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微信群从一潭死水变成招生利器?这7招你一定需要!

如何让微信群从一潭死水变成招生利器?这7招你一定需要!,第1张

微信群运营的系统性很强,相信大家都知道。

但是,如果想单靠某一环节片面随意运营,是不可能达到你想要的续课、招新效果的。

唯有精密体系布置,机构建的群才能发挥市场营销的作用,成为招生最强有力的武器。

那么, 究竟该如何进行系统性的微信群营销?

1、什么是群?

首先,群是一个流(客)量(户)池!

其次,群是一个增长裂变的阵地。

最后,群是一个口碑传播的放大器。

群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我们经常会听到校长这样的反映:

我每天都会在微信群里做分享,也鼓励家长参与讨论,偶尔还会发红包,可最后为什么都变成“死群”了呢?

一个真正的群,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群里的所有人,无论是校长、老师,还是普通的家长,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角色分配。

这个角色不是自己分配的,而是由该群的运营人员分配的。建立有组织的群,就能 把每一个成员的群体属性激发出来 。

需要注意的是:

1.如何找到家长群的中心节点

2.如何利用家长圈子和圈子之间的连接,抓住连接者,引爆传播;

3.围观层面的连接,口碑传播的机制和动力等。

2、以构建信任为基础达成期望目标

微信群的目的不单单只是打广告,而是构建彼此的信任。

通过运营微信家长群,我们就可以在建立信任的基础上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

1.降低退课

通过教学过程透明化,减少信息不对称,让家长看到机构的工作和付出,而不是单纯用考试成绩做标准。

2.招生

未来真正切实有效的招生一定是长期准备的过程。

招生以后将不再是招生,而是另类的续报 ——当家长享受了你无偿服务并产生信任后,才会把孩子“续报”到你的机构。

接下来,我们就从7个方面全面解析微信群运营的“七个招式”。

3、微信群运营“七招”

运营家长群也应该具备产品思维。

换位思考家长需要什么,而不是站在机构的角度去“关怀家长”。

(一)发布内容专业性 针对性

老师发到家长群里的授课内容家长都看不懂,那还发不发?

当然要发!医生在诊病时,也会说一大堆我们听不懂的专业术语,但却更加突显了他的专业性。

但是别忘了,医生还会补充“医嘱”,这是大部分病人都能听懂的。

在发布的过程中带有幽默精神、娱乐精神也更容易让家长感知到其中有价值的内容,进入家长心智,甚至影响家长的购买行为。

同理,在发布授课内容后,要有一些课堂评价(课堂测验成绩也是很好的课堂评价),而且要针对表现好的孩子做特殊点评,并@家长。

我们要知道,“羡慕嫉妒恨”才是人类自发行为的第一推动力。

(二)设定群目的,发布群任务

基于兴趣或者间接联系(如家长是因为孩子在一起念书才有的联系)等建立的陌生人社群,如果靠自发运作,最终都将走向无序和混乱,难逃广告群或死群的命运。

成熟的社群不是群成员简单地叠加在一起,它是有机的,因此必须有序。

而设定群的目的,围绕群目的下达群任务并及时接收反馈是创建群秩序最有效途径。

比如,班级家长群的目标是续报和招生,围绕这个目标,考查学生课程掌握情况、监督学生完成某些作业等都是很有效的群任务。

需要要求家长每次课后必须在微信群中“打卡”——家长已经收到作业通知并监督孩子完成作业了。

关于家长对群任务的执行力,我们完全不用担心。

在家长群中,家长本来就很有动力去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只是很多时候无从插手或者找不到插手理由,因为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愿意和家长讨论学习的。

(三)利用话题去“老师中心化”

群主中心化的社群往往面临很大的风险:

当群主缺席讨论或者群主抛出的话题不能引起大家兴趣的时候,群的活跃度和寿命会大大降低。

所以我们要致力于班级家长群的“去老师中心化”, 鼓励并引导家长产生话题参与讨论。

比如,每次机构公众号发出的教学咨询或家庭教育等内容,都是非常好的讨论主题。

老师将文章发到群内带领大家讨论,不但可以提高活跃度,还能提高文章的浏览量和转发率。

另外,家长们对上课以外的非正式内容也是有很大兴趣的。

如果他们在家长群看到了孩子上课、课间休息或者做作业的照片和小视频片段,都会非常高兴而且格外兴奋。

(四)发展种子家长

一般我们指的种子家长是:孩子的成绩较为突出,非常乐于主动分享自己孩子的情况并给教师和机构提建议的家长。

辨别种子家长并和种子家长建立深度的联系,这样我们在运营班级家长群的过程中,将会传递更多声音,会更有效的扩大机构的影响力。

举个例子:比如,有的孩子是学习写作的,有的是学习各种乐器的。我们就可以考虑运营一个项目,为孩子出一本书,或者出一本画册等。

如果要给孩子出一本书,家长肯定就会兴奋起来,自己孩子的作品可以写到书里,供大家观看,那就会赶紧参与进去了。

在此过程中,你可以在群里呼吁:

哪位家长有时间可以帮忙征集筛选一下文章?谁能过来帮我们做编辑呢?有人跟印刷厂熟悉吗,可以帮忙联系下这方面的人吗?如果要做成电子书,有没有对互联网很了解的呢?

