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担当、热销、霸屏!融创华南直播凭实力出圈!

流量担当、热销、霸屏!融创华南直播凭实力出圈!,第1张

2019年被称为“电商直播元年”,2019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用户规模已增长至5.04亿人。 2020年在疫情影响之下,“网红直播带货”的大潮,更是席卷各行各业。直播带货到底有多火? 创业失败后,承担个人连带无限责任债务3个亿,48岁的网红罗永浩,在表态一定“努力工作还钱”之后,一头扎进了直播行业。

4月1日,罗永浩那张自带喜感的脸,出现在了直播平台上,他带货3小时,支付交易总额超过1.1亿。

直播得风生水起的罗永浩,后来对媒体表示,他的债务有望在一年半内还完。

除了罗永浩,今年上镜直播带货的,还有央视主播、地方政府官员、空调行业的大佬。当然,加入这股风潮的,还有房企。

6月20日,行业巨头融创在抖音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直播活动,在3个半小时的直播里,吸引76.8万名观众和17.3万个赞,相当于每秒收获了近14个点赞数!

PART.1巨头直播,80万观众的在线营销场

抖音的后台数据显示,该场直播从下午2时整正式开始,约5时30结束。3个半小时的直播里,总共吸引了76.8万的观看人数,获得17.3万点赞与近1600条留言。热情的观众,甚至还为该场直播贡献了5.4万音浪!

而融创推出的购房抵用券,获得超一千四百名用户付费。融创3个多小时内精确吸引到的这一千多名潜在客户,未来或将为融创带来巨额的销售量。 其实,不单是融创的直播办得红火,今年疫情以来,碧桂园、保利、富力、龙湖、中海等房企也各自展开了自己的线上营销之旅。

为什么龙头房企扎堆开始直播卖房?房地产这样的传统行业,与时下新潮的营销方式结合,为什么能带来这么多流量?未来,我们都将在网上买房了吗?

PART.2后疫时代,融创的直播“四大招”

我们认为,在直播这个新的营销场上,以融创为代表的房企能够得出彩,是因为这几个因素。

第一式 多盘联动+全域覆盖

互联网企业做产品都在强调用户体验,传统行业的营销当然也是如此。融创直播的火爆,首先是在于为目标群体带来了极致的观看以及消费体验。

融创以近年春晚常用的模式,即1个主会场+多个分会场连线的新形式,推介了融创华南旗下位于海南、珠海、广州、清远、东莞等地的多个项目。

首届融粉心愿节 直播主会场

海南分会场 嘉宾黄典(左)

这样的形式,不拘泥于单一的直播环境,室内与室外结合,主会场和分会场连线,带来海南、珠海、广州、清远、东莞等多个城市的风光,观众的视窗不显单调,不同城市的地域特色得以表现。

东莞分会场 嘉宾李俊怀(左)

融创也不局限于单一的产品类型,有珠海云水观璟和东莞云玺湾项目的住宅,也有清远春风岭南项目的洋房、合院,一次性将多类型、多层次的产品集中展示。

这样的安排,是因为传统的看房模式,置业者需要舟车劳顿地奔走在不同的项目间,长时间听置业顾问讲述项目信息,认筹、选房的时候还可能大排长龙。

购房者失去了时间、空间上的自由,还不一定能获取自己在意的决策信息。

而融创的集中展示,正是规避了传统看房、买房方式差劲的用户体验,解决了用户的消费痛点。

这些都有利于融创在大幅度改善观众用户体验的同时,高效、有趣地释放产品信息。

第二式 大咖连线battle,实实在在的福利

房企直播要成功,还需要另一个重点——KOL。

与很多行业不同,在房产这样的垂直领域做直播,观众需要的是一位意见领袖,而不是随便的流量明星。

毕竟,房产是中国人最核心的资产,对每个家庭来说,买不买、买哪里都是影响长远的重大决策。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购房者需要的,一定是专业的观点和建议,而流量明星不一定具备这样的能力。

过去很多带货直播活动,热衷于以顶级流量明星作为吸睛点。 但融创此次打造的“首届融粉心愿节”抖音直播,邀请的嘉宾都是经历了时间检验,在业内颇有建树,积累了大批稳定粉丝群体的KOL。

如抖音房产头部IP设计师April、《大胡子说房》系列IP创始人李俊怀、<点点看房Vlog>主播黄典。

深广电主持人楚乔,融创广佛城市公司副总经理李万雄先生,也分别作为主持人与活动嘉宾亲临现场。

这样的联合,对粉丝而言,将更容易获取关键的决策信息。对融创而言,则更容易迎来大量的精准目标用户群体。 一旦需求和供给精准地匹配上后,信息传递就将高效很多,置业者轻松获得大量优惠。

活动当天的嘉宾,在线与分会场区域的大咖battle砍价,特批直签优惠,为置业者释放了多重福利,如广州融创文旅城就送出了94折的购房优惠,另加成交送电视,海南无忌海项目甚至还送出了92折这样超高折扣的购房优惠券。

