通过共同体组织起来后,还可以用集体势能向外置换资本的来源 ,或者正和岛共同体,岛内邻居没有的资源会嫁接外部资源进行交换。他们做的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此外,著名的“邓巴数”指出,人类的智力会让大约150人拥有稳定的社交网络。我们知道,“邓巴数”的前提是人脑是有限的,但如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联系人可以“外化分布”存储,而不仅仅是依靠人脑,需要时可以组合调用,这使得我们的联系人远远超过了“邓巴数”。

在这样的背景下,会出现“人脉过剩”,社区会诞生以人脉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比如:

联系人。人脉会作为商品资源直接交易,可以形成收费模式,帮助群成员介绍人脉,牵线搭桥;

积累人脉。随着社群中网络资源的积累,会形成一种外在的势能,吸引新成员加入,形成网络价值,并实现。

本质上,人脉的价值在于资源的交换,如果不能带来资源,人脉就没有意义。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通过社群连接来交换内外部资源,利用人脉的过剩来创造社群资源连接和交易价值。

3.协同生产

人们对“剩余”的利用不应仅仅局限于分享和交换,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合作,使共同体成员在生产中的合作成为可能。

如前所述,人并不只有“认知盈余”,人的“盈余”是全方位的,比如智力盈余、经验盈余、技能盈余等等。群体成员通过社群的组织联系在一起,使得与陌生人合作成为可能 ,这将充分利用彼此的剩余价值,共同生产出有价值的东西。比如维基百科借助一些互联网手段,利用人们的知识盈余,完成了词条的编写。 再比如罗辑思维通过粉丝的协作制作月饼。这个的商业价值就不用说了。

协作生产触及了社群存在的本质。它可以生产内容、产品和服务,也可以协同完成一些更重要的任务。因此,这将可能是社区中最具商业和吸引力的地方。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简单的规则,利用群体成员的各种“剩余”,组织群体成员进行协作生产,完成难以想象的商业活动。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社区商业模式有很多可能性。目前常见的做法有社区广告、社区电商、收费;一些特定社群也比 更擅长商业变现比如培训社群、产品社群、公司社群;我认为,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形式,社区应该探索其更广泛的商业价值。我们可以看到,社群在品牌传播、 资源交换、协同生产方面最具商业价值,这才是真正的出路。

作者:Richard,集团动力负责人,麻省理工斯隆MBA,前考拉FMCTO,考拉FM产品和技术团队会做从0到数亿用户的产品。欢迎加入微信讨论交流:wenchen149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828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4
下一篇 2022-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