这时肯定就有家长积极参与了,这就是角色分配。

角色分配之后,分配到角色的人,肯定就特别有存在感、参与感、成就感,他们也就会成为你的种子用户。

同时,如果你能在这本书署上家长的名字,那家长肯定会拿给他们的亲戚、朋友和别的家长去分享,这个群就会发生裂变,这样还会愁群内人数少,群内互动不够吗?

(五)明确触发场景——固定时间

既然要培养家长的期待,我们首先要知道家长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有期待,而且每个家长至少有十个左右的群,无暇顾及。

所以,我们不可能占有家长的所有时间,也不要指望着家长对你全天候保持期待。

那我们怎样做到让家长在被占据的期间,对家长群充满期待呢?

这就需要我们设计能够触发他们期待的场景。

最简单的触发场景是“时间”,通过固定时间来触发家长的期待。

所以,你需要把你的活动固定下来。

比如周一发文章分享,周三话题讨论,周五来个红包福利等。

不要想一出是一出,活动太随机,没办法培养家长的期待,反而会造成这个群很随意的感觉,接下来可能就会出现各种灌水、广告,防不胜防。

(六)明确触发场景——具体事件

除了固定的时间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场景呢?

某个“具体事件”也可以成为能够激发期待的场景,就好比当你困了累了的时候,就会来一罐红牛提神醒脑。“困了累了”就是具体事件。

家长群怎么利用“具体事件”呢?

比如,我们可以在每次月考后,在群里进行试卷分析、在各个节假日放假期间分享复习计划和资料等。

这里的“月考”和“法定节假日”就是“具体事件”。

长期下来,家长就会形成每次孩子月考后就来群里找试卷分析,每到孩子放假就来找复习资料的习惯。

所以,我们要通过固定的时间或事件作为触发家长的场景,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我们仪式化的活动中去。

(七)设计互动活动

如果你在自己群里,做注意力培养方面的内容,你可以这么说:你即将给大家分享一个方法,可以让孩子三个月之内改掉马虎粗心的习惯。

相信社群里的家长肯定都会很兴奋。

90%以上的学生都有马虎粗心的坏习惯,是不是意味着90%的家长都会报名参加呢?

这时,我们让每一个家长邀请两个人,三个人组成PK组,看谁家的孩子成长得最快。

当她们带着孩子PK的时候,你可以给她一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激励,比如小红包,比如晒图得积分。

这样,家长的参与度会更高,社群也随之发生着裂变。

有招生问题,欢迎评论区留言。

利用微信进行招生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思路,微信流量比较大,用户每天的活跃度很高。机构招生,可以参考下面的 *** 作:

申请一个微信服务号(能推送信息到用户);

规划发布内容,从多个渠道引流关注公众号;

开发小程序作为线上的教学平台,小程序兼具招生、教学、督学、管理等作用;

利用小程序教学平台提供的课程分享功能,做课程裂变,主流的形式有裂变海报、品牌、砍价等;

利用体验课、训练营等形式把学习需求较为明确的用户聚集起来,依靠老师和运营人员尽心持续的引导转化。

利用“微信群+小程序体验课/训练营”的效果相对其他方式,除了能完成招生这个目的之外,还兼顾课程的购买,降低了招生转化的成本。

其中,小程序除了自主开发之外,利用短书SaaS平台提供的小程序,能够快速搭建一个独立的小程序教学招生一体平台,有需要可以到官网注册试用。

一场个人号的裂变活动,以下四个部分的设置是最重要的:奖品、活动门槛、活动路径、用户留存方案:

01 关于设置奖品

一场裂变活动的核心逻辑,是用一个免费或超低价的产品,吸引用户参与,用技术手段实现让用户分享本次活动的信息,从而实现从用户的社交关系链上获取更多的用户。

通俗点说就是:给A一点好处,让A把活动广告发布到自己的朋友圈或好友那里,让商家从A的社交圈获取更多用户;

所以,奖品的价值越大,用户参与的人数越多、参与热情越高;反之则越小;

02 设置获奖的门槛

获奖门槛不宜设置的太高,越高参与人数越少;例如助力/点赞的数量,奖品免费包邮、付邮免费用,限某个时间段内、限某个地区、限到店领取等等,这些变量参数都会影响到一场裂变活动的效果;

03 设置此活动路径

活动路径就是从用户第一次扫码开始,跳转/ *** 作的过程越短、越简单,用户留存率就越高,反之,跳失率就会越高;

个人号裂变路径最短可设置为:扫码加好友--机器人自动通过--d出欢迎语、活动话术、海报、引导分享--用户分享后,发截图验证--机器人发放奖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90352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