第三式 多轮精彩互动,深度定制的礼品

没有精美礼品的营销都是在耍流氓。 在融粉心愿节的直播活动中,融创释放了多达7轮的红包雨,7轮的精美礼品,还有锦鲤大礼包,以及相当数量的知名电商礼品卡、大牌口红,乃至“62元抵20000元”的优惠。

除了这些常规套路的奖品外,我们还能发现,融创还发放了以阿狸、罗小黑等融创文化旗下的热门动漫IP的相关周边。

同时,融创凭借自己在文旅板块的雄厚基础,还集中整合了旗下文旅乐园的通票、以及豪华酒店房券作为奖品。其中还包括去年6月份在广州花都区落地的融创旗舰项目——广州融创文旅城中融创乐园的套票。

第四式 发掘需求,融创的营销“组合拳”

能否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快速适应,适时部署新的战略举措,是衡量一家企业是否足够优秀与强大的标准之一。

早在疫情还未消退的2月,融创北京、上海、东南、华中四大区域集团公司,相继推出无理由退房、不同的线上优惠等政策。

融创华南区域也快速反应,疫情以来已持续推出了一系列营销新举措。

融创华南在2月营销体系总动员,率先启动直播看房、24小时线上营销中心;推出《融融看房》栏目,全方位解读产品价值资讯;联动全区域明星项目,启动首届直播星秀大赏……一系列的线上营销,为客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让购房者在隔离期间,也能足不出户,家中看好房。

同时,融创华南还正式上线了线上购房服务平台——好融e。好融e整合了在线看房、选房、购房、资讯共享、各类活动以及优惠福利于一体,为更多有购房需求的客户持续提供全面、高效、周到的服务支持。 疫情期间,大多宅在家中的公众,注意力和视角更加集中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之上,对高品质服务的渴求更甚。

融创华南敏锐地嗅到了这一变化,基于后疫情时代城市家庭需求的转变,深度整合以往服务经验、企业资源,创新性地举办了归心社区全景服务体系云端分享会,对“服务”的概念进行集中阐释。融创的全景服务体系,旨在开启业内新一轮的服务认知,全面提升服务标准,通过自身探索引领业内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推出了这样的营销连环组合拳之后,融创就在置业者群体积攒起了良好的品牌好感度。这样,在市场环境变换之时,融创就能早早抢占营销先机。本次融创华南直播的成功,其实也是消费者对融创品牌美誉度的集中评价。

PART.3美好生活之道,融创的“归心生活圈”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开始触碰到了总量的天花板,一些积极思变的头部房企,开始在核心的地产主业之外开疆辟土,打造多元的业务板块。例如融创就坐拥地产、服务、文旅、文化、会议会展、医疗康养六大战略版块。

多元的业务版块之间可以相互引流、互哺,这意味着房企可以构筑起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圈。 以本次直播的主会场,融创精心挑选的广州融创文旅城为例,这就是融创为市民打造美好生活的范本。市民可以在这里体验商业购物,冰上、水下等不同形式的娱乐,舒适奢华的酒店等一站式服务。

凭借在文旅、文化等多板块上的庞大布局,融创得以在营销活动中整合、融入自己的优势资源,给用户延伸出更多服务,构建起一个以房子为原点,向外延展,家庭、社区、多业态链接的“归心生活圈”。

线上线下无缝导流,从直播中延伸出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环节,这是其他许多企业的直播营销无法做到的。

融创在直播中,已经悄悄为置业者们开启了1个进入“归心生活圈”的大门。

继11月地产调控次数刷新年内纪录后,楼市定向微调仍在加码。从国土北端的黑龙江、长江中游的长沙,到位于珠三角的广佛,各地密集出台资金审查或人才引进措施。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今年全国房地产调控次数已达575次,远超去年全年450次。

戏剧性事件仍在上演。12月10日,江苏张家港市默默取消商品房两年限售政策,引发全国关注。但未等政策官宣,张家港便宣布停止限售松绑。微妙的调控态度与楼市气氛,让人不禁想到去年此时山东菏泽打响调控松绑第一q,随即悄然离场。

而一旦市场企稳直至下行,地产参与各方均会受到影响。漩涡中心的开发商,生存压力更是只增不减。同策咨询研究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中期,A股上市样本房企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率均值为1.33,较上年同期下降0.4。楼市降温持续,开发商经营、资金链压力加剧。

调控方式各一

与年末气候相呼应,各地房地产调控方式同样“冷热不一”。

日前,黑龙江住建厅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房地产市场监管的通知,规定房企拍地前需承诺土地购置资金是合规自有资金,不属于金融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等。此外,经核查发现房企购地资金不符合要求的,将取消土地竞买资格,并在两年内禁止参加土地招拍挂。

针对土地端房企资金性质,黑龙江严控态度明确。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如果非自有资金进入土拍市场,随着参与者增多可能会推高成交价格。此举有利于土地市场和预期稳定,对于违规企业会给予重罚,不能拍地意味不能滚动开发,房企对待土地拍卖会更为谨慎。

往南行进,分别位于长江中下游的长沙、张家港,却均因楼市政策引发暧昧不明的争论。

12月11日,长沙市发改委发文,对商品房价格的构成进行规范,并将商品房的平均利润率限定在6%-8%。消息再度引起舆论关注。12月12日早间,长沙市发改委回应称,这是长沙2017年新政有效期满后的延续,且仅适用于成本法监制商品住房。

