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渔业发展有哪些新思路?

农村渔业发展有哪些新思路?,第1张

一、养殖淡水虾

     淡水虾在农村是很常见的,大多在小溪、河湖、江边。淡水虾的品种有很多,常见的像青虾、草虾和小龙虾等,特别是小龙虾,养殖方式简单,且产量很高,并且成本低,收益高。淡水虾富贪蛋白质,营养丰富。随着餐饮中的烧烤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淡水虾都是人们生活中比较热销和欢迎的水产品,在市场上从来不愁销路。可以说在农村高渔业水产养殖,淡水虾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二、养殖淡水鱼并建设钓场

      淡水鱼在农村也是随处可见的,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河流池塘等。常见的淡水鱼也有很多种,像鲫鱼,草鱼,鲢鱼,青鱼等。但是这里要说的是,我们的主要盈利手段并非是鱼肉的营销贩卖上,而是通过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池塘水库等,高密度的养殖各种鱼类,有偿提供给钓鱼爱好者垂钓,就目前的市场调查来看,这种方法带来的收益是十分可观的。同时,每当到了收获的季节,也可以根据鱼情适当捕获部分成鱼拿去贩卖来创收,但是不要忘了引进新的鱼苗哦。

三、虾稻养殖

     “稻虾共作”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技术,具体是将传统的普通稻田单一种植收获的模式改变为科学立体的生态种养结合模式,具体是指在水稻种植期间养殖小龙虾等水产生物,水产生物能够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相互促进。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上农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大幅度有效地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在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的基础上,同时还能进一步减少农业种植方面造成的源污染以及水产养殖带来的水污染。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农村工作开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其中水产养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利于乡村产业的互补发展、改善乡村环境,对构建良好和谐的乡村有着重要意义。在进行水产养殖发展过程中应不断探索、创新科学的发展模式,在增强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当地渔业产业发展[1]。另外,还需要与当地乡村资源实际建设情况相结合,构建有针对性的渔业发展模式,加强对当地乡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1作用及意义

1.1促进乡村产业互补

水产养殖产业为乡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在发展过程中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将畜牧业、工业及水产养殖业等与种植业有效结合,由此对当地的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互补效果,促进产业发展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产业互补的发展方式实现了对乡村资源的有效利用,可将动物粪便等作为水产养殖中的饲料,构建完整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进而提高乡村各类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此外,水产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清理池塘底部淤泥,确保池塘底部非常干净,同时也要防止在养殖过程中发生渗漏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从而提升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水产养殖人员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养殖过程中有害气体的产生,保证水产品的健康生产,同时降低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淤泥是一种综合性能较佳的肥料,其具有改善土质与土壤环境、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为农作物提供天然的有机肥料等良好的效用。

1.2改善乡村环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对乡村环境的治理与改善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与项目。水产养殖业具有绿色健康的发展优势,可将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制作成肥料用于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中,构建系统的循环发展模式[3]。例如,选择家畜粪便作为水产养殖饲料,可以减少家畜粪便随意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农作物秸秆可作为家畜生长的饲料,避免秸秆焚烧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水产养殖发展过程中构筑一个循环良好的综合发展模式,可实现畜牧业、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等不同产业之间的有效互补,突破原有乡村产业发展的局限性,改善当地农民的居住环境与条件。

1.3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4]。与传统农作物种植方式相比,水产养殖业运用了新的养殖技术,使得养殖产品能在市场中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有效践行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与当地农业发展之间的有效结合。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在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可有效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促进新型养殖技术的创新利用与开发,不断构建多元化的产品营销模式与发展模式,有效增加当地养殖户的收入,更好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创新发展战略

为了能够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全面发展,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竞争优势,以服务为核心,依法履行职责,并加强相关单位的技术创新,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夯实基础。一般来说,在地方职能单位的发展中,必须要加强创新服务的发展,遵循现代养殖业绿色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升水产养殖效率,提高其发展质量,并遵循绿色养殖的发展原则,进一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全面发展。在依法履职方面,必须要彰显出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优势,结合相关法律要求,明确相关单位的新职能,由此来实现技术的全面升级、理念的不断变革。

