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领域的悲情营销该如何治理?

农产品领域的悲情营销该如何治理?,第1张

攀西经济区的水果再次遭遇“黑手”!日前,某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消息称,四川攀枝花凯特芒果“大量滞销”,农民“亏得血本无归”。

8月12日,当地政府人士称,没有出现芒果滞销的情况,这种行为就是“卖惨营销”。而事实上,攀西地区的果蔬遭遇“卖惨营销”,早已不是新闻。攀枝花芒果、凉山会理石榴、凉山盐源苹果等,都曾有过被“卖惨”的经历。

明明这些地方的水果很畅销,却被一些网络账号扭曲为“大量滞销”,这真是咄咄怪事。而据当地监管部门调查发现,这类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的“卖惨营销”,背后主要是“一些大型团购电商和个人带货在搞鬼”。

其主要目的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些是纯粹博取流量,通过“卖惨”的方式来吸引眼球;另一些则是为了赚取舆论的同情心来带货。

很显然,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这类建立在扭曲事实基础上的“卖惨营销”,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比如,它可能直接伤害一个地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水果品牌形象。要知道,没有哪一个地方的水果产业,能够真正通过“卖惨”博取同情来获得长远发展。此外,“卖惨”“滞销”对应的就是“低价”,这实际也是对正常的水果市场价格机制的扰乱。因此,对这样一种屡禁不止的不良营销风气,或者说“毒流量”,显然应该有更加有效的治理举措。

我们注意到,面对这种充斥在网络空间、跨地域的悲情营销、虚假营销,水果产地的市场监管部门以及果农,似乎都难以给予有力的“反击”。如此次事件发生后,当地市场监督管部门也只是“第一时间联系公众号运营方,责令其‘删除上述悲情营销内容’,并对其进行政策讲解、法律宣传”,这很难说能够真正让“卖惨营销”者长教训。

这一现状,启示在对类似病态营销的治理上,还需要更多力量的协力合作。比如,相关行为是否已经构成造谣、欺诈,警方或可介入调查。此外,网络平台也应该对这类账号有更严格的惩处。唯有真正提高“卖惨营销”的成本,才能让参与者有所忌惮。

另外,要让这种“卖惨营销”无路可走,消费者的觉醒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消费者有同情心、爱心,这是好事。但是,要警惕同情心和爱心被利用。要知道,现在很多领域似乎都流行着悲情化的营销套路,动不动靠“讲感人故事”来博取同情。如果一碰到“感人”的故事就忍不住爱心泛滥,失去理智,不仅容易上当受骗,还可能给虚假营销推波助澜。比如,媒体此前就报道过同一位老大爷频繁出现在各地苹果、菠萝、桃子等滞销的悲情营销之中。

因此,面对那些指向带货的“悲情”故事,作为消费者,就应该多些分辨和警惕。这不是要排斥爱心,而是因为,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爱心,才能够真正惠及需要帮助的人。否则,就很可能会好心办坏事。

还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农产品领域成为悲情营销的重灾区,这背后或也显示出,在很多人心中,我们的农业其实依然未能真正摆脱抗风险力低下的“原始”形象。正因为现实中,农产品滞销现象,从水果到蔬菜,都还挺常见,因此“悲情营销”才能够以假乱真。

在这个角度而言,“悲情营销”“卖惨营销”的屡禁不止,也未尝不是对某种真实而脆弱的农业产业生态的映射。由此也可以说,推进乡村振兴,让农业变得更强,重塑大众传统印象中的农业形象,的确需要加倍努力。

标准缺失,体验不好,良莠不齐,人才匮乏。

缺点:第一是标准缺失。我们讲的标准化,电商的行话叫品控。

第二是体验不好。现在水果的供应链体系特别是配送体系还有问题。

第三是良莠不齐。现在水果的供应链体系特别是配送体系还有问题。

第四是人才匮乏。直播现在很火,前面主要依靠的是县长、明星帮助农民代言,农民自己上阵的还比较少。

如何解决:第一是产品标准化,第二是营销品牌化,第三是渠道多样化,第四个供应链条化,第五是竞争规范化。眼睛往外看,不要盯自己人。再就是要治理悲情营销。

近期,多地农产品滞销的消息引起社会关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在市场上缺乏话语权,尤其是议价权,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普通农民。面对农产品滞销,“悲情牌”往往成为舆论反应的路径。人们同情普通农民的遭遇,很多案例被媒体报道后,当事人多少能够获得一些帮助。

然而,如果农产品滞销之后总是见到“悲情牌”,久而久之就可能让公众陷入疲劳或麻木。今年5月,一位满脸忧愁的大爷火了,他卖什么,什么就“滞销”,原来,许多地方不同“滞销产品”的宣传页面都用了这位大爷的照片……有地方政府发布声明称,如此打“悲情牌”营销水果,给当地果业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

今天橙子滞销,明天荔枝滞销,即便公众的善意不被恶意透支,“悲情营销”也迟早会遭遇传播瓶颈。显然,探寻一条常态化的解决之道,缓解因农产品产量变化造成的价格波动,才是破解农产品滞销困局的根本方法。

虽然农产品在产地跌到地板价,但在销售地价格波动未必有多大。例如,在浙江宁波市场上,今年荔枝批发价格整体比去年同期下降20%左右,并未达到“腰斩”的程度。其实,荔枝面向消费者的价格,受运输成本、人工、场租、销售加价率等综合因素影响,产地收购价仅仅是一个方面。很多农产品滞销,并不是市场完全没有需求了,而是市场需求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

电子商务时代,通过电商平台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就不失为一个好思路。据报道,京东集团建立的农产品滞销帮助中心,就带动了广西钦州等地的荔枝销售,帮助云南丽江永胜县、宁蒗县等地解决了数千吨紫皮大蒜的滞销问题。传统市场是粗放的,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能精细化地对接生产与销售,从而减少谷贱伤农的悲剧。在产地大量收购滞销农产品,在网店上开展大规模促销,这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销售模式,是传统的“小农经济”难以想象的。

农产品滞销怪圈不仅在国内存在,在国际市场上,同样是一个周期性出现的普遍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农民之间会成立农产品协会,分享销售信息,维护市场秩序。解决农产品滞销,最根本的方法是扩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民获得主动权。

政府和行业协会适当的引导也尤为重要。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就呼吁地方政府不要盲目发展水果产业,他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农产品滞销的重要因素。一些地方政府在缺乏扎实市场调研的情况下,一窝蜂地在本地推动种植某种农产品,结果在上市后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政府在制定农产品发展政策时,必须对市场有理性的认知和预判。

多年来,农产品滞销早就不是新鲜话题。农产品滞销,让每一个有同情心的人感到痛心,谁都希望为受损失的农民撑腰鼓劲。但是,靠同情做出来的生意不会长久,只有熟悉市场规律,掌握现代技术,才有可能走出“谷贱伤农”的周期律。

来源:中国青年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83478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5
下一篇 2023-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