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过春节的风俗

四川人过春节的风俗,第1张

公元前104年,西汉时阆中天文学家落下闳在《太初历》中,首次把正月作为岁首。

从此,在延续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春节成为中国人迎接新年、迎接春天最重要的节日。四川过年的风俗有“祭灶”和“打扬尘”、准备年货、“团年”和“守岁”、初一的规矩与“走人户”、初二到十四,各有各的主题、正月十五“过大年”、正月十六“游百病”。

“团年”的范围也比较广,过年期间的各种聚会都叫“团年”,但最重要的是除夕这一天的“团年”,也就是“年夜饭”。虽然每年都有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但在中国人心目中,过年,仍然是一年到头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物资的丰富,传统的年俗,确实在离我们渐渐远去,这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过程。

那么,四川人传统的过年流程,你还记得多少?不妨跟我们一起回顾一下。1、“祭灶”和“打扬尘”。在四川,广义上的“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有过“小年”的说法。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四。但四川却是个例外,大部分地区都是没有“过小年”的概念的——倒是有些地方把除夕夜称为“小年夜”,把元宵夜称为“大年夜”。

2、准备年货。打完扬尘,就要开始为过年准备年货了。在过去,不像现在买东西这么方便,准备年货的工作既繁重又快乐,虽然辛苦,但一年到头也只有这几天能敞开肚皮吃。

3、“团年”和“守岁”。在四川人看来,虽然从腊月二十三直到元宵节,都是广义的“过年”,但最重要的,无疑还是除夕和初一这两天。除夕,最重要的是“团年”和“守岁”。“团年”的范围也比较广,过年期间的各种聚会都叫“团年”,但最重要的是除夕这一天的“团年”,也就是外地人口中的“年夜饭”。

4、正月十五“过大年”。与全国很多地方不同,四川人将正月十五(元宵节)称为“过大年”。既然是过“大年”,元宵节也是四川过年期间仅次于除夕第二隆重的日子,这一天一般要再团一次年,将之前准备的年货打扫干净。

5、正月十六“游百病”。四川大部分地区过年止于正月十五,不过在四川北部巴中、广元、阆中等地区,还有正月十六“游百病”的习俗,算是过年的一种延续。“游百病”其实就是爬山登高,据说这一天出门登山或郊游,可以去掉身上的一切病灾,一年四季都健健康康,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向往。所以一到正月这十六,这些地方的山上便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每年的农历腊月(大约在阳历一月份)可以腌制腊肉

巴中腊肉,是巴中人在每年小寒过后,家家户户都开始杀年猪,将所杀年猪加工成块,用盐浸泡一月左右,再吊在火塘上用柏桠枝烧火烟熏而成,这种腊肉香味可口,而且保存一两年不腐烂。民间还将杀年猪的鲜血与豆腐、糯米加工制成血丸,作待客的风味菜。

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宁王,兵败南下走巴中,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qEa

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到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西部地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qEa

腊肉的制作全过程分备料、腌渍、熏制三步:qEa

1、备料:取皮薄肥瘦适度的鲜肉或冻肉刮去表皮肉垢污,切成0.8—1公斤、厚4—5厘米的标准带肋骨的肉条。如制作无骨腊肉,还要切除骨头。加工有骨腊肉用食盐7公斤、精硝0.2公斤、花椒0.4公斤。加工无骨腊肉用食盐2.5公斤、精硝0.2公斤、白糖5公斤、白酒及酱油备3.7公斤、蒸馏水3—4公斤。辅料配制前,将食盐和硝压碎,花椒、茴香、桂皮等香料晒干碾细。qEa

2、腌渍有三种方法:(l)干脆。切好的肉条与干腌料擦抹擦透,按肉面向—下顺序放入缸内,最上一层皮面向上。剩余干腌料敷在上层肉条上,腌渍3天翻缸;(2)湿腌。将腌渍无骨腊肉放入配制腌渍液中腌15一18小时,中间翻缸2次;(3)混合臆。将肉条用干脆料擦好放入缸内,倒入经灭过菌的陈腌渍液淹没肉条,混合腌渍中食盐用量不超过6%。