2.1建立新的水产养殖模式

从乡村振兴的角度优化水产养殖,突破传统水产养殖中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原有水产养殖存在发展模式单一、养殖方式粗放的问题,采用的管理方式也较为简单,未构建系统性的管理模式[5]。为此,应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构建新的水产养殖发展模式,与当地水产养殖特色相结合,构建绿色生态的水产养殖方式。1)充分利用多种先进的养殖技术,对养殖中产生的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将各项污染物变废为宝,践行环保发展理念。2)针对水产养殖构建示范发展基地,并在相关发展区域积极推广。3)将现代各项养殖技术传播至各级村镇中,促进水产养殖技术与加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构建相应的配套产业,同时在上下游产业发展之间构筑系统的产业链条。4)加强对各类农产品的有效开发利用,除直接销售外积极生产即食易保存的食物。5)除养殖外构筑新的产品发展链条,实现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6)严格践行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与发展思路,结合消费者的喜好及市场需求,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水产养殖品牌,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影响力。

2.2同步发展渔业文化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构成之一,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不断促进乡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在不断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同时,加强水产养殖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有效互动,从多个层面构筑系统性的发展体系,促进当地渔业文化发展与建设[6]。要求相关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对渔业文化的良好认知,从整体层面对渔业文化发展进行规划与规范,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渔业文化活动与渔业会展,为区域渔业资源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利用适宜的水产养殖方式促进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丰富水产养殖类型。同时对当地渔民进行教育,提高当地渔民的科学素养,并对渔民普及相关的水产养殖知识,增强渔民养殖作业的规范性与系统性,引导渔民积极转变发展观念,改变原有的水产养殖方式,促进渔业发展的转型。

2.3建立系统化的资源养护服务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促进农民增收,应从整体经济发展角度对水产养殖业进行规划。在增加当地渔民实际收入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当地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效益。针对水产养殖业构建绿色、健康的发展体系,加强水产养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断促进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增强乡村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对水域的治理,对当地水体发展情况构建现代化的监测、管理方式,并构建专业的技术监管团队。在广大渔民中加大水体污染防护与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将众多个体养殖户纳入水体监测系统中,从而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综合运用多种监测方法对水体污染情况进行监管与评估,从整体发展角度规划水体养殖情况,并为养殖活动提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支持,提高养殖规模的合理性。此外,加强与各类研究机构、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探索新的水产养殖业发展模式与效益增加方式。

2.4加强对乡村资源的高效利用

不同地区在土质情况、气候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层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乡村水产养殖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区域特性构建不同的发展方式,增强水产养殖模式的系统性与多样性。例如,在水草多的地区养殖草鱼;在家畜粪便较多的地区养殖鳙鱼、鲢鱼等,将乡村资源与养殖水产的需求相结合,联合运用多种养殖方式,提升水产养殖的针对性,增强水产养殖效益,充分发挥当地乡村资源的优势,构建多种水产养殖模式。此外,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将乡村资源与不同鱼类的生长特性与需求结合在一起,建立不同的鱼类养殖方式。例如,鳙鱼、鲢鱼适宜生长在中上层水中,因此在水体的中上层位置重点进行鳙鱼、鲢鱼养殖;鲫鱼、鲤鱼适宜生长在中下层水中,因此在水体的中下层位置重点养殖鲫鱼、鲤鱼。将养殖活动与作物种植结合在一起,构建多种综合养殖方式,如积极发展水稻-虾、水稻-鱼、水稻-蟹等生态种养模式,实现对当地水体的多种开发与利用、实现种植效益与养殖效益的双提升、实现对当地乡村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符合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7]。

2.5加强乡村地区基层服务建设

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基础服务设施,对其发展创建必要的外在条件与支持。充分发挥基层服务组织在乡村水产养殖中的作用与价值,从整体层面对水产养殖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构建系统性的防疫防灾组织体系[8]。家畜、水生动物在生长过程中极易发生疫情,因此要应用科学的养殖方式,不断丰富并完善乡村地区的基层服务组织,对水产养殖户进行必要的培训,增强养殖户的疫情防范意识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动物疫病发生概率。构建系统的评估与预警机制,在养殖过程中开展必要的苗种检疫工作,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从而实现科学、安全养殖[9]。

3结语

水产养殖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在增强水产养殖效益的同时,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水产养殖的发展水平;构建系统性的养殖方式,从多个层面与角度不断创新水产养殖模式,加强对当地渔业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不断加强基层服务建设,增强当地的生态效益;不断优化水产养殖的基层服务工作,注重对当地渔民的技术培训,建立现代化的渔业种植管理模式;加强对水域的治理,对当地水体情况构建现代化的监测管理方式,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进行水体监测;探索水产养殖发展新模式,增强水产养殖发展模式的系统性与多样性,积极推广现代养殖技术,促进养殖产业的绿色发展,实现农民增收[1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89699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