同样在12月11日,张家港市房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称,取消限售过户的政策已经停止。而就在前一日,上述机构工作人员称,房屋不满两年可以直接过户,没有限售要求。类似调控“一日游”远非首次,今年7月,河南开封宣布取消“限售”,第二天该市又宣布撤销政策。

暂放争论,往陆地南端继续前行。此时,调控步伐呈现活跃态势,从西南地区的成都、到世界第四大湾区内的深圳、广州、佛山,“松绑”动作不断。其中成都解除高新南区居民限购约束,佛山等城则通过人才政策拓宽购房窗口。

“今年的楼市政策一直是双向调控,既有放松,又有收紧。”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但整体调控力度依然惊人,11月全国地产调控次数刷新今年纪录,高达72次。在地方政府紧锣密鼓的调整下,2019年初至今,房地产调控次数合计达575次,远超去年全年450次。

值得注意的是,多城密集启动人才政策调整购房资格,这是近期调控力度高企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全国累计超过20城在11月发布各类人才政策,在包括佛山、南京、上海、成都、中山等接近10城新政中,都有与人才购房资格、购房补贴的相关内容。

不管调控松紧如何,地方基于土地财政而“托底”楼市却大同小异。譬如,佛山去年卖地收入89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3亿元,对土地的依赖度高达127.1%。同时,佛山今年前10个月成交新房92492套,自3月来已出现罕见6连跌。土地财政依赖症不减,若楼市处于降温通道,仍是难以承受之痛。

楼市进入调整期

放眼过往地产周期,此轮房地产调控力度,堪称空前。三年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政策轮番出台,将狂热楼市缚住手脚。从“五限”制度、到今年地产融资全面收紧,此轮调控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仅44个城市房价上涨,较10月再减6城,是近2年市场最低点;房价下滑城市本月增至21个,为年内最高,其中跌幅最大的是乌鲁木齐,跌幅为0.9%。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也进入跌幅前十。

张大伟认为,在楼市下行周期,大部分城市之前的新建住宅限制签约房源逐渐释放,使得统计口径为网签价格的新房数据依然上行。大部分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失真,房价更多要看二手房价格。

而数据显示, 11月全国二手房价下调城市达33个,已连续6个月超20个;房价上涨城市仅32个,处于近4年最低点。其中,北京和广州分别下降0.4%和0.2%,上海持平,深圳上涨1.4%;31个二线城市环比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35个三线城市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回落0.2%。

“一二三线城市楼市逐渐进入调整期。后续如果没有明显政策变化,预计下滑趋势在2020年将持续。”张大伟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近期同样发布报告称,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中国楼市一直处在平稳降温过程。楼市总体降温明显,房价总体下降城市数量和下降速度超过去年同期,增长率的空间差异有所扩大。

从销售规模看,2019年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5654万平方米,环比涨幅11%,同比涨幅1.1%。以此计算,年内销售累计增速继10月首次回正后再拔高,1~11月同比增长0.2%。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房企“以价换量”的结果,并非市场走暖。

社科院上述报告认为,稳增长方面,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净贡献已由正转负;惠民生方面,房地产对整体的住户部门生计产生了双重影响;调结构方面,房地产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起到阻碍作用;防风险方面,房地产风险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风险源。

在此之下,当前房地产市场仍以“维稳”为第一要务。相关报告预测,热点城市调控政策仍会从紧执行,且不排除加码调控的可能性。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明显下降,部分二三线城市库存风险将逐步显现。多数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房企承压过小年

调控重压下,最先感受到寒意的仍是开发商。清冷冬季,中国某大(03333.HK)的广告牌在石家庄交通干道上赫然陈列,上写“全员营销月,清尾大优惠”。实际上,此前该集团通过降价促销,前11月已实现5854亿元销售额,权益金额5568亿元居于行业第一。

通过降价跑量,截至11月末,近7成房企目标完成率已达90%以上,世茂、龙湖、阳光城、金科、中梁、禹洲、宝龙在内的9家房企已提前达成全年目标。同时,也有超2成房企目标完成率尚在80%~90%之间,另有少数房企目标完成率仍不及80%。

在销售承压、融资收紧的情况下,房企在土拍市场仍然谨慎。从土地购置面积看, 1~11月土地购置面积累计增速降14.2%,较前10月收窄2.1个百分点。“当前房地产市场依旧处于下行阶段,全国土拍溢价率依旧保持在低位。”克而瑞认为。

而如果楼市持续降温,资金监管力度不减,房企资金链将面临巨大压力。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中174家上市房企整体现金持有量相比年初增长7.98%至31,466亿元,同时总有息负债比年初也增加10.69%至76,654亿元。伴随着负债规模不断增大,企业财务将风险增大,稳健性受到影响。

不过多位受访者认为,鉴于年底是房企冲业绩关键期,势必将加大营销力度,以价换量换取现金流。而楼市全年有望刷新2018年15万亿的成交金额,全年销售额大概率超过16万亿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9636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2
下一篇 2023-04-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