3、熏制有骨腌肉,熏前必须漂洗和晾干。通常每百公斤肉胚需用木炭8—9公斤、木屑12一14公斤。将晾好的肉胚挂在熏房内,引燃木屑,关闭熏房门,使熏烟均匀散布,熏房内初温70℃,3—4小时后逐步降低到50—56℃,保持28小

正月十六登高的巴中独有的习俗,巴中人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呼朋唤友一起去爬山,本期传统节日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正月十六是什么日子:四川巴中登高节,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正月十六是巴中传统的登高节。巴中人总说,正月十六过完了,才算是把这个年给过完了。每一年的登高节,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好腊肉等美食,约上亲朋好友,相约在每个山头,对他们来说,这是“情”。但对于每一座山头,你也能看到志愿者无私的付出、特警及交警的站岗、消防官兵的守候等等。

正月十六登高,传承了数千年,是巴中独有的民间文化习俗,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独特的地方风情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巴文化的重要元素。

民间:鲜活于口耳之间的“六说”关于正月十六登高这一特有的民俗节庆,在巴中民间有多种美丽的传说。

祭奠伏羲说。巴中日报记者李秀东在《巴中十六登高的历史文脉和现实意义》一文中写到:“周集云在《古巴国探微》一书中认为巴中正月十六登高是为了纪念巴人始祖伏羲的生日,持这种观点的还有我市已故去的民俗学家朱仕珍。”相传农历正月十六为伏羲生日。这一天,巴中市民自发集会游山祭奠,祈求全家人幸福安康,新年好运气。据一些老人介绍,在古代巴中人登山都要去拜伏羲庙。伏羲庙内,古柏森森、庄严肃穆。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排列循环,每年选出其中一株在庙内值班,于是这棵大柏树就成了伏羲旨意的直接体现者。它会治病疗疾、无所不能。朝拜宗庙的人们沿甬道鱼贯而入,毕恭毕敬的于露台之下三拜九叩、焚香化纸。而后各自走到神树前,粘贴纸人,点香火灸病。尽管如今伏羲庙早已踪迹难觅,但古巴中人一辈一辈传承下来正月十六登高游山的习俗却一直保留至今。

缅怀章怀太子说。正月十六登高,人们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章怀太子李贤。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到偏远的巴中,从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临南龛山、望王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登山,久之成俗,历代不衰。

“走百病”说。见于清代道光十三年朱锡谷纂修的《巴州志·风俗》。“走百病又叫游百病,各地习俗不一样。早在元、明已有此习,如明代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游寺院,谓之走百病。京师(北京)多以元宵出游,摸正阳门的门钉,以除不祥,名走百病。古巴州以农历正月初九烧香王望山,十六登高南龛走百病。”(巴州区委员会编校《巴州志校注》)。

“劝农”说。民间传说唐太子李贤贬来巴州,曾在南龛山劝农,正月十六这天,很多人都上山听其劝说农事,故慢慢形成正月十六登高游山之风俗。至今南龛山下的南坝尚存美农台遗址。美农台“在州南二里,相传东晋梁州刺史桓宣,于此劝农所筑。”(清·朱锡谷纂修《巴州志·古迹》)劝农耕作是好事,早已被史家写进了历史典籍之中,但广大市民并不清楚真正劝农的是东晋梁州刺史桓宣,而不是太子李贤。

“望红”说。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南江、巴中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临行时留下一句话:“我们一定会回来的。”于是,老百姓年年登高望远,盼望革命早日成功,盼望红军早日归来。沿袭至今,便成风俗。

“摸印”说。原巴中市代表、民俗专家李旭升在《正月十六话登高》一文中写到:有人说数百年前巴中文人学士及在痒生员,这一天去南龛山摸印盒石的印石,象征将来或近期要高中、掌印、当官,讨个吉利,后来慢慢形成了民俗。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一年苦到头,春节要尽情耍,而过了十六这天,是火烧门前纸,大人做生意,细娃拎狗屎,一年辛苦又开始。的说法。

官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鉴于巴中市正月十六登高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年俗活动,它的群众普及性和规模超过了春节。2009年,巴中正月十六登高”这一年俗被